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斯蒂格勒在本卷中通过引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综合”问题,集中分析了当代技术对人之命运的深刻影响。他首先为胡塞尔有关滞留的工作补充了至关重要的“第三滞留”,从而提出了“意识犹如电影”的命题,表明技术体系和记忆术体系的融合具有彻底地磨灭个体化的历时性元素的危险,使个人和群体都淹没于“人们”之中。接下来,他表明康德对图形法的处理(以及海德格尔的著名批判)都将技术视作纯粹的“无思”,从而错失了技术系统的自主化性质,后者在极端情况下的运作将会改变古老的后种系生成模式,例如基因技术使得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鸿沟彻底瓦解。由此,他认为当代技术的特征是倒转了“现实性先于可能性”的形而上学命题:在当代技术中,现实性仅仅是可能性的特例,任何的科学研究都不再仅仅是对自存之必然性的发现,而更是制造了可能性。
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al-être应翻译为不适,而绝非存在之痛)第三持留。论述虽然晦涩,但现象学角度正好弥补了德勒兹时间理论的不足,颇有启发。 其实从技术角度谈电影,这跟德勒兹的摄影机意识/精神自动装置很像。可以深入思考
现在tmd实习生是一点补贴也不给咩???
一本纯哲学著作,讨论影像、讨论时间、讨论心理、讨论科学、讨论技术,和具体实际创作没有关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蛮不错的 可以厘清些基本问题
人类纪补了判断力批判,这本补了纯粹理性批判,我认输了真的
第三持留确有启发,从技术的角度,可以联想后人类主义思潮相关问题。
电影是很好的艺术,上升到哲学的话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偏哲学,最近智商低,看着真费劲
斯蒂格勒应该是最贴近我思考的思想家了,想起了Gray Hill的作品,他老人家在央美做着讲座突然做起俯卧撑,徐冰蹲着举话筒,真是太酷了。
虽然斯蒂格勒已经投降了中帝国主义,但这本书还是写得相当不错的。
从哲学的角度批判技术革新,跟电影没啥关系,电影就是个比喻。知识储备不够看不懂这种延伸性的文章,还得从基础补起。
个别术语采用的汉语词汇比较生硬。除此以外感觉读起来很通顺,译者真的是在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赞一个
。。。
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故事欲。
野心非常大但掩卷回过神又感觉话似乎说得太满。anyway 仍然是小说后半部分research 到现在最重要的一本书(虽然老是感觉关注点和话都被抢了非常不开心
跟电影关系不大,甚至对电影-电视的“本体论差异”避而不谈。就(自认为)读懂的部分而言,S原创性的贡献在于以记忆为支点,以tertiary retention/记忆术挑战了现象学的意识学说,处处可见打通德里达增补逻辑(隐)和西蒙栋个体化理论(显)的意图。后半部漫漶开去的宏大论述枯燥且可疑,比如美国批判。
研究ing
第三卷以“意识的电影”(中文翻成“意识犹如电影”也还不错)重新解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然后以新康德重新解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再以这种新批判发展出意识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新批判和药学方案了。PS.这本还是中英法对照阅读,在三本中译里面,这本翻译质量是最好的(虽然还是有些瑕疵)
> 技术与时间 3
24 有用 Shayne 2014-03-28 19:40:28
斯蒂格勒在本卷中通过引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综合”问题,集中分析了当代技术对人之命运的深刻影响。他首先为胡塞尔有关滞留的工作补充了至关重要的“第三滞留”,从而提出了“意识犹如电影”的命题,表明技术体系和记忆术体系的融合具有彻底地磨灭个体化的历时性元素的危险,使个人和群体都淹没于“人们”之中。接下来,他表明康德对图形法的处理(以及海德格尔的著名批判)都将技术视作纯粹的“无思”,从而错失了技术系统的自主化性质,后者在极端情况下的运作将会改变古老的后种系生成模式,例如基因技术使得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鸿沟彻底瓦解。由此,他认为当代技术的特征是倒转了“现实性先于可能性”的形而上学命题:在当代技术中,现实性仅仅是可能性的特例,任何的科学研究都不再仅仅是对自存之必然性的发现,而更是制造了可能性。
11 有用 Eco 2016-04-04 11:16:26
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al-être应翻译为不适,而绝非存在之痛)第三持留。论述虽然晦涩,但现象学角度正好弥补了德勒兹时间理论的不足,颇有启发。 其实从技术角度谈电影,这跟德勒兹的摄影机意识/精神自动装置很像。可以深入思考
9 有用 sinktank 2016-07-24 23:45:31
现在tmd实习生是一点补贴也不给咩???
4 有用 非虛構 2018-11-17 20:59:22
一本纯哲学著作,讨论影像、讨论时间、讨论心理、讨论科学、讨论技术,和具体实际创作没有关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 有用 Romi 2013-09-25 13:55:07
蛮不错的 可以厘清些基本问题
1 有用 海是天的颜色 2017-10-17 22:59:01
人类纪补了判断力批判,这本补了纯粹理性批判,我认输了真的
2 有用 钛金妙蛙 2017-07-25 23:37:14
第三持留确有启发,从技术的角度,可以联想后人类主义思潮相关问题。
2 有用 Fernweh 2019-10-22 22:04:04
电影是很好的艺术,上升到哲学的话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0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4-01-19 07:34:58
偏哲学,最近智商低,看着真费劲
1 有用 谢小非日记 2018-10-23 18:47:43
斯蒂格勒应该是最贴近我思考的思想家了,想起了Gray Hill的作品,他老人家在央美做着讲座突然做起俯卧撑,徐冰蹲着举话筒,真是太酷了。
2 有用 Bressong 2018-08-15 15:13:59
虽然斯蒂格勒已经投降了中帝国主义,但这本书还是写得相当不错的。
1 有用 哈米 2017-09-22 11:26:28
从哲学的角度批判技术革新,跟电影没啥关系,电影就是个比喻。知识储备不够看不懂这种延伸性的文章,还得从基础补起。
0 有用 DarkDancer 2014-02-26 09:55:19
个别术语采用的汉语词汇比较生硬。除此以外感觉读起来很通顺,译者真的是在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赞一个
0 有用 一个小号 2012-10-07 00:52:15
。。。
0 有用 Today 2014-12-05 18:11:08
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0 有用 多多 2012-07-21 20:41:39
故事欲。
0 有用 一个文盲兔狲 2020-08-25 19:00:13
野心非常大但掩卷回过神又感觉话似乎说得太满。anyway 仍然是小说后半部分research 到现在最重要的一本书(虽然老是感觉关注点和话都被抢了非常不开心
0 有用 Octopus 2020-07-05 22:06:54
跟电影关系不大,甚至对电影-电视的“本体论差异”避而不谈。就(自认为)读懂的部分而言,S原创性的贡献在于以记忆为支点,以tertiary retention/记忆术挑战了现象学的意识学说,处处可见打通德里达增补逻辑(隐)和西蒙栋个体化理论(显)的意图。后半部漫漶开去的宏大论述枯燥且可疑,比如美国批判。
0 有用 连城雨 2022-03-10 23:42:16
研究ing
0 有用 花也怜侬 2022-02-02 09:51:09
第三卷以“意识的电影”(中文翻成“意识犹如电影”也还不错)重新解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然后以新康德重新解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再以这种新批判发展出意识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新批判和药学方案了。PS.这本还是中英法对照阅读,在三本中译里面,这本翻译质量是最好的(虽然还是有些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