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研究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觐威 2014-03-14 18:29:19

    能将如此纷繁复杂的事件说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有两个问题其实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一是二二八事件中外省人被殴打屠杀的状况,二是二二八事件中个体心理而非群体心理的作用。当然,后一个问题不是历史著作所应回答的内容。

  • 0 Xinwei 2017-03-13 09:44:05

    很详细,唯一缺憾是我买的这本居然缺了二十几页。。。。懒得换了

  • 0 周明河 2018-04-05 18:02:05

    多年的成果,确实材料很扎实。缺点和不足有没有?肯定有,但是这里就忽略吧,做到这一步也算不容易了。

  • 0 2023-12-28 18:00:47 上海

    叙述过于庞杂了;引用的各种社会学等社科理论有硬凑之嫌,与对事件的叙述之间割裂感很强;太想淡化省籍冲突,导致一些论断有些别扭

  • 0 竹吾 2022-08-12 09:46:31

    相当厚重的一本书,材料自然也颇为扎实,即使在今天,基于不同立场,对二二八事件的评说也往往各执一词,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此书的价值还是极高的,但也并非完美。一来本书虽为占有材料式的史学研究,但书中有不少段落强作社会学的理论阐释,有学术八股的酸腐气;二来虽则面面俱到,但论述大多宏观,缺乏一些具体而微的视角。作者有意筛选掉了口述史材料,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清晰与准确,但可能也因此失去了一些足以增加感性认识的叙事。三来作者对于伤亡人数的推论,似乎略显保守,最后部分在引述各家观点之后径直得出结论,不知所据为何。书中对于陈仪着墨颇多,此君颇让人想起鲁迅《铸剑》中的那位眉间尺,好又不是那么好,坏又不是那么坏,瞻前顾后,首鼠两端,虽然一腔抱负,但廉而不明,勤而无当,最后却落得个身家性命不保的结局,令人唏嘘。

  • 0 穆范哲 2023-06-25 18:31:22 河南

    补标,图书馆翻过

  • 0 越冕 2018-04-01 21:28:44

    很不错的参考书,可参考叫魂,中国式的民暴与中国式的解决

  • 0 Pam 2017-02-27 09:36:03

    速读。内容详实,论证充分,《关键十六天》降一星,本书升一星。

  • 0 云归 2020-06-11 11:02:24

    大陆同类著作中最好的,关键是内地缺乏肯沉下心来专题研究二二八的学者啊。陈仪的故事表明:清官一旦犯事,后果往往比贪官还可怕。当初铸下的大错,台湾人至今还在买单。

  • 0 一块红布 2021-03-11 12:34:32

    大陆学术界研究二二八事件的典范之作。用阶级分析和社会冲突理论来梳理二二八事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敏锐的指出以台籍资产阶级精英与群众利益并不一致,与社会运动未能建立有效的连接。比如处委会提出的三十二条里,竟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工人权益的诉求,更没有提到土地改革。绝大多数的台湾工人和农民并未参与运动。这场运动始终停留在一种自发性的(友情提示,一场社会运动由自发性来主导,效果未必总是正面的!)城市暴动层面。单就这点而言,我认为优于台湾学术界的同类研究。此外,这本书资料很详实,尤其是对陈仪的研究值得细读,“技术官僚”这个评价一针见血。不过,涩谷事件背后涉及到战后台湾人的国籍问题,似乎还有深入探讨之余地,可与陈翠莲《重构二二八》参照阅读。

  • 1 神行陌路 2021-04-14 19:38:23

    全书详细扎实,在结论处运用客观阶级、认同阶级、行动阶级理论点明事件中作为运动动力却被省籍冲突所隐藏起来的阶级冲突,溶释了台独观念对二二八事件的浸染。

  • 1 2022-08-30 20:20:55 湖南

    光复初期的台湾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阶段,在广度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深度上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在此事件中陈仪犯下两个严重错误:一是没有接收人心,台籍精英的政治诉求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没有稳固政权基础,治台政策出现严重偏差,不符合台湾社会的正常需要,对台湾社会发展方向判断不准。同时广播鼓动与铁路运输对事件的迅速扩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本书有几个疑点,一是说陈仪嫁祸中共和台共,但在有出处可考的《陈仪呈蒋主席三月十三日呈(大溪档案)》等并未提及。二是对陈仪从软弱退让使事件不断扩大到“严厉镇压之心已下”的转变阐述不明。三是前说中统局、军统局等单位一致主张军事镇压。后说中统局、军统局请求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善后办法,派大员赴台,宣布德意,化解民怨。

  • 0 log协方差矩阵 2016-10-01 08:09:03

    一件影响至今的官民冲突事件。这本书感觉比对岸的要中立不少,当局者迷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