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作。
“我想我应该没嫉妒过任何人,因为如果某人有某样东西,我也可以拥有。”兰格博士在演讲中这样说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三十多年来对“专念”的研究让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那么原本认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最终都可能实现。比如,用一块普通的门板换回1万美元;用短短一个星期,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变年轻;在夕阳产业中发现商机;让枯燥的常规工作变得有趣,并带来成就感;让你最讨厌的邻居变成益友……
不要再问“那怎么可能”,而要问“为什么不能”,结果将超乎你的想象!
兰格博士的“专念”启发了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专念是不受束缚的思维,是洞悉一切的思维,是既理性又充满远见的思维。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
[内容简介]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作。
“我想我应该没嫉妒过任何人,因为如果某人有某样东西,我也可以拥有。”兰格博士在演讲中这样说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三十多年来对“专念”的研究让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那么原本认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最终都可能实现。比如,用一块普通的门板换回1万美元;用短短一个星期,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变年轻;在夕阳产业中发现商机;让枯燥的常规工作变得有趣,并带来成就感;让你最讨厌的邻居变成益友……
不要再问“那怎么可能”,而要问“为什么不能”,结果将超乎你的想象!
兰格博士的“专念”启发了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专念是不受束缚的思维,是洞悉一切的思维,是既理性又充满远见的思维。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等畅销书转载传颂,被权威书评媒体《书目》杂志评为一本划时代的巨作。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
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高尔顿•奥尔波特群际关系奖等。
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个人政治学》以及《控制心理学》等。
目录 · · · · · ·
引言——司空见惯的“潜念”与求之不得的“专念”
第一部分 潜念
01擦肩而过的良机
潜念的三大特征
02被简化了的世界
潜念的六大根源
03无心而酿的大错
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
第二部分 专念
04打开有趣的世界
专念的三大特质
05让时光倒流20年
专念的好处之一
06从平凡中洞见创思
专念的好处之二
07让工作快乐而满足
专念的好处之三
08消除歧视与偏见
专念的好处之四
09整合身心的力量
专念的好处之五
第三部分 超越专念
10 高效能人士
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 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于197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 。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专念"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专念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专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1 条 )


跳出窠臼,用心生活——读Mindfulness

mindfulness入门读物
> 更多书评 41篇
-
Moon Sea (山高路远,花好月明)
一、对潜念的批判: 1.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 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于197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 。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2018-10-25 21:03 2人喜欢
一、对潜念的批判:
1.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 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于197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 。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就是我以前引用过的 Ellen Langer 的一个实验
这里的“潜念”更像是习惯性、无意识的反映
2.
如果我们只是比较熟练,而不是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某项技能,那么在面对他人质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搜索并找到运用该技能的各个步骤,并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差。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说不出具体步骤,一定意味着“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吗?
实验结果非常清楚。有两类被试在发表看法时说得更加流利:一类是谈论新奇话题,且有时间仔细思考的被试;另一类是谈论熟悉话题,且无需进行思考的被试。事先仔细考虑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反而会让我们在发表看法时变得疙疙瘩瘩。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反复重复的任务进行细微,但不寻常的改变时,新手反而会做得更好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倒让我想起对国际象棋大师们的记忆研究发现,他们的记忆力并没有提高,之所以能够记录下那么多棋谱,是因为他们按照象棋的规则和演变记忆了象棋的位置。但是如果随意摆放棋子的位置,他们做的并不比新手好多少。
3.
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诫自己,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观点有很多,且差距很大。无论是对日常小事还是对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皆是如此。同样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的人看到的是为人类福祉而牺牲的英雄,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因为玩忽职守而酿成的惨祸。 引自 摘录与评论 4.品格的两重性
我以前在进行临床心理治疗时发现,许多前来就诊的病人不但下了很大决心要改掉一些毛病(所以他们才来接受心理治疗),而且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能够做到自己希望养成的行为。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止步不前呢?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 容易冲动 ) 如果换一种视角看其实并不坏(随性),而且他们很喜欢这一特点。所以,改变行为也许并不是改掉什么坏毛病,而是在两个积极的选项中(如深思熟虑和随性)做一个选择。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引自 摘录与评论 5.
不过在大多数日常活动中,我们已经忘记了其他的潜在选项。虽然饮料有很多种,但是如果我每天早餐只喝橙汁,那么我可能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选择。有意义的选择要求决策者知道其他未被选择的选项,这一过程能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品位和偏好。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一点很厉害
6.
在一项有关饥饿的研究中,被试要么为了个人原因,要么为了外部原因(如实验的科学价值或25美元的报酬)而挨饿,结果前者比后者更能挨饿。外部因素很难改变某种体验带来的感受。但自主选择做一件事情表明了一种态度。在实验里,为了自己的原因而挨饿的人不觉得很饿,而且他们体内游离脂肪酸水平(反映饥饿程度的生理指标之一)提高得也不多。所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当我们不再注意疼痛的时候,疼痛感似乎就没有原来那么剧烈了。相反,当我们注意疼痛的时候,身体似乎也更难忍受疼痛。如果一个人能够对疼痛进行重新解释,那么他或许就不会感到疼痛。这可能比暂时转移注意力更有效,因为如果我们为一种刺激赋予新的解释,那么旧的解释就难以回到我们的头脑中 引自 摘录与评论 7.心态与免疫系统:
近来有许多研究在关注态度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被认为是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的中介。情绪背景,即我们对于身边事件的解释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连串因素中的第一个环节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英国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托特曼(Richard Totman)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的身心反应链: 心理状态能够通过影响大脑中枢以及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通路来打破微妙的体内平衡,进而改变免疫系统对相关疾病的反应。这些疾病包括感染、过敏、关节炎、自体免疫系统疾病和癌症,而且大量与衰老有关的退行性生理变化也与此有关。因此,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和疾病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许多医生发现,不少病人一旦被诊断患有癌症,病情就会迅速恶化,这种趋势并不符合正常的病程发展。病人实际上已经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们的身体也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虽然很早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但是再看还是很震撼
谢巴德·西格尔(Shepard Siegel)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吸毒人员在过量吸食毒品后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背景情况。他们用老鼠进行实验并发现,如果在给老鼠注射大剂量毒品的时候让它们觉得这次注射的剂量和以前差不多,那么它们就更容易生存下来。但是,如果它们觉得自己从未被注射过这么大剂量的毒品,那么就很难挺过去。但是,如果老鼠在陌生环境中被注射大剂量毒品,那么无论它们是否觉得自己以前也被注射过这么大剂量的毒品,其死亡率均会上升。西格尔和同事得出结论认为:“相同的服药历史并不意味着对致命剂量海洛因的耐受程度也相同。”在他们进行的每一项研究中,身处陌生环境的老鼠都比身处熟悉环境的老鼠更容易死去。 引自 摘录与评论 8.
一味地否定一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也许是更有效的方法。 引自 摘录与评论 9.设置最终结束点:
如果我们不预设停止研究的时点,那么提出更多的问题,收集更多的数据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事先设定一个时点,如果到了这一刻还没做出选择的话,我们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动用直觉进行决策。我们要尽力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决策,而不是痴迷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回应 2018-10-25 21:03 -
王2宁 (我好,你好,大家好)
总体一般 也许是看了《思考,快与慢》的缘故,两书讲的东西非常类似,后者研究地更深入全面,科学证据也很多。此书并不差,只是这样一对比,无论是深度广度,可信度,都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以说一种鸡汤似的简化版,因为读的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插在其中,能感觉到作者有更深刻体会研究,只是没表现出来。 两个词贯穿全文——潜念,专念。理解起来有些麻烦,中文并没有这两个词,也不能说翻译地差,有点原文含义的影子。整体... (2回应)2019-02-25 13:46 1人喜欢
总体一般
也许是看了《思考,快与慢》的缘故,两书讲的东西非常类似,后者研究地更深入全面,科学证据也很多。此书并不差,只是这样一对比,无论是深度广度,可信度,都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以说一种鸡汤似的简化版,因为读的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插在其中,能感觉到作者有更深刻体会研究,只是没表现出来。
两个词贯穿全文——潜念,专念。理解起来有些麻烦,中文并没有这两个词,也不能说翻译地差,有点原文含义的影子。整体给我的感受,潜念就是无需刻意用脑的自动化反应和意识,专念则是积极用脑。作者论述的潜念往往是负面的,专念则是正面的。这样并不合适,就说作者举例的打字员来说,这位熟练的打字员在一般情况下的工作情况是最合适的,除非键位顺序变了或者打印文本特殊。潜念并不一定坏,潜念解放了人类大脑的负荷,要是事事都要用专念思考决定,人类可能受不了,例如从起床起怎么拿开杯子,用哪只手的什么姿势拿开,左边下床还是右边,先穿左边的鞋还是右边穿了后···生活中无穷无尽的选项在面前。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是由潜念决定的,真正需要思考的需要专念的只占小部分。作者也说了无需时刻保持专念状态,在需要的时候用上就是了。
再进一步,潜念与专念的界限也并不是很清楚,作者论述的丘吉尔上车时的表现,我说这是他因为潜念注意到了事前危险而换边上车的也没错,因为丘吉尔是不知怎么地就这么做的,这和潜念的表现一样。一件复杂需要专念的事情,如婴儿学走路,开始时他是多么蹒跚又认真,过了几年熟练了,不仅能边走边吃东西,还能边跑边躲避,对于使用腿部以及保持平衡这种事可以说是自动化潜念化了。而如果在看到模特走路姿势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走路姿势并想纠正,这又专念化了。
专念潜念并非二元区别,而是一体的,类似与书中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缺一个其他一个也就不存在了。
2回应 2019-02-25 13:46 -
Danys ┇┇ 蓄须专用 (美食虐叔千百遍,叔待美食如初恋)
#专念走中国# 补发在延误5小时的东航飞机上苦读《专念》的照片及笔记——本书中大量的小例子非常生活化,它们让我意识到:习惯养成和惯性思维是如此常见和迅速,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就成形了。要改变自己的固定模式,会不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思考~ @湛庐文化 :吸收积极能量,改善心理定势! (2回应)2012-04-21 19:46 1人喜欢
-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一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整合要点”是关键词,我时常将工作与休闲隔离,但休闲也是在读书,正如现在,那是否算一种整合呢?这样想会否减轻内心对于休闲不学习的内疚感呢? 创造力 背...
2020-06-18 17:11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一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整合要点”是关键词,我时常将工作与休闲隔离,但休闲也是在读书,正如现在,那是否算一种整合呢?这样想会否减轻内心对于休闲不学习的内疚感呢? 引自 中文版序—— 创造力 背景的改变不但会激发活力。而且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被用于解決问题的时候,这种方法被称为问题重构。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说自己总是很难完成创作。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而且让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在进行了问题重构后,他不再这么想,而是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是创作新的音乐主旋律。于是他找了一位善于对乐曲进行雕琢的音乐伙伴,他们俩的合作珠联璧合,这让他大获丰收。 管理层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不拘混于惯常的工作方式,那么富于创新性的员工就能找到发挥空间,并为组织做出贡献。 改变背景只是激发革新的一种方法。创造新类别探索不同的视角以及专注于过程都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新奇的问题解决方案。管理层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不拘泥于惯常的工作方式那么富于创新性的员工就能找到发挥空间,并为组织做出贡献。如果管理者不只是一心想着改进现有产品那么员工们就能创造出全新的、更好的产品。 引自 07让工作快乐而满足 创新和有条件的学习 我们在前文已经看到,将知识作为绝对真理教授给大家会导致僵化的思维状态。而我的很多研究怡怡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反面,即通过条件性教学来鼓励创新。在大多数教学场合,我们常常将关于世界的所谓”事实"当做是无条件的真理,但它们实际上只是记用于某些条件的概率性陈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引入这种不确定性,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背景情以后发生了改变的话,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想起这些确定的信息呢? 引自 06从平凡中洞见创思 原本只想识别灰体字的语句,以往也总这么做,认为这才是干货,当下发现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解释和相关例子,干货的理解也就不那么深刻甚至忘记了。我和学生罗琳・汤普森( Loralyn Thompson)对如下假设进行了检验: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我们让被访者看一些消极的特质,并询问他们这里面有没有他们曾经想要改掉的特质,如果有的话是哪一个,是否成功了。这些特质包括死板、冷漩轻信他人等。稍后,我们让被访者对一些特质进行评价,如始终如一、严肃、信任他人等,这些特质恰好与他们先前看到的那些消极特质对应,但它们是比较积极的描述。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依旧觉得这种品格不好)。在第9章我们将会看到灵活的视角对康复和成瘾行为治疗起到的巨大作用。 引自 专念的三大特质 背景对于我们行为和感知的影响还会让我们掉进背景混淆这个陷阱。背景混淆是指人们将决定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背景搞混的现象。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如果我在跑步锻炼的时候发现有人走得很快,那么就很容易假设对方也希望跑步锻炼身体,只是受条件限制不能跑罢了。但对方很可能不喜欢跑步,而只喜欢通过快走来锻炼身体。走路和跑步是不能同时发生的,对于这种非此即彼的行为,背景混淆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如果那位原本喜欢走路的人漸渐被跑步健身的主流价值观洗脑,那么他将被视为”跑不起来”,而不是主动选择了快走。在忘记了行走的快乐之后,此人将难过地认为自己不善奔跑。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我们之所以会变得“潜念"与另ー个非常不同,但又相关的问题有关,那就是我们接受的早期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教育的焦点通常是各种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从学会系鞋带到考进哈佛大学孩子们忙于追求各种目标,而这种执著往往会让他们难以对生活抱有“专念”"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以结果为导向,那么像“我是否能做到”或"如果我失败了该怎么办"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对成败得失焦虑不已原本具有好奇心的孩子将无法释怀地沉浸在有趣的探索之中。他们将无心进行有关形、色或式样的各种尝试,而只是竭尽全力,正确地写出字母"A。 而如果以过程为导向(第6章将详细介绍),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变成应该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这样,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上。我们要记住,世上没有失败,而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 这是类似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的区别吗?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在讨论有限资源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想到金钱。诚然,对大多数人来说,金钱的确是有限的,但我们追求的真的只是金钱吗?富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有钱人能够获得权力、他人的尊重,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去想去的地方,还能买速度更快的跑车,享受各种美食。在某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不解追求的难道不是一种心理状态吗? 如果每个人都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欲求,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愿望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爱情、亲情、信心、尊重,还是兴奋,皆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供给短缺时,取舍才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是狭隘地去看待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西,那么就不会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就会意识到我们是在作茧自缚,进而能够放开手脚,打破各种类别的既有界限。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资源真的有限吗 人们之所以墨守成规,不接受世界是持续变化的这一事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相信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各种类别的界限是清晰稳定的,我们就可以制定分配有限资源的规则。但如果资源并不是有限的,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限,类别之间的界限就没有必要变得那么僵化了。 孩子的爱并不是"零和的不是多给爸爸一份爱妈妈就会少份爱。父母双方都可以爱孩子孩子也可以同时爱父母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在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时它们可能与我们无关,我们不会费心去仔细探究,但不成熟的第一印象却在头脑中深深地扎了根。等这些事物与我们有关了,我们只会调用第一印象,而不会去反思第一印象的准确性。 用口水润一下牙齿或口腔是一件挺舒服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口水吐到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尝尝杯子里的口水,你就会觉得特别恶心。这是为什么呢?出于ー些原因,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吐口水是不卫生的。即便吐出的口水没有被污染,我们也会觉得恶心,这是既有的思维定势在作怪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三大特征 第一归类陷阱 我们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以此来感知世界。一般人只会教条而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了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由人来打破。 归类陷阱 我们通过创造不同的类别来体验世界。“这是一个中式花瓶,而不是日式的。“不,他只是一个大一新生。"白兰是灏危物种。"她现在是他的上司。”我们就是这样来感知世界和自我的。如果没有了类别世界将变得混沌无序。藏传佛教将这种思维习惯称为”执著于分别之妄心 第二 “无意识行为”—习惯体验出的就是“潜念” 第一个和第二个版本的请求内容完全一致,除了复印材料以外,我们还能拿复印机做什么呢?所以如果被试仔细考虑请求的内容,他们应该给出相同的回答。但是,上述两种请求在结构上是不同的。内容冗余的那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和第三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在句式上更相似,因为它们都说明了理由。如果被试对后两个版本的请求给出了相似回答,那么就说明人们关注的是请求的结构,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但这恰恰是实验得到的结果。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第三“视角单一”—过于具体的要求局限视角 引自 潜念的三大特征 回应 2020-06-18 17:11
-
我们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以此来感知世界,一般人只会教条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了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页可以由人来打破。 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信息传递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 过于具体的要求会催生“潜念”。而当潜念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的思维就会像冰面上的蛤蜊一样,啪地一下将外壳紧紧关闭,不让一丁点儿新信息钻进...
2017-06-28 07:12
我们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以此来感知世界,一般人只会教条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了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页可以由人来打破。
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信息传递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
过于具体的要求会催生“潜念”。而当潜念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的思维就会像冰面上的蛤蜊一样,啪地一下将外壳紧紧关闭,不让一丁点儿新信息钻进来。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它让你麻痹大意。
我们眼前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人们主观构建的结果。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控制力。
以过程为导向就是关注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
人们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洗脑,用主流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在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非常重要的。
潜念会造成狭隘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里。这会让个人喝企业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环境的变化。
在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比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可能会错误地产生艳羡他人,轻视自己的情绪。
许多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象。你设定的目标越高,给自己的身份标签越积极成功,你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
所有人的潜能都只发挥了很小一部分。潜念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的狭隘,还埋没了我们的潜能。
回应 2017-06-28 07:12 -
Moon Sea (山高路远,花好月明)
一、对潜念的批判: 1.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 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于197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 。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2018-10-25 21:03 2人喜欢
一、对潜念的批判:
1.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 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于197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 。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就是我以前引用过的 Ellen Langer 的一个实验
这里的“潜念”更像是习惯性、无意识的反映
2.
如果我们只是比较熟练,而不是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某项技能,那么在面对他人质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搜索并找到运用该技能的各个步骤,并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差。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说不出具体步骤,一定意味着“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吗?
实验结果非常清楚。有两类被试在发表看法时说得更加流利:一类是谈论新奇话题,且有时间仔细思考的被试;另一类是谈论熟悉话题,且无需进行思考的被试。事先仔细考虑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反而会让我们在发表看法时变得疙疙瘩瘩。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反复重复的任务进行细微,但不寻常的改变时,新手反而会做得更好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倒让我想起对国际象棋大师们的记忆研究发现,他们的记忆力并没有提高,之所以能够记录下那么多棋谱,是因为他们按照象棋的规则和演变记忆了象棋的位置。但是如果随意摆放棋子的位置,他们做的并不比新手好多少。
3.
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诫自己,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观点有很多,且差距很大。无论是对日常小事还是对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皆是如此。同样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的人看到的是为人类福祉而牺牲的英雄,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因为玩忽职守而酿成的惨祸。 引自 摘录与评论 4.品格的两重性
我以前在进行临床心理治疗时发现,许多前来就诊的病人不但下了很大决心要改掉一些毛病(所以他们才来接受心理治疗),而且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能够做到自己希望养成的行为。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止步不前呢?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 容易冲动 ) 如果换一种视角看其实并不坏(随性),而且他们很喜欢这一特点。所以,改变行为也许并不是改掉什么坏毛病,而是在两个积极的选项中(如深思熟虑和随性)做一个选择。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引自 摘录与评论 5.
不过在大多数日常活动中,我们已经忘记了其他的潜在选项。虽然饮料有很多种,但是如果我每天早餐只喝橙汁,那么我可能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选择。有意义的选择要求决策者知道其他未被选择的选项,这一过程能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品位和偏好。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这一点很厉害
6.
在一项有关饥饿的研究中,被试要么为了个人原因,要么为了外部原因(如实验的科学价值或25美元的报酬)而挨饿,结果前者比后者更能挨饿。外部因素很难改变某种体验带来的感受。但自主选择做一件事情表明了一种态度。在实验里,为了自己的原因而挨饿的人不觉得很饿,而且他们体内游离脂肪酸水平(反映饥饿程度的生理指标之一)提高得也不多。所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当我们不再注意疼痛的时候,疼痛感似乎就没有原来那么剧烈了。相反,当我们注意疼痛的时候,身体似乎也更难忍受疼痛。如果一个人能够对疼痛进行重新解释,那么他或许就不会感到疼痛。这可能比暂时转移注意力更有效,因为如果我们为一种刺激赋予新的解释,那么旧的解释就难以回到我们的头脑中 引自 摘录与评论 7.心态与免疫系统:
近来有许多研究在关注态度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被认为是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的中介。情绪背景,即我们对于身边事件的解释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连串因素中的第一个环节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英国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托特曼(Richard Totman)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的身心反应链: 心理状态能够通过影响大脑中枢以及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通路来打破微妙的体内平衡,进而改变免疫系统对相关疾病的反应。这些疾病包括感染、过敏、关节炎、自体免疫系统疾病和癌症,而且大量与衰老有关的退行性生理变化也与此有关。因此,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和疾病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许多医生发现,不少病人一旦被诊断患有癌症,病情就会迅速恶化,这种趋势并不符合正常的病程发展。病人实际上已经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们的身体也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引自 摘录与评论 虽然很早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但是再看还是很震撼
谢巴德·西格尔(Shepard Siegel)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吸毒人员在过量吸食毒品后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背景情况。他们用老鼠进行实验并发现,如果在给老鼠注射大剂量毒品的时候让它们觉得这次注射的剂量和以前差不多,那么它们就更容易生存下来。但是,如果它们觉得自己从未被注射过这么大剂量的毒品,那么就很难挺过去。但是,如果老鼠在陌生环境中被注射大剂量毒品,那么无论它们是否觉得自己以前也被注射过这么大剂量的毒品,其死亡率均会上升。西格尔和同事得出结论认为:“相同的服药历史并不意味着对致命剂量海洛因的耐受程度也相同。”在他们进行的每一项研究中,身处陌生环境的老鼠都比身处熟悉环境的老鼠更容易死去。 引自 摘录与评论 8.
一味地否定一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也许是更有效的方法。 引自 摘录与评论 9.设置最终结束点:
如果我们不预设停止研究的时点,那么提出更多的问题,收集更多的数据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事先设定一个时点,如果到了这一刻还没做出选择的话,我们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动用直觉进行决策。我们要尽力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决策,而不是痴迷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引自 摘录与评论 回应 2018-10-25 21:03 -
王2宁 (我好,你好,大家好)
总体一般 也许是看了《思考,快与慢》的缘故,两书讲的东西非常类似,后者研究地更深入全面,科学证据也很多。此书并不差,只是这样一对比,无论是深度广度,可信度,都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以说一种鸡汤似的简化版,因为读的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插在其中,能感觉到作者有更深刻体会研究,只是没表现出来。 两个词贯穿全文——潜念,专念。理解起来有些麻烦,中文并没有这两个词,也不能说翻译地差,有点原文含义的影子。整体... (2回应)2019-02-25 13:46 1人喜欢
总体一般
也许是看了《思考,快与慢》的缘故,两书讲的东西非常类似,后者研究地更深入全面,科学证据也很多。此书并不差,只是这样一对比,无论是深度广度,可信度,都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以说一种鸡汤似的简化版,因为读的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插在其中,能感觉到作者有更深刻体会研究,只是没表现出来。
两个词贯穿全文——潜念,专念。理解起来有些麻烦,中文并没有这两个词,也不能说翻译地差,有点原文含义的影子。整体给我的感受,潜念就是无需刻意用脑的自动化反应和意识,专念则是积极用脑。作者论述的潜念往往是负面的,专念则是正面的。这样并不合适,就说作者举例的打字员来说,这位熟练的打字员在一般情况下的工作情况是最合适的,除非键位顺序变了或者打印文本特殊。潜念并不一定坏,潜念解放了人类大脑的负荷,要是事事都要用专念思考决定,人类可能受不了,例如从起床起怎么拿开杯子,用哪只手的什么姿势拿开,左边下床还是右边,先穿左边的鞋还是右边穿了后···生活中无穷无尽的选项在面前。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是由潜念决定的,真正需要思考的需要专念的只占小部分。作者也说了无需时刻保持专念状态,在需要的时候用上就是了。
再进一步,潜念与专念的界限也并不是很清楚,作者论述的丘吉尔上车时的表现,我说这是他因为潜念注意到了事前危险而换边上车的也没错,因为丘吉尔是不知怎么地就这么做的,这和潜念的表现一样。一件复杂需要专念的事情,如婴儿学走路,开始时他是多么蹒跚又认真,过了几年熟练了,不仅能边走边吃东西,还能边跑边躲避,对于使用腿部以及保持平衡这种事可以说是自动化潜念化了。而如果在看到模特走路姿势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走路姿势并想纠正,这又专念化了。
专念潜念并非二元区别,而是一体的,类似与书中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缺一个其他一个也就不存在了。
2回应 2019-02-25 13:46
-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一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整合要点”是关键词,我时常将工作与休闲隔离,但休闲也是在读书,正如现在,那是否算一种整合呢?这样想会否减轻内心对于休闲不学习的内疚感呢? 创造力 背...
2020-06-18 17:11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一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整合要点”是关键词,我时常将工作与休闲隔离,但休闲也是在读书,正如现在,那是否算一种整合呢?这样想会否减轻内心对于休闲不学习的内疚感呢? 引自 中文版序—— 创造力 背景的改变不但会激发活力。而且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被用于解決问题的时候,这种方法被称为问题重构。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说自己总是很难完成创作。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而且让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在进行了问题重构后,他不再这么想,而是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是创作新的音乐主旋律。于是他找了一位善于对乐曲进行雕琢的音乐伙伴,他们俩的合作珠联璧合,这让他大获丰收。 管理层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不拘混于惯常的工作方式,那么富于创新性的员工就能找到发挥空间,并为组织做出贡献。 改变背景只是激发革新的一种方法。创造新类别探索不同的视角以及专注于过程都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新奇的问题解决方案。管理层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不拘泥于惯常的工作方式那么富于创新性的员工就能找到发挥空间,并为组织做出贡献。如果管理者不只是一心想着改进现有产品那么员工们就能创造出全新的、更好的产品。 引自 07让工作快乐而满足 创新和有条件的学习 我们在前文已经看到,将知识作为绝对真理教授给大家会导致僵化的思维状态。而我的很多研究怡怡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反面,即通过条件性教学来鼓励创新。在大多数教学场合,我们常常将关于世界的所谓”事实"当做是无条件的真理,但它们实际上只是记用于某些条件的概率性陈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引入这种不确定性,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背景情以后发生了改变的话,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想起这些确定的信息呢? 引自 06从平凡中洞见创思 原本只想识别灰体字的语句,以往也总这么做,认为这才是干货,当下发现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解释和相关例子,干货的理解也就不那么深刻甚至忘记了。我和学生罗琳・汤普森( Loralyn Thompson)对如下假设进行了检验: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我们让被访者看一些消极的特质,并询问他们这里面有没有他们曾经想要改掉的特质,如果有的话是哪一个,是否成功了。这些特质包括死板、冷漩轻信他人等。稍后,我们让被访者对一些特质进行评价,如始终如一、严肃、信任他人等,这些特质恰好与他们先前看到的那些消极特质对应,但它们是比较积极的描述。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依旧觉得这种品格不好)。在第9章我们将会看到灵活的视角对康复和成瘾行为治疗起到的巨大作用。 引自 专念的三大特质 背景对于我们行为和感知的影响还会让我们掉进背景混淆这个陷阱。背景混淆是指人们将决定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背景搞混的现象。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如果我在跑步锻炼的时候发现有人走得很快,那么就很容易假设对方也希望跑步锻炼身体,只是受条件限制不能跑罢了。但对方很可能不喜欢跑步,而只喜欢通过快走来锻炼身体。走路和跑步是不能同时发生的,对于这种非此即彼的行为,背景混淆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如果那位原本喜欢走路的人漸渐被跑步健身的主流价值观洗脑,那么他将被视为”跑不起来”,而不是主动选择了快走。在忘记了行走的快乐之后,此人将难过地认为自己不善奔跑。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我们之所以会变得“潜念"与另ー个非常不同,但又相关的问题有关,那就是我们接受的早期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教育的焦点通常是各种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从学会系鞋带到考进哈佛大学孩子们忙于追求各种目标,而这种执著往往会让他们难以对生活抱有“专念”"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以结果为导向,那么像“我是否能做到”或"如果我失败了该怎么办"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对成败得失焦虑不已原本具有好奇心的孩子将无法释怀地沉浸在有趣的探索之中。他们将无心进行有关形、色或式样的各种尝试,而只是竭尽全力,正确地写出字母"A。 而如果以过程为导向(第6章将详细介绍),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变成应该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这样,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上。我们要记住,世上没有失败,而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 这是类似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的区别吗?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在讨论有限资源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想到金钱。诚然,对大多数人来说,金钱的确是有限的,但我们追求的真的只是金钱吗?富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有钱人能够获得权力、他人的尊重,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去想去的地方,还能买速度更快的跑车,享受各种美食。在某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不解追求的难道不是一种心理状态吗? 如果每个人都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欲求,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愿望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爱情、亲情、信心、尊重,还是兴奋,皆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供给短缺时,取舍才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是狭隘地去看待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西,那么就不会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就会意识到我们是在作茧自缚,进而能够放开手脚,打破各种类别的既有界限。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资源真的有限吗 人们之所以墨守成规,不接受世界是持续变化的这一事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相信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各种类别的界限是清晰稳定的,我们就可以制定分配有限资源的规则。但如果资源并不是有限的,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限,类别之间的界限就没有必要变得那么僵化了。 孩子的爱并不是"零和的不是多给爸爸一份爱妈妈就会少份爱。父母双方都可以爱孩子孩子也可以同时爱父母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在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时它们可能与我们无关,我们不会费心去仔细探究,但不成熟的第一印象却在头脑中深深地扎了根。等这些事物与我们有关了,我们只会调用第一印象,而不会去反思第一印象的准确性。 用口水润一下牙齿或口腔是一件挺舒服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口水吐到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尝尝杯子里的口水,你就会觉得特别恶心。这是为什么呢?出于ー些原因,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吐口水是不卫生的。即便吐出的口水没有被污染,我们也会觉得恶心,这是既有的思维定势在作怪 引自 潜念的六大根源 三大特征 第一归类陷阱 我们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以此来感知世界。一般人只会教条而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了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由人来打破。 归类陷阱 我们通过创造不同的类别来体验世界。“这是一个中式花瓶,而不是日式的。“不,他只是一个大一新生。"白兰是灏危物种。"她现在是他的上司。”我们就是这样来感知世界和自我的。如果没有了类别世界将变得混沌无序。藏传佛教将这种思维习惯称为”执著于分别之妄心 第二 “无意识行为”—习惯体验出的就是“潜念” 第一个和第二个版本的请求内容完全一致,除了复印材料以外,我们还能拿复印机做什么呢?所以如果被试仔细考虑请求的内容,他们应该给出相同的回答。但是,上述两种请求在结构上是不同的。内容冗余的那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和第三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在句式上更相似,因为它们都说明了理由。如果被试对后两个版本的请求给出了相似回答,那么就说明人们关注的是请求的结构,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但这恰恰是实验得到的结果。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第三“视角单一”—过于具体的要求局限视角 引自 潜念的三大特征 回应 2020-06-18 17:11 -
归类隐讳: “执著于分别之妄心” 各类意识形态就是我们将这种倾向(归类)发挥到极致的产物。作为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合理化或神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该怎么做,并为世界的本源和发展提供解释。 新类别的创造是一种“专念”的行为。而当我们墨守成规,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的类别时……“潜念”就控制了我们的头脑。 人类就这样在头脑中创造出了被大家共同感知的世界,并成为了...
2020-03-25 10:14
归类隐讳: “执著于分别之妄心”
各类意识形态就是我们将这种倾向(归类)发挥到极致的产物。作为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合理化或神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该怎么做,并为世界的本源和发展提供解释。 引自 潜念的三大特征 新类别的创造是一种“专念”的行为。而当我们墨守成规,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的类别时……“潜念”就控制了我们的头脑。 人类就这样在头脑中创造出了被大家共同感知的世界,并成为了它的奴隶,因为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些类别只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抽象的概念。 引自 潜念的三大特征 对自己而言,要对这种归类有所警醒;另一方面,既然很少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为别人多创造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分类”标准和标签吧。
无意识行为
视角单一
过于具体的要求……能够催生潜念。而这种状态一旦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思维就会……不让一丁点儿新信息钻进来。 引自 潜念的三大特征 回应 2020-03-25 10:14 -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 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 这是我现的现状,与其让别人揉碎自己的时间,不如主动整合交织试试看? 严格遵循既定的规则和“专念”是格格不入的。
2020-03-25 10:03
-
如何面对工作上感觉到的精疲力竭呢?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试图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解决方法。比如书中所说,改变背景和思维定式,或是以过程为导向,能够让我们重新焕发出活力。 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改进,完善,成长上,愉悦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到来的。
2020-03-07 04:14
论坛 · · · · · ·
请问该书与《专注力》的区别是什么 | 来自cissyhu | 2 回应 | 2013-07-18 |
为啥书的注释部分被删掉了呢? | 来自Tony Yet | 2 回应 | 2013-01-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RecordedBooks (1990)8.4分 53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6.8分 500人读过
-
Westview Press Inc (1990)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专念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解忧师赵全宇 2013-10-10
知道容易,做到难。
0 有用 阿祖 2012-06-11
看的比较懵懂
4 有用 moi 2015-05-21
翻译成专念 觉得不是太确切。。。
0 有用 员外 2018-06-04
重新思考一下结果与过程,如何应对和管理不确定性。
0 有用 Tony Yet 2012-05-04
很薄的一本好书
0 有用 菠菜 2021-01-12
哈哈我还以为这个就是现在说的“正念”,好像不是= =。不过也看完了,里面那章赋予老人更多的责任和自由让他们更健康挺有启发。
0 有用 昊天 2020-12-30
思维方式很重要的,专念总是被浅念影响,但好在专念是可以训练和培养教化的
0 有用 木木宋 2020-12-07
薄薄一本很容易就看完了 将大量的实验整理成故事嵌入,轻松简单 更年轻的时候遇到更年轻的老年人 mindfulness 注重过程 破除思维定势,保持积极敏感的生活,更高效快乐也健康
0 有用 鱼泡熊猫眼 2020-11-22
上周就看完了,没有及时标注,现在想起这书,给我带来观念第一点是不要被自我限制,没有“不可以”。第二点是控制力让生命延长,老人院那个实验,让老人们能够决定的时间多一些,他们死亡率会更低。我在想,给学生多一点决定权,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吗?第三点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其实糊涂的比例只有2%,我们却总是认为老了不中用,是成见,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老了也一样。
0 有用 知行捕手 2020-10-10
写得不好,论证无力,例子挺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