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原作名: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译者: 陈永国
出版年: 2001-9
页数: 202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思想译丛
ISBN: 9787503920813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原作名: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译者: 陈永国
出版年: 2001-9
页数: 202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思想译丛
ISBN: 9787503920813
内容简介 · · · · · ·
《德国悲剧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论德国巴洛克悲剧的杰作,在本雅明谋求教职时却不无悲剧性地失败了。这部后来取得巨大声誉的作品有意显示巴洛克悲剧与作者自己的时代的惊人相似。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
德国悲剧的起源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思想家。1940年自杀。本雅明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本雅明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他的主题,他是根据他的好奇心、自我根源来展开他的学术兴趣的。因此,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他特有的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认识论一批评序言
论文的概念―知识与真理―哲学的美―概念的分化与分散―理念即构型―语言即理念―非分类性理念―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综合,归纳―克罗齐与艺术样式―起源―单子论―对巴罗克悲剧的忽视和误释―“欣赏”―巴罗克与表现主义―维护穹窿
悲悼剧与悲剧
悲悼剧的巴罗克理论―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影响―作为悲悼剧内容的历史―君主理论―拜占庭渊源―希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对受难剧的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悼剧―巴罗克戏剧的内在性―表演与反映―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精神的毁灭―背景―作为圣人和阴谋家的弄臣―悲悼剧的说教意图
福尔克特的《悲剧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国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奇―王权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的死亡框架―悲剧,修辞和柏拉图的对话―悲悼与悲剧―狂飘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正剧,木偶剧―作为喜剧人物的阴谋家―命运剧中命运的概念―自然与悲剧的罪过感―舞台道具―魔幻时刻与鬼魂世界
· · · · · · (更多)
认识论一批评序言
论文的概念―知识与真理―哲学的美―概念的分化与分散―理念即构型―语言即理念―非分类性理念―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综合,归纳―克罗齐与艺术样式―起源―单子论―对巴罗克悲剧的忽视和误释―“欣赏”―巴罗克与表现主义―维护穹窿
悲悼剧与悲剧
悲悼剧的巴罗克理论―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影响―作为悲悼剧内容的历史―君主理论―拜占庭渊源―希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对受难剧的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悼剧―巴罗克戏剧的内在性―表演与反映―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精神的毁灭―背景―作为圣人和阴谋家的弄臣―悲悼剧的说教意图
福尔克特的《悲剧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国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奇―王权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的死亡框架―悲剧,修辞和柏拉图的对话―悲悼与悲剧―狂飘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正剧,木偶剧―作为喜剧人物的阴谋家―命运剧中命运的概念―自然与悲剧的罪过感―舞台道具―魔幻时刻与鬼魂世界
· · · · · · (更多)
译者前言
认识论一批评序言
论文的概念―知识与真理―哲学的美―概念的分化与分散―理念即构型―语言即理念―非分类性理念―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综合,归纳―克罗齐与艺术样式―起源―单子论―对巴罗克悲剧的忽视和误释―“欣赏”―巴罗克与表现主义―维护穹窿
悲悼剧与悲剧
悲悼剧的巴罗克理论―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影响―作为悲悼剧内容的历史―君主理论―拜占庭渊源―希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对受难剧的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悼剧―巴罗克戏剧的内在性―表演与反映―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精神的毁灭―背景―作为圣人和阴谋家的弄臣―悲悼剧的说教意图
福尔克特的《悲剧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国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奇―王权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的死亡框架―悲剧,修辞和柏拉图的对话―悲悼与悲剧―狂飘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正剧,木偶剧―作为喜剧人物的阴谋家―命运剧中命运的概念―自然与悲剧的罪过感―舞台道具―魔幻时刻与鬼魂世界
辩解的学说,忧郁―君主的忧郁―身体与灵魂的忧郁―土星学说―寓意画:狗,球体,石头―懒惰与不忠―哈姆雷特
寓言与悲悼剧
古典主义中的象征与寓言―浪漫主义中的象征与寓言―现代寓言的起源―例子与说明―寓言阐释的二律背反―废墟―寓言的无灵性―寓言的破碎
寓言人物―寓言性间曲―字幕与箴言―意象―巴罗克语言理论的诸方面―亚力山大体―语言的破碎―歌剧―里特尔论书写
作为寓意画的尸体―诸神的身体与基督教―悲悼与寓言的起源―撒旦的恐怖和诺言―沉思的局限―神秘的思考
· · · · · · (收起)
认识论一批评序言
论文的概念―知识与真理―哲学的美―概念的分化与分散―理念即构型―语言即理念―非分类性理念―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综合,归纳―克罗齐与艺术样式―起源―单子论―对巴罗克悲剧的忽视和误释―“欣赏”―巴罗克与表现主义―维护穹窿
悲悼剧与悲剧
悲悼剧的巴罗克理论―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影响―作为悲悼剧内容的历史―君主理论―拜占庭渊源―希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对受难剧的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悼剧―巴罗克戏剧的内在性―表演与反映―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精神的毁灭―背景―作为圣人和阴谋家的弄臣―悲悼剧的说教意图
福尔克特的《悲剧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国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奇―王权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的死亡框架―悲剧,修辞和柏拉图的对话―悲悼与悲剧―狂飘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正剧,木偶剧―作为喜剧人物的阴谋家―命运剧中命运的概念―自然与悲剧的罪过感―舞台道具―魔幻时刻与鬼魂世界
辩解的学说,忧郁―君主的忧郁―身体与灵魂的忧郁―土星学说―寓意画:狗,球体,石头―懒惰与不忠―哈姆雷特
寓言与悲悼剧
古典主义中的象征与寓言―浪漫主义中的象征与寓言―现代寓言的起源―例子与说明―寓言阐释的二律背反―废墟―寓言的无灵性―寓言的破碎
寓言人物―寓言性间曲―字幕与箴言―意象―巴罗克语言理论的诸方面―亚力山大体―语言的破碎―歌剧―里特尔论书写
作为寓意画的尸体―诸神的身体与基督教―悲悼与寓言的起源―撒旦的恐怖和诺言―沉思的局限―神秘的思考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世纪末的研究就是如此无可救药地远离了对悲苦剧形式的批判性探究研究者致力于将文化史、文学史和作者生平的观察混合为一,用以取代艺术哲学的思考。这样的混合物在最新的研究中有一个对应物,其结构则不那么无碍。正如一个发着烧的病人将他所有能听到的话语都改造成了谵妄状态下的种种臆想,时代精神(Zeitgeist)也会拾取先前的或者遥远的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物证,将它们拉扯至身边,毫不怜惜地置人自己那不能自拔而出的幻想中。而这也就是时代精神的标志:如果不能立刻非常明显地引起当代人的感情共鸣,任何新的风格,任何陌生的民族都不会在其中出现。历史学家正是试图借助这一种灾难性的、病态的易被暗示倾向(Suggestibilitat),通过“替换”(Substitution)悄悄逼近创作者的位子,就仿佛创作者拾恰因为创造了作品也就成了自己作品的最终阐释者。这种易被暗示倾向已经被人们命名为“移情”(Einfuhlung),在这个名字里单纯的好奇心披着方法的外衣大胆前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认识论批判 代序 -
所谓没落(Verfall)时代往往如此。艺术中最高的实在是卓尔不群、完整无缺的作品。然而,在这样的时代,作品的完满只有那些对前代亦步亦趋的模仿之作才有可能达到。这是艺术“没落”的时代,是艺术“意志”的时代。所以里格尔(Riegel)恰恰是在罗马帝国最后时期的艺术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意志可以达到的,索性只剩下了形式本身,而不再是优秀的单件作品。正是以这样的意志为基础,巴洛克在德意志的复古主义文化瓦解之后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那种对语言的粗犷风格的追求,这种风格让语言在表面上足以承载世界的巨变。 p40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认识论批判 代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思想译丛(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时尚的哲学》《消极自由有什么错》《福柯的面孔》
。
喜欢读"德国悲剧的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8.6
-
- 经验与贫乏 8.6
-
-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8.5
-
- 本雅明:作品与画像 8.5
-
- 论瓦尔特·本雅明 8.5
-
- 单行道 8.1
-
- 沃尔特·本雅明 8.6
-
- 写作与救赎 8.2
-
- 启迪 9.1
-
-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7.9
德国悲剧的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转】王晓升 ‖ 人类的悲剧:当历史成为自然史——对《德国悲剧的起源》的历史哲学思索
[作者简介]王晓升,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利兹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在慕尼黑大学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批判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语言与认识》《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走出语...
(展开)



姚云帆丨论本雅明悲悼剧研究中的文学史方法
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三期 摘要 《认识批判序言》是本雅明《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的序言。它并非仅仅是一篇哲学论文,而是蕴含了本雅明特殊的文学史研究方法。通过区分“理念”和“概念”所体现的两种普遍性,本雅明将“悲悼剧”定义为一种“理念”...
(展开)

姚云帆 | 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
文章原刊于《人文杂志》2021年第10期 【内容提要】 本雅明的《认识-批判序言》是其早期文论思想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对“起源”的论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论述不仅决定了本雅明早期文论思想的核心关切,并对其历史哲学有着重要影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
(展开)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为人类心灵深处奉献一颗自我放逐的头颅 | 来自樱桃绛 | 2009-03-22 23:29: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9.1分 884人读过
-
Verso (2009)9.2分 18人读过
-
Suhrkamp Verlag (1993)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豆瓣五星图书【文化研究】 (爱玛·包法利)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本雅明 (水底火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德国悲剧的起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时间足够我 2012-11-08 18:04:57
我幾乎不挑翻譯,但這也太語死早了(。
0 有用 深海采珠人 2008-07-08 14:08:11
我居然把它啃下来了,真是神奇啊
0 有用 Ex 2006-09-30 14:33:03
也许要再读一遍。
0 有用 Emilie 2014-08-16 21:32:53
本雅明经典论著
0 有用 岛 2014-03-25 20:43:49
选读;前20多页的认识论序论好难懂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