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波伏娃在此书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的了解让人肃然起敬。 一些打低分的人明显对自由主义的硬伤懵懂无知,这硬伤就是黑格尔所谓“抽象的自由”,到了马克思那里为了革命宣传把话说的更直白了一些——自由主义所谓的自由只是穷人饿死的自由。 举个例子,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什么新闻自由,而是扫除文盲,连字都不识哪里有什么新闻自由?要有也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把绝大多数人扔在了一边。最后一章的总结里波伏娃把法国人这种对抽象自由的迷信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对照现在的黄背心运动就会知道,法国人这毛病还真是本性难移。有趣的是波伏娃批评法国人的时候还引用了孟子的话——“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说自由主义者所谓的自由只是“罔民”而已。
1955年9月至11月,波伏瓦和萨特应邀访问中国,回国后,55年11月2日,萨特在《法国观察家》周刊上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1957年波伏娃写《长征》,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特别是关于新中国,百科全书式而又亲切好读的著作,读到第五章文化部分,波写文人、儒家、意识形态等起,我深深服了,这个女人太强了……在萨特的文里,他写:“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不断地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些从中国回到法国的朋友所讲的情况已经不再完全正确。”事实上,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这个国家的发展确超出了所有人的计划和想象,包括萨和波,但波当年所记载的,仍不失为一份极为出色的记录时代的作品。”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道路。”这是漫长的革命,一个甲子后,站在长征起点回头重看,尤令人感慨万千。
批判她的都是已经没有了对那种时代的理解、同情已经对未来发展道路变化的惋惜
西方左派们对中国的期望显然是太高了
结合今时今日看来热评打一分两分那几个跳脚鸡真是笑死人了
在国庆阅兵大典上,她相信人民所有的喜悦都是发自内心的。而当时的毛,“更接近于列宁,而不是斯大林”……这本书也许可以当做转播学的案例,在有限的资料、讹误和有距离的观看下,一个物体(国家)将呈现怎样的面貌。不过这个书还是有亮点的,比如她强调中国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鸿沟,对鲁迅作品中“叙述者”的分析也很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这种观点八十年代以后才有。
很多事情从没听说,反倒从一个外国人那知道。
六十年前的中国真的是这样的吗??百废待兴的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空前的团结,那种感觉不是用文字能说清的,我也很想体会那种感觉。。。。
其实不是很明白那些看她有几句溢美之词就爆炸的右派,作者发现的新中国的内在矛盾比右派能意识到的深刻多了……
没有办法给评价,但亲历历史者不可能以后见之明来看待世界。如果将时间放在某个点,看到那个点上发散出去的各种观念,可能更有意义吧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毁灭是连续的自然灾害引起的极度贫困造成的。。。
算是今年读的第一本新书。一个法国左派眼中的革命中国,一个有别于49之前、66之后的世界,在革故与鼎新间挣扎的时代。提及很多小历史,比如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九八之夜…..
当我们读到一个法国知识分子用一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方式谈论中国,难免哑然失笑。哪怕将波伏瓦的时代局限性考虑在内,诸多谬误给人的唯一感觉也只是“大胆假设,大胆求证”错位。考虑到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完全应该归为“献礼”作品一类。四星推荐的理由在于这本书可以作为破除专家迷信的完美例证。
闲来无事乱翻书,看到:“从来没有一种人民MZ这么强调思想的ZY。”这评分不能不改了。//不知道重返充斥着反共人士的法国若干年后,她又将如何理解那个东方国度发生的事情?
重庆归来话重庆,幽默
1955年9月至11月,波伏瓦应邀访问中国,回国后写下这些文章。观察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但是她所观察到的,究竟与实际有多少接近,我心里还是存有疑问,虽然肯定比在大洋彼岸乱猜来的更真实。以及,看完之后多少理解这书为啥法国一直没再版了……大概自己也觉得羞愧了把。
赞美红色中国
语言很易懂,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有的地方: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很有共鸣,也很佩服其求知精神。
中国的复杂状况,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中国,去读懂一个复杂的中国,但却想不明白.
或许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真希望她能在二十年后重新写一本,然后再活二十年再写一本,不知她会如何驳倒自己以及看待现在
> 长征
152 有用 曳溟生 2019-08-30 23:37:00
波伏娃在此书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的了解让人肃然起敬。 一些打低分的人明显对自由主义的硬伤懵懂无知,这硬伤就是黑格尔所谓“抽象的自由”,到了马克思那里为了革命宣传把话说的更直白了一些——自由主义所谓的自由只是穷人饿死的自由。 举个例子,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什么新闻自由,而是扫除文盲,连字都不识哪里有什么新闻自由?要有也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把绝大多数人扔在了一边。最后一章的总结里波伏娃把法国人这种对抽象自由的迷信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对照现在的黄背心运动就会知道,法国人这毛病还真是本性难移。有趣的是波伏娃批评法国人的时候还引用了孟子的话——“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说自由主义者所谓的自由只是“罔民”而已。
50 有用 小标点儿 2013-08-28 21:53:55
1955年9月至11月,波伏瓦和萨特应邀访问中国,回国后,55年11月2日,萨特在《法国观察家》周刊上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1957年波伏娃写《长征》,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特别是关于新中国,百科全书式而又亲切好读的著作,读到第五章文化部分,波写文人、儒家、意识形态等起,我深深服了,这个女人太强了……在萨特的文里,他写:“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不断地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些从中国回到法国的朋友所讲的情况已经不再完全正确。”事实上,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这个国家的发展确超出了所有人的计划和想象,包括萨和波,但波当年所记载的,仍不失为一份极为出色的记录时代的作品。”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道路。”这是漫长的革命,一个甲子后,站在长征起点回头重看,尤令人感慨万千。
55 有用 王 Piu Piu 2020-05-26 18:21:09
批判她的都是已经没有了对那种时代的理解、同情已经对未来发展道路变化的惋惜
26 有用 项碧德 2013-09-04 15:17:24
西方左派们对中国的期望显然是太高了
27 有用 鬼畜萝 2021-07-03 09:52:08
结合今时今日看来热评打一分两分那几个跳脚鸡真是笑死人了
8 有用 大小章鱼 2013-08-30 12:13:48
在国庆阅兵大典上,她相信人民所有的喜悦都是发自内心的。而当时的毛,“更接近于列宁,而不是斯大林”……这本书也许可以当做转播学的案例,在有限的资料、讹误和有距离的观看下,一个物体(国家)将呈现怎样的面貌。不过这个书还是有亮点的,比如她强调中国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鸿沟,对鲁迅作品中“叙述者”的分析也很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这种观点八十年代以后才有。
5 有用 ichbinluz 2012-12-04 08:41:21
很多事情从没听说,反倒从一个外国人那知道。
7 有用 爱你不是两三天 2014-01-24 14:19:24
六十年前的中国真的是这样的吗??百废待兴的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空前的团结,那种感觉不是用文字能说清的,我也很想体会那种感觉。。。。
19 有用 SemioComm 2020-07-10 14:42:06
其实不是很明白那些看她有几句溢美之词就爆炸的右派,作者发现的新中国的内在矛盾比右派能意识到的深刻多了……
5 有用 百香果 2015-11-12 23:45:56
没有办法给评价,但亲历历史者不可能以后见之明来看待世界。如果将时间放在某个点,看到那个点上发散出去的各种观念,可能更有意义吧
2 有用 南高峰 2015-05-14 21:30:47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毁灭是连续的自然灾害引起的极度贫困造成的。。。
1 有用 Mr.W 2014-01-12 22:58:03
算是今年读的第一本新书。一个法国左派眼中的革命中国,一个有别于49之前、66之后的世界,在革故与鼎新间挣扎的时代。提及很多小历史,比如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九八之夜…..
3 有用 养猫的凳子 2012-10-22 22:43:57
当我们读到一个法国知识分子用一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方式谈论中国,难免哑然失笑。哪怕将波伏瓦的时代局限性考虑在内,诸多谬误给人的唯一感觉也只是“大胆假设,大胆求证”错位。考虑到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完全应该归为“献礼”作品一类。四星推荐的理由在于这本书可以作为破除专家迷信的完美例证。
4 有用 Tam 2013-03-10 14:11:03
闲来无事乱翻书,看到:“从来没有一种人民MZ这么强调思想的ZY。”这评分不能不改了。//不知道重返充斥着反共人士的法国若干年后,她又将如何理解那个东方国度发生的事情?
4 有用 PaulZhang 2023-01-08 11:28:16 浙江
重庆归来话重庆,幽默
3 有用 yycatty 2017-01-22 10:02:37
1955年9月至11月,波伏瓦应邀访问中国,回国后写下这些文章。观察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但是她所观察到的,究竟与实际有多少接近,我心里还是存有疑问,虽然肯定比在大洋彼岸乱猜来的更真实。以及,看完之后多少理解这书为啥法国一直没再版了……大概自己也觉得羞愧了把。
5 有用 南郁青 2020-10-25 10:52:13
赞美红色中国
1 有用 咲屠宰治 2017-10-12 21:10:30
语言很易懂,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有的地方: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很有共鸣,也很佩服其求知精神。
3 有用 小瞇影资料 2014-04-03 00:14:53
中国的复杂状况,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中国,去读懂一个复杂的中国,但却想不明白.
1 有用 occlumancie 2018-11-10 17:30:27
或许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真希望她能在二十年后重新写一本,然后再活二十年再写一本,不知她会如何驳倒自己以及看待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