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时间 短评

热门
  • 27 方可平 2020-02-08 21:29:11

    我在看什么……前半部分操演德勒兹 后半部分基本迷失……似乎确实要回到布朗肖(然而布朗肖扔学校了……)现象学有毒 先把德里达看了再跟您磕吧……(然而德里达也扔学校了……)先看张一兵吧要不就……

  • 19 Shayne 2013-11-21 11:25:14

    斯蒂格勒沿着海德格尔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清理更进一步,通过凸显作为实际性之根基的、后种系生成意义上的技术,表明了此在本身——由于是缺陷存在(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尤其是此在的时间性、历史性,恰恰是由技术的“助产术”所构造的。作者从对卢梭、吉尔、勒鲁瓦-古兰等人的技术-人类学的批判性分析开始,指出由无技术的原始人变为有技术的人的“第二起源”是一个神话,并借助德里达的文码和相关差异概念表明,有了技术就有了超前,因而也就有了遗忘、死亡,有了后种系意义上的人。接着,作者直面《存在与时间》中将技术、世界历史的实际性、科学的精确性当作第二性的“外在”的先验前设,将生存论分析更为彻底地推进到有关“第三滞留”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在世界性和先验性之间的游刃有余,同时(虽则是相当惊险地)成功避免了滑入自然主义。

  • 9 童书小读伴 2016-07-19 13:08:10

    推荐先看译者的话

  • 6 历史小学生 2020-08-12 22:14:52

    纪念斯蒂格勒。发明(吉尔和勒鲁瓦-古兰)、操作的时间性(西蒙栋)、“一切现成在手”(卢梭)、记忆和传统(勒鲁瓦-古兰)、死亡中的代具性已经在此(普罗米修斯神话)在普罗米修斯(《普罗塔戈拉斯篇》)的神话中,人仅仅因为一个遗忘才诞生,这就是爱比米修斯的遗忘:他在分配“属性”时,忘记了给人留一个属性,以致人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所以人缺乏存在,或者说,尚未开始存在。它的存在条件就是以代具或器具来补救这个原始的缺陷。技术的意义就是在变革中自我否定。把人的本质建立在技术之上,就是要在技术的变革中把握人类自身的变革。

  • 1 2022-07-17 22:18:45

    一块对不准的表,置身在“我”和世界之间。

  • 1 尼古拉斯·周四 2024-09-08 16:51:58 广东

    斯蒂格勒的问题意识来自技术的双重危机:一方面全球技术的趋同的(合目的的)自我演化使人成为技术的工具,另一方面技术演化加速远远快于基因和社会文化。对此双重困境,斯蒂格勒式现象学有三种应对方式,其一是将人类本性设定为纯粹匮乏(爱比米修斯之遗),而技术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参与人类生成,即后种系生成,以技术理解人。其二是西蒙东-许煜式的有意向性的技术物,以人理解技术。其三是寻觅某种区域性或历史性的特殊技术理念(器道合一)以反对全球技术。该书详细讨论了第一种方式,只有技术的参与才开启了人的时间流动,同时也给人带来死亡。死亡被缩减为个体性的终结意识。但后半海德格尔躲猫猫似乎无法回应前半提出的技术危机,人依然在遗传-社会-技术三重持存之间被切割碾磨。逆熵是卫道士的自相矛盾。显得卢梭技术堕落论挺有道理的。

  • 1 猗郁郁 2025-03-12 18:09:02 辽宁

    这本书的理论意识如果放在西方哲学的视域内将难以理解,一定是技术哲学视域,首要问题一定是技术与自然的区别和技术物自身的动力,这样两个问题正构成了本书的第一章“技术学”。和传统现象学的所有对话都建立在此基础上。

  • 4 一只大鱼 2020-03-03 13:24:33

    吉尔“技术体系”-古兰“技术人类学”-西蒙栋“技术物体”-海德格尔“用具”-德里达“技术与差异”……术语和人名翻译有些奇怪,differance,相关差异?trace,纹迹?

  • 2 布洛 2019-05-12 00:22:03

    翻译不太行,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就是第三回忆的滞留,构造时间的同时也构造了人,怜悯先于死亡的分析挺好。技术使人个体化,人的本质是遗忘和盗窃。

  • 2 艾吉奥 2020-08-11 17:01:04

    真是精致、费思量,作者从卢梭、韦尔南、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前辈那里获取灵感,检视存在、此在、时间等艰深晦涩的哲学概念,为形而上学的重生再铸一把梯子,它就是技术。若人类堕落前的存在都是非存在,那么堕落之后才是人类的历史、(曾)此在,而这堕落的支撑物是技术的话,那么它们就是两面而一体的。所以人的无机物化,无机物的人化,相伴而生,无法分离,政治、语言、公民都是技术性的,为了应对原始的堕落、缺憾,为了那失去的永远无法挽回的美好,正如作者所说的没有未来,人类只能技术性地存在着,甚至关于外星人,那也是技术性的想象。

  • 0 予秋 2020-04-12 19:10:39

    此在,时间性,历史性,存在与时间,世界性与先验性之间。。。只摘捡片语,并未理解。

  • 0 潦倒鱼丸 2022-03-30 17:01:43

    看了整整一个月,前三分之二还能跟上思路,毕竟是文献对话,最后一部分看得我好吃力,但是译后记三言两语就给我拨开了点迷雾。我意识到我看不太懂的大部分原因应该是没能准确理解斯蒂格勒引用希腊神话的隐喻……

  • 0 一瓢道人 2022-03-31 11:21:15

    这一部是对技术史的梳理,思想资源:贝特朗·吉尔、勒鲁瓦·古兰、西蒙栋;叠加海德格尔对于座架、存在与实践的论述,再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技术发明主体、技术与时间、技术与文化三个维度展开理论论述。艾比米修斯在分配能力的时候忘了给人类一技之长,所以人类需要外在的技术来维持生存,这一过程中,技术也发明了人。

  • 1 虹珥蜺蜃 2022-03-19 21:24:02

    对卢梭、海德格尔以及所谓“存在”的批判命中要害,读来非常过瘾。斯蒂格勒把这些曾经奉为圭臬的理论描述为“虚构”,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但可怕的是,哲学曾经长期在这“存在”的虚假神话中迷失自我,最终落了个孔洞无物。当然回过来说,斯蒂格勒在这个第一部分,太多的篇幅在于引证+批判卢梭和海德格尔,而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太深,有点“掉书袋”,太过学究气。这也影响了他最终的结论和作品的历史地位。

  • 0 水煮荷包蛋 2021-11-10 16:18:38

    晦涩,需要更多的时间阅读体会

  • 6 花也怜侬 2021-12-11 23:47:53

    这本书我是中文、英文、法文对照读的,法文原文当然不必说,英文翻译还是不错的,尽管有个别地方会漏译,但不常见;但中译本,读起来简直痛苦,第一个是译者经常意译,这种意译有时符合原意还好,有时简直曲解甚至离题万里;第二个,斯蒂格勒经常会用一些古希腊语还有一些专有名词,比如笛卡尔的普遍科学等等,这些地方译者基本没怎么标注出来,导致中文读起来一头雾水,翻原文才知道本意;还有一些错译就不说了。总之推荐看英译本,懂法语看法文最好。这本基本是斯蒂格勒前期的核心思想和之后他的技术批判的基础,对90年代后人类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当然,这本书读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可能斯蒂格勒跟他老师德里达学的,一种套娃式加东拉西扯式写法,节与节之间嵌套式跳跃,通过解构相关理论家的论述来阐发观点,可以看作一个德里达延异的物质化版本

  • 2 April 2022-01-15 21:33:53

    阅读1/2,斯老师,俺真的尽力了,读完后面忘了前面。

  • 0 SnapeFleur 2022-01-20 01:57:38

    唉,我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再看法国人写的东西了

  • 0 山语河 2023-03-15 09:13:46 北京

    230314 第一次翻完。技术人类学色彩很重啊,斯蒂格勒好有野心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