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说我的体验还不算肤浅,那是因为我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足够深刻;如果说我的文字还不算苍白,那是因为生活本身已经足够丰富和厚重。我的坎坷,我的磨难,我的喜悦与忧伤,悟性与迷惘,底蕴与限度,都由此而生发,所以,它们是超乎文学的。 《半生为人(精)》作者徐晓是一个坐过牢的单身女人,纤小、柔弱,在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生死之交的朋友之后,写下篇篇带着血泪的纪念文章。《半生为人(精)》中所记述到的人,都是那个年代如雷贯耳的名字,周郿英、赵一凡、史铁生、北岛、芒克……但在作者的充满理性但深刻入骨的文字里,他们又是那样鲜活。
作者简介 · · · · · ·
徐晓,生于上海,长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1982年至今,从事记者、编辑工作。
目录 · · · · · ·
VII / 作序 弱者的胜利/高尔泰
XXIII / 自 序
001 / 永远的五月
033 / 爱一个人能有多久
059 / 无题往事
085 / 监狱中的日常生活
115 / 幸存者的不幸
135 / 《今天》与我
169 / 我的朋友史铁生
185 / 有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不安
195 / 穿越世界的旅行
203 / 精神流亡者的重访
211 / 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227 / 大相隐于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肯定有必然的理由,不管那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他和她肯定是第一的、惟一的理由。 2.我承认虚伪不属于他,也知道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他的方式总是独特的。其实我欣赏的正是这种独特,可趣味是趣味,一旦真正面对它又无法超脱。 3.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惜一切代价忠于一种观念已经使人疲惫不堪,我们不该固守陈规,也没必要总对往事耿耿于怀。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中年人不都或多或少多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吗?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把自己所尊崇的生活准则贯彻到生命的始终呢? 4.以前我曾今感受过一个人死亡或离去对于活着和留下的人的意味,我觉得那是一片空虚,生活很快会把它填满。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绝不是一个数量概念。失去一个曾今存在过的人,意味着失去全部。 5.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都是极其自然的。世上没有一杆称得出感情斤两的秤。法律、舆论、海誓山盟,规定不了,也阻止不了,为谁或者不为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那杆秤在心里,它的砝码始终只可能在心里。 6.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 7.常常,生活中一件美丽的东西,一种我从少女时代就命中注定了的偏爱,从身边悄悄滑过。我是该为它的稍纵即逝而悲悼呢,还是该为它毕竟出现过而欣慰? 8.千百年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必待言。但是,唯有爱情——不是与爱情相近,也不是与爱情相似——依旧不变。所以,相思依旧是苦的,眼泪依旧是咸的。所以遗憾依旧,悔恨依旧。这是上帝为心灵的路途准备的驿站。 我常常在这驿站休憩。每当遗憾和悔恨从心底的深处浮上来,日常生活便像退了潮似的离我远去。我在那个时刻与你相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半生为人 -
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爱一个人能有多久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半生为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半生为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半生为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3 条 )



苦难是上帝的惩罚抑或奖赏?

关于理想主义者的记忆

-
在忠诚和背叛成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要面临考验的社会里,对其中任何人的不怀疑又是理性不允许的。我最终放弃了怀疑,却并不是因为把握住了信任,而是因为承受不了怀疑之重,怀疑之痛。那种一种什么状态呢?既不能坚定地信任,也不能执着地怀疑;信任唯恐危及到理想;怀疑唯恐玷污了友谊。人与人,就这样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游走,那看起来无比重要无比宝贵的东西,就这样无所依傍地被悬在了半空,成为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抽象...
2013-03-20 22:15:28 3人喜欢
-
达卓 (。。。)
有时怎么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心情,因为我几乎是一个九零后。她写的这些事情似乎不曾真的发生过,甚至无从想像。 可能,我试着推测。那段岁月多么荒诞,我爸妈都是六十年代初生人,不曾为十年浩劫留下过阴影,仅仅因为他们都是贫农成分,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们在那个时代反而显得无比幸运;于是,当然,无辜的人难免牢狱之灾,在那时候也非常正常。 总觉得作者的内心里还是有一块重要却被永远毁掉的地方,下笔千言有时尽是冷笑。... (3回应)2012-08-12 22:58:48 3人喜欢
有时怎么也无法理解作者的心情,因为我几乎是一个九零后。她写的这些事情似乎不曾真的发生过,甚至无从想像。 可能,我试着推测。那段岁月多么荒诞,我爸妈都是六十年代初生人,不曾为十年浩劫留下过阴影,仅仅因为他们都是贫农成分,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们在那个时代反而显得无比幸运;于是,当然,无辜的人难免牢狱之灾,在那时候也非常正常。 总觉得作者的内心里还是有一块重要却被永远毁掉的地方,下笔千言有时尽是冷笑。命途多舛如她,看待世界的目光一定比我们更高远,接近佛家那种过滤了色相后的真相,比如出狱平反后的冷静,恨被同情的感觉,不曾经历过谁会真的懂得? 好在人心总不是那么容易就冷透的,作者的高处还站着一位智者,总在严寒的岁月里为作者温暖着心灵,这位身负顽疾的“畸人”在黑暗里就像是永恒发光的领跑者,带着作者一直向前跑,没有崩溃,没有倒下。 突然觉得,理想主义这种神话般的东西似乎从云中向我露出了鳞爪,可悲哀的是世上再也没有它的真身,想像也变得无力极了。没有这样的领跑者,我们怕只能在贫瘠荒芜的浮世中流浪了吧。
3回应 2012-08-12 22:58:48
-
当天真的热情消退之后,似乎恍然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哪有不散的筵席?我因此原谅自己的粗疏,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仁。 尽管看透了这一切最终不过是无用的精神游戏,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花样翻新地重复着同一个游戏,并且把这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的证明。 因为我了解你的矛盾,了解你承受的压力,也了解你承受压力的鞥努力,同时,我的敏感,我的自尊,我的现实处境,使我失去了一个普通女孩儿面对爱情的...
2012-09-15 12:34:12 1人喜欢
当天真的热情消退之后,似乎恍然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哪有不散的筵席?我因此原谅自己的粗疏,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仁。 尽管看透了这一切最终不过是无用的精神游戏,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花样翻新地重复着同一个游戏,并且把这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的证明。 因为我了解你的矛盾,了解你承受的压力,也了解你承受压力的鞥努力,同时,我的敏感,我的自尊,我的现实处境,使我失去了一个普通女孩儿面对爱情的正常反应,以致无法以平常心从容地看待本来既不能成功,也不能失败的恋爱关系。 这是个解不开的情绪,只有经历过这种内心折磨的人才知道那就是像一种除不了根的慢性病,它不影响你吃,不影响你睡,也不影响你工作,你不会疼痛得呻吟,也不会弱的喘息,但是它存在着,若即若离地,时隐时现地存在着,让人不得安宁。
回应 2012-09-15 12:34:12 -
Jeffery (正在看书)
这一代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悲剧不仅是承受的苦难,物质的贫乏,身体的健康,更大的悲剧是,与世隔绝,看不到书,不知道这是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了解不到同时代的人类的思考,那些丰富卓然的学术和思想成果。即便是他们,在北京,很多人家学渊源,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已经很多。即便是他们这些人,阿城,北岛。 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哪儿来的?该控诉谁?如何避免?作者没有说,也许是说不出来,也许是不能说出来。 高尔泰的...2013-08-04 21:23:30
这一代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悲剧不仅是承受的苦难,物质的贫乏,身体的健康,更大的悲剧是,与世隔绝,看不到书,不知道这是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了解不到同时代的人类的思考,那些丰富卓然的学术和思想成果。即便是他们,在北京,很多人家学渊源,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已经很多。即便是他们这些人,阿城,北岛。 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哪儿来的?该控诉谁?如何避免?作者没有说,也许是说不出来,也许是不能说出来。 高尔泰的解读我非常认同。在序里,高尔泰写道:
"所以我写作——正如史铁生所说,写作是为活着寻找理由。" 这个回答中的虚无主义情绪,虽很模糊,但是渗透全书。 理想主义者也可能有虚无主义情绪吗?有的。凡理想,都有个现实的前提。奴隶理想自由;屈辱者理想尊严,都是历史中的自然。无前提的"主义",不过是一个空筐。谁都可以装进任何他所希望的、可能的和不可能(如乌托邦)的东西。什么也不装,让它空着(如佛陀老庄),也可以,不一定就不好。 变可能(或不可能)为现实,这就是意义的追寻。追寻就是意义,过程是意义的现实。过程的终结如果不能成为新的追寻的起点,那就会归于虚无。所以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两个貌似相反的东西,实际上走得最近。个体逃避虚无,往往逃入群体(宗教、国族、组织等等)。群体无路可逃,往往陷入混沌(犬儒生态、丛林法则等等)。 引自第1页 对于作者在写作时的踌躇——"最终我把血型和粗暴的细节都删除了,也把荒诞和滑稽的故事删除了,唯独没有删除的是从那个故事中走出来的人"。这个想法真是幼稚到可笑,这是逃避,不仅美化和虚化了自己和自己的那个时代,还为自己假象中的读者——自己的儿子和朋友施加了所谓爱的暴力,实际上就是暴力,与禁锢思想、"反对精神污染"的专制极权的老大哥所施加的暴力同宗同源,甚至别无二致。虽然,写出来的、留下来的,还是伟大的,"永远"的。 一叹。
回应 2013-08-04 21:23:30
-
毫无疑问,如果现在处在同样的情境中,我不会再有如此过度的反应。不是因为我不再年轻,被岁月磨钝了感觉,被时间筛选了记忆,而是因为当人生走过了足以使你回头遥望后来者的路程之后,你已经懂得,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今天》之于我,不是一段文学经历,也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我记忆和记录的,不是历史意义上的《今天》,而是我的《今天》,我命运中的 ...
2022-02-12 10:42:16
-
一个正常人的意志力再强,也远远不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更有力量。意志是对恐惧而言,正常人对恐惧过于敏感,当你的思维能力足以判断你可能面对什么、失去什么,而那将要面对的正是你难以面对的,将要失去的正是你不忍割舍的,于是你有了真实的恐惧,你因此而需要意志力来克服这恐俱;而精神病患者之所以能够真正地无所畏惧,正是因为她根本不需要意志力。
2022-02-10 20:38:42
-
这使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没有哪种经历是不可以逾越的,没有哪一种体验是不可以磨灭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改变,并修改着你对所谓客观的记忆,你会随时为自己的变化而找出合理的解释,原惊自己纵容自己以至于浑然不觉。小时候我父亲的终生好友陈伯伯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始终记在心里,他说:舌头是坏东西,因为它不长骨头。那么头脑呢?心灵呢?人将依傍什么支撑自己的精神?精神对人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本来我觉得...
2022-02-10 20:18:12
论坛 · · · · · ·
1976年那个天主教圣母的事情 | 来自业界良心冰咖啡 | 2015-03-22 15:01:47 | |
居然都缺货了 | 来自Captain Kwok | 3 回应 | 2015-01-21 19:32:20 |
居然在高中课堂推荐给学生看过 | 来自轻生一剑知 | 2 回应 | 2015-01-21 15:01:34 |
徐晓被抓了 | 来自师无心 | 3 回应 | 2015-01-21 15:01:10 |
徐晓 刀尔登 陈嘉映 思享家对谈录音 | 来自月亮照在六便士 | 1 回应 | 2012-09-06 20:43:3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同心出版社 (2005)8.3分 4204人读过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8.1分 58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中信阅读佳品[小编卢俊的豆列] (我是卢俊)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 (99.9%)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中信出版社2012好书推荐 (中信出版文艺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半生为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第五象限 2012-08-09 22:16:10
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2 有用 cterm 2012-11-03 22:08:45
第一篇最好。以后多少要“夹带私货”,行文反而没那么饱满了...
2 有用 大甜甜~~ 2014-12-02 10:40:34
看的是老版。风声大,我们默默地怀念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年代。
7 有用 成知默 2014-06-21 19:12:43
一个扭曲畸形时代下的理想主义光芒,站在社会的边缘、与现实的喧嚣、浮躁、委顿形成反差的一群人,他们在生活的污泥中自我消耗,在心灵的荆棘中自我救赎,他们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无辜侵害与苦难。徐晓说这些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经历,已经不仅仅一段经历,也不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是生活本身,是命运本身,而这些经历也让被侵害的一群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思想、去感受、去爱或者去恨。
0 有用 江凌云 2013-03-15 22:21:19
文人喜欢夸大自己 诗人尤甚
0 有用 言生 2022-05-05 19:54:33
作者徐晓的半生为人,看到了劫后余生的八十年代那些人,每个人都是在苦难挣扎中走了过来,经历过苦难之后的人生反而平和豁达了。 很喜欢书中的这段“我曾经以为,死亡使我懂得了生命和爱。但是当牵着我幼小的儿子站在丈夫的遗体前、陵墓前,当死亡的事实离我越来越遥远,而死者的存在却离我越来越切近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需要你付出毕生的代价去体验。有所体验就够了,你甚至不要指望能... 作者徐晓的半生为人,看到了劫后余生的八十年代那些人,每个人都是在苦难挣扎中走了过来,经历过苦难之后的人生反而平和豁达了。 很喜欢书中的这段“我曾经以为,死亡使我懂得了生命和爱。但是当牵着我幼小的儿子站在丈夫的遗体前、陵墓前,当死亡的事实离我越来越遥远,而死者的存在却离我越来越切近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需要你付出毕生的代价去体验。有所体验就够了,你甚至不要指望能把它们搞懂”。45 (展开)
0 有用 海扬尘 2022-04-17 14:52:06
“用自己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英雄,试图用别人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伪君子;使无辜者付出血的代价的幸存者是不幸的人——我们承受着被侵害与侵害的双重不幸。”
0 有用 habo 2022-02-08 00:28:31
阴冷宿舍里看完前两篇。从弗洛姆的【真正的爱情】颠覆我之前肤浅的理解后,诸如【第二基地其实就在川陀】,奥古斯丁阐释的【人的身体是圣灵的殿】这些观点就一直飘荡在脑际。【认识你自己】是永远无法修完的课程。 @2014-03-05 16:33:13
0 有用 那我懂你意思了 2021-11-30 18:06:45
是生命的血脉、历史的涓滴细流,但并非女性的泪痕;感情充沛的同时也很克制,正如作者所说,她删去了很多真实。我觉得这本书的真诚在于,一个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仍敢于在当代读者面前解剖自己的虚荣与自私。很打动我的情节恰巧都和那种小资产阶级情结有关:带着书在求医路中走进咖啡馆又被价格吓得落荒而逃;被审问时近乎骄傲地写满整整两黑板自己看过的外国文学“禁书”。 当然,最熠熠闪光的是那个年代文学界的人们,作者说他... 是生命的血脉、历史的涓滴细流,但并非女性的泪痕;感情充沛的同时也很克制,正如作者所说,她删去了很多真实。我觉得这本书的真诚在于,一个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仍敢于在当代读者面前解剖自己的虚荣与自私。很打动我的情节恰巧都和那种小资产阶级情结有关:带着书在求医路中走进咖啡馆又被价格吓得落荒而逃;被审问时近乎骄傲地写满整整两黑板自己看过的外国文学“禁书”。 当然,最熠熠闪光的是那个年代文学界的人们,作者说他们并非是“地下作家”,而是“民间作家”,我深以为然。不过不知道作者的书写预计面对的是怎样的读者,我作为学文学的学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介绍性的语气,这会让我更关注历史,而非文学与感情。可能这是我的遗憾。 (展开)
0 有用 opwis 2021-09-06 20:58:10
用人生讲故事 可超脱文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