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的原文摘录

  • ●文学与人生 1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必具的特质。 2 原始社会的文字就几乎等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等等都反应在它的诗歌、神话和传说里面。 3 文学既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不识字的人便无从创造或欣赏文学,文学便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文人成了一个特殊阶级,而这阶级化又随社会演进而日趋尖锐,文学就逐渐和全民众疏远。 4 一般人嫌文学无用,近代有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以为文学的妙处正在它无用。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5 有了语言文字,许多祟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那样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的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作。 6 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7 文艺是“怡情养性”的。 8 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 9 文艺到了最高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等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 ●资禀与修养 10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 11 李白在人生哲学方面有道家的底子,在文学方面从《诗经》、《楚辞》直到齐梁体诗,他没有不费苦心模拟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历为世所共知。他... (查看原文)
    cavalier 1回复 8赞 2013-06-17 23:29:14
    —— 引自第1页
  • 纯正的文学趣味起于深广的观照,不能见得广,就不能见得深。 (查看原文)
    机智的小晴 1赞 2015-11-11 22:40:38
    —— 引自章节:112谈翻译
  • 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是文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恰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得一个有“道”之士。从事于文艺的人不一定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它究竟不失为一个崇高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在努力修养之后,可以追求得到。 研究文学只阅读决不够,必须练习写作,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 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一副特殊的天才,自问既没有天才,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查看原文)
    沉默之岛 2019-11-27 17:55:22
    —— 引自章节:第一谈 文学与人生
  •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误解,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一副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欢喜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ニ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土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オ配批评诗。” (查看原文)
    沉默之岛 2019-11-27 17:55:22
    —— 引自章节:第六谈 写作练习
  • 文字有言情、說理、敘事、狀物四大功用。 (查看原文)
    沉默之岛 2019-11-27 17:55:22
    —— 引自章节:第十六谈 情与辞
  • 个人到了艺术较高的境界,关于艺术的原理法则无用说也无可说;有可说而且需要说的是在“疵境”与“稳境”。从前古文家有奉“义法”为金科玉律的,也有攻击义法”论调的。在我个人看,拿“义法”来绳“化境”的文字,固近于痴人说梦;如果以为学文艺始终可以不讲“义法”,就未免更误事。记得我有一次和沈尹默先生谈写字,他说:“书家和善书者有分别,世间尽管有人不讲规模法度而仍善书,但是没有规模法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沈先生自己是“书家”,站在书家的立场他拥护规模法度,可是仍为“善书者”留余地,许他们不要规模法度。这是他的礼貌。我很怀疑“善书者”可以不经过揣摩规模法度的阶段。我个人有一个苦痛的经验。我虽然没有正式下功夫写过字,可是二三十年来没有一天不在执笔乱写,我原来也相信此事可以全凭自己的心裁,苏东坡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但是于今我正式留意书法,才觉得自己的字太恶劣,写过几十年的字,一横还拖不平,竖还拉不直,还是未脱“疵境”。我的病根就在从头就没有讲一点规模法度,努力把一个字写得四平八稳。我误在忽视基本功夫,只求要一点聪明,卖弄一点笔姿,流露点风趣。我现在才觉悟“稳境”虽平淡无奇,却极不易做到,而且不经过“稳境”,较高的境界便无从达到。文章的道理也是如此,韩昌黎所谓“醇而后肆”是作文必循的程序。由“疵境”到“稳境”那一个阶段最需要下功夫学规模法度,小心谨慎地把字用得恰当,把句造得通顺,把层次安排得妥帖,我作文比写字所受的训练较结实,至今我还在基本功夫上着意,除非精力不济,注意力松懈时,我必盡力求穩。 稳不能离规模法度。这可分两层说,一是抽象的,一是具体的。抽象的是文法、逻辑以及古文家所谓“义法”,西方人所谓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在这上面再加上一点心理学和修辞学常识,就可以对付了。抽象的原则和理论本身并没有多大功用,它的唯一的功用在帮助我们分析和了解作品。具体的规模法度须在模范作品... (查看原文)
    沉默之岛 2019-11-27 17:55:22
    —— 引自章节:第十六谈 情与辞
  • 人不惮烦要做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2-14 20:57:13
    —— 引自第1页
  • 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2-14 20:57:13
    —— 引自第1页
  • 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单是“行远”这一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2-14 20:57:13
    —— 引自第1页
  • 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 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在最合宜于自己的风格上多下功夫,然后融合各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2-14 20:57:13
    —— 引自第1页
  • 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2-14 20:57:13
    —— 引自第1页
  •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查看原文)
    云胡不喜 2011-11-25 21:21:48
    —— 引自第53页
  • 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是一个道理。 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其次,没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 先把思想情感洗练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谈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 (查看原文)
    云胡不喜 2011-11-26 01:57:42
    —— 引自章节:散文的声音节奏
  • 我们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偶然有一阵感触,觉得大有'诗意',或是生平有一段经验,仿佛是小说的好材料,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这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幻觉。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所缺乏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混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 (查看原文)
    云胡不喜 1回复 1赞 2011-11-26 14:18:58
    —— 引自第65页
  • 概略地说,真实有三种,大家所常认得的是“历史的真实”,这也可以叫做“现象的真实”。...其次是“逻辑的真实”,...于理为必然的事实,经过逻辑思考而证其为真实的。现象的真实不必合于逻辑的真实,...第三就是“诗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在一个作品以内,所有的人物内心生活与外表行动都写得尽情尽理,首尾融贯整一,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一种生命与形体谐和一致的有机体,那个作品和它里面所包括的一切就有“诗的真实”。 大约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种阶段。头一层他必须跳进里面去生活过(live),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调到外面观照过(contemplate),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他最后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organize),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 (查看原文)
    云胡不喜 2011-11-29 12:39:15
    —— 引自章节:想象与写实
  • 章实斋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中挑出过一个很好的例。上文说“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文接着说“伊尹鸣商,周公鸣周”,伊尹、周公并非不得其平。这是自相矛盾,下文的意思不是从上文意思很逻辑地生发出来 (查看原文)
    子正-含光左卫 2012-09-28 07:49:50
    —— 引自第48页
  • 文学也是如此。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感知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查看原文)
    机智的小晴 2015-10-03 17:36:13
    —— 引自第3页
  • 在近代,一个文人不但要博习本国古典,还要涉猎近代各科学问,否则见解难免偏蔽。这事固然很难。我们第一要精选,不浪费精力于无用之书;第二要持恒,日积月累,涓涓终可成江河;第三要有哲学的高瞻远瞩,科学的客观剖析,否则食而不化,学问反足以桎没性灵。其次是实地观察体验。 (查看原文)
    机智的小晴 2015-10-09 20:31:34
    —— 引自章节:11资禀与修养
  • 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果。资禀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养却全靠自家的努力。在文学方面,修养包含极广,举其大要,约有三端: 第一是人品的修养 (查看原文)
    机智的小晴 2015-10-09 20:53:23
    —— 引自章节:资禀与修养
  • 其次是一般学识经验的修养 (查看原文)
    机智的小晴 2015-10-09 20:53:23
    —— 引自章节:资禀与修养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