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榮登美、西、葡、法等國非文學暢銷榜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
◆榮登美、西、葡、法等國非文學暢銷榜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名家推薦】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 林正焜醫師
◎台大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教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奈波爾
◎大提琴家 馬友友
作者简介 · · · · · ·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笛卡兒之錯:身體、情緒、理性及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對發生之事的感覺 :意識形成中的身體及情緒》(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沙:悲歡及感覺的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笛卡兒之錯:身體、情緒、理性及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對發生之事的感覺 :意識形成中的身體及情緒》(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沙:悲歡及感覺的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覺醒
‧目標與理由
‧問題初探
‧證人自我
‧克服直覺的誤導
‧整合性觀點
‧架構
‧主要概念綜覽
‧生命與意識心智
◎第二章 從生命規則到生物價值
‧現實的不可置信性
‧自然意志
‧活下去
‧恆定狀態的起源
‧細胞、多細胞生物,以及工程機械
‧生物價值
‧全生物體中的生物價值
‧先驅者的成就
‧發展激勵因子
‧連結恆定性、價值與意識
第二部 在大腦中的心智是什麼模樣?
◎第三章 製作地圖與圖像
‧地圖與圖像
‧從表層以下切入
‧地圖與心智
‧心智的神經學
‧心智的起點
‧更接近心智的形成?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體
‧心智的課題
‧身體繪圖
‧從身體到大腦
‧量的呈現與質的建構
‧原始感覺
‧身體狀態的地圖繪製與模擬
‧想法的來源
‧在心智中描繪身體的大腦
◎第五章 情緒與感覺
‧定位情緒與感覺
‧定義情緒和感覺
‧觸發及執行情緒
‧威廉.詹姆士的奇怪案例
‧情緒的感受
‧我們如何感覺到情緒?
‧情緒和感覺的時機
‧各式各樣的情緒
‧情緒起伏的範圍
‧雜談欽佩與同情
◎第六章 記憶的構造
‧以某種方式,在某處
‧記憶紀錄的性質
‧意向先出來,地圖才跟上
‧工作中的記憶
‧簡談各種記憶
‧問題的可能解答
‧聚合—離散區
‧再談聚合—離散區
‧工作模式
‧如何以及在何處產生知覺與回憶
第三部 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
◎第七章 意識觀察
‧定義意識
‧意識解構
‧除去自我,留下心智
‧建立工作定義
‧意識的種類
‧人類與非人類意識
‧意識不是……
‧佛洛伊德式無意識
◎第八章 建立意識心智
‧一個暫行的假設
‧探索意識的大腦
‧預覽意識的心智
‧意識心智的成分
‧原我
‧核心自我的建構
‧核心自我狀態
‧參訪建構意識心智時的腦
◎第九章 自傳體自我
‧有意識的記憶
‧建構自傳體自我
‧協調的課題
‧協調者
‧後中皮質可能扮演的角色
‧運作中的後中皮質
‧關於後中皮質的幾個想法
‧關於意識疾病的結語
◎第十章 組裝成型
‧用概括的方式
‧意識的神經學
‧意識心智背後的解剖學瓶頸
‧從大型解剖結構區域的整體工作到神經元的工作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知覺時
‧感質問題一
‧感質問題二
‧感質與自我
‧未竟之功
第四部 有意識之後
◎第十一章 與意識共存
‧意識為何勝出?
‧自我及控制的課題
‧關於無意識的其他討論
‧關於基因體無意識
‧有意識的意志感
‧訓練認知性無意識
‧大腦與正義
‧自然與文化
‧自我加入心智
‧反思性自我的重要性
附錄
謝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演化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的证据就是第四种研究角度的基础。我们首先需要针对早期的生物进行思考,然后沿演化史慢慢朝着现有的生物前进。我们要留意神经系统的逐步改变,并将这些改变与逐步产生的行为、心智和自我联系起来。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内在的工作假设:心理活动等同于特定脑活动。心理活动是由之前发生的脑活动引起的,这无需赘言,但最终,心理活动会与特定的脑回路状态形成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某些神经模式同时也是心理表象。当其他一些神经模式产生了足够丰富的自我加工主体时,我们就能对表象进行觉知了。但如果自我并未产生,有机体内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对表象的存在进行觉知,这些表象仍然是存在的。主体性对于心理状态的存在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只有在想要觉知到心理状态的存在时,主体性才是必需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提出问题 -
只有引入了“需要”这个概念,我们才最终触碰到了生物价值的关键:个体生物拼命维系生命,在这一奋斗的过程中,生物产生了迫切的需要。但要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价值赋值,在赋值时又为什么选择了那样的标尺,需要先回答维系生命以及生命必需品的问题。对人类来说,维系生命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但我们现在先从生存说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章 生物价值的演化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人也喜欢 · · · · · ·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你能控制自我的大脑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个人都觉得大脑长在自己身上,理应对自己到大脑指挥自如。但是,你真的能自由的控制大脑里面的11000个神经元和万亿个神经结节吗? 你真的能自由的控制神经核团随心所欲的释放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皮质醇 后叶加压素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游戏/药物/毒品上瘾?其中一个原因... (展开)
生物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世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了解万物原理总是一件有趣而且受益匪浅的事情尤其是了解人自身的生物机制,这是我阅读作者的「笛卡尔的错误」以及本书时的最大感受,折射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每当决策时,脑子里反而能看到了大脑的各个部分,像是看到它们正在辛勤而精妙地运作着,这种感觉其实挺愉悦的,甚至每次... (展开)
读《当自我来敲门》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眼耳鼻舌身意间蹊径独寻, 色声香味触法中胜事自明。 知也无涯 在名为“大脑”的音乐厅之中,一场永续的灵魂之乐熙熙攘攘:表象、心智、意识构成的三个声部,由原我、核心和自传体自我联袂演奏,从而构成人类精神活动的日常。 乐谱和演奏家从何而来?演奏的目的是什么?演奏的... (展开)>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8.4分 222人读过
-
Pantheon Books (2010)7.9分 24人读过
-
商周出版 (2017)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Vintage (201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城邦商周 (purplecaturra)
- 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演化生物学 (Ivan Zhai)
- 达马西奥 (私享史)
- 英语学习 (浮)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Zephyrus 2013-05-05 15:33:39
在他前幾本書的基礎上給了我們一個關於意識產生的更完整的視角。雖然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理解意識的程度,但畢竟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0 有用 俊萝卜 2022-07-05 21:02:56
看不懂
0 有用 weihu 2016-09-01 06:57:37
看看
0 有用 小泽 2018-10-09 22:40:50
达马西奥深入探索意识,努力解释、解释、解释……几乎已经非人类能做到的地步。
0 有用 俊萝卜 2022-07-05 21:02:56
看不懂
0 有用 小泽 2018-10-09 22:40:50
达马西奥深入探索意识,努力解释、解释、解释……几乎已经非人类能做到的地步。
0 有用 weihu 2016-09-01 06:57:37
看看
1 有用 Zephyrus 2013-05-05 15:33:39
在他前幾本書的基礎上給了我們一個關於意識產生的更完整的視角。雖然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理解意識的程度,但畢竟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