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债 短评

热门
  • 14 孙道德 2016-05-10 11:59:39

    太过于依赖文献和史料,就像材料堆积一样。而且拿出一个既定的理论——礼物,不停套用。发现柯律格的几本书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套路,问题也都一样,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原初语境等分析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完全脱离图像就会让人觉得这是在说艺术史吗?

  • 9 林小熏 2013-12-14 20:57:11

    挺有意思的,中国人不会这样去写艺术史,但中国人还真有必要这样去反思艺术史,因为首先中国文化中塑造历史及人物的机制未被反思,而现代受到西方逻辑思维影响后“自主同一性”地认识历史的机制也需要反思,这双重的反思需要让人不禁想为中国人感谢柯律格。

  • 4 ly的读享生活 2018-03-29 09:46:23

    以文徵明为样本,以“礼物”为入口,对晚明江南文人既有名望又同时身处“林下”之状态的精辟分析。有些用力过猛。可与高居翰的《画家生涯》印鉴阅读。

  • 6 Peter Cat 2012-07-25 16:30:28

    一本“非视觉”的艺术史专著,以文献材料为主,清理和还原了文徵明视觉艺术的历史语境。矫正了以视觉分析为主流的中国绘画研究方法,给出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新路径。而这个路径恰又是中国学者的强项。

  • 7 或曰 2012-06-03 21:03:49

    写得很好看。本书主要属于艺术的社会史考察,基本没有涉及风格分析的问题。如果挪用韦勒克关于文学研究的看法,这应该属于艺术史的外部研究,而非内部研究。作者努力返回历史现场,避免后知之明的努力不仅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值得重视,在更广义的历史领域也是有效的。

  • 4 森雲 2012-10-31 21:09:16

    两天就看完了……其实可以写的更好些的吧我觉得,还是期待这些人由中国人来写。

  • 1 邓安庆 2016-03-28 13:49:38

    切入点有意思,把人置放于当时当地,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抓出“债”这个点,来推论他当时的人际关系,文征明这个人物也相应得生动结实起来。正好可跟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参考着看。

  • 1 胯 下 大 神 君 2013-08-03 02:38:01

    以柯先生的水准怎么在牛津当大神

  • 1 Zhai Liang 2014-02-26 15:11:25

    这本写的一般 可能对这样的主题不感兴趣吧 研究方法还是他的风格

  • 0 阿墟 2012-06-21 09:10:08

    勇于推论,厚诬古人。

  • 0 隐二 2022-04-26 12:14:16

    为什么选了文征明,论艺术触角,陈洪绶面更广

  • 1 玄枫 2012-07-15 17:17:08

    通过对特定人物社会关系的全搜罗进而试图描述那个时空的社会现状,是一段时期国外汉学的研究方式,譬如史景迁写张岱。虽然我总嫌弃史景迁那篇文章过于文学,但明显比此文可读性强。此文仅只在絮絮叨叨论述文徵明书画的收受庇护关系,试图借此描述中晚明书画市场的艺术社交,新意不大,立意一般。

  • 0 JX 2014-03-13 01:05:09

    社会史角度,或者说特定情境分析角度的晚明艺术史。

  • 0 沙砾于飞 2014-03-13 17:33:15

    不厌其烦地套用礼物交换理论,对艺术似乎显得比较隔膜。

  • 1 菜鸟哥哥 2013-04-15 12:02:30

    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长大,这么混的,有快活、有无奈、有失落、有得意、有老师、有同侪、有父母、还有老婆孩子

  • 0 零度倾斜 2012-08-07 23:16:55

    算是研究文徵明比较全的著作,但作者既然铺开了这么大的场子,却更凸显资料限制的弱点,稍嫌罗嗦,若能有集中一点的案例分析会更有说服力

  • 0 happyboss 2015-07-10 13:02:10

    引言最好【。「礼物的逻辑与商品的逻辑同时存在……他们借由个别事件,而非可以理论化的系统,将之运用到同样熟悉这些逻辑的社会行为者上」没有系统就不要强求了,嗯…= =

  • 0 quitequiet 2014-09-15 16:25:03

    elegant debts这个债很妙,“账单”味道淡,“锁链”(尽管是无形的)味道浓。点破文徴明的朋友圈。读罢得找高居翰对着读。

  • 1 乌鸦嘴事务所( 2013-11-12 16:39:25

    在大致把握了書內容之後就是粗略通讀。作者的思維方式多處我不太能理解。首先,他把文徵明從被動進入社會角色到主動與人交遊的所有種種都歸結為有意識的經營人脈;其次,作者對於“第一手資料”的認定讓人疑惑(連與文徵明有直接交往的史學家王世貞提供的資料都不能認為是第一手資料?而且王世貞對文徵明的評價無論是書畫都并不是一等…這他都認為不足信),同時我想作者應當不知道有個詞語叫“蓋棺定論”?再次,對於作者把文徵明所作墓誌銘、題跋、畫作等,不收入《莆田集》都概括為不屑經營與商賈的關係、不願表現出附從關係、不坦誠自己與友人境遇差距等……我真想呵呵。總之作者雖然研究中國文化多年但文化隔膜太深,他真的不理解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與心理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