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作者简介 · · · · · ·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目录 · · · · · ·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1995年)-《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自序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遺產(1988年)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1999年)-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1999年)
· · · · · · (更多)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1995年)-《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自序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遺產(1988年)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1999年)-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1999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3年)-《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附:《中國哲學史大納》與史學革命(1980年)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2004年)
陳寅格《論再生緣》書後(1958年)
陳寅格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陳寅格與儒學實踐(1996年)
試述陳寅格的史學三變(1997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一生為故國招魂(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錢穆與新儒家(1991年)
附:壽錢賓四師九十(1985年)
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1994年)-《錢穆與中國文化》序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大陆缺少这样的史学家
> 更多书评12篇
-
陳森 (自經喪亂少睡眠,運去時衰在荒村)
錢先生對於經學抱著敬慎的態度,舉凡歷代經師的註疏和辨偽都不敢輕忽。經典成立的時代尤其是關鍵所在,因為這一點直接涉及儒家思想及其與其他學派的關係。如《中庸》、《易傳》、《周禮》的時代都是不能不加以考證的。這是客觀的學術問題,既不容逞才使氣,更不是憑什麼“義理系統”即可以斷定的。但熊十力對儒家經典的態度則遠非“六經註我”所能形容;他簡直是興到亂說,好像是一個不學的妄人一樣。錢先生對這種作風尤為深惡痛絕...2016-06-15 21:17
果然是像熊十力自己說的,“好為遐思與超悟”(《論學書札》,《復張北海(約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是為警醒。《乾坤衍》還沒看,一不小心看到劇透了o( ̄ヘ ̄o)錢先生對於經學抱著敬慎的態度,舉凡歷代經師的註疏和辨偽都不敢輕忽。經典成立的時代尤其是關鍵所在,因為這一點直接涉及儒家思想及其與其他學派的關係。如《中庸》、《易傳》、《周禮》的時代都是不能不加以考證的。這是客觀的學術問題,既不容逞才使氣,更不是憑什麼“義理系統”即可以斷定的。但熊十力對儒家經典的態度則遠非“六經註我”所能形容;他簡直是興到亂說,好像是一個不學的妄人一樣。錢先生對這種作風尤為深惡痛絕。 徐復觀在1980年11月16日的日記中也說: 連日偶翻閱熊十力先生的《乾坤衍》,其立言猖狂縱姿,凡與其思想不合之文獻,皆斥其為偽,皆罵其為奸。……彼雖提倡民主,而其性格實非常獨裁……我不了解他何以瘋狂至此。
回应 2016-06-15 21:17 -
寒柳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的《王...2014-03-21 08:43 1人喜欢
-
坐忘 (四海无人对夕阳)
非常概括地说,五四运动有些地方很像贝克(CarlBecker)所分析的欧洲启蒙运动,他称之为“18世纪哲学家的天国”。这些哲学家成功地摧毁了中古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旧天国。但是他们虽然用了最新的建筑材料,而所建造起来的那个天国却依然如故。五四运动也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 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中国大陆上自从“四..2013-01-21 12:22 1人喜欢
非常概括地说,五四运动有些地方很像贝克(CarlBecker)所分析的欧洲启蒙运动,他称之为“18世纪哲学家的天国”。这些哲学家成功地摧毁了中古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旧天国。但是他们虽然用了最新的建筑材料,而所建造起来的那个天国却依然如故。五四运动也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 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中国大陆上自从“四人帮”垮台以 后,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追问:何以中国的“封建”和“专制”,竟能屡经“革命”而不衰?何以在五四60年之后,“民主”和“科学”今天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 目标?这真是十分值得反省的问题。鲁迅在五四时代谈到历史的时候,曾说: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儿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 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按:指历史)的用处就在此。……LeBon先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究竟进化 着。……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 我们一查五四运动的旧账,便更觉得鲁迅的先见为不可及,当时他在中央公园所看见的孙女儿们今天不都变成老祖母了吗?
回应 2013-01-21 12:22 -
坐忘 (四海无人对夕阳)
自17、18世纪以来,西方的“东方学家”对古典中国是公布扬远过于贬斥。由于启蒙时代的西方作家对中国描写得太美好,以致造成研究启蒙运动的专家之间的困惑。其中有人提出一种解释,即当时启蒙思想家为了批判西方文化,故意用中国一种理想来鞭策自己,这就是所谓“打棍子理论”(“beating-stick theory”):中国是西方人打自己的一根棍子。我们只要一读《中国:欧洲的模范》(louis S.Maverick,China:A Model for Europe,1947)...2013-01-21 12:11 1人喜欢
自17、18世纪以来,西方的“东方学家”对古典中国是公布扬远过于贬斥。由于启蒙时代的西方作家对中国描写得太美好,以致造成研究启蒙运动的专家之间的困惑。其中有人提出一种解释,即当时启蒙思想家为了批判西方文化,故意用中国一种理想来鞭策自己,这就是所谓“打棍子理论”(“beating-stick theory”):中国是西方人打自己的一根棍子。我们只要一读《中国:欧洲的模范》(louis S.Maverick,China:A Model for Europe,1947)这本书,就可以明白其大概的情形了。这是中国人引用“东方主义”的说辞时首先必须注意的重要事实。 “全盘西化”论者都是自由主义者,他们并不曾想到运用政治暴力来改变中国的文化状态。因为他们有一个牢固的信念:“政府无论如何圣明,终是不配做文化的裁判官。”(胡适,上引文,页555) 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笼罩之下,中国知识界接受了两个观念:一、所有社会都依循一定的进化阶段而发展,如神权、君权与民权。二、西方兴旺发达比中国超前至少一个阶段,而且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最完美的方式。(因为完美,故能超前。)受着这两个观念的支配,为中国寻求现代认同的人自然便义无反顾地“师法西方”了。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对于如何“师法西方”以及在哪些地方“师法西方”,意见大有出入,但整体而论,他们都认定中国的现代认同以“认同西方”为其主要的部分。国粹派的方式是以现代西方的基本价值早已在古代中国出现(所谓“西已有之”);孙中山的方式早期是“迎头赶上”西方,晚年则改为“以俄为师”(孙以1917后的俄国代表了新的西方);胡适的“西化”以美国为范式;毛泽东“向西方寻找真理”则归宿于““反西方的西化”。总之,“西方”永远是中国现代认同的核心部分;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都不承认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在民族的认同中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这种种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没有改变。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闻一多一方面说“民族主义是西洋的产物,我们的所谓‘古’里,并没有这东西”(《闻一多全集?杂文》,页11);另一方面,更说“中国文化精神”有三个代表,即“儒家、道家、墨家”,顺序为“偷儿、骗子、土匪”(同上,页19-23)。民族主义在中国也成为彻底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力量了。 但前面已指出,中国知识界的这些观点大致上都是西方主流思潮的反映。(闻一多的“偷儿、骗子、土匪”论便直接来自H.G.Wells)。 现代的民族认同必须先由每一社会中的文化精英阶层在思想上从事奠基的工作,这是各国历史所共同昭示的。民族观念的界定、厘清及传播,是知识分子的中心任务。所以在英、法、俄三国,起主导作用的是贵族阶层中的知识精英,在德国则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见Greenfeld前引书,页22)。中国的情况稍有不同,而大致可分作两个历史阶段:在清末寻求民族认同及倡导民族意识的是传统的士大夫,但在民国则是现代型的知识分子。但前者既非贵族,后者也不懂于中产阶级。这两阶段中的认同方式也略有差异:甲午战后流行的“西学源出中国说”及稍后维新、国粹两派将西方现代的价值观念说成“古已有之”,虽都是附会,但却有加深中国人历史意识的意外效果。国粹派的提倡“国魂”、章炳麟用黄帝纪年,都是历史意识高涨下的产物。但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受到康有为“托古改制”和西方史学观念的双重影响,“整理国故”的运动转以“疑古”、“辨伪”为其指导思想,一切古代传说都因受到严厉的质疑而动摇了。专就史学本身说,这当然是一个进步。然而以民族文化的认同而言,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尤其是青年学生,则因此反陷于困惑。何况“五四”以后中国知识界又首先认同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中国的民族认同与现代认同竟由此而分裂了。从此再换步移形,自不难滑入“反西方的西化”的轨道。 以前一般人常说:中国一向以“天朝”自居,视一切外国人为夷狄,但清代中叶以屡败于西方帝国主义,受尽屈辱,终于在心理上为西方所征服,从此由妄自尊大一变而为极端的自卑。这一心理的解释稍嫌简单,而且最多只能说明中国人为什么长期以西方为模仿的范本,但不能说明以后那些迂回的转折。最近社会学家研究西方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演变,特别重视“羡憎交织”(“Ressentiment”)这一心理因素,似乎很可以供我们参考。所谓“羡憎交织”的心理状态起于企羡和憎恶的情绪受到压制,而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它的社会学基础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一个民族(或个人)自认对于它所企羡的对象基本上是平等的;第二是在现实上它和对方是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以致这一理论上存在的平等几乎没有可能完成。在西方各国民族认同史上,“羡憎交织”的情绪因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种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未可一概而论。但它的存在和影响则相当普通,如法国之于英国,德国之于英、法(尤其后者),俄国之于西方各国,都是显例。 与俄国民族认同的历史进程相对照,我们立刻可以发现“羡憎交织”的心理在20世纪的中国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中国对于西方恰好具有“羡憎交织”的两个实际的条件:一、中国的文明足以与西方比肩,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二、中国在19世纪与西方强弱悬殊,处于绝对不平等的地位。由于理论上的平等,中国才有资格效法西方,见贤思齐;由于实际上的不平等,中国才会对西方发生企羡的心理,并在效法无成,长期挫折之中转羡为憎,而激起强烈的反西方的情绪。晚清士大夫稍明国际形势者早就主张模仿西方。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冯桂芬的“采西学议”都是尽人皆知的例子。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模仿西法,范围逐步扩大,由技艺、政法、学术思想,至于整个文化的改造。无论是晚清士大夫或20世纪的知识分子,尽管其中有些人主张模仿西方的言论在当时听起来十分刺耳,都没有对中国的民族地位真正推动信念。他们仍深信中国与西方从历史的长和政 看,是并驾齐驱的;眼前的优劣是暂时的,只要中国肯努力,西方是能够赶得上的。所以我决不造成讥笑西化派、甚至严厉自责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的洋奴买办”。相反地,一个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的问题上,敢于公开主张学别人的长处和敢于责备自己的短处,他都首先必须对自己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具有相当坚强的信心。至于言论是否过偏、用词是否失当,则是另一个问题。
回应 2013-01-21 12:11
-
吞仔 (美好的未来在等待~~~)
鲁迅竟然说过这样实用的话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风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的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按:指历史)的用处就在此。……Le Bon先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究竟进化着。……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的改革之不可缓了……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象点祖母...2012-02-28 16:30
-
根据上述分析,我倾向于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不断由启蒙运动的观点界定五四,并不是对历史作任意性的解读。相反地,他们可能出于这一信念,即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更有利于为他们的政治激进主义服务,因而作了一种蓄意而又经过精打细算的选择,毕竟文艺复兴太过遥远、也太过温和,对他们所向往的革命没有直接又实际的关联。 五四被界定为启蒙运动与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受地下党指挥)、1936年中共发动的“新启蒙运动”(...
2013-05-19 14:13
-
时间上,文艺复兴概念的流行比启蒙运动早了二十年,最后却让位给后者。或许,与其说是缘于作为五四运动描述词的启蒙运动具有内在的价值,不如说是作为中国人在心态上的激进化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1930年代持续深化时,深植于英美自由主义的文艺复兴规划并不能适应当时的中国现状。马克思激进主义,一方面与民族主义结合,另一方面有隐匿于启蒙运动的背后,则对全中国的学生中的活跃分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新一代的大学生之间,文...
2013-05-19 14:28
-
李长之认为:与五四真正相似的并非文艺复兴,而是启蒙运动。但他得到这一结论,跟马克思主义的新启蒙运动毫无关联,而且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他要颂扬文艺复兴,贬低启蒙运动。根据他的看法,五四心态是理性的、批判的、怀疑的、破除偶像的、实践的、科学的以及反形而上学的,就这些特征而论,将五四等同于启蒙运动是完全持之有故的。然而,这种启蒙运动的心态的主要困境在于肤浅;它无法欣赏任何思想深邃的事物。于是,在哲学上...
2013-05-19 14:40
-
陳森 (自經喪亂少睡眠,運去時衰在荒村)
<原文沒有人追問過這“三難”的來源。19世紀初英人狄特勒(A.F.Tytler)在《翻譯原則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s f Translation. The Third edition, Edinburgy, 1813)中提出了以下三大原則: 第一、須將原作中的觀念完整譯出。 第二、譯文的風格須與原作一致。 第三、譯文須與原文同樣的流暢。(見頁16)</原文结束>2016-06-17 08:35
-
陳森 (自經喪亂少睡眠,運去時衰在荒村)
錢先生對於經學抱著敬慎的態度,舉凡歷代經師的註疏和辨偽都不敢輕忽。經典成立的時代尤其是關鍵所在,因為這一點直接涉及儒家思想及其與其他學派的關係。如《中庸》、《易傳》、《周禮》的時代都是不能不加以考證的。這是客觀的學術問題,既不容逞才使氣,更不是憑什麼“義理系統”即可以斷定的。但熊十力對儒家經典的態度則遠非“六經註我”所能形容;他簡直是興到亂說,好像是一個不學的妄人一樣。錢先生對這種作風尤為深惡痛絕...2016-06-15 21:17
果然是像熊十力自己說的,“好為遐思與超悟”(《論學書札》,《復張北海(約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是為警醒。《乾坤衍》還沒看,一不小心看到劇透了o( ̄ヘ ̄o)錢先生對於經學抱著敬慎的態度,舉凡歷代經師的註疏和辨偽都不敢輕忽。經典成立的時代尤其是關鍵所在,因為這一點直接涉及儒家思想及其與其他學派的關係。如《中庸》、《易傳》、《周禮》的時代都是不能不加以考證的。這是客觀的學術問題,既不容逞才使氣,更不是憑什麼“義理系統”即可以斷定的。但熊十力對儒家經典的態度則遠非“六經註我”所能形容;他簡直是興到亂說,好像是一個不學的妄人一樣。錢先生對這種作風尤為深惡痛絕。 徐復觀在1980年11月16日的日記中也說: 連日偶翻閱熊十力先生的《乾坤衍》,其立言猖狂縱姿,凡與其思想不合之文獻,皆斥其為偽,皆罵其為奸。……彼雖提倡民主,而其性格實非常獨裁……我不了解他何以瘋狂至此。
回应 2016-06-15 21:17 -
寒柳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的《王...2014-03-21 08:43 1人喜欢
-
寒柳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用积习未改之故。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计,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2014-03-19 01:25
上文转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陈先生1919年已经看到了中国和西方之差别,特别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后之精神状态之言,极契合当下形状,可谓至论。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用积习未改之故。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计,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
回应 2014-03-19 01:25
论坛 · · · · · ·
看完之后才觉得中学历史教育的悲哀 | 来自袜子 | 3 回应 | 2011-05-03 |
谁写的简介? | 来自凌乱 | 2009-06-28 |
其他版本有售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2012-4 / 151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星很高很强大【历史】 (爱玛·包法利)
-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三联书店 (彼岸)
- 民国回忆录 (Sab)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和运超 2008-02-29
经典论述,偶佩服
1 有用 间闲室主人 2012-06-21
时势咄咄构樊网,濠间旧乐不堪期。 滔天赤水倾洲陆,济海苍舟失涘涯。 男旦同操吠声技,书生肯学谑猧诗? 从来俊士多约束,遭际古今同一悲。
0 有用 知常 2011-05-19
为什么还有人标新儒学……
0 有用 齊 2006-12-06
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
0 有用 坐忘 2013-01-26
作为一本论集,内容难免有重复。至于整体印象,不免想到友人说一代宗师里的章子怡,从头面瘫到尾,也不知算是有演技还是没演技。ps,胡适的部分写得甚有趣。
0 有用 飞花子 2019-02-12
在西大图书馆借看过
0 有用 抟风 2018-11-24
读前一半还感概思想史的魅力,读到后面,越来越像师友回忆录。
0 有用 游曳有鱼 2018-09-11
读了关于五四运动以及以胡适为代表的思想人物方面的叙述,文中解答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思想模式在五四运动中所发生的作用,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概念的界定和区别等等,五四运动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到一系列概念的界定,而且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五四的内涵会随着今人的阐释愈加丰富。
0 有用 放逐科比 2018-07-04
余先生文集,主要收录了余先生关于近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分为四个主题:五四运动,胡适,陈寅恪,钱穆。第一篇《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提出了传统读书人——士追求“道”,认同道统的起源,实为全书纲领。后面的四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士”与“道”的关系展开。治思想史者,史识恐怕比史才,史学更重要,余先生的长处即在此。最后,钱穆先生虽然是余先生恩师,但恐怕在文化认同,学术范式方面倾向于胡适。
0 有用 island 2018-11-29
没有想象的好,可能是因为论文感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