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了解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了解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
《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时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作者简介 · · · · · ·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费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炎,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已。
目录 · · · · · ·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 · · · · · (更多)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
下卷
致沅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
谕纪泽纪鸿 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1页 -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徽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原文开始>侨仁(字民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 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 更多书评 46篇
-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畿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2013-01-12 20:24 6人喜欢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畿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 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一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赜。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二是谈乾坤礼乐之道。以书法为例,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这种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颇有点辩证统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挲。
回应 2013-01-12 20:24 -
镁馨 (默数一二三)
1,为学譬如熬肉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徽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原文开始>侨仁... (1回应)2012-12-25 20:54 2人喜欢
1,为学譬如熬肉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徽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原文开始>侨仁(字民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 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引自第1页 为学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啧。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二是谈乾坤礼乐之道。以书法为例,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这种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颇有点辩证统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竿。 2,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当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累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道德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
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泵,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第1页 ------->不必择地择时,若是真的立志苦读,再吵闹的地方也可读书,否则,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读好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吞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引自第1页 ------>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1回应 2012-12-25 20:54 -
记永嘉新村的生活(六):读曾国藩“不置私田”有感 兔年春节年初四,余独自从戚墅堰返沪,回永嘉新村陋室备节后事宜。按沪上的传统,大年初四迎财神,村中自然一样。入夜爆竹鞭炮声声不绝之时,财神大概已经降临了千家万户,保佑大家的收入在CPI仍将高涨的兔年能够实现“兔跃式”增长。余累及床前翻《曾国藩家书》,颇感概历史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夜,曾国藩致家中诸弟信中,言及“不置私田”一事如此写道...
2011-02-09 19:45 6人喜欢
记永嘉新村的生活(六):读曾国藩“不置私田”有感 兔年春节年初四,余独自从戚墅堰返沪,回永嘉新村陋室备节后事宜。按沪上的传统,大年初四迎财神,村中自然一样。入夜爆竹鞭炮声声不绝之时,财神大概已经降临了千家万户,保佑大家的收入在CPI仍将高涨的兔年能够实现“兔跃式”增长。余累及床前翻《曾国藩家书》,颇感概历史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夜,曾国藩致家中诸弟信中,言及“不置私田”一事如此写道: “……闻屡次长夫言及我家去年在衡阳五马冲买田一所,系国藩私分等语……国藩出仕二十年,官至二品,封妻荫子,且督师于外,薄有时名。今父亲与叔父尚未分析,两世兄弟怡怡一堂,国藩无自置私田之理……此风一开,将来澄弟必置私产于暮下,温弟必置私产于大步桥,植弟、季弟必各置私产于中沙、紫甸等处,将来子孙必有轻弃祖居而移徙外家者……昔祖父在时,每讥人家好积私财者为将败之征,又常讥驼五爹便言水口,达六爹开口便言桂花树,想诸弟亦熟闻之矣……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自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多于五马冲倍蓰什佰,亦仍归于无饭可吃……兄阅历数十年,于人世之穷通得失思之烂熟……求澄侯弟将五马冲田产为我设法出脱。或捐作元吉公祭田,或议作星冈公祭田,或转售他人,以钱项备家中日用之需……” 读这段书反复咀嚼,越发觉得中国传统中的“公”、“私”概念有趣得很。在父亲与叔父“尚未分析”之时,国藩便无置私田之理。两世兄弟所在的大家族便是“公”,国藩的小家庭便是“私”,“公”“私”的概念都无关乎政府。“好积私财”为祖父鄙,是“将败之征”,因此这私田要卖了,捐作家族的“祭田”。虽“不置私田”,但曾国藩维护的“公”相对于家族以外而言,又是某种程度的“私”,“公”和“私”的概念在家族层面统一在一起……而在西方的比较政治学中,“公”便是政府,“私”便是家庭、社会,“公”、“私”呈现对抗形态。于是Lily Tsai观察到中国农村Public Goods没有政府投入依然有所提供,便觉得十分奇怪。经过大量的抽样调查,她在博士论文中将原因归之于所谓的“团结组织(Solidary Groups)”(见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Solidary Group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愚以为她通过数学回归做出来的不过是表象,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个个家族内部形成的隐形传统,尤其是靠曾国藩祖父那样定下的家族规矩、所谓“家风”。Public Goods在西方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责,因此需要一种对抗机制(Mechanism)保障政府负责(Accountable)——思来想去只有定期撤换领导人的民主选举制度。而在中国传统下,其所指的农村教育设施、道路等等,是家族“祭田”衍生品,相对国家而言仍是“私”的概念,因而不是政府的义务,而是家族领袖的义务。既是家族领袖的义务,民主选举自然就不是负责任的唯一机制(Mechanism of Accountability)。传统农村的负责机制是家族领袖发自内心的荣誉感、自律、感恩,用中国的词叫做“人情之理”。 曾国藩家书背后还详细附上了资助名单及金额。“冲三家、犁头三家向例各三串,今年拟添厚一、宽五各二串……大舅、五舅、龙三表弟向例各三串,今年大舅八十,拟添一串。……”记得高中时候也读过这一段,曾想,这官已至二品,为何家里这些琐事还要一一亲自列写。等我这些年读完书工作了,才慢慢明白过来。这亲自写,是对上半生家族帮扶的感恩与答谢,事虽小、但恩情深。从个人的经历谈开,虽然父亲这一代已经分家了,但自从我上高中开始,每次过年伯父、姑姑总要多给我些钱,到大学更是一笔一笔钱塞给我,远远超过了压岁钱的概念。等我打算娶妻在沪买房生根,虽未开口,家族中户户都已备了十万左右要与我。记得第一年过年拿着薪水回家,我做得第一件事是给钱与我的堂弟妹、表弟妹,家庭稍困难些的,要加一些,读书好的,要加一些。以后站住脚了,家里自然更是要回报,不仅是父母的养老有责任,如果自己有所成就,那应该负担起健在的姥姥、还谈不上老的伯父、姑姑、舅舅的养老。小时候不懂,现在自然而然地同样实践,像这样的情况,只要是传统一些的大家庭必定很容易理解。至于传统是怎么留下来的?好像讲不清楚,就是做下来的。 不过时代变迁的脚步或许挡也挡不住,“不置私田”及其背后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当下是否还受欢迎,也许要打个问号。当我跟上海的同事讲家里一起支持我买房的情况,他们就很难理解。上海人借钱,即便是亲姊妹,可能都会收取一个近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息。时下颇红火的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所言,有了现代金融人们从传统的“人情”负担中解放了出来。“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其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庭、家族之内不分你我,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即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礼尚往来”就是我说的跨时间价值交换的代名词。得到一份礼就让你“欠一份人情”,下次回送礼时你才还了那份“人情”,所以,那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先进的金融学不留情面地解构了为人称道的传统伦理构架,改变了人们对好坏的常识判断,不留一点痕迹。“人情”——在很多现代人的眼中,演变成了一种负担,即所谓的“人情债”。农村进城的优秀学生,在当下的婚恋故事中,被戏称为“凤凰男”。嫁人不嫁“凤凰男”,因为他背负着太多的人情债,嫁给他意味着背上了农村亲戚的一堆麻烦事。 传统价值观的存续和变异,各有背后的道理,身处其中如何抉择才是关键。老家的房子已经拆迁了,回去看,只看到那断垣残瓦。走在路上我就想,宅子可以断、可以残,但基本的家族传统、为人道理是不能够断、也不能够残。伯父、姑姑们待侄如己出、支持我读书,族中兄弟有困难,不计较金钱得失全力资助,此为“公”,男儿要担一家之责,且要学习曾国藩“不置私田、不积私财”。异性兄弟,视如亲兄弟,同样是一个“公”字。在单位里,也要有“公”心才能服众。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还要有一颗更大的公心,立志为社会服务! 支撑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是时髦的金融“合约”更重要,还是一代代人讲的人情公心更重要?亚当·斯密留给我们的辩题,也相当于传统中的义利之辩,留待师弟师妹们去辩吧,我当要实干地做出来! 辛卯年正月初五 于上海
回应 2011-02-09 19:45
-
镁馨 (默数一二三)
1,为学譬如熬肉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徽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原文开始>侨仁... (1回应)2012-12-25 20:54 2人喜欢
1,为学譬如熬肉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徽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原文开始>侨仁(字民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 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引自第1页 为学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啧。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二是谈乾坤礼乐之道。以书法为例,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这种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颇有点辩证统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竿。 2,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当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累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道德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
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泵,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第1页 ------->不必择地择时,若是真的立志苦读,再吵闹的地方也可读书,否则,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读好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吞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引自第1页 ------>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1回应 2012-12-25 20:54 -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畿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2013-01-12 20:24 6人喜欢
唐鉴给曾氏最重要的指导有两点: 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 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畿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 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一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赜。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二是谈乾坤礼乐之道。以书法为例,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这种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颇有点辩证统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挲。
回应 2013-01-12 20:24 -
其实,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风也不见得比今天淳厚得很多,这可以从当时人写的书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 故曾氏断然制止他的这个躁动:不必择地择时,若是真的立志苦读,再吵闹的地方也可读书,否则,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读好书。 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
2013-01-12 20:33
其实,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风也不见得比今天淳厚得很多,这可以从当时人写的书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 故曾氏断然制止他的这个躁动:不必择地择时,若是真的立志苦读,再吵闹的地方也可读书,否则,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读好书。 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立志耳。 曾氏又谈到自己的身边有明师益友重重挟持。明师即倭仁,益友即吴竹如、冯树堂、陈岱云等人,曾氏和他们在一起成天读朱子全书,谈修诚之事,并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差失严加鞭笞,毫不留情,甚至不惜骂自己如猪狗,而且还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曾氏还为自己定下日课。就像一个规矩的小学生、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似的,他每天严守课程表,一丝不苟。 他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合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昨日种种死,而将一切合于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今日种种生。自号涤生,其意即在此:涤旧而生新。曾氏年谱中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便产生在这个时期。 引自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回应 2013-01-12 20:33
-
《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曾氏还认为,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
2013-01-13 10:49
《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曾氏还认为,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此人将有可能面临无妄之灾。 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此为人间最不易得到的椿萱重庆,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又加之他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故而,他有意求阙。曾氏以此开导两弟:即便家中尚有负债,先拿出四百金来赠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求阙"。
回应 2013-01-13 10:49
论坛 · · · · · ·
其实相比家书我觉得嘉言的警句更加发人深省 | 来自WILLY | 2011-08-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岳麓书社 (2002)9.4分 42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5天前曾上架
-
华夏出版社 (2009)8.8分 75人读过
-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1)8.7分 45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5)8.7分 28人读过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蝉 2014-06-13
: K827/8664-30
0 有用 山水幽燕 2008-02-27
曾文正公、曾剃头,至少持家还是有儒家的一套
0 有用 ppip 2008-03-07
竟然不打折。
0 有用 有容乃大 2007-04-14
曾文正公真圣人也!
0 有用 Niubility 2013-02-03
一个谨慎的文人几十载的官宦生涯,却不骄不傲,不仅给自己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醒世格言!有志,有识,有恒!
0 有用 东方会 2020-08-30
发现一个规律,你喜欢一个人,选择一本书多看几遍,不用见到与之相关的书都看。
0 有用 焉得谖草 2020-08-24
是值得细读的一套书,但我却没有耐心!因为毕竟不是我关注的点。
0 有用 独行客 2020-08-21
直接读原文更好。
0 有用 Tournesol🌻 2020-08-13
@2007-10-02 17:47:37
0 有用 inter_will13 2020-02-18
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名声着实不好 但是“理学大家”的称号还是可以给自己修身养性带来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