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
作者简介 · · · · · ·
刘力红:
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恒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师修习易、道、医学。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第四章 治病法要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结语
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不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 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 、 “智”成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家在上面打“√”或者打“ × ” ,结果许多人的确在经典的一栏里打了“ × ” ,这个结果经过统计处理好像有意义,因为多数的人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大,可以改为选修。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没有丝毫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你是仁者你方能见仁,你是智者,你方能见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见得到经中的“仁” 、 “智”?那你当然会说经典没啥意义,甚至选修都可以不要。前面我们不是说学习经典要有觉受吗?觉受没有生起你绝不会说经典的好话。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人家下海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偏偏你下海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本,那你当然说下海不好。经典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思考中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思考中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4 条 )
> 更多书评 84篇
-
勤劳de小懒熊 (不做无聊之事,何谴有涯之生)
还以为有人估计黑作者,原来书里真有写,补肾需要穿配色衣服,把家里涂黑。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含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2022-05-18 22:01:02 1人喜欢
还以为有人估计黑作者,原来书里真有写,补肾需要穿配色衣服,把家里涂黑。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含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 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记得我跟大家谈过一个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病不起,所以,只好请曾医生上门去诊治。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还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里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黑色聚北方,北方属水、属肾,所以,曾医生用黑必定与肾有关。治病不但用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而且还从五色入方、五色治方,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引自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回应 2022-05-18 22:01:02 -
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不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 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 、 “智”成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
2019-05-27 09:41:10 3人喜欢
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不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 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 、 “智”成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家在上面打“√”或者打“ × ” ,结果许多人的确在经典的一栏里打了“ × ” ,这个结果经过统计处理好像有意义,因为多数的人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大,可以改为选修。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没有丝毫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你是仁者你方能见仁,你是智者,你方能见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见得到经中的“仁” 、 “智”?那你当然会说经典没啥意义,甚至选修都可以不要。前面我们不是说学习经典要有觉受吗?觉受没有生起你绝不会说经典的好话。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 引自 三种文化 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人家下海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偏偏你下海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本,那你当然说下海不好。经典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 引自 三种文化 P23
大家应该都喝过茶,喝过饮料,茶与饮料有什么区别呢?饮料很方便,打开来就能喝,而且立马可以尝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么方便了,它讲究沏泡,特别是功夫茶,这个过程很讲究,而且味要慢慢品,这个比饮料要麻烦得多。所以,很多人没这个耐心,宁可去喝饮料。但是,饮过以后的回味,饮过以后的感受,饮料是没法跟茶比的。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有点像品茶与喝饮料,大家可以认真琢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喝饮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样也不能用流行歌曲的标准去衡量古典音乐,如果我们把茶当成饮料来喝,这个味你是品不出来的 引自 三种文化 现在看,作者说得很委婉了
回应 2019-05-27 09:41:10 -
上述这个区别大家可以细细地琢磨,病与证的关系有时也是这样。同一个病,个体不同,反映就有差别。这个就叫同病异证,病相同,证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制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病,还应该考虑证的因素。西医治病主要强调辦病,强调辯病实际上就是强调共性的因素。千个人患结核,一千个人都用抗结核药,这个不会有区别但是,大家想一想,一千个人得结核,张三跟李四会完全样吗?肯定不一样。当然,西医找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
2020-04-14 15:06:31 2人喜欢
上述这个区别大家可以细细地琢磨,病与证的关系有时也是这样。同一个病,个体不同,反映就有差别。这个就叫同病异证,病相同,证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制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病,还应该考虑证的因素。西医治病主要强调辦病,强调辯病实际上就是强调共性的因素。千个人患结核,一千个人都用抗结核药,这个不会有区别但是,大家想一想,一千个人得结核,张三跟李四会完全样吗?肯定不一样。当然,西医找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因素,这是很了不起的,很伟大的。从那么复杂的变化里,你能找出一个共性因素,这个就叫抽象,这个的确了不起。但是,你忽略了这个共性后面的复杂个性,这个完善吗?这也是不完善的。所以,西医具有她很伟大、很优越的一面,也有她不足的一面。中医也讲求共性,所以,一定要辦病,不辨不行,这是前提。《伤寒论》的每一篇都以辨某某病为先,就是很好的例子。但仅此还不行,还要辨证,辨证就是要辦出个性来。共性你抓了,个性你也抓了,那就很全面 p192 引自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中西医根本就不是对立的学科。
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吉卜林曾经写过一首《东西方民谣》,诗中写到:“啊,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直到地球和天空都站在上帝的审判席上;”
“没有东方和西方之分,也没有边界、种类和生命,两个巨人面对面站在一起,尽管他们来自地球的两极!”
回应 2020-04-14 15:06:31 -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依靠经典】 中医最厉害的知识在经典中。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不一样,科学是越来越进步,但文艺并非,且有些越来越退步。 宋朝写诗写不过唐朝,元朝、明朝更写不过宋朝;文艺复兴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绘画作品;贝多芬、莫扎特之后也没有能超越的钢琴曲。所以,中医的现阶段是衰落的阶段,其发迹阶段反而是最鼎盛的阶段。换言之,《内经》《伤寒》《金匮》经典古作是最鼎盛、最有意义...
2018-12-04 19:29:27 2人喜欢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依靠经典】
- 中医最厉害的知识在经典中。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不一样,科学是越来越进步,但文艺并非,且有些越来越退步。 宋朝写诗写不过唐朝,元朝、明朝更写不过宋朝;文艺复兴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绘画作品;贝多芬、莫扎特之后也没有能超越的钢琴曲。所以,中医的现阶段是衰落的阶段,其发迹阶段反而是最鼎盛的阶段。换言之,《内经》《伤寒》《金匮》经典古作是最鼎盛、最有意义的知识。也许,没有科技加持的古人,更贴近自然、更有身体上的生存技能,对自身的知觉更加敏感,所以中医鼎盛。
- 2.阅读经典能够提高大脑效率,激发大脑潜力。左脑是逻辑脑,右脑是直觉脑、伏藏脑,深藏着世代基因的记忆。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唤醒祖辈给予的记忆,并且通过脑胼体这个天桥,运输到左脑→应用于生活。多吃发酵的豆子(豆豉)有利于补肾→壮脑。
- 3.如何学好经典? ①借助《康熙字典》进行“咬文嚼字”,通过对文字的解读了解古文的含义。②学习曾国藩:“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冬天养藏】阴阳的关系是你帮助我、我帮助你。阴阳是就像太极拳里面气息,一呼一吸,深吸才能长呼,呼吸是统一的,是收掌和出拳的关系。
阴是阳的“内助”。如果用体用关系来形容阴阳,体是阴,用是阳,阴是“厚积”,其本质是为了“薄发”,为了阳气能更好的发挥。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妻子是“内助”,帮助丈夫发挥阳气、支撑家庭。家庭里面也不能阴盛阳衰。
养藏护阴才能长寿。为了保护阴,冬天就要养藏。“善养生者,必奉于藏”,养阴、喜静的动物都长寿,乌龟、仙鹤、蛇。所以,“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真的是要辩证看待。什么是“运动”?打坐、太极、瑜伽这种静态的才是最佳运动,每天要适当运动,但不是大汗淋漓的运动,并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①慎起居。“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要冬眠、早睡、多睡,早上太阳出来了再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早上6:30起床。②调情志。不要再过分的奋斗,目标要小一些;情绪上要内向、收藏,不能太乐观;更要少说话,不要张扬,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自己的储备。 反思一下,今天早上在食堂说话太多、太嚣张,一直在巴拉巴拉讲关于梦的内容,没有给别人发言权,而且5~6人,不适合讲太多。 今天以后,在办公室也要少说话,不要把看书的内容开口就分享。虽然独学而无友,但是不是在办公室里夸夸其谈。③适寒温。不要穿短裙,要把自己裹起来、藏起来,通过外力让自己暖和起来,避免内力激发阳气,把阳气唤醒、提前消耗。④节动静。运动要微微出汗,不能出太多的汗。汗也是津液,出汗太多就伤肾了。运动的选择上少一些激烈的、大汗淋漓的,多一些静态的、舒缓的。每天坚持住瑜伽和太极。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天人合一】
- 如果只从人的生命体去考虑中医理论,就会觉得中医“离经叛道、一派胡言”,但是中医是单纯从人类的身体出发研究么?
- 中医是研究天象、自然,然后推及到人类的身体,如何养生、如何治疗,本质上就是谈如何顺应自然以生存。
-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思考中医,要思考人与天的关系。
- 《素问》说”人禀天地之气生“,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人类懂得”经天纬地“。白天,人站着,头禀天之气;晚上,人躺着,身禀地之气。其他动物哪有这个特点呢?要么是爬行动物,只禀地之气;要么是飞翔动物,只禀天之气。
第四章 治病法要【临证察机】
- 上工和下工的区别在哪里?就是能不能辩证、察出机要,从十九病机里面找到"主要矛盾"。不能说一看是某某病,不管病人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饮食特点、体质有什么不同……就按照老师的方子抓这个病的药。
- 中医要辨病,也要辩证,因人而异。
- 表现为黑色素瘤的病,通过治疗太阳病痊愈。
- 表现为盆腔肿瘤的病,通过喝中药打虫子、大便排虫子而痊愈。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太阳寒水】
- 太阳经最长的一条是足太阳经,从头顶上的【晴明】穴到脚上。
- 太阳经位于人体后背,就是防止背后“贼风”的侵袭,保护人体。
- 太阳寒水:太阳反映的就是水循环。如果水一直位于地上,那就死水;太阳让水蒸气上升、遇到高空的寒冷,凝结为云、降落为雨雪,这就形成了活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李白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月为阳镜】
- 值得注意的一点,虽然通俗意义上,与太阳相比月亮是阴,但是月盈月亏却是表现的阳气的盛衰状况,月亮是阳气的镜子,这是以阴显阳的方法。
- 十五月圆夜,是一个月当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古人说,月满观潮,钱塘江观潮就是十五。阳气最盛,给了水动力,能够向上翻腾而起。
【四时之脉】
- 春弦:如按琴弦,稍有紧张,但是没有那么紧张。阳气初生、阴气尚在。
- 夏洪:“冬见心不治疗”的故事——李阳波在冬天诊断出铁路老干部竟然有夏洪之脉象,建议调理,不然夏天会生病。老干部不听,明年夏天突发脑溢血身亡。
- 秋毛: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冬石:阳气收藏,脉也收藏。
【系统治病】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肠胃为海】 《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其他脏腑的病变都能汇聚在肠胃中,可以通过泄肠胃来泄病。还有研究证明,除了大脑中有神经元细胞,肠胃中也有,肠胃有可能成为“第二大脑”。
第七章 太阳病纲要【中正之官】 胆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为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泄而不藏,但是胆却“中正”,既藏而不泄又泄而不藏,不偏不倚。胆也是清净之府,概括起来就是“清正廉明”。
【龙脉之说】 有三焦就有三水。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负责水道畅通的。相对应的3个水道分别是上焦水、中焦水和下焦水。上焦水是云雨雪,下焦水是河流湖泊,而最重要的是地下暗河--中焦水,也就是龙脉。还记得我看《藏地密码》的时候,藏宝图就是地下暗河的图,神奇,神奇。古人寻找龙脉,寻找的就是地下暗河。有地下暗河的地方才能绿水青山,然后转化成金山银山啊。
【气交人中】天地气交而人生焉。人中这个位置是天地气交、阴阳气交的沟渠。人中纵深的人,气交畅通,容易长寿。
【象数盲医】有一个盲医看病很有名,他在下药的时候就会根据【河图】上的数字进行搭配,按照颗粒来配药。比如红豆8颗……绿豆5颗。张仲景也是善用河图数的大家。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坤性含藏】古代女性的含蓄也是有中医讲法的。龙脉好涵养,女性的柔美也要涵养,女性把身体裹好、藏好就是对身体的涵养。
【功成身退】水土合德才能运化天地万物,从《周易》讲,天地气交以后,万物化生了,故而功成身退,这个过程叫“玄德”。因为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了“功成身退”,天地才能长久。【倮虫之长】五类五行最具代表性毛虫木麟羽虫火风倮虫土人介虫金龙麟虫水 鬼人是土属类的动物,一定要注重脾胃。甘草是土气最全的药,故而《伤寒杂兵论》中使用最多的药就是甘草。甘草是君主药,牵头带领一副药,比如“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甘草还是和事佬,能调和不同的药。
【天地气交】
- 天地气交最直接的观察就是云雨,“巫山云雨”“云雨之事”不正是说的氤氲、周公之礼么?
- 云腾致雨,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雨就是天地之间的交通和交流。观察一个星球有没有生命迹象,看看云雨便可知一二。如果有云雨,说明天地互动,有生命,“万物生长”,反之,则无。
-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讲的就是风雨雷电这个自然现象,天地要氤氲,就用风雨雷电来遮掩,不让外界看到。人是龙的传人,也是这样的道理,果然是天人合一。
- 脾诞肾唾,反映在人身上的“云雨”。燕窝是燕子的“云雨”,多有营养啊,所以人的津液也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津液清香甘甜说明身体状态好,如果口干、口臭、口黏,说明身体状态不好,自己要注意了。 【不伦不类】中西医结合也有错误的示范。用青霉素来治疗炎症,又开中药清热解火,反而把青霉素的功效给降低了,这是事倍功半啊。
-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 【激素伤肾】为什么激素对很多疾病都有奇效呢?是因为激素“激”的是肾,刺激肾里蛰藏的阳气释放出来,增加人体的正气以抵抗邪气。但是,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啊!肾藏的精气用来续命养命的。西门庆精尽而亡就是反面教材。 【烂墙经得住风雨】人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我们要保护圆运动的完整性,保护系统的自愈能力。有的人器官对外界和内部的伤害都比较敏感,识别性能比较强,很容易生病,但是都比较长寿,不容易生大病。有的人平时不生病,器官没有得到“磨炼”“蹂躏”,对疾病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疾病变得严重了、晚了才有反映。
- 【复命归根】
- “君若识得呼吸事,生死海中任游行”。睡眠就是神藏、护阳的过程,也就是履行复命、延续生命、归于根本的功能。
- 睡眠时间要天人合一,要昼出夜伏,日出而起,日落而眠,要保证充足的时间。秋冬要多睡、早睡晚起;春夏要早起。晚上10点前要睡觉,因为11点就是子时了,胆经当令。
- 睡眠质量要不断提高,通过睡前盘腿做深呼吸的方法让身心归于安静,静心睡觉。道家讲“气数”,也就是一生呼吸的总次数,总次数用完了就是“气数已尽”,为了延缓气数的使用时间,平时要多做深呼吸、降低呼吸频率。太极拳的“踵息”和瑜伽的“腹式呼吸”都是深呼吸的好办法。而且,深呼吸也是阴阳双修的好办法,一举两得(不太懂)。徐文兵也说,打拳之前先练功,练功就是练呼吸。
回应 2018-12-04 19:29:27
-
从阴阳的概念看,阴阳是对对立面的一种抽象,阴阳仅仅看到存在的对立性,阴阳作为概念,就像+,-号一样,没有什么奇特的。就客观世界看,存在不仅是增减,损益,还有平衡,双赢,稳定,确定的方面。 其次阴是以阳为依据的,阳是以阴为依据的,这样阴阳单一性很难成立。 第三,阴阳是在“现象”方面,没有涉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昼夜是现象,是在地球上看见的现象,本质是“地球自转”。所以,阴阳,昼夜并没有表达出什么实质...
2013-05-01 11:48:02
从阴阳的概念看,阴阳是对对立面的一种抽象,阴阳仅仅看到存在的对立性,阴阳作为概念,就像+,-号一样,没有什么奇特的。就客观世界看,存在不仅是增减,损益,还有平衡,双赢,稳定,确定的方面。 其次阴是以阳为依据的,阳是以阴为依据的,这样阴阳单一性很难成立。 第三,阴阳是在“现象”方面,没有涉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昼夜是现象,是在地球上看见的现象,本质是“地球自转”。所以,阴阳,昼夜并没有表达出什么实质。古人也不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自转的。 第四,阴阳可以说是“现象学”范畴的,不是科学的范畴,科学寻求确定性,而阴阳恰恰是变化,不确定性。这样中医钻进阴阳恰恰是把自身陷入“不确定性”,中医的诊断很难下断语。即使是老中医也会武断地给病人下结论。加上,八纲辨证都是在现象中徘徊。 第五,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一定的,比如木克土,如果木不盛,就不能克土,那么其相生相克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不能成立。 科学寻求“确定性”,标准,而不是不确定性。如果在科学中一切还是不确定的,那么这只能是文化认识,还是不是科学。中医是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把阴阳五行这种不确定性驱逐出去,中医永远是一滩泥。 中医自身没有生物学和人体学的理论,却钻入另一种理论-----阴阳五行。这就根本是另搞一套。医学的核心应该是病人本身,而非理论。而中医恰恰是要病人按照其阴阳理论去生病。每个中医大夫都是先拿阴阳五行去套病人的疾病-----中医因此就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东西,貌似阴阳五行是一种客观的理论,但是在运用这些理论时在“削足适履”,“强制性”地要求病人“阴虚,阳虚,火旺。。。。”这已经是以“理论”为核心,而非以病人的疾病为核心了。 中医大夫实际是强制性地武断地看病,没有逻辑推理----八纲辨证实际还是宰割病人,要病人按照其理论生病。中医的这种主观主义的现象至今不绝。 按照西医的理论,西医不涉及宇宙观,社会学方面的理论,西医涉及的直接是人体生物学,人体结构,疾病病原体,疾病的程度和病本身---西医甚至淡化“症状”-----直接进入“病”本身。,以病人和疾病为核心。 中医还没有把哲学和医学分开,因为医学是“具体科学”,应该以“具体理论”为基础,而不是在天上地下,以一种漫无边际的东西去套个体的具体人的具体的疾病。这种东西是空洞的。理论极其大,而要解决的问题,还要是“具体人的健康”问题。而非在具体人身上演绎宇宙。这纯粹是“胡扯”。 中医是医学,应该有“医学”的理论,而非把哲学直接搬进医学。哲学不等于医学,医学不等于哲学。 看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散漫无序的东西,就像一个万能的东西在肆无忌惮地运用,这是理论之灾难。中国人吃亏就在此。以一种本身不足以成立的东西,无限制的运用到科学,文化,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甚至捆绑了人们的任何思想意识。这是极其幼稚的,后果也是极其危险的。 阴阳五行已经是中医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武断的独断论,这样,阴阳五行胜利了,而中国人失败了。病人的健康还是危险的,旧社会以前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东亚病夫就是在中医背景下出现的,当然这还有别的因素,但是中医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中医大夫是“先规定”阴阳五行这个理论是毫无错误的基础上的,没有中医大夫怀疑过阴阳五行的错误,即使病人死了,阴阳五行的理论还是正确的!-----这就是中医的悲哀。中医现在如果不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就会被时代遗弃。现在的医学已经有把中医“属于”西医的局势。每个医院的支柱是西医,不是中医。这种以一种错误的理论几千年忽悠人的“医学”,在现代科学和大众的自觉意识背景下会退居二线。在现实中,每个大医院,如果纯粹以中医支撑几乎会垮掉。 阴阳五行几千年不能被怀疑,不能被批判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至今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遇到批判和怀疑,为什么阴阳五行超出其外?中医把理论的错误变成病人的,病人既要承担漫长的痛苦(疗程),也要承担精神的责任-----中医大夫把病的危险都推到病人上,(忌口,服药的各种禁忌,。。。。)中医确实是狡猾的。 客观地说,西医也不是万能的,西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西医至少是有生物学,生理学,病毒学,神经学等直接理论为基础的,但是中医却以算命的技术----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离“人”和“病”太遥远。难道张三的病要与“宇宙观”“世界观”都扯起来吗?中医的这种现象只能叫做“大忽悠”。中医大夫不能治具体的病,却深知宇宙?----不知道具体,难道会知道抽象?不知道局限性的事情,难道能知道无限性? 思考,怀疑,批判,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任何理论在没有批判和怀疑中成立的,中医现在越来越陷入被批判的恐惧之中,也陷入理论和疾病的相互违背之中。这不是理论的错误是什么?医学的核心是疾病,而非理论,理论要符合疾病一致才是好的理论。但是中医要疾病符合理论(阴阳五行),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
回应 2013-05-01 11:48:02 -
TFF (当下)
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 现代科学里,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技术中介来帮助实现理论的价值,而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完全没有这个中介……像现代科学这个技术的过程完全可以由科学精英来创造,而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就可以进行大批的复制,这个过程是可以由普通技...2015-09-08 15:19:06
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 现代科学里,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技术中介来帮助实现理论的价值,而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完全没有这个中介……像现代科学这个技术的过程完全可以由科学精英来创造,而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就可以进行大批的复制,这个过程是可以由普通技术工人来进行的……所以,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在传统的领域里就没有这样一个方便。这样一个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的话,还是等于零 中医是不是一门道器合一的学问,这一点有太多太多的证明,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是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心就不同了,它没有这个"肉"部,也就是说它没有这个"形器",它是形而上的东西,而非形而下的东西……像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往下走的,因为它有一个重量,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都属于器的范围。而火呢?惟独这个火,我们很难用形质去描述;惟独这个火,你放开后它是往上走的,难道它没有重量?难道它不受引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这就是道……中医肯定是一门既讲形而下,又讲形而上的学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从这个五藏的关系,从这个十二官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是,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论语》中提到做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故"是什么,"故"就是旧有的东西,就是知识;"新"呢?新就是创造。有创造就有新,有新就有乐。 这还是一个太阳病,是由于表病汗出不彻,阳气怫郁所致。《伤寒论》48条就专门讨论到这个问题,治疗的原则是"更发汗则愈",于是我开了一个麻黄桂枝各半汤的原方,一剂药后红肿痛痒消大半,两剂药后平复如初。麻黄汤桂枝汤本来是治疗感冒的方,你为什么用来治疗我的左颧红肿呢?这位同道感到惊惑不已。的确,要是在过去,我顶多想到左颧属肝,红肿属热,应该用泻肝的方法。我可能会用龙胆泻肝汤,而不会想到用这个麻黄桂枝各半汤 林老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在一次讲座中,林老深有感慨地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 中医经典不是光凭一个理性思考构建的,还有一个内证过程,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构成了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的---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比如说形而上的这个领域,现代科学的涉及就相当少,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说明,于是都归之为迷信和伪科学。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只是它已经超出了形而下这个器世界的层面,它的认识半径不完全局限在形而下这个器世界。所以,你完全地用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它,就难以完全地发现它。而造成这样一个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这个实验不是常规的外证实验,它是内证实验……经典的理论形成以后,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证实验过程,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的方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可以查阅《汉书》、《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就可以知道,方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 ……时代越往后走,人们对这个内证术,这个内证实验过程就越来越模糊,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很显然,到了这个时候,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辨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首先"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这个知是觉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讲的心明的状态。知是觉的意思。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证实验。……"格物"是远离物欲;"致知"就是致智。这个境界儒、释、道都有。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境界。《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道家那里,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是格物。而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 音乐也好,绘画也好,诗歌也好,在这些领域的文化,确实不像科学文化,存在线性发展的规律,它们往往是非线性的。一个高峰出现后,若干年、几百年,或许会出现另一个高峰,但,这个峰的峰值并不一定能超过前一个。一个是线性,一个是非线性。一个是直线向前发展,一个是曲线徘徊……像道家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实际上,它也跟佛教的这个模式差不多,它也是创立以后就处于实质性的鼎盛阶段,然后逐渐走向衰落,乃至于到现在名存实亡。 我奉劝那些欲对经典发表意见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否则你的底线在哪儿,人家一望便知。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之谓之愚……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智"成分不够了…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 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性,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 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养郎中的招数。但是,这个窍门被廖老从父辈那里探知了。窍门就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而且不再腐烂。就这么一点奥妙,可要是你不知道,你会被折腾得够呛。 听过廖老的这席话后,我就在琢磨,这不就是《内经》的东西吗?《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相关。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这既是《内经》的教证,也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蛇伤引起的伤口腐烂,忌盐几天,再吃几剂普通的中药,伤口便从此愈合,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极其简单的事实。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没有揭开时,它非常神秘,揭开了,又这么简单,这就是至道不繁!这些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像这些江湖郎中,他绝不知道,他留的这一手,原来是《内经》的东西。这就是君子之道。 还有一件事,就是廖老治骨癌的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对这个疼痛有个撒手锏,虽然骨癌最后不一定都能治好,但是,这个疼痛却能很快地消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长出的一种东西。过去人死了,用的是土葬,把尸体放在棺材里,再埋在土里,埋下去以后,这个尸体就逐渐腐烂,腐烂的这些东西就往下渗,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上面这个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大家可以闭目沉思片刻,在所有的腐气里面,还有比人的尸体腐臭更厉害的吗?所以,说到腐字,应该到这里就打止了。既然这个东西是感受这样一个腐气而生的,那么,按照上述《内经》的教言,它与肾的病变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用在骨癌上有这样特殊的疗效。 《脑内革命》这部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提高大脑的效率,唤醒脑细胞的巨大潜能…在日本所有的常用食品中,惟独有一种日本人很钟爱的食品,在促进内啡呔分泌方面独占鳌头。这种食品,类似于中国的豆豉,就是大豆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有道是:"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要想改善和提高脑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思考,就要设法从肾入手。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原则。这个方向确定后,那就好办了。还是上面的《素问•金匮真言论》的那段话,肾的谷为豆,其臭为腐。肾之谷为豆,这个很好理解,大家只要拿一颗豆瞧一瞧,你就明白了,豆的外形与肾怎么样?简直一模一样,只是缩小了。所以,豆与肾有一种非常的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经过发酵的豆,使上述这个"亲情"关系又密切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发酵,实际上就是一个腐质化的过程。所以,发酵以后的豆,对肾的作用更大了,对肾的作用大,当然对脑的作用就大,这就从经典的角度印证了春山茂雄的研究。 对于上述这个左右脑,我喜欢用另外一个概念来描述和定义。左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脑定义为现代脑;右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脑定义为传统脑。所以,左右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所谓现代脑就是这一世的脑,或者称现世脑,自从你生降到这个世间,与你相关的一切信息就贮存在这个脑里…传统脑的信息要大得多了,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与右脑发生联系。所以,右脑所贮存的东西,或者说与右脑发生联系的这些信息,这些经验,就不仅仅是这几十年,这百年。这个信息关联的跨度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若干亿年。而且这个信息,这个经验不是个体的,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整合(这有点像道金斯所谓的"觅母")。如果我们借用一个藏传佛教的概念,这个右脑,也可以叫做伏藏脑。什么叫伏藏呢?伏就是埋伏潜藏,藏是宝藏,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这个右脑里。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无始以来的意识宝藏都埋伏潜藏在右脑里。 ……我们从《脑内革命》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可喜苗头。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在近期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其中,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这与我们前面所称的"伏藏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人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 学医的人都大体知道大脑的结构,在左右脑之间有一个沟通和联结两侧大脑的结构,这个结构叫脑胼体。脑胼体的存在说明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右脑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换到左脑而为其所用。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生理结构作基础。我这一节的题目叫"读经开智"……在门外谈传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没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学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讲: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但,这个同门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去看,同一个师门才叫朋,这个同门是广义的,同一个学门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于学问的都是朋…所以,孔子的这第二个窍诀明明是在讲学习就要善交流,就要有开放。保守和自封会有什么后果呢?孔子告诫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第二窍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窍诀也很重要,它讲的是做学问要能耐寂寞。 “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 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靠什么来天人合一。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 ……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字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字义除与形部有关外,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文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在古汉语研究领域,"右说"已是被广泛确认的观点。这个观点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汉字右文(多为声部)的语义学作用。 引自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回应 2015-09-08 15:19:06
-
勤劳de小懒熊 (不做无聊之事,何谴有涯之生)
还以为有人估计黑作者,原来书里真有写,补肾需要穿配色衣服,把家里涂黑。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含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2022-05-18 22:01:02 1人喜欢
还以为有人估计黑作者,原来书里真有写,补肾需要穿配色衣服,把家里涂黑。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含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 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记得我跟大家谈过一个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病不起,所以,只好请曾医生上门去诊治。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还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里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黑色聚北方,北方属水、属肾,所以,曾医生用黑必定与肾有关。治病不但用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而且还从五色入方、五色治方,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引自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回应 2022-05-18 22:01:02 -
气与经脉#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是通过感官、身体以及意识活动去耗散。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气的定义:人体生命的能量,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气的作用: 气充足→推动体内体液、血液运行,输送营养,排出毒素。气不足→经络不通畅,体内的垃圾堆积,长久形成肌肉结节,肿瘤等。 2.温煦。像阳光带来温暖,让四肢末端暖和。 3.卫气。保卫人体、抵御外界风...
2022-02-10 16:18:41
气与经脉#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是通过感官、身体以及意识活动去耗散。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气的定义:人体生命的能量,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气的作用:
气充足→推动体内体液、血液运行,输送营养,排出毒素。气不足→经络不通畅,体内的垃圾堆积,长久形成肌肉结节,肿瘤等。
2.温煦。像阳光带来温暖,让四肢末端暖和。
3.卫气。保卫人体、抵御外界风寒暑湿燥火/邪气的侵袭。
4.固摄。即收敛和固摄。反例:夜尿多、心血管淤血。
5.气化。体内物质代谢、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的外治方法,推拿、按摩、针灸、刮痧、拔罐、艾灸和药物治疗,最终目的都是通经络。调理方法就是挖掘身体里边的这个管道/内景隧道/经络隧道。不通才会疼,挖通了之后就不疼,自然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局限性:解决了经络通畅度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气血充足程度的问题、神的稳定度的问题,因为达不到这个层次。所以还要内治,即练气。
气功:不断积累气血的总量,自动疏通经络。养育元神的力量,元神充足,神就能定。
人的生命:三阴三阳#
四气调神大论→二阴二阳→四象
阴阳集合论→三阴三阳
精气血津的关系#
回应 2022-02-10 16:18:41 -
一、经论的关系:体与用(体用即阴阳) 《伤寒论》:经论合一。 *中医似学佛:经为道之体,论为道之用。经以言体,论以明用。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思考:为什么热病是伤寒?(伤寒=伤藏。阴阳关系的本质) 二、周易与十二消息卦 周易:用二维图象表示阴阳变化。 经卦:八卦系统。别卦:六十四卦系统(2经卦重叠)。 举例:四季即能量转换:发放与收藏。 三、阴阳思想# 阴阳关系 1....
2022-01-17 17:00:06
一、经论的关系:体与用(体用即阴阳)
《伤寒论》:经论合一。
*中医似学佛:经为道之体,论为道之用。经以言体,论以明用。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引自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思考:为什么热病是伤寒?(伤寒=伤藏。阴阳关系的本质)
二、周易与十二消息卦
周易:用二维图象表示阴阳变化。
经卦:八卦系统。别卦:六十四卦系统(2经卦重叠)。
十二消息卦:(农历)四季变化 阳去阴来(消),阴去阳来(息) 注:对应十二时辰(子午流注),十二节气,十二平均律。复临泰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二六(11月→10月)举例:四季即能量转换:发放与收藏。
三、阴阳思想#
阴阳关系
1.物极必反:背反关系
素问: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引自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2.此消彼长:跟随关系
阴随阳长,阴随阳藏。
素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随阳长,阴随阳藏。 引自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3.互换互含: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举例:
隆冬一阳生,重阴必阳。盛夏一阴生,重阳必阴。
念头先行,行动跟随。阳间变化,阴间先行。
4.主导关系
1.协同关系为主导,而不是对立制约为主导
⚠阴阳不是对立!是一体两面的表现。
2.阳为主导
*举例:睡眠。能量的释放=消耗,收藏=增加
日晷:太阳热能、视运动形成的阴阳变化尺度,
素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引自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休息:休(止心)息(积累、增加),也是阴阳关系,发散与收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术语:精#
精:阳气的聚集态,不是释放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精既不是阴,也不是阳。
很多人概念混淆,把这个精作阴来看,所以习惯就称阴精。如果精是阴,怎么藏精?
精”实际上指的是阳气的蓄积状态,某样东西暴发的能量越大,说明它阳气的蓄积状态越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
从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个西北方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以释放为主,所以产生气温上的悬殊。
学中医不但要注意时间,也要注意空间方位。时空在中医是同一的,是统一的。
如何养生#
养生、养长、养收、养藏。
春三月适应生气;
夏三月适应长气;
秋三月适应收(杀)气;
冬三月适应藏气。
普通人只讲一个养生,很片面。
冬天养藏:
一,慎起居。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三月要睡懒觉。作息表不该搞夏 时制,而应该搞四时制,
四气调神:根据《四气调神大论》制订作息时间。
其二,调情志。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志有两层意思:
一是讲心志,就是心的志向,《康熙》云:心之所之谓志;
二是讲情绪(左传:喜怒哀乐好恶称作六志)。
情志收藏,不要太开放显露。
性格在冬天要内向。少说话,什么话藏心里,不要告诉别人。
三,适寒温。
冬三月要“去寒就温”:
将整个身体封藏,捂得严严实实+其他保温防寒的方法。
四,节动静。
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也就是皮肤的开泄。
不要搞太多出汗有氧,不要泡温泉。
《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奉阴者寿。
健康不要只知运动,要动静结合。
回应 2022-01-17 17:00:06 -
《素问》:“…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 道理分两面# 阴阳和术数。 阴阳:归纳法。术数:推演法。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归纳和推理的结合,即把握阴阳,明于术数。 实验有两类# 古代的内证,现代的外证。 中医的实验:内证。(注:学好佛法,必须禅修。学好中医,必须内证。) 科学的分类# 1.现代与传统 现代科学:中介科学。(举例:技术学科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的中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应用... (1回应)
2022-01-14 17:16:17
《素问》:“…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
道理分两面# 阴阳和术数。 阴阳:归纳法。术数:推演法。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归纳和推理的结合,即把握阴阳,明于术数。
实验有两类# 古代的内证,现代的外证。
中医的实验:内证。(注:学好佛法,必须禅修。学好中医,必须内证。)
科学的分类#
1.现代与传统
现代科学:中介科学。(举例:技术学科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的中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应用之间的中介)。 传统科学:非中介科学。特点:没有技术中介学科,理论应用于主体(自己)。 注:现代社会是把人原子化,组成大的“人体”。
注:时代的两面性
科技落后→ A:导致古代科研都是内证学科; B:修道知识得到高度发展。 科技发达→ A:导致现代科研是外证学科,更加逻辑理性便于普及教育。 B:人的内证能力退化(缺乏训练)。
世界认知划分# 西方:二元论(唯物唯心) 东方:全息论(形而上-形而下,道与器)
中医:道器合一,以道驭器。 举例:“五脏”中的“心”没有“月”字旁,是形而上。如火虚空向上,之于其他实体的五行。
医生的2个等级# 上工,下工。
中医的宗旨:守神治未病!不是急救,比不上现代的速度。
第15页# 儒释道的共性
方术,即进入内证的技术。
“心明即是天理。”心明,不是简单的清醒、明白,而是内证、气功态的状态。
格物致知:并非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知即觉。格物,远离物欲。“致知”,致智。
1回应 2022-01-14 17:16:17
论坛 · · · · · ·
这本书属于收藏级别 | 来自Elact | 4 回应 | 2020-11-11 13:46:06 |
认识中医,是读《思考中医》合适,还是读《中医是... | 来自王世保 | 3 回应 | 2020-11-11 13:44:52 |
刘力红实际上是中医界的胡万林 | 来自Reno | 68 回应 | 2020-03-02 00:15:37 |
以中医为根基,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经典 | 来自落霞师太下半场 | 2 回应 | 2020-02-09 13:14:32 |
批判伪中医<思考中医> | 来自Reno | 58 回应 | 2019-06-29 17:48:0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9.0分 11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联经出版社 (20041210)8.5分 44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坏书 (CS)
- 趣味要这样炼成。 (費斯基)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我最喜爱的好书txt下载(有你看的这本哦) (书童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思考中医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Will 2019-10-15 22:20:49
中医典籍与中医理论。作者提到「内证」—通过内视反观经络探明效果,我做不到也无法理解。但我相不相信和这种事情是否存在是两回事,不能直接断言作者的理论是假说和臆断。因此只做了解不加评判。(给三星是因为废话太多了,瞎几把扯)
6 有用 秋日传奇ww 2019-10-31 15:50:13
作为中医黑,只是想通读一遍,看看中医从业者是怎么说中医的。通读完,能感觉到作者对中医的爱,但是看似引经据典,实则牵强附会。
40 有用 时间的玫瑰 2008-10-03 21:12:08
这次我回台湾甄选人纪班学生,有学生送我一本书名是《思考中医》,这位作者叫做刘力红,是中国大陆中医博士出身。此人从学习温病学术到拜师学经方后,发现到温病学术的荒谬无效,使用经方的速效,因此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正统中医。从他的书中我可以知道此君为良医无疑,所谓良医不单是要质优,更要有良心。此人非常有良心,肯认错,也肯再学习,到处拜师学习经方,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为他喝彩。倪海厦/ 不愿意参与到中医界... 这次我回台湾甄选人纪班学生,有学生送我一本书名是《思考中医》,这位作者叫做刘力红,是中国大陆中医博士出身。此人从学习温病学术到拜师学经方后,发现到温病学术的荒谬无效,使用经方的速效,因此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正统中医。从他的书中我可以知道此君为良医无疑,所谓良医不单是要质优,更要有良心。此人非常有良心,肯认错,也肯再学习,到处拜师学习经方,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为他喝彩。倪海厦/ 不愿意参与到中医界的无谓的争斗中,也很少去理会网上的名医言论。今天偶尔看到倪海厦批王正龙的言论,里面有推崇《思考中医》的说法,不禁哑然失笑。去年去拜访一位国医大师,搞基础理论的,尽然推崇电视台一位女性外行对《黄帝内经》的讲解。中医在当今衰落是多么的必然! 邹时祯 (展开)
2 有用 解惑蠹虫 2008-06-13 22:18:39
我其实不怎么认同他的观点
1 有用 Jonko 2015-07-07 21:41:07
在书架躺了十余年才被我硬着头皮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虽然读不懂的很多,总的而言还是收益匪浅:中医并非仅仅是治病的一种手段,更是对待生命的一种见解,其中逻辑严谨得无可攻破。
0 有用 无用师 2022-06-22 23:33:42
总觉得私货太多,干货不足,很多似乎是一家之臆想,说的神乎其神。语言倒是很通俗流畅。
0 有用 Jinghao lala 2022-05-31 01:41:24
准备二手卖掉
0 有用 花june花 2022-05-12 17:43:54
因缘际会 竟然读了进去 照顾好自己和父母的身心 计久长
0 有用 湘蛮子 2022-03-16 09:18:30
伤寒是广义伤寒,经方是绝对经方 读过最新版本,很受启发
0 有用 荣格江水 2022-03-06 22:19:08
梁冬当年推荐的。读了读,对中医有了些许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