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的原文摘录
量子效率代表的意义是当光线照射到太阳能电池表面时,有多少比率的光子可有效地转换为电子-空穴对(即电流)。通常是在不同波长范围内,测量组件在每个光子能量下的效率。 (查看原文 )
生产太阳能电池级单晶硅片的制作工艺步骤:
(a)CZ拉单晶 (b)修边 (c)切片 (d)刻蚀与清洗 (e)成品:CZ单晶硅片 (查看原文 )
CZ拉晶炉的组件包括石英坩埚、石墨坩埚(用来支撑石英坩埚)、加热及绝热组件、壁炉等。 (查看原文 )
生产太阳能电池级的CZ多晶硅,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提高长晶的良率与产出率是主要的改善方向。提高产出率的关键,是设计出一个最佳化的热场,使得拉晶速率可以有效增加。再者,利用重复加料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增加产出率,这里的重复加料是指在拉完一根晶棒后,在石英坩埚内的硅溶液还没固化前,又重新加料进去溶解,来进行下一根晶棒的生长过程。如此一来,用一个坩埚就可重复拉多根晶棒,可减少购买坩埚的成本,增加产出率。 (查看原文 )
一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都是使用<100>方向的硅晶片,…… (查看原文 )
铸造多晶硅锭一般是采用定向凝固的方式,这样才不会长出杂乱无序的晶粒,经过定向凝固的控制,则可以长出宽度约数毫米到数厘米的柱状排列晶粒。铸造多晶硅锭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即浇铸法、布里基曼法及电磁铸造法。 (查看原文 )
切片完成后的多晶硅片表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晶粒结构,如果再经过蚀刻清洗处理,这种晶粒结构更清楚。 (查看原文 )
多晶硅片的结晶缺陷主要是晶界及位错线,这些缺陷都可能造成少数载子的再结合,进而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因此晶界数目(即增加晶粒大小)及位错线是考察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查看原文 )
最早的薄板多晶硅片的研发可追溯到1967年,经过30多年的研发,已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技术,其中包括EFG(Edge Defined Film Feed)法、WEB(Dendritic Web)法、STR(String Ribbon)法、SF法及RGS(Ribbon Growth on Substrate)法等。 (查看原文 )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一个重大缺点是会发生光劣化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Staebler-Wronski效应(SWE)。它是在1977年被发现的一种现象,在被太阳光照射数百小时后,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便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查看原文 )
III-V族化合物的薄膜生长技术主要是利用磊晶生长法,磊晶生长法可细分为液相磊晶法(LPE)、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分子束磊晶法(MBE)等。 (查看原文 )
所谓的磊晶是指在晶体上有次序地长上另一层晶体,如果基材与所长的磊晶层材料相同,就叫做同质磊晶;如果基材与所长的磊晶层材料不相同,就叫做异质磊晶。 (查看原文 )
GaAs及其他III-V族太阳能电池,具有直接能隙及高吸光系数,耐反射损伤性佳且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使得III-V族太阳能电池特别适合用在热光伏特系统(Thermophotovoltaics,TRV)、聚光系统及太空三个主要应用领域里。 (查看原文 )
用在太空领域上的太阳能电池,必须具有高转换效率、抗辐射性、轻量化及高可靠性等特性。早期太空用太阳能电池是采用Si,但GaAs及InP已取代硅而成为最佳的太空及卫星用太阳能电池的材料。而GaInP/GaAs/Ge多接面太阳能电池,更具有可以在高电压、低电流下操作的优点,是更亮眼的新时代太空领域应用的太阳能电池。 (查看原文 )
铜铟镓二硒系列的太阳能电池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含铜铟硒的三元化合物(CIS),一种是含铜铟镓硒的四元化合物(CIGS)。 (查看原文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架构是由透明导电基板、多孔纳米晶体二氧化钛薄膜、染料光敏化剂、电解质溶液和透明辅助电极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以染料分子作为吸光的主要材料,它在吸收到太阳光的同时,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阶层。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