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才气十足,被低估的著作。对嗣宗生平 哲学思想 创作 与同时代名士对照的全方位分析,一气呵成。阮步兵才性玄远,傲然当世,虽确如作者之言,其一生都挣扎于出世与济世 儒家与老庄 名教与自然的对立的矛盾并试图超越之,身体与思想是分裂而痛苦的,然其风骨仍无愧于古今名士之冠。
阮籍玄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但与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不同,他不是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而是强调越名教而任自然,着力要解决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精神境界的所在问题。当然,何晏、王弼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王粥的关于孔老优劣之辨和圣人有情无情之辨①,都曾涉及到理想的人格和理想境界问题。但王弼玄学的理论兴趣在于解决儒道的关系问题,着眼于以道解儒,为儒家所崇尚的名教提供一个自然本体的根据。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地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现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时期的玄学家。阮籍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满腔的愤激之情凝之于笔端,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追索理想人格与理想精神境界的内容与实现的途径方法,希望摆脱时代的苦难和现实的压抑。
终于断断续续、囫囵吞枣、浑浑噩噩地读完了。一直是很想了解阮籍这个人物的,从年少时赋予他的文艺幻想到如今的感同身受,一如既往而未曾间断,而直到如今才略睹其容。不能说读明白了阮籍的思想与生平,但却永远在读传记的这段日子以来发生了些什么事,影响着自己的阅读进程,与阅读感受。
此书征引史料可算详实。不过在考证的时候犯了这么一个毛病:先确定作品的思想,以此思想推知作品的年代,再由此年代证明作品的思想。此逻辑甚不通。
还行的作者
读的韩传达本,小豆没收啊
心理分析的部分不错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
嗣宗和竹林七贤的思想分析都很深刻,过于深奥的部分读起来有些囫囵吞枣了。不评价观点是否为史实,但有人能那么深刻地去分析尝试理解他,使这本书读来很感动,尤其从咏怀诗一章开始。但作者貌似尝试把嗣宗每一件事,每一个想发都往儒/道/玄的框架里套,eg. 至孝就一定是人格形象“不时以儒家式的面貌而曲折地显露出来”,稍显过度分析了。即使本书主要描述嗣宗的思想和人格,几乎没有提那最让他传世的原因——文学影响,他还是那么吸引人。作为一本评传是优秀的。
90年代写的一些观点现在依然有启发性,不足也很明显,过于强调前后分期和儒道区别。
经典。
作為入門還是很好的啊
此书作者是哲学出身,所以书中主要对阮籍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探讨,并且对竹林七贤的哲学思想都有详细对比介绍。透过阮籍及竹林七贤,我们能看到当时名士的各种各样缩影,一群大佬,被逼“风流”。
基本上沿着李泽厚的哲学美学路子展开的,人格分析可为参考,但有欠精深,《咏怀诗》有待新的阐释!
还是值得推荐的,全书长于对哲学思想的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于,虽然我对阮籍精神理念的儒-道二元性这一贯穿全书的主张并没有任何意见,但作者在《人格的特征与表现》一节将阮籍对母亲之死的哀痛视为“儒家道德意识的反应”,目穷途而泣为“儒家内在人格对道家外在人格的谴责和非难”,我认为实在已经走入了以论带史的迷途,作者或许有着彻底厘清于传主身周笼罩的迷雾的野心,但通过这种绝对的二分法式的溯源解释传主全部的情感世界已经背离了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反而是在建构和发明一种不可能的图景,至于评论所说的以对诗歌时代背景的推定为前提推定作者的心境之类,本书对“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这一类诗的考论是对阮籍咏怀诗传统解释理路的沿袭,至少不能说是这本书的作者“独有”的问题
考证大于评议,当然是严谨的治史态度。只是百代之下,嗣宗也希望可与二三子同归吧。
思想那一块 看得头大了 可能是我笨
悲剧人格,悲剧的一生。
嵇康、阮籍向来齐名,然嵇康实在玄远高洁到近乎仙人,相比之下,阮籍更为挣扎、痛苦,充满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徘徊,更具普遍意义,魏晋以下,难有这般清逸放达之真名士。书的中段略显冗长,考证还算全面
把手上的大部头小部头都先放下啃这本(¯﹃¯)
> 阮籍评传
4 有用 隐清 2020-04-02 02:12:25
才气十足,被低估的著作。对嗣宗生平 哲学思想 创作 与同时代名士对照的全方位分析,一气呵成。阮步兵才性玄远,傲然当世,虽确如作者之言,其一生都挣扎于出世与济世 儒家与老庄 名教与自然的对立的矛盾并试图超越之,身体与思想是分裂而痛苦的,然其风骨仍无愧于古今名士之冠。
1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11 20:26:00
阮籍玄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但与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不同,他不是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而是强调越名教而任自然,着力要解决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精神境界的所在问题。当然,何晏、王弼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王粥的关于孔老优劣之辨和圣人有情无情之辨①,都曾涉及到理想的人格和理想境界问题。但王弼玄学的理论兴趣在于解决儒道的关系问题,着眼于以道解儒,为儒家所崇尚的名教提供一个自然本体的根据。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地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现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时期的玄学家。阮籍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满腔的愤激之情凝之于笔端,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追索理想人格与理想精神境界的内容与实现的途径方法,希望摆脱时代的苦难和现实的压抑。
0 有用 落音吹羽 2012-03-08 23:24:43
终于断断续续、囫囵吞枣、浑浑噩噩地读完了。一直是很想了解阮籍这个人物的,从年少时赋予他的文艺幻想到如今的感同身受,一如既往而未曾间断,而直到如今才略睹其容。不能说读明白了阮籍的思想与生平,但却永远在读传记的这段日子以来发生了些什么事,影响着自己的阅读进程,与阅读感受。
2 有用 低头一拜屠羊说 2008-06-12 09:52:03
此书征引史料可算详实。不过在考证的时候犯了这么一个毛病:先确定作品的思想,以此思想推知作品的年代,再由此年代证明作品的思想。此逻辑甚不通。
0 有用 eien99 2013-05-31 17:24:31
还行的作者
0 有用 放鱼 2012-05-05 16:41:11
读的韩传达本,小豆没收啊
0 有用 吕过- 2019-03-26 11:07:25
心理分析的部分不错
0 有用 ✿木下葵 2012-03-23 18:12:47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
0 有用 YHannnn 2022-05-19 06:18:38
嗣宗和竹林七贤的思想分析都很深刻,过于深奥的部分读起来有些囫囵吞枣了。不评价观点是否为史实,但有人能那么深刻地去分析尝试理解他,使这本书读来很感动,尤其从咏怀诗一章开始。但作者貌似尝试把嗣宗每一件事,每一个想发都往儒/道/玄的框架里套,eg. 至孝就一定是人格形象“不时以儒家式的面貌而曲折地显露出来”,稍显过度分析了。即使本书主要描述嗣宗的思想和人格,几乎没有提那最让他传世的原因——文学影响,他还是那么吸引人。作为一本评传是优秀的。
0 有用 行止 2022-12-01 11:42:27 北京
90年代写的一些观点现在依然有启发性,不足也很明显,过于强调前后分期和儒道区别。
0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3-05 14:37:34 湖北
经典。
0 有用 陳若望 2016-11-29 19:57:13
作為入門還是很好的啊
0 有用 幽燕卡夫卡 2020-10-10 20:24:13
此书作者是哲学出身,所以书中主要对阮籍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探讨,并且对竹林七贤的哲学思想都有详细对比介绍。透过阮籍及竹林七贤,我们能看到当时名士的各种各样缩影,一群大佬,被逼“风流”。
0 有用 撵子 2021-06-15 13:50:05
基本上沿着李泽厚的哲学美学路子展开的,人格分析可为参考,但有欠精深,《咏怀诗》有待新的阐释!
0 有用 天涯霜雪 2025-04-18 21:23:47 四川
还是值得推荐的,全书长于对哲学思想的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于,虽然我对阮籍精神理念的儒-道二元性这一贯穿全书的主张并没有任何意见,但作者在《人格的特征与表现》一节将阮籍对母亲之死的哀痛视为“儒家道德意识的反应”,目穷途而泣为“儒家内在人格对道家外在人格的谴责和非难”,我认为实在已经走入了以论带史的迷途,作者或许有着彻底厘清于传主身周笼罩的迷雾的野心,但通过这种绝对的二分法式的溯源解释传主全部的情感世界已经背离了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反而是在建构和发明一种不可能的图景,至于评论所说的以对诗歌时代背景的推定为前提推定作者的心境之类,本书对“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这一类诗的考论是对阮籍咏怀诗传统解释理路的沿袭,至少不能说是这本书的作者“独有”的问题
0 有用 仙女星水猴子5⃣ 2022-04-07 15:41:08
考证大于评议,当然是严谨的治史态度。只是百代之下,嗣宗也希望可与二三子同归吧。
0 有用 王仲瞿 2020-03-04 23:00:27
思想那一块 看得头大了 可能是我笨
0 有用 猫大人 2009-12-28 11:53:21
悲剧人格,悲剧的一生。
0 有用 昭明阁主 2010-07-25 23:29:25
嵇康、阮籍向来齐名,然嵇康实在玄远高洁到近乎仙人,相比之下,阮籍更为挣扎、痛苦,充满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徘徊,更具普遍意义,魏晋以下,难有这般清逸放达之真名士。书的中段略显冗长,考证还算全面
0 有用 谢青桃 2013-02-03 00:47:12
把手上的大部头小部头都先放下啃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