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10月13日宣讲书单 (不齐以齐)
- 我的挣扎 (在一切终结之前)
- 注意 (在一切终结之前)
- 研究生生涯 (石篁居主人)
- 词学 (jzbjzb)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方法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订阅关于方法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何为至乐? 2021-12-12 12:28:45
12.1,第一编批评意识与方法; 12.3,第二编批评思维与方法; 12.12,第三编批评的具体方法。
1 有用 武兵 2017-10-03 20:04:29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丛书:另外两本是原人论(黄霖)和范畴论(汪勇豪)
1 有用 ⚓️ 2015-12-16 10:58:35
作为中国文论方法论研究的发轫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纵向梳理后,横向上尝试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者,此书与原理、范畴相呼应,填补了视域盲点。从零散寄生的材料中搜讨出关于批评意识、思维和方法的只言片语进而缀联成篇,入山伐木着实不易。从文学以外的教化,到作者的才性,再到作品自身的审美素质,是一个逐渐剥离外在而返璞归真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文论史实乃以批评家(读者)的视角观照,在“收视反听”回归作品... 作为中国文论方法论研究的发轫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纵向梳理后,横向上尝试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者,此书与原理、范畴相呼应,填补了视域盲点。从零散寄生的材料中搜讨出关于批评意识、思维和方法的只言片语进而缀联成篇,入山伐木着实不易。从文学以外的教化,到作者的才性,再到作品自身的审美素质,是一个逐渐剥离外在而返璞归真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文论史实乃以批评家(读者)的视角观照,在“收视反听”回归作品的粗犷历时脉络下,还参杂着世界、作家的共时性散点与一瞥。有理论自觉便会眉目清晰,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果然是思想利器 (展开)
0 有用 潇湘烟雨客 2019-12-20 16:29:05
其实只看了目录,标注一下备忘吧。第三编批评的具体方法,择取了知人论世、附辞会义、品藻流别、明体辨法四个方法,深入探讨,给方法论批评做了一个示范。感觉可与张伯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可以看出是两种不同的路子,刘明今这本书更偏向西方美学的框架,张伯伟的研究更接近传统路数,将考据与批评结合的更好,切入点也更细微,更符合传统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