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1947年版本・原版珍藏
出版年: 2005-01
页数: 271
定价: 1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
ISBN: 9787530640470
呼兰河传的创作者
· · · · · ·
-
萧红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 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 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辉煌,然而她的病体却日渐不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呼兰河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呼兰河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全部 19088 条 )
呼兰河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12 条 )
《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7 )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9.1分 20920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9.0分 10828人读过
-
凤凰出版社 (2013)8.7分 7014人读过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8.8分 66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小说类| (蜜蜂)
- 非实体收集02 (36.4℃)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由于非技术原因,仅显示99种) (迎风追)
- 女性要读的一些书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呼兰河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10 有用 宋不吃 2014-10-06 22:10:30
最开始读也有那种「哪里好了,你们真是想多了」的感受,但是越到后面,这种看起来是「自传体」的自我叙述开始写很多人,那种细腻的视角,悲凉,宿命,自我的抗争,又在其间体悟又挣扎出来冒险的朴素与真诚,把我打动了。原来写「自我」并不一定就会写的煽情自恋,也可以这么平实,朴素,意犹未尽。
1395 有用 任晓雯 2010-01-31 17:54:40
年轻时读《呼兰河传》没大感觉。这会儿重读激动死了。这种地方志式的小说,很容易写得乏味(参见历届茅奖中这一类型),没想萧红写得那么耐看。所谓风土人情,“人情”是重点。光有“风土”,不过是强凑进小说的散文。这也是为何,《长恨歌》冗长的开头常为人诟病。同样写农民的劣根性,萧红写得比鲁迅好。相比夸张讽刺漫画式的手法,扎扎实实不动声色的白描,实在是更高级的表现形式。
228 有用 曾良君 2014-09-09 10:27:40
萧红对于世态炎凉的观察讽刺虽然老练,可人却非常天真,既敏感又不安,时常被男人骗,可大概只有这样非常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矛盾的性格才可以写出呼兰河传来吧。
81 有用 夏笑薇 2015-07-01 20:11:50
呼兰河的人们啊过着努力散漫、没有前路更不回头的日子,他们活在日历里,每一天平板板的,带着些冷漠,活着,然后死掉了。心好像在坠落坠落,字里行间的凄苦苍凉,源于纯真的恶,天性似的,染上了呼兰河的每一指泥土。都死啦最终,挣扎在泥坑里的人,越拼命,越窒息。19岁萧红离家,只带走了她稚拙浑朴的美,是低调大方的,若是我,洞悉往后艰难坎坷,定仍会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是我的年纪,愿待我和她的31岁打个照面时,能... 呼兰河的人们啊过着努力散漫、没有前路更不回头的日子,他们活在日历里,每一天平板板的,带着些冷漠,活着,然后死掉了。心好像在坠落坠落,字里行间的凄苦苍凉,源于纯真的恶,天性似的,染上了呼兰河的每一指泥土。都死啦最终,挣扎在泥坑里的人,越拼命,越窒息。19岁萧红离家,只带走了她稚拙浑朴的美,是低调大方的,若是我,洞悉往后艰难坎坷,定仍会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是我的年纪,愿待我和她的31岁打个照面时,能有如她这股温静冲淡。 (展开)
1679 有用 筷喜旺 2014-10-25 17:34:34
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