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成书于2001年3月,2001年10月第二次印刷,深受读者的喜爱,是此领域的重要书籍。本书主要是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作者简介 · · · · · ·
翟学伟,男,1960年生于南京,198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已出版的代表作为《中国人的脸面观》(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一、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二、几种观点的澄清
三、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 · · · · (更多)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一、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二、几种观点的澄清
三、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一、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二、几种观点的澄清
三、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一、个人与社会:西方社会研究的两种理路
二、制度与话语:中国社会建构分析的基点
三、宗法社会:社会构成的复制与缩放
四、国家与个人:中国人的话语分析
五、儒家:知识精英的话语实践
六、结语: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路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一、现有常用研究方法中的问题
二、一种研究方向及其方法的提出
三、以中国人印象整饰研究为例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本土的概念性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一、共识中的困惑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三、“关系”对脸面同质性的影响
四、从脸面的同质性走向异质性
五、结论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一、土政策的涵义及其显功能
二、土政策: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
三、土政策的潜功能
四、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会类型
五、结论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一、价值、价值取向及其研究
二、划分中国人价值取向类型的原由
三、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及其转型
四、几次价值转型显示出来的几个问题
结语:现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趋势
第三部分 经验性的本土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个案情况描述
三、个案中的关系网络及其平衡性
四、平衡性的模式
五、讨论:一种本土的解释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家族主义的涵义
三、周庄人的家族结构及其血缘观念
四、中日两种招婿家庭模式的比较
五、中日家庭结构对现代经济组织的影响
六、结论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
一、概念的再定义
二、承受主体的阈限问题
三、经验研究中的心理承受力与价值选择
四、社会没有出现危机感的理由
五、结论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与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一、本土的概念
二、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
三、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四、中西人际关系模式之比较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为模式变量的考察
一、研究的层次及其讨论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四项因素的提出及其关系
四、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中的内在机制
五、四因素的配置及其命题
六、结论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原有概念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提出
二、一个概念的提出
三、个人地位的形成基础与获得途径
四、个人地位的运作方位
五、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之比较
六、结语:中国人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 · · · · · (收起)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一、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二、几种观点的澄清
三、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一、个人与社会:西方社会研究的两种理路
二、制度与话语:中国社会建构分析的基点
三、宗法社会:社会构成的复制与缩放
四、国家与个人:中国人的话语分析
五、儒家:知识精英的话语实践
六、结语: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路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一、现有常用研究方法中的问题
二、一种研究方向及其方法的提出
三、以中国人印象整饰研究为例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本土的概念性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一、共识中的困惑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三、“关系”对脸面同质性的影响
四、从脸面的同质性走向异质性
五、结论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一、土政策的涵义及其显功能
二、土政策: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
三、土政策的潜功能
四、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会类型
五、结论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一、价值、价值取向及其研究
二、划分中国人价值取向类型的原由
三、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及其转型
四、几次价值转型显示出来的几个问题
结语:现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趋势
第三部分 经验性的本土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个案情况描述
三、个案中的关系网络及其平衡性
四、平衡性的模式
五、讨论:一种本土的解释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家族主义的涵义
三、周庄人的家族结构及其血缘观念
四、中日两种招婿家庭模式的比较
五、中日家庭结构对现代经济组织的影响
六、结论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
一、概念的再定义
二、承受主体的阈限问题
三、经验研究中的心理承受力与价值选择
四、社会没有出现危机感的理由
五、结论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与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一、本土的概念
二、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
三、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四、中西人际关系模式之比较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为模式变量的考察
一、研究的层次及其讨论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四项因素的提出及其关系
四、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中的内在机制
五、四因素的配置及其命题
六、结论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原有概念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提出
二、一个概念的提出
三、个人地位的形成基础与获得途径
四、个人地位的运作方位
五、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之比较
六、结语:中国人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面子 7.5
-
- 中国人的脸面观 8.6
-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8.6
-
- 如何研究中国人 8.4
-
-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 7.9
-
- 国家神道与日本人 9.0
-
- 日本官僚制研究 8.5
-
- 媒体文化 8.2
-
- 心灵、自我与社会 8.2
-
- 关键词 8.3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惊艳的开头,平淡的内容
本书作者在开头论证本土化研究时的论证让我十分惊艳,他所强调的科学性,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摒除自尊的情绪因素,本土化研究和西方研究的结合和借鉴,都让我觉得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十分期待。但在书中他提倡的个案研究、语言研究以及得出来的结论,还是让我感觉稍稍有点...
(展开)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前言 随着“冠状病毒”事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酵,除了中央的积极响应外,各省份地去的团体与个人也自发组织起救援队,来帮助武汉的同胞们。 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人好事,也肯定会出现许多“发国难财”的人,不作为的当地机构。其中有一点,我倒是很感兴趣:当... (展开)
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开篇即惊叹于作者对本土化的描述,从一个社会的构成及建构出发,在一定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概念、模式、理论,力图更贴切地解释本土的社会和人。作者从中国的宗法社会谈起,以找寻中国人的思维起点。以及区别于海德格尔的“平衡论”的中国人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展开)
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建构之旅——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对于初涉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的读者而言,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可以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极目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土化运动壮阔图景的窗口。 此一阅读过程是给人以持续精神提振的愉悦之旅。翟学伟带着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反叛姿态一一指戳出在中国这一特殊情境下诸般...
(展开)

土政策、平衡性与名实分离——读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群里的伙伴要求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篇东西,过去两本尝试码字写了两篇,确实不甚理想,以至于对读书乃至完本有了一种隐隐的恐惧,怕读完了又要写,而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但书总得有读完的一天,账总得有还的一天,索性,早托生罢。这本书源于大牛师兄读书会2023年季书目预... (展开)
变中是否有不变?论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走向的不变
翟教授提炼的中国人不变的观念,在于【脸面观】:【脸】是个人依据理想文化的表现,【面子】是社会对于个人的评价。在儒家文化中,历来鼓励人们要脸,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人们为了要面子不惜不要脸。大众的理想是赞美海瑞,但现实中职场遇到践行制度规则的人却只会说不近人情、...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7.6分 385人读过
-
开明书店 (202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王中银的书单 (菏泽民间观察)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翟学伟教授推荐书单 (布鲁瑞)
- 论文用 (自由体)
- get√ (一小片蓝)
- 暂时不清楚书的质量到底如何 (小肥)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哈雷明 2011-03-01 23:11:03
好像我稍微能学术一点点了!
0 有用 eagertoknow 2005-12-24 22:35:37
翟老师的书原创性很强,听翟老师的课更精彩
0 有用 看一眼就去学习 2018-01-17 11:21:26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推进很有意义,但各章相对对立,如果只是作为本土化研究的案例来学习尚可,完全当做“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来学习稍显不足。
1 有用 豆友62883698 2018-07-20 06:17:53
本土视角(微笑)
0 有用 考拉御御寒 2012-11-16 18:58:04
有点人类学的感觉,我应该看看厚黑学。“个人地位”这个词用的比较好~
0 有用 WWE 2022-07-10 14:34:43
翟先生的文字有种异常真挚和恳切的味道
0 有用 教育与美好生活 2020-08-25 23:27:31
部分内容有启发。
0 有用 不吃西瓜 2019-12-02 09:07:45
感觉有很多都没有太懂~
0 有用 坚毅 2019-09-21 19:26:23
有启发待深入1.儒家的论断多源自个别生活经验体会,易普及,但缺理论归纳性。2.儒家概念推广性强,从个体推及群体直至宇宙;分化度低,多是强相融高包容性概念,少对立,具体抽象、微观宏观一锅炖。3.儒家本身不忽视个体也不忽视集体,只是不分。4.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受权威、道德、利益、血缘四方面影响,实自我中心主义者,且中心不定。5.中国社会功能分化度低,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市场功能,毕各种经济非经济... 有启发待深入1.儒家的论断多源自个别生活经验体会,易普及,但缺理论归纳性。2.儒家概念推广性强,从个体推及群体直至宇宙;分化度低,多是强相融高包容性概念,少对立,具体抽象、微观宏观一锅炖。3.儒家本身不忽视个体也不忽视集体,只是不分。4.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受权威、道德、利益、血缘四方面影响,实自我中心主义者,且中心不定。5.中国社会功能分化度低,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市场功能,毕各种经济非经济要素交换于人情交换战场。6.中国鼓励符合社会标准、和谐社会,对有面子(社会正面评价)的最终追求高于有脸(个人形象),鼓励有面子不要脸者、鼓励放弃个人原则。7.东方耻感文化以社会外部标准为上,西方罪感文化以自己内心标准为上。8.日本对血缘关系看的淡些,现代化阻力更小。9.斯宾塞把社会比作有机体,待看。 (展开)
0 有用 蟥阿螞 2019-04-09 03:41:36
问题意识蛮好(虽然可能只是 历史地 好,)做了一些微弱的理论细化和推进。Mark土政策产生于的计划经济式的国家和个人两头小、地方基层中间大的格局;耻感文化附:“只要你不动真格的,或凡事不要太认真,你的社会化便完成了,你作为中国人也就相当地道和本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