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利行。198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刊,增加叶圣陶先生新写的序文,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本小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作者在书中用13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作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是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为帮助一般人了解经典,作者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来,作者有一个美好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般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的创作者
· · · · · ·
-
朱自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自清(1898—1948)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此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目录 · · · · · ·
重印《经典常谈》序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请第十二
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请第十二
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序言 Gen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钱穆先生曾主张:要读经典。他在一次演讲中还指出:“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借此向香港的莘莘学子们提倡深度阅读,扩大文史知识,博学强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求学青年培育人文知识的养份。 朱自清得出结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作者序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公元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识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 象形字本于图画。 《周易》第二 卜辞: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我们一班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巫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 - 是奇数,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经典训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朱自清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经典常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6 条 )

朱自清: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起朱自清先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那篇《背影》,原本我是每次读来都眼睛酸涩,随着年龄渐长,如今竟是每次想到便心有戚戚。 看到这本《经典常谈》时,我心中很是激动。这是一本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是朱自清先生在顶级学府几十年研究教学的心血,我们无缘走... (展开)
《经典常谈》又可以叫“经典常识”
开学前,备课备到这本语文书里新增加的《经典常谈》。这本书自然是难读的,我自己通读下去,需要不停地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点。 ⚪️ 这本书的价值正如我在标题上所说:“皆是经典常识。” 老师们读尚且觉得晦涩了,更何况学生去读,好玩的少,严肃的也不算多严肃,至少是用...
(展开)



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的好帮手
四大文明古国里边,中国是唯一不必冠之以“古”的国家。这是因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除了当时的区域与现在存在相似之外,其他的一切,人民、语言、文化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而中国却是一脉相承,语言、文字、文化都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再发展。现在的埃及人、...
(展开)

朱自清:读透这些经典,狠狠提升国学修养!
近些年来的畅销书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书籍,大家仿佛越来越不愿意看中国传统古籍了,原因何在呢? 那是因为我国的经典古籍一个字就代表一个哲理,读起来特别吃力,所以就把许多人拦在了门外。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在他看来:“做一个有...
(展开)

传统文化经典读起来太难?大师领你来入门!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写于1942年,本意是为中学生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的脉络和常识,解决经典阅读中的隔膜与困惑之处。 该书自诞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这漫长时光里,它为一代一代读者输送着知识和养分。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
(展开)

一本书讲透十三部国学经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前每次看到国学相关书籍,我通常选择默默地把书压到箱底…… 在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1898—1948)的这本书中,却意外地学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趣味国学延伸知识! 在《周易》第二这篇文章里,朱自清浅显易懂地讲透了八卦相关知识:“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 (展开)
学习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时候,人们在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时候,根本是用不到风花雪月的方案,哪怕是现在多元的当下,很多理工男,依然是有事儿说事儿,多一个字都没有,还自喻“爷们儿,耿直!” 在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开篇《序》第一句话就解释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 (展开)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5 )
-
北京出版社 (2004)8.4分 897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5分 642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9.1分 487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8.6分 49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经典常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璿 2012-05-13 22:51:43
浅的,入门书籍。
0 有用 南瓜派 2007-01-23 13:50:53
读之摸到中文经典的入门砖,重温中学的诵读时光
0 有用 数卷残渣 2019-08-23 17:02:44
教育是麦琪的礼物,童年为工农的荒原。
0 有用 小卡 2019-07-12 14:04:46
真好。自己能把文字写成这样就好了。 去了扬州朱自清故居。
0 有用 茱 2018-01-28 15:58:07
大智方成小书。
0 有用 数卷残渣 2019-08-23 17:02:44
教育是麦琪的礼物,童年为工农的荒原。
0 有用 小卡 2019-07-12 14:04:46
真好。自己能把文字写成这样就好了。 去了扬州朱自清故居。
0 有用 茱 2018-01-28 15:58:07
大智方成小书。
0 有用 璿 2012-05-13 22:51:43
浅的,入门书籍。
0 有用 南瓜派 2007-01-23 13:50:53
读之摸到中文经典的入门砖,重温中学的诵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