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马小星,上海嘉定人。幼年因病致残,行走不便,遂使成为探险家的愿望落空,但对于神秘事物的兴趣至老不衰。早年做过工人,后相继在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滩杂志社就职。不谙生计,耽于冥想,性喜文字,淘书为飨。曾戏改清人赵翼诗句为自画像:“身蹇敢言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
目录 · · · · · ·
目 录
引言 关于“龙棚”的传说
最能引起我兴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个
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问题:“这个故事在生物学上有
什么依据吗?”
第一章 云遮雾障 龙归何处
· · · · · · (更多)
引言 关于“龙棚”的传说
最能引起我兴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个
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问题:“这个故事在生物学上有
什么依据吗?”
第一章 云遮雾障 龙归何处
· · · · · · (更多)
目 录
引言 关于“龙棚”的传说
最能引起我兴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个
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问题:“这个故事在生物学上有
什么依据吗?”
第一章 云遮雾障 龙归何处
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使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庞
大,也越来越模糊了 然而,即使我们将讹传、误认
冒用等各种因素充分估计在内,仍无法彻底排除龙
作为一种动物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章 被遗忘的历史记载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而依然保存下来的这些
记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一种在自然
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却被现代学术界所忽视的珍
稀动物
第三章 来 自松嫩平原的 目击报告
令人惊讶的是,直至1944年,在我国东北地区
的某处江滩,还有数百名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罕见
的巨型动物,并且依照古来流传的方式,重演了一幕
救助“黑龙”的动人场景
第四章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
古代文化以龙为喻,并非凿空乱道,而是言有所
据。不论民间艺术家们给龙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
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
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第五章 千古悠悠说“豢龙”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龙曾经是可以豢养的,并且
还出现过以豢龙为专业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
些古代豢龙师的经验,难道真的就灰飞烟灭、不存片
鳞了吗?
第六章 龙、蛇 、蛟 、鳄异同辨
龙、蛇、蛟、鳄,分别是四种动物,不可混为一谈
蛇、鳄是现存的动物,实物俱在一目了然;龙、蛟是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动物,后来渐趋绝迹,今已名存实
亡
第七章 鱼性未泯的古老动物
龙之形象“与鳄鱼为近”,但并不等于就是鳄鱼
我们搜索的目光,曾经长时间停留在现代爬行类的
身上,却没有意识到龙很可能是一种跟原始鱼类有
着最直接联系的古代两栖动物
第八章 龙无尺水 无以升天
古代人民要求控制降水量的强烈愿望,为什么
不寄托于其它动物,偏偏要投注到这种被称之为
“龙”的动物身上呢?会不会是跟这种动物本身的特
殊习性有关呢?
第九章 今人不见古时月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古代居民实际接触到的
珍禽异兽,其种类之繁多,历史之古老,可能远远超
出于我们的估计。“有其名而无其物者”,未必都是出
于古人的假想
第十章 从环境到政治的“指示生物”
古人对于“四灵”的崇拜和宣传,最初跟生态保
护的意识有密切关联。这种朴素的动物崇拜,后来被
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歧途,生物界的珍品被改造成
了政治界的“神物”
结 语 一个半醒半睡的梦
某些动物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将这些动物赋
予何种人造的意义则是另一回事 如果说古代社会
有关龙的种种传言带有梦幻色彩,那也只是“一个半
醒半睡的梦”
附录一
我写作《黑龙》一文的缘起
附录二
为了寻访“黑龙”的目击者
附录三
走访在肇源的土地上
附录四
风去风来走风华
· · · · · · (收起)
引言 关于“龙棚”的传说
最能引起我兴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个
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问题:“这个故事在生物学上有
什么依据吗?”
第一章 云遮雾障 龙归何处
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使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庞
大,也越来越模糊了 然而,即使我们将讹传、误认
冒用等各种因素充分估计在内,仍无法彻底排除龙
作为一种动物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章 被遗忘的历史记载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而依然保存下来的这些
记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一种在自然
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却被现代学术界所忽视的珍
稀动物
第三章 来 自松嫩平原的 目击报告
令人惊讶的是,直至1944年,在我国东北地区
的某处江滩,还有数百名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罕见
的巨型动物,并且依照古来流传的方式,重演了一幕
救助“黑龙”的动人场景
第四章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
古代文化以龙为喻,并非凿空乱道,而是言有所
据。不论民间艺术家们给龙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
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
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第五章 千古悠悠说“豢龙”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龙曾经是可以豢养的,并且
还出现过以豢龙为专业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
些古代豢龙师的经验,难道真的就灰飞烟灭、不存片
鳞了吗?
第六章 龙、蛇 、蛟 、鳄异同辨
龙、蛇、蛟、鳄,分别是四种动物,不可混为一谈
蛇、鳄是现存的动物,实物俱在一目了然;龙、蛟是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动物,后来渐趋绝迹,今已名存实
亡
第七章 鱼性未泯的古老动物
龙之形象“与鳄鱼为近”,但并不等于就是鳄鱼
我们搜索的目光,曾经长时间停留在现代爬行类的
身上,却没有意识到龙很可能是一种跟原始鱼类有
着最直接联系的古代两栖动物
第八章 龙无尺水 无以升天
古代人民要求控制降水量的强烈愿望,为什么
不寄托于其它动物,偏偏要投注到这种被称之为
“龙”的动物身上呢?会不会是跟这种动物本身的特
殊习性有关呢?
第九章 今人不见古时月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古代居民实际接触到的
珍禽异兽,其种类之繁多,历史之古老,可能远远超
出于我们的估计。“有其名而无其物者”,未必都是出
于古人的假想
第十章 从环境到政治的“指示生物”
古人对于“四灵”的崇拜和宣传,最初跟生态保
护的意识有密切关联。这种朴素的动物崇拜,后来被
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歧途,生物界的珍品被改造成
了政治界的“神物”
结 语 一个半醒半睡的梦
某些动物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将这些动物赋
予何种人造的意义则是另一回事 如果说古代社会
有关龙的种种传言带有梦幻色彩,那也只是“一个半
醒半睡的梦”
附录一
我写作《黑龙》一文的缘起
附录二
为了寻访“黑龙”的目击者
附录三
走访在肇源的土地上
附录四
风去风来走风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肥遗”,仅有“六足”,尚无“四翼”,这与《山海经》的描绘稍有不合。但在明代初年,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的部分乡民倒真是见过一种头长鸡冠、身有双翼的怪蛇,甚至还为这种动物建立了神祠: “鸡公山,治东八里。洪武{1368~1398)初,有大蛇,其首赤,冠似鸡,生两翼,作鸡鸣,鸣则雨。乡人以为神,立社祠之。遂不见,因以名山。(嘉靖《蕲水县志》卷一)“ 如果说有一种蛇”其首赤,冠似鸡“,这可以相信:今日湖北神农架中,尚可见到一种”鸡冠蛇“,头上长着鲜红漂亮的鸡冠,爬行起来速度甚快。如果说有一种蛇”作鸡鸣,鸣则雨“,这似乎也能理解;在非洲索马里,生活着一种黑羽花纹的”报雨鸡”,每当大于之前,他就格格地叫个不休。可是,若说蛇的身上会长出翅膀来,岂不是太荒诞、太违背常理了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1页 -
历史现象往往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为“四灵”的真实存在而全盘接受古代流传下来的与此有关的一切说法,也不能因为古代统治者曾经美化过“四灵”而忽略了这种动物崇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民间对于某些珍稀动物的喜爱和崇拜之情,本是一种由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情愫,并不是哪一个统治者炮制出来的。统治者所能够做的,无非是利用这种古老的情愫,朝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方向进一步引申罢了。即便如此,由于得到了统治阶级的特别关注,由于已经宣布这些珍稀动物为不可侵犯的“神物”,客观上也阻止了人们对这类动物可能采取的伤害行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龙"的人也喜欢 · · · · · ·
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追龙者——《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编辑手记(2018年)
· 有趣而严谨的一家之言 有一本初版于1994年、之后便绝版的黑色封皮小书,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被大家陆续地发现。或许一开始是猎奇,但它绝没有让被吸引来的读者失望。它可谓是有趣而严谨的一家之言。 我去年初夏才偶然发现了它。当时正值雷雨多发时节,“龙是否真实存在”这一...
(展开)

那些未经最后证实的,并不等于就可以轻易否定的。
在我幼年时期经常听爷爷讲他孩童时候在老家营口帮太爷爷在田间做农活见过龙的故事,因此小时候就对龙这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生物十分好奇,虽然各个科学证实又或是《走近科学》一再否认,但在内心深处我是相信这种动物存在或是存在过的,随着成长,世间万千更多的好奇心让我也渐...
(展开)
> 更多书评 44篇
论坛 · · · · · ·
书中57页注释3所说的鱼到底是什么鱼? | 来自尾巴 | 4 回应 | 2018-06-19 23:54:09 |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和《地球的演变与古生物系列... | 来自党浩恩 | 9 回应 | 2014-12-03 00:18:19 |
半本好书 | 来自Kim | 2 回应 | 2011-04-30 18:41:58 |
孔夫子有店放出来一批,2元一本 | 来自hval | 3 回应 | 2011-04-07 16:03:00 |
哪位大虾有TXT吗?? | 来自shakya | 2010-10-22 02:46:0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8.2分 179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散文/随笔/杂文】 (爱玛·包法利)
- 【小蠹书箱】怪力乱神 (小米=qdmimi)
-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逢原)
- 中国上古文化研究专题【始祖、帝系、图腾文化】 (南池子)
- kindle 2 (mom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龙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潶羽♂快乧。 2014-05-12 21:28:49
资料翔实,设想大胆…
26 有用 吴登淡 2014-06-06 21:54:40
越看越不对劲,作者没有任何物证又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预设一个观点,以文书史料为主再加上乡村老人的记忆来推演龙的存在,说好听些是轮椅侦探,说难听点就是民科
51 有用 JUNWK1334 2011-10-13 21:16:58
一本带着微妙的萌和山寨感的奇书。按照这本书里的说法,龙就是巨型的蜥蜴,每次将它含着的水噗地喷出来就能从一个池塘里咻地呈抛物线飞出去好几里路,然后biaji一下落到另一个池塘里……
6 有用 穿风衣的猫 2012-09-01 11:08:57
彪哥认为龙是一种自然生物,我还是觉得其不止于此。马先生本书材料丰富,逻辑瑕疵,但对于目击者来说,逻辑有个毛用。
3 有用 尿尿大王 2019-07-16 09:35:11
对未知的事应该尊敬 不要以二元论抨击意见不同的人 你没见过就代表没存在吗 至我没逻辑的室友
0 有用 吉白 2023-02-16 10:33:19 上海
补一个打卡
0 有用 鈺褚 2023-02-15 23:51:41 广东
作者通过搜集大量的证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龙是古代两栖类动物的孑遗、它可能生活在不为人知的地下湖泊、身上可能具有像“水电推进器”那样的特殊器官等”。
0 有用 星河欲转千帆舞 2022-09-11 13:40:42 安徽
虽然是94年的书,但是作者成文非常严谨,感受到了认真研究的魅力!间歇到今天终于读完了,目前我的结论是:龙真实存在,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但由于地球环境的改变导致趋于灭绝。龙因为稀少而备受珍爱,不必从过多的附加意义来对待客观存在的自然动物,动物只是动物而已,不是什么祥瑞。过去的封建迷信思想颠倒了因果,盛世太平年代上至君主下至百姓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才使得龙出现在大众眼前。 关于作者的成文... 虽然是94年的书,但是作者成文非常严谨,感受到了认真研究的魅力!间歇到今天终于读完了,目前我的结论是:龙真实存在,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但由于地球环境的改变导致趋于灭绝。龙因为稀少而备受珍爱,不必从过多的附加意义来对待客观存在的自然动物,动物只是动物而已,不是什么祥瑞。过去的封建迷信思想颠倒了因果,盛世太平年代上至君主下至百姓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才使得龙出现在大众眼前。 关于作者的成文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求真务实、从史料中去伪存真并带有自己思考的研究考据了!实地考察、多方求证民间故事中真实的部分,这种精神应当更多地被用在各类出版物中。书末尾的调查报告,让我对上世纪东北民间的生活情况有了“微不足道”但于我而言很具体清晰的认识,这才是中国人、中国最普通百姓的生活。 (展开)
0 有用 欧小文 2022-08-29 18:31:56 陕西
笃学好思,赤子求真,马小星先生一路走好!
0 有用 Lessia 2022-07-19 09:41:34
一直觉得龙真的存在,作者的坚持研究很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