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家中余华是我读过的描写死亡最为传神的,没有之一。
距离初次阅读这本小说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我对书中有关死亡的描写依然记忆犹新。当那个孤独又瘦弱的男孩儿出现时,我的内心一下子变得非常柔软,我对他的生活充满了担忧,那种阅读体验难以描述,感觉自己就像端着一个制作精美的昂贵的玻璃器皿,缓缓地行走在喧嚷的人群中,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打翻在地。
那个玻璃器皿最终还是被打破了。当他在那个早晨躺在床上无法出声无法起身时,他的家人都只是埋怨他,埋怨他怎么还不起床,他期待着家人来拉他一把,带着对人世的留恋,但是他们都一个个离家而去,把他一个人抛弃在家里。
残忍的余华并没有在此时让他死去,他让他继续呼吸,继续期待,也继续承受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留恋,再将这种期待抛入无底的深渊。
他听到好朋友的呼唤,那是他唯一的好朋友,是他孤寂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可是,他无法回答,他能够感受到朋友在自家墙院外徘徊。他多么渴望朋友能翻墙进来,但是他的朋友和他一样,也是那么的瘦弱,那么的胆小。他最终听着朋友远去的脚步声而慢慢死去。
此时,余华慢慢地开始体会死亡的感觉。他写到那个小男孩儿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慢慢下沉,就像在水里一样,身体变得轻飘飘的,甚至随着水的起伏而轻轻飘摇。他使劲地挣扎着,渴望挣脱下沉,但是他无法摆脱自身的重力,身边无一物可以纠缠。
余华在此时有意无限地拉长死亡的过程。在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将要完全沉入水中时,他母亲的声音拯救了他。他听到母亲回家,在院子里呼叫他,好像是叫他起床去买东西。但是他无法应答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声音是他逐渐下沉的身体唯一的牵引,如果此时母亲能够走进他的屋子,也许就能够发现他的异常而拉其他。但是,母亲在呼唤了几声而没有得到他的回答时,径自出门去了。于是,他刚刚漂浮起来的身体又一次开始下坠,慢慢地,他从水里看到了水面上一片明亮的光影,那片光逐渐变小,最终完全消失,他沉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余华在拉长死亡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持续地折磨着书中的人物,也折磨着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死亡的体会也越来越清晰,因为,死亡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理解它,就必须要经历这种痛苦,即使是以阅读的形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