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收入这一《全集》的作品,虽然一般说来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但具体分析起来,并非篇篇都符合文体学家提出的散文诗定义和标准。严格地说来,收入本书的某些篇章称之为“抒情散文”,“杂文”,“哲理小说”或“现代寓言”等亦无不可,不一定非冠之以“散文诗”的名称。我们之所以将它们选入,主要考虑到它们和纪伯伦散文诗的总体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各个集子的完整性,从而放宽了标准。
作者简介 · · · · · ·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目录 · · · · · ·
喜欢读"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有一种含蓄而直达心灵并怡人怡己的表达方式叫散文诗
> 更多书评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2016-12-21 09:31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第——位译介纪伯伦作品的是茅盾先生。1923年9月3日和17日,他在《文学周刊》第86和第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译文,它们是《批评家》, 《一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和《圣的愚者》。这JL篇寓言体散文诗都出自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驱者》。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先驱者》刚刚问世三年! 而第一位完整介绍纪伯伦散文诗集的是冰心先生。1927年冬她在美国友人处读到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立即就被"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所吸引,不久她就组织她的习作班的同学分段移译了。可惜那些译稿竟未能收集起来,于是她又于1930年3月开始独自进行翻译,并从当年4月18日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上连载。虽然这一工作因该副刊停办而受阻,但冰心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部作品全部译完,并于1931年9月交由上海新月书店正式出版。《先知》中文译本出版的1931年,正是《先知》作者逝世的那一年。纪伯伦是4月逝世的,9月份,又正是他的遗体刚刚从美国运回黎巴嫩,安葬于他的故乡的时候。纪伯伦生前未能得到《先知》中译本问世的消息,的确令人遗憾,但他"思考了一千年"的这部《先知》,立即在中国找到了知音,这也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纪伯伦的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在西方他以"哈利勒·纪伯伦"(Khalil Gibran)闻名,那实际上是他的父名。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贝什里,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大自然的瑰丽,母亲的慈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埋下"爱与美"的种子,日后终于成长为结满累累果实的文学艺术巨树。 从12岁开始,纪伯伦的生活出现了一连串的转折,此前,他父亲曾被嫉妒者告发,身陷囹圄,家产耗尽。这一 年他同母亲兄妹一起被迫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美国波士顿谋生。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在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院学习阿拉伯民族语言文化。1901年他重返美国,小妹、长兄和母亲在九个月内相继病逝,使他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打击。在波士顿,他身边只剩妹妹一个亲人,兄妹相依为命,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纪伯伦的文学艺术生涯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03年他已度过习作阶段,开始在阿拉伯《侨民报》上发表第一批散文诗作。1904年他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不久他又写出了一批短篇小说。1908年他的生活之路变得明朗了,一位看出他才华的美国女校校长,资助他去巴黎学习绘画。这样他不仅有幸受到艺术大师罗丹等的指点,而且有机会游览欧洲文化名城,寻访历史古迹,从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文学艺术视野。1910年纪伯伦从欧洲返美,在波士顿小住一段,次年正式迁居纽约,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侨民文学家生活,直至1931年4月10日病逝。 关于纪伯伦的生平,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他的国籍,一是他的生日。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材料上混乱和矛盾。 纪伯伦是黎巴嫩人。但在有关纪伯伦的某些介绍文字中,甚至纪伯伦本人的作品中,都称他为"叙利亚人"。这里有比较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和原因。原因之一是黎巴嫩在获得国家独立之前,不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被视作"大叙利亚"的一部分。不过,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已分立国家,再称纪伯伦为"叙利亚入",就显得不妥了。 纪伯伦出生于1883年1月6日。但有的材料,包括很权威的努埃曼的《纪伯伦传》,都提到他的生日是"12月6日"。纪伯伦本人的一篇文章《我的生日》,也赫然注明"12月6日"。但我们在纪伯伦1912午1月6日给阿拉伯女作家梅娅·齐雅黛的一封信中,能清楚找到纪伯伦生于1月6口的确凿证明。"12月6日"一说,则是由一位编辑朋友技术上的失误所造成。 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后期以散文诗和散文为主。但这只是根据其作品结集出版的先后而做出的判断。事实上,纪伯伦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散文诗创作了。从1903年他的首批散文诗问世,他一生几乎从未中断过散文诗的创作。而且,即使在他的小说中,也充满散文诗的意蕴;有不少段落完全可以当作散文诗来欣赏。 纪伯伦是一位双语作家。他最初的散文诗是用母语阿拉伯语写下的,后来他改用英文进行创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纪伯伦驾驭英语的能力可以跻身于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六位英语作家之列。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收入的作品,选自纪们伦的十个著名集子。有的是整个集子入选;有些是集子巾的部分作品入选,因为这些集子中还包括了许多明显不属于散文诗的作品。这十个集子中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泪与笑》(1913年),《暴风集》(1920年),《珍趣篇》(1923年); 用英文发表的有《疯人》(1918年),《先驱者》(1920年),《先知》(1923年),《沙与沫》(1926年),《人子耶稣》(1928年),《流浪者》(1932年)和《先知园》(1933年)。 上述十个集子中的八个集子都是作者生前发表的,但最后两个集子,即《流浪者》和《先知园》,是作者逝世后一二年内发表的。《先知园》的情况还要特殊些,有的研究者认为,从事编辑的芭芭拉·扬女士等,可能对这部遗稿作了些充实,因为其中个别章节与纪伯 伦过去发表的作品有相似或雷同之处。收入这一《全集》的作品,虽然一般说来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但具体分析起来,并非篇篇都符合文体学家提出的散文诗定义和标准。严格地说来,收入本书的某些篇章称之为"抒情散文","杂文","哲理小说"或"现代寓言"等亦无不可,不一定非冠之以"散文诗"的名称。我们之所以将它们选人,主要考虑到它们和纪伯伦散文诗的总体风格基本上是—·致的,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各个集子的完整性,从而放宽了标准。这种做法在文体学家那里可能难以苟同,编者自己也颇多犹豫。因此希望掌握着精确尺度的文体学家见谅,也请本书读者不要产生误解,以为编者似乎有意确立一种更加宽泛自由的散文诗标准。 下面将收入本书的十个集子分别作——概括性介绍,给不曾接触过这些作品的读者提供—些线索,给"接受美学"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些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切入点"。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回应 2016-12-21 09:31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2016-12-21 09:22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到墓地寻找耶稣之墓,献花膜拜童年心目中的"先知"。 1891年 8岁 父亲被嫉妒者告密入狱,家被查抄。母亲携纪伯伦和两个妹妹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彼德·布特罗斯一家五口,被迫搬到—所偏僻的小屋,即现在纪伯伦在黎巴嫩的故居。1892年 9岁 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4年 11岁 父出狱。家一贫如洗。 1895年 12岁 6月25日与母亲、哥哥。两个妹妹一同赴美,移居波士顿。住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9月1日入波土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对母亲说:"我将来写小说,要写成像我现在阅读的小说一样。 1896年 13岁 女教师杰希·菲齐明特·帕尔发现纪伯伦"兼有诗人和艺术家的迷人之处",为其引见名人。 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知名人土福特·霍林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 14岁 被称为"小画家"。给美丽的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早熟。 1898年 15岁 3月8日参加号称"拉姆勃兰特·阿尔卡米拉"的戴伊先生举办的面屉,结识许多文化名人。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生活圈子与他的其他家庭成员不同。 9月,在全家支持下回祖国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冬,入贝鲁特希克玛学院(即睿智学院)。此学院由著名马龙教派主教约瑟夫·狄毕斯在贝鲁特创建。阿拉伯文教师扈利·尤素福·哈迷德发现纪伯伦的天才,为他介绍古诗人穆台纳比等,并介绍《诗歌集成》和《圣经》给他看,同时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办的校刊《复兴》上发表。 求学期间,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间,访寻名胜古迹。 1899年 16岁 夏,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住在婶母家。 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诗人的画像:如阿尔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台纳比以及阿拉伯女诗人罕莎等。 1900年 17岁 获法语学习第一名。其间未中断学画,常去艺术家哈比、苏鲁日家求教。戴伊先生寄50美元支票给他以作封面画报酬,并肯定了纪伯伦作为波士顿一名画家的地位。在记事本里记下了对多方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如对贫穷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厌恶等。 1901年 18岁 4月4日小妹妹苏日丹娜死于肺病,年仅14岁(1887—1901)。4月上旬返美途中得知妹妹噩耗,十分悲痛,曾呼出:"妹妹死了,我心中的上帝也死了!" 回美后仍住波士顿。 1902年 19岁 3月12日,同母异父哥哥布特罗斯死于肺痛,年仅25岁(1877—1902)。6月28日母亲又死于癌症。母亲之死,使纪伯伦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人类唇上最美好的呼唤就是‘我的母亲'!"后来在《折断的翅膀》中写道:"......谁失去了母亲谁就失去了让他依偎的怀抱。向他祝福的手和顾眷他的眼睛。" 至此,直到1908年6月。一直与另一妹妹玛尔雅娜在波士顿相依为命,靠作画。写作为生。 1903年 20岁 与约瑟芬爱情受挫,专心致志作画。 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泪与笑》的文字。第一批文学小品在阿拉伯文《侨民报》上发表。1903至1908年间在《侨民报》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4年 21岁 5月,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此画展不久在玛丽学校展出,玛丽买下《痛苦的喷泉》与《思想之舞》。 10月,带40幅画再次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画展,不久画廊一场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毁。 1905年 22岁 发表艺术性散文《音乐》,把世界理解为一种韵律。 1906年 23岁 爱情骚动时期结束,感情转向玛丽·哈斯凯尔。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莱卜作序。 1907年 24岁 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一说出版于1908年)。该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罪名。 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湿画室。6月13日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过从甚密。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与朋友发生分歧。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罗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发表演讲。 10月2日和10月4日给玛丽写信倾诉爱情。 写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达了他25岁时对于生活、知识,真理,自由、爱情的思考。 开始对尼采作品,耶稣传记,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 1909年 26岁 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伦敦游览博物馆。继续学习绘画。 7月23日给玛丽信中说:"我失去了父亲。"(其父享年65岁) 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1910年 27岁 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展画《秋》获银奖。 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年底移居纽约。 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 1911年 28岁 开始写《暴风集》。几经努力于4月末住进纽约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座艺术家公寓。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 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为"可怜的叙利亚"哀叹。 1912年 29岁 1月6日给玛丽信说:"星期二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生日而不是‘今天'。"(这是纪伯伦生日的权威证明) 年初画《三个女人》等画。 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 1913年 30岁 2月18日信告玛丽挑选了十幅画赠送她,这些画分别是《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头生儿》等。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纪伯伦对想买他画的人讲,"这画我决不卖,......是我的心灵创造了它们!" 《艺术》杂志主编纳西布·阿里德汇集了《泪与笑》全集出版(一说是1914年)。前言中引纪伯伦信中的话,说他生命中诉怨、哀叹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 1914年 31岁 此前已开始与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娅·齐雅黛通信。他俩的通信联系一直持续到纪伯伦逝世前不久。 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举肯定了纪伯伦作为艺术家的地位。 受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第一次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1915年 32岁 卖六幅画获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第一次成为股东。 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演讲,著文,对于饥荒中的祖国人民表示同情。通过美国帮助,实现运送救济粮的计划。 1916年 33岁 秋,在家中与阿拉伯侨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成为文学之友。1917年 34岁 在波士顿举行画展,卖出三张。 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渗入他的思想。 1918年 35岁 年初《七艺》连载其重要艺术评论,格言、访问记。 5月发表诗作《生活》,《权利》、《爱情》、《知识》、《幸福》和《死亡》,发表绘画《公正》、《自由》、《正义》等。 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发表于纽约,从此进入以英文写作为主的阶段。 出版《二十幅画》一书。艾利斯·鲁法依勒在前言中称纪伯伦把东方和西方两种艺术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 1919年 36岁 长诗《行列》的单行本由一位犹太出版商经手,终于在纽约出版。几年内他的书征订数直线上升。读者从四面八方来信。约瑟夫·格兰勃拿他与泰戈尔相比。 捐款购买阿拉伯文书籍,赠图书馆收藏。给伊米勒·泽丹的信中称:"过去自己作为作家和画家度过的20年,只是一个‘准备时期',我的思想只结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实。" 1920年 37岁 4月20日晚,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 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颇负盛名的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 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 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1年 38岁 春天因心脏疾患病倒。 《笔会诗文选》在纽约出版,收集了纪伯伦、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诗歌共43篇。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笔会》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 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暴风集》。 1922年 39岁 画名人头像,包括罗丹、泰戈尔、曼斯菲尔德,画家里德,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等。 1923年 40岁 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之。(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姐妹科琳·道格拉斯的家庭) 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小姐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我们在他(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 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 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1924年 41岁 埃及出版其文论集《在文学世界》。(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毛姆等名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5年 42岁 《先知》的法译本、德译本出版。 与女诗人芭芭拉·扬结识,病后常去波士顿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区。与朋友法利斯·马鲁夫经营房地产生意,想购置大楼计划失败。玛丽回赠画作作为给房产主的保证金。寄给玛丽《沙与沫》。1926年 43岁 正式发表《沙与沫》。 开始写《人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 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先生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 1927年 44岁 埋首创作《人子耶稣》。1928年 45岁 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之神》。夏,《人子耶稣》完稿。同年秋,此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阿尤布·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可他仍留在美国,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 1929年 46岁 健康状况恶化,纪伯伦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将至"。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 开始构思论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斯宾诺莎和贝多芬的专著。 1930年 47岁 3月13日留遗嘱:"除了把钱留给妹妹之外,还要求把一部分钱和画赠家乡贝什里"。 1931年 48岁 逝世年初,诗剧《大地之神》出版,被认为是纪伯伦最美的诗作。《旅行者》杂志决定刊登纪伯伦最后一篇用阿拉伯文写出的作品《国王和牧人》,但因停刊终未刊出。 4月10日夜11时28分,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变、肺痨)。享年四十八岁。 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空前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9月,中国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冰心女士译出的《先知》。1932年遗著《流浪者》出版。 1933年 遗著《先知园》(《先知》的姐妹篇)出版。回应 2016-12-21 09:22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 都是虚空,都是扑风…… ----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2016-03-16 13:17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扑风……----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并非像捕风捉影,日光下也并非虚空,一切事物,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在向真理运行;但我们这些可怜虫却将你的话奉若神明,牢记心中。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话是至理名言,闪烁灵光,而实际上,你也知道,这些话都是瞎说乱讲,使人胡涂,让人绝望。 现在,你当然知道愚蠢、邪恶和暴虐都自有一番天经地义的道理;而我们却只能通过睿智的表现、美德的成就和公正的结果看到什么是美。你知道悲伤和贫穷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却认为世上应当存在的只有富足与喜幸。 现在,你知道灵魂是在克服人生的种种艰辛,走向光明;我们却一直念念不忘你的话,说人只不过是个玩具,受神秘的力量操纵。你后悔了,认为自己不该散布那种精神----它使人们把现今的生活看得很淡薄,对未来的生活也不再追求,失去了信心;而我们却依然把你的那些话当成金科玉律,牢记在心。 啊,安息在永恒世界的所罗门的灵魂!请你启示那些喜爱哲理的人们,别再那样悲观、绝望、萎靡不振。这也许可以成为并非有意犯下的错误的赎金。回应 2016-03-16 13:17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2016-12-21 09:31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第——位译介纪伯伦作品的是茅盾先生。1923年9月3日和17日,他在《文学周刊》第86和第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译文,它们是《批评家》, 《一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和《圣的愚者》。这JL篇寓言体散文诗都出自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驱者》。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先驱者》刚刚问世三年! 而第一位完整介绍纪伯伦散文诗集的是冰心先生。1927年冬她在美国友人处读到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立即就被"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所吸引,不久她就组织她的习作班的同学分段移译了。可惜那些译稿竟未能收集起来,于是她又于1930年3月开始独自进行翻译,并从当年4月18日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上连载。虽然这一工作因该副刊停办而受阻,但冰心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部作品全部译完,并于1931年9月交由上海新月书店正式出版。《先知》中文译本出版的1931年,正是《先知》作者逝世的那一年。纪伯伦是4月逝世的,9月份,又正是他的遗体刚刚从美国运回黎巴嫩,安葬于他的故乡的时候。纪伯伦生前未能得到《先知》中译本问世的消息,的确令人遗憾,但他"思考了一千年"的这部《先知》,立即在中国找到了知音,这也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纪伯伦的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在西方他以"哈利勒·纪伯伦"(Khalil Gibran)闻名,那实际上是他的父名。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贝什里,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大自然的瑰丽,母亲的慈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埋下"爱与美"的种子,日后终于成长为结满累累果实的文学艺术巨树。 从12岁开始,纪伯伦的生活出现了一连串的转折,此前,他父亲曾被嫉妒者告发,身陷囹圄,家产耗尽。这一 年他同母亲兄妹一起被迫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美国波士顿谋生。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在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院学习阿拉伯民族语言文化。1901年他重返美国,小妹、长兄和母亲在九个月内相继病逝,使他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打击。在波士顿,他身边只剩妹妹一个亲人,兄妹相依为命,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纪伯伦的文学艺术生涯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03年他已度过习作阶段,开始在阿拉伯《侨民报》上发表第一批散文诗作。1904年他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不久他又写出了一批短篇小说。1908年他的生活之路变得明朗了,一位看出他才华的美国女校校长,资助他去巴黎学习绘画。这样他不仅有幸受到艺术大师罗丹等的指点,而且有机会游览欧洲文化名城,寻访历史古迹,从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文学艺术视野。1910年纪伯伦从欧洲返美,在波士顿小住一段,次年正式迁居纽约,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侨民文学家生活,直至1931年4月10日病逝。 关于纪伯伦的生平,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他的国籍,一是他的生日。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材料上混乱和矛盾。 纪伯伦是黎巴嫩人。但在有关纪伯伦的某些介绍文字中,甚至纪伯伦本人的作品中,都称他为"叙利亚人"。这里有比较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和原因。原因之一是黎巴嫩在获得国家独立之前,不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被视作"大叙利亚"的一部分。不过,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已分立国家,再称纪伯伦为"叙利亚入",就显得不妥了。 纪伯伦出生于1883年1月6日。但有的材料,包括很权威的努埃曼的《纪伯伦传》,都提到他的生日是"12月6日"。纪伯伦本人的一篇文章《我的生日》,也赫然注明"12月6日"。但我们在纪伯伦1912午1月6日给阿拉伯女作家梅娅·齐雅黛的一封信中,能清楚找到纪伯伦生于1月6口的确凿证明。"12月6日"一说,则是由一位编辑朋友技术上的失误所造成。 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后期以散文诗和散文为主。但这只是根据其作品结集出版的先后而做出的判断。事实上,纪伯伦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散文诗创作了。从1903年他的首批散文诗问世,他一生几乎从未中断过散文诗的创作。而且,即使在他的小说中,也充满散文诗的意蕴;有不少段落完全可以当作散文诗来欣赏。 纪伯伦是一位双语作家。他最初的散文诗是用母语阿拉伯语写下的,后来他改用英文进行创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纪伯伦驾驭英语的能力可以跻身于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六位英语作家之列。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收入的作品,选自纪们伦的十个著名集子。有的是整个集子入选;有些是集子巾的部分作品入选,因为这些集子中还包括了许多明显不属于散文诗的作品。这十个集子中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泪与笑》(1913年),《暴风集》(1920年),《珍趣篇》(1923年); 用英文发表的有《疯人》(1918年),《先驱者》(1920年),《先知》(1923年),《沙与沫》(1926年),《人子耶稣》(1928年),《流浪者》(1932年)和《先知园》(1933年)。 上述十个集子中的八个集子都是作者生前发表的,但最后两个集子,即《流浪者》和《先知园》,是作者逝世后一二年内发表的。《先知园》的情况还要特殊些,有的研究者认为,从事编辑的芭芭拉·扬女士等,可能对这部遗稿作了些充实,因为其中个别章节与纪伯 伦过去发表的作品有相似或雷同之处。收入这一《全集》的作品,虽然一般说来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但具体分析起来,并非篇篇都符合文体学家提出的散文诗定义和标准。严格地说来,收入本书的某些篇章称之为"抒情散文","杂文","哲理小说"或"现代寓言"等亦无不可,不一定非冠之以"散文诗"的名称。我们之所以将它们选人,主要考虑到它们和纪伯伦散文诗的总体风格基本上是—·致的,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各个集子的完整性,从而放宽了标准。这种做法在文体学家那里可能难以苟同,编者自己也颇多犹豫。因此希望掌握着精确尺度的文体学家见谅,也请本书读者不要产生误解,以为编者似乎有意确立一种更加宽泛自由的散文诗标准。 下面将收入本书的十个集子分别作——概括性介绍,给不曾接触过这些作品的读者提供—些线索,给"接受美学"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些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切入点"。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回应 2016-12-21 09:31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2016-12-21 09:22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到墓地寻找耶稣之墓,献花膜拜童年心目中的"先知"。 1891年 8岁 父亲被嫉妒者告密入狱,家被查抄。母亲携纪伯伦和两个妹妹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彼德·布特罗斯一家五口,被迫搬到—所偏僻的小屋,即现在纪伯伦在黎巴嫩的故居。1892年 9岁 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4年 11岁 父出狱。家一贫如洗。 1895年 12岁 6月25日与母亲、哥哥。两个妹妹一同赴美,移居波士顿。住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9月1日入波土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对母亲说:"我将来写小说,要写成像我现在阅读的小说一样。 1896年 13岁 女教师杰希·菲齐明特·帕尔发现纪伯伦"兼有诗人和艺术家的迷人之处",为其引见名人。 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知名人土福特·霍林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 14岁 被称为"小画家"。给美丽的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早熟。 1898年 15岁 3月8日参加号称"拉姆勃兰特·阿尔卡米拉"的戴伊先生举办的面屉,结识许多文化名人。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生活圈子与他的其他家庭成员不同。 9月,在全家支持下回祖国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冬,入贝鲁特希克玛学院(即睿智学院)。此学院由著名马龙教派主教约瑟夫·狄毕斯在贝鲁特创建。阿拉伯文教师扈利·尤素福·哈迷德发现纪伯伦的天才,为他介绍古诗人穆台纳比等,并介绍《诗歌集成》和《圣经》给他看,同时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办的校刊《复兴》上发表。 求学期间,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间,访寻名胜古迹。 1899年 16岁 夏,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住在婶母家。 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诗人的画像:如阿尔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台纳比以及阿拉伯女诗人罕莎等。 1900年 17岁 获法语学习第一名。其间未中断学画,常去艺术家哈比、苏鲁日家求教。戴伊先生寄50美元支票给他以作封面画报酬,并肯定了纪伯伦作为波士顿一名画家的地位。在记事本里记下了对多方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如对贫穷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厌恶等。 1901年 18岁 4月4日小妹妹苏日丹娜死于肺病,年仅14岁(1887—1901)。4月上旬返美途中得知妹妹噩耗,十分悲痛,曾呼出:"妹妹死了,我心中的上帝也死了!" 回美后仍住波士顿。 1902年 19岁 3月12日,同母异父哥哥布特罗斯死于肺痛,年仅25岁(1877—1902)。6月28日母亲又死于癌症。母亲之死,使纪伯伦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人类唇上最美好的呼唤就是‘我的母亲'!"后来在《折断的翅膀》中写道:"......谁失去了母亲谁就失去了让他依偎的怀抱。向他祝福的手和顾眷他的眼睛。" 至此,直到1908年6月。一直与另一妹妹玛尔雅娜在波士顿相依为命,靠作画。写作为生。 1903年 20岁 与约瑟芬爱情受挫,专心致志作画。 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泪与笑》的文字。第一批文学小品在阿拉伯文《侨民报》上发表。1903至1908年间在《侨民报》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4年 21岁 5月,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此画展不久在玛丽学校展出,玛丽买下《痛苦的喷泉》与《思想之舞》。 10月,带40幅画再次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画展,不久画廊一场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毁。 1905年 22岁 发表艺术性散文《音乐》,把世界理解为一种韵律。 1906年 23岁 爱情骚动时期结束,感情转向玛丽·哈斯凯尔。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莱卜作序。 1907年 24岁 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一说出版于1908年)。该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罪名。 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湿画室。6月13日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过从甚密。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与朋友发生分歧。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罗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发表演讲。 10月2日和10月4日给玛丽写信倾诉爱情。 写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达了他25岁时对于生活、知识,真理,自由、爱情的思考。 开始对尼采作品,耶稣传记,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 1909年 26岁 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伦敦游览博物馆。继续学习绘画。 7月23日给玛丽信中说:"我失去了父亲。"(其父享年65岁) 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1910年 27岁 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展画《秋》获银奖。 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年底移居纽约。 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 1911年 28岁 开始写《暴风集》。几经努力于4月末住进纽约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座艺术家公寓。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 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为"可怜的叙利亚"哀叹。 1912年 29岁 1月6日给玛丽信说:"星期二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生日而不是‘今天'。"(这是纪伯伦生日的权威证明) 年初画《三个女人》等画。 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 1913年 30岁 2月18日信告玛丽挑选了十幅画赠送她,这些画分别是《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头生儿》等。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纪伯伦对想买他画的人讲,"这画我决不卖,......是我的心灵创造了它们!" 《艺术》杂志主编纳西布·阿里德汇集了《泪与笑》全集出版(一说是1914年)。前言中引纪伯伦信中的话,说他生命中诉怨、哀叹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 1914年 31岁 此前已开始与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娅·齐雅黛通信。他俩的通信联系一直持续到纪伯伦逝世前不久。 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举肯定了纪伯伦作为艺术家的地位。 受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第一次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1915年 32岁 卖六幅画获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第一次成为股东。 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演讲,著文,对于饥荒中的祖国人民表示同情。通过美国帮助,实现运送救济粮的计划。 1916年 33岁 秋,在家中与阿拉伯侨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成为文学之友。1917年 34岁 在波士顿举行画展,卖出三张。 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渗入他的思想。 1918年 35岁 年初《七艺》连载其重要艺术评论,格言、访问记。 5月发表诗作《生活》,《权利》、《爱情》、《知识》、《幸福》和《死亡》,发表绘画《公正》、《自由》、《正义》等。 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发表于纽约,从此进入以英文写作为主的阶段。 出版《二十幅画》一书。艾利斯·鲁法依勒在前言中称纪伯伦把东方和西方两种艺术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 1919年 36岁 长诗《行列》的单行本由一位犹太出版商经手,终于在纽约出版。几年内他的书征订数直线上升。读者从四面八方来信。约瑟夫·格兰勃拿他与泰戈尔相比。 捐款购买阿拉伯文书籍,赠图书馆收藏。给伊米勒·泽丹的信中称:"过去自己作为作家和画家度过的20年,只是一个‘准备时期',我的思想只结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实。" 1920年 37岁 4月20日晚,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 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颇负盛名的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 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 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1年 38岁 春天因心脏疾患病倒。 《笔会诗文选》在纽约出版,收集了纪伯伦、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诗歌共43篇。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笔会》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 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暴风集》。 1922年 39岁 画名人头像,包括罗丹、泰戈尔、曼斯菲尔德,画家里德,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等。 1923年 40岁 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之。(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姐妹科琳·道格拉斯的家庭) 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小姐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我们在他(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 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 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1924年 41岁 埃及出版其文论集《在文学世界》。(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毛姆等名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5年 42岁 《先知》的法译本、德译本出版。 与女诗人芭芭拉·扬结识,病后常去波士顿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区。与朋友法利斯·马鲁夫经营房地产生意,想购置大楼计划失败。玛丽回赠画作作为给房产主的保证金。寄给玛丽《沙与沫》。1926年 43岁 正式发表《沙与沫》。 开始写《人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 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先生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 1927年 44岁 埋首创作《人子耶稣》。1928年 45岁 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之神》。夏,《人子耶稣》完稿。同年秋,此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阿尤布·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可他仍留在美国,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 1929年 46岁 健康状况恶化,纪伯伦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将至"。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 开始构思论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斯宾诺莎和贝多芬的专著。 1930年 47岁 3月13日留遗嘱:"除了把钱留给妹妹之外,还要求把一部分钱和画赠家乡贝什里"。 1931年 48岁 逝世年初,诗剧《大地之神》出版,被认为是纪伯伦最美的诗作。《旅行者》杂志决定刊登纪伯伦最后一篇用阿拉伯文写出的作品《国王和牧人》,但因停刊终未刊出。 4月10日夜11时28分,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变、肺痨)。享年四十八岁。 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空前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9月,中国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冰心女士译出的《先知》。1932年遗著《流浪者》出版。 1933年 遗著《先知园》(《先知》的姐妹篇)出版。回应 2016-12-21 09:22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 都是虚空,都是扑风…… ----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2016-03-16 13:17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扑风……----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并非像捕风捉影,日光下也并非虚空,一切事物,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在向真理运行;但我们这些可怜虫却将你的话奉若神明,牢记心中。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话是至理名言,闪烁灵光,而实际上,你也知道,这些话都是瞎说乱讲,使人胡涂,让人绝望。 现在,你当然知道愚蠢、邪恶和暴虐都自有一番天经地义的道理;而我们却只能通过睿智的表现、美德的成就和公正的结果看到什么是美。你知道悲伤和贫穷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却认为世上应当存在的只有富足与喜幸。 现在,你知道灵魂是在克服人生的种种艰辛,走向光明;我们却一直念念不忘你的话,说人只不过是个玩具,受神秘的力量操纵。你后悔了,认为自己不该散布那种精神----它使人们把现今的生活看得很淡薄,对未来的生活也不再追求,失去了信心;而我们却依然把你的那些话当成金科玉律,牢记在心。 啊,安息在永恒世界的所罗门的灵魂!请你启示那些喜爱哲理的人们,别再那样悲观、绝望、萎靡不振。这也许可以成为并非有意犯下的错误的赎金。回应 2016-03-16 13:17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2016-12-21 09:31
纪伯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涛情和深刻的哲理,大半个世纪以来,驰誉东西方世界,其成就堪与泰戈尔相媲美。 纪伯伦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他将诗才和艺才集于一身,真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西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不应感到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传到中国已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第——位译介纪伯伦作品的是茅盾先生。1923年9月3日和17日,他在《文学周刊》第86和第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译文,它们是《批评家》, 《一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和《圣的愚者》。这JL篇寓言体散文诗都出自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驱者》。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先驱者》刚刚问世三年! 而第一位完整介绍纪伯伦散文诗集的是冰心先生。1927年冬她在美国友人处读到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立即就被"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所吸引,不久她就组织她的习作班的同学分段移译了。可惜那些译稿竟未能收集起来,于是她又于1930年3月开始独自进行翻译,并从当年4月18日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上连载。虽然这一工作因该副刊停办而受阻,但冰心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部作品全部译完,并于1931年9月交由上海新月书店正式出版。《先知》中文译本出版的1931年,正是《先知》作者逝世的那一年。纪伯伦是4月逝世的,9月份,又正是他的遗体刚刚从美国运回黎巴嫩,安葬于他的故乡的时候。纪伯伦生前未能得到《先知》中译本问世的消息,的确令人遗憾,但他"思考了一千年"的这部《先知》,立即在中国找到了知音,这也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纪伯伦的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在西方他以"哈利勒·纪伯伦"(Khalil Gibran)闻名,那实际上是他的父名。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贝什里,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大自然的瑰丽,母亲的慈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埋下"爱与美"的种子,日后终于成长为结满累累果实的文学艺术巨树。 从12岁开始,纪伯伦的生活出现了一连串的转折,此前,他父亲曾被嫉妒者告发,身陷囹圄,家产耗尽。这一 年他同母亲兄妹一起被迫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美国波士顿谋生。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在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院学习阿拉伯民族语言文化。1901年他重返美国,小妹、长兄和母亲在九个月内相继病逝,使他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打击。在波士顿,他身边只剩妹妹一个亲人,兄妹相依为命,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纪伯伦的文学艺术生涯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03年他已度过习作阶段,开始在阿拉伯《侨民报》上发表第一批散文诗作。1904年他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不久他又写出了一批短篇小说。1908年他的生活之路变得明朗了,一位看出他才华的美国女校校长,资助他去巴黎学习绘画。这样他不仅有幸受到艺术大师罗丹等的指点,而且有机会游览欧洲文化名城,寻访历史古迹,从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文学艺术视野。1910年纪伯伦从欧洲返美,在波士顿小住一段,次年正式迁居纽约,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侨民文学家生活,直至1931年4月10日病逝。 关于纪伯伦的生平,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他的国籍,一是他的生日。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材料上混乱和矛盾。 纪伯伦是黎巴嫩人。但在有关纪伯伦的某些介绍文字中,甚至纪伯伦本人的作品中,都称他为"叙利亚人"。这里有比较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和原因。原因之一是黎巴嫩在获得国家独立之前,不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被视作"大叙利亚"的一部分。不过,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已分立国家,再称纪伯伦为"叙利亚入",就显得不妥了。 纪伯伦出生于1883年1月6日。但有的材料,包括很权威的努埃曼的《纪伯伦传》,都提到他的生日是"12月6日"。纪伯伦本人的一篇文章《我的生日》,也赫然注明"12月6日"。但我们在纪伯伦1912午1月6日给阿拉伯女作家梅娅·齐雅黛的一封信中,能清楚找到纪伯伦生于1月6口的确凿证明。"12月6日"一说,则是由一位编辑朋友技术上的失误所造成。 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后期以散文诗和散文为主。但这只是根据其作品结集出版的先后而做出的判断。事实上,纪伯伦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散文诗创作了。从1903年他的首批散文诗问世,他一生几乎从未中断过散文诗的创作。而且,即使在他的小说中,也充满散文诗的意蕴;有不少段落完全可以当作散文诗来欣赏。 纪伯伦是一位双语作家。他最初的散文诗是用母语阿拉伯语写下的,后来他改用英文进行创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纪伯伦驾驭英语的能力可以跻身于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六位英语作家之列。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收入的作品,选自纪们伦的十个著名集子。有的是整个集子入选;有些是集子巾的部分作品入选,因为这些集子中还包括了许多明显不属于散文诗的作品。这十个集子中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泪与笑》(1913年),《暴风集》(1920年),《珍趣篇》(1923年); 用英文发表的有《疯人》(1918年),《先驱者》(1920年),《先知》(1923年),《沙与沫》(1926年),《人子耶稣》(1928年),《流浪者》(1932年)和《先知园》(1933年)。 上述十个集子中的八个集子都是作者生前发表的,但最后两个集子,即《流浪者》和《先知园》,是作者逝世后一二年内发表的。《先知园》的情况还要特殊些,有的研究者认为,从事编辑的芭芭拉·扬女士等,可能对这部遗稿作了些充实,因为其中个别章节与纪伯 伦过去发表的作品有相似或雷同之处。收入这一《全集》的作品,虽然一般说来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但具体分析起来,并非篇篇都符合文体学家提出的散文诗定义和标准。严格地说来,收入本书的某些篇章称之为"抒情散文","杂文","哲理小说"或"现代寓言"等亦无不可,不一定非冠之以"散文诗"的名称。我们之所以将它们选人,主要考虑到它们和纪伯伦散文诗的总体风格基本上是—·致的,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各个集子的完整性,从而放宽了标准。这种做法在文体学家那里可能难以苟同,编者自己也颇多犹豫。因此希望掌握着精确尺度的文体学家见谅,也请本书读者不要产生误解,以为编者似乎有意确立一种更加宽泛自由的散文诗标准。 下面将收入本书的十个集子分别作——概括性介绍,给不曾接触过这些作品的读者提供—些线索,给"接受美学"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些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切入点"。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回应 2016-12-21 09:31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2016-12-21 09:22
1883年 出生 1月6日夜半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贝什里。父亲哈利勒和母亲卡米拉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取祖父名字,故其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885年 2岁 妹玛尔雅娜出生。 "一生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2岁半时因追球玩而落水,后得救。 1887年 4岁 小妹妹苏日丹娜出生。 1888年 5岁 入马龙教派的一所小学。曾以拳头回击一位骂他"爱哭坯"的大孩子。5岁零4个月独自去荒野。手捏一小束樱草花到墓地寻找耶稣之墓,献花膜拜童年心目中的"先知"。 1891年 8岁 父亲被嫉妒者告密入狱,家被查抄。母亲携纪伯伦和两个妹妹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彼德·布特罗斯一家五口,被迫搬到—所偏僻的小屋,即现在纪伯伦在黎巴嫩的故居。1892年 9岁 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4年 11岁 父出狱。家一贫如洗。 1895年 12岁 6月25日与母亲、哥哥。两个妹妹一同赴美,移居波士顿。住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9月1日入波土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小学。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对母亲说:"我将来写小说,要写成像我现在阅读的小说一样。 1896年 13岁 女教师杰希·菲齐明特·帕尔发现纪伯伦"兼有诗人和艺术家的迷人之处",为其引见名人。 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知名人土福特·霍林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 14岁 被称为"小画家"。给美丽的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早熟。 1898年 15岁 3月8日参加号称"拉姆勃兰特·阿尔卡米拉"的戴伊先生举办的面屉,结识许多文化名人。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生活圈子与他的其他家庭成员不同。 9月,在全家支持下回祖国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冬,入贝鲁特希克玛学院(即睿智学院)。此学院由著名马龙教派主教约瑟夫·狄毕斯在贝鲁特创建。阿拉伯文教师扈利·尤素福·哈迷德发现纪伯伦的天才,为他介绍古诗人穆台纳比等,并介绍《诗歌集成》和《圣经》给他看,同时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办的校刊《复兴》上发表。 求学期间,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间,访寻名胜古迹。 1899年 16岁 夏,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住在婶母家。 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诗人的画像:如阿尔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台纳比以及阿拉伯女诗人罕莎等。 1900年 17岁 获法语学习第一名。其间未中断学画,常去艺术家哈比、苏鲁日家求教。戴伊先生寄50美元支票给他以作封面画报酬,并肯定了纪伯伦作为波士顿一名画家的地位。在记事本里记下了对多方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如对贫穷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厌恶等。 1901年 18岁 4月4日小妹妹苏日丹娜死于肺病,年仅14岁(1887—1901)。4月上旬返美途中得知妹妹噩耗,十分悲痛,曾呼出:"妹妹死了,我心中的上帝也死了!" 回美后仍住波士顿。 1902年 19岁 3月12日,同母异父哥哥布特罗斯死于肺痛,年仅25岁(1877—1902)。6月28日母亲又死于癌症。母亲之死,使纪伯伦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人类唇上最美好的呼唤就是‘我的母亲'!"后来在《折断的翅膀》中写道:"......谁失去了母亲谁就失去了让他依偎的怀抱。向他祝福的手和顾眷他的眼睛。" 至此,直到1908年6月。一直与另一妹妹玛尔雅娜在波士顿相依为命,靠作画。写作为生。 1903年 20岁 与约瑟芬爱情受挫,专心致志作画。 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泪与笑》的文字。第一批文学小品在阿拉伯文《侨民报》上发表。1903至1908年间在《侨民报》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4年 21岁 5月,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此画展不久在玛丽学校展出,玛丽买下《痛苦的喷泉》与《思想之舞》。 10月,带40幅画再次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画展,不久画廊一场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毁。 1905年 22岁 发表艺术性散文《音乐》,把世界理解为一种韵律。 1906年 23岁 爱情骚动时期结束,感情转向玛丽·哈斯凯尔。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莱卜作序。 1907年 24岁 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一说出版于1908年)。该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罪名。 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湿画室。6月13日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过从甚密。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与朋友发生分歧。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罗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发表演讲。 10月2日和10月4日给玛丽写信倾诉爱情。 写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达了他25岁时对于生活、知识,真理,自由、爱情的思考。 开始对尼采作品,耶稣传记,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 1909年 26岁 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伦敦游览博物馆。继续学习绘画。 7月23日给玛丽信中说:"我失去了父亲。"(其父享年65岁) 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1910年 27岁 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展画《秋》获银奖。 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年底移居纽约。 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 1911年 28岁 开始写《暴风集》。几经努力于4月末住进纽约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座艺术家公寓。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 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为"可怜的叙利亚"哀叹。 1912年 29岁 1月6日给玛丽信说:"星期二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生日而不是‘今天'。"(这是纪伯伦生日的权威证明) 年初画《三个女人》等画。 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 1913年 30岁 2月18日信告玛丽挑选了十幅画赠送她,这些画分别是《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头生儿》等。 4月16日《玛丽日记》载纪伯伦对想买他画的人讲,"这画我决不卖,......是我的心灵创造了它们!" 《艺术》杂志主编纳西布·阿里德汇集了《泪与笑》全集出版(一说是1914年)。前言中引纪伯伦信中的话,说他生命中诉怨、哀叹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 1914年 31岁 此前已开始与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娅·齐雅黛通信。他俩的通信联系一直持续到纪伯伦逝世前不久。 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举肯定了纪伯伦作为艺术家的地位。 受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第一次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1915年 32岁 卖六幅画获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第一次成为股东。 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演讲,著文,对于饥荒中的祖国人民表示同情。通过美国帮助,实现运送救济粮的计划。 1916年 33岁 秋,在家中与阿拉伯侨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成为文学之友。1917年 34岁 在波士顿举行画展,卖出三张。 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渗入他的思想。 1918年 35岁 年初《七艺》连载其重要艺术评论,格言、访问记。 5月发表诗作《生活》,《权利》、《爱情》、《知识》、《幸福》和《死亡》,发表绘画《公正》、《自由》、《正义》等。 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发表于纽约,从此进入以英文写作为主的阶段。 出版《二十幅画》一书。艾利斯·鲁法依勒在前言中称纪伯伦把东方和西方两种艺术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 1919年 36岁 长诗《行列》的单行本由一位犹太出版商经手,终于在纽约出版。几年内他的书征订数直线上升。读者从四面八方来信。约瑟夫·格兰勃拿他与泰戈尔相比。 捐款购买阿拉伯文书籍,赠图书馆收藏。给伊米勒·泽丹的信中称:"过去自己作为作家和画家度过的20年,只是一个‘准备时期',我的思想只结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实。" 1920年 37岁 4月20日晚,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 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颇负盛名的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 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 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1年 38岁 春天因心脏疾患病倒。 《笔会诗文选》在纽约出版,收集了纪伯伦、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诗歌共43篇。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笔会》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 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暴风集》。 1922年 39岁 画名人头像,包括罗丹、泰戈尔、曼斯菲尔德,画家里德,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等。 1923年 40岁 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之。(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姐妹科琳·道格拉斯的家庭) 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小姐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我们在他(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 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 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1924年 41岁 埃及出版其文论集《在文学世界》。(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毛姆等名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5年 42岁 《先知》的法译本、德译本出版。 与女诗人芭芭拉·扬结识,病后常去波士顿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区。与朋友法利斯·马鲁夫经营房地产生意,想购置大楼计划失败。玛丽回赠画作作为给房产主的保证金。寄给玛丽《沙与沫》。1926年 43岁 正式发表《沙与沫》。 开始写《人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 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先生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 1927年 44岁 埋首创作《人子耶稣》。1928年 45岁 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之神》。夏,《人子耶稣》完稿。同年秋,此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阿尤布·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可他仍留在美国,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 1929年 46岁 健康状况恶化,纪伯伦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将至"。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 开始构思论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斯宾诺莎和贝多芬的专著。 1930年 47岁 3月13日留遗嘱:"除了把钱留给妹妹之外,还要求把一部分钱和画赠家乡贝什里"。 1931年 48岁 逝世年初,诗剧《大地之神》出版,被认为是纪伯伦最美的诗作。《旅行者》杂志决定刊登纪伯伦最后一篇用阿拉伯文写出的作品《国王和牧人》,但因停刊终未刊出。 4月10日夜11时28分,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变、肺痨)。享年四十八岁。 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空前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9月,中国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冰心女士译出的《先知》。1932年遗著《流浪者》出版。 1933年 遗著《先知园》(《先知》的姐妹篇)出版。回应 2016-12-21 09:22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 都是虚空,都是扑风…… ----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2016-03-16 13:17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扑风……----传道书 啊,在精神世界的太空中这游的所罗门的灵魂!啊,你这个脱去了物质的外衣----我们现在却还把它穿在身----的人!是你把这些话留在世上----它们出自软弱与绝望,又在躯体的俘虏群中,使软弱与绝望滋长。 现在,你知道这人生有其意义,即使是死也不能使它隐去;但是,除非待到灵魂摆脱了肉体的羁绊,否则人们哪能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你知道人生并非像捕风捉影,日光下也并非虚空,一切事物,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在向真理运行;但我们这些可怜虫却将你的话奉若神明,牢记心中。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话是至理名言,闪烁灵光,而实际上,你也知道,这些话都是瞎说乱讲,使人胡涂,让人绝望。 现在,你当然知道愚蠢、邪恶和暴虐都自有一番天经地义的道理;而我们却只能通过睿智的表现、美德的成就和公正的结果看到什么是美。你知道悲伤和贫穷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却认为世上应当存在的只有富足与喜幸。 现在,你知道灵魂是在克服人生的种种艰辛,走向光明;我们却一直念念不忘你的话,说人只不过是个玩具,受神秘的力量操纵。你后悔了,认为自己不该散布那种精神----它使人们把现今的生活看得很淡薄,对未来的生活也不再追求,失去了信心;而我们却依然把你的那些话当成金科玉律,牢记在心。 啊,安息在永恒世界的所罗门的灵魂!请你启示那些喜爱哲理的人们,别再那样悲观、绝望、萎靡不振。这也许可以成为并非有意犯下的错误的赎金。回应 2016-03-16 13:17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目录和共享) | 来自镜子的背面 | 2012-10-14 | |
好书似乎永远只有少数人能认出来 | 来自清流~Nocturn | 9 回应 | 2012-07-2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伊洛书目—文艺作品 (dechoz)
- 浙江文艺版诗集 (十年木匠)
- 藏书记录 (QS)
- 霎哈嘉瑜伽士爱看的书籍 (公益霎哈嘉瑜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九命猫@victor-eyes 2011-10-19
那年在书店邂逅某位杨同学,我买了一本纪伯伦一本波德莱尔,他买了一本李敖文集一本巴顿传(如果没记错)。十几年过去了,感叹一下。今天突然想起书里有句话,大意是:当你不属于任何人时,你就是属于所有人的。
0 有用 芒 2009-03-22
印刷简陋了一点
0 有用 Eskimo 2015-12-05
但愿这王子是一个寻食觅宿的无根无底的普通人,但愿他是一个除了拐杖,水罐外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这样他可以在夜晚遇上和他一样的流浪汉和无处可去的诗人,他们会分享他的赤贫,回忆和梦想。
0 有用 苏西李 2011-07-20
你的痛苦是那破壳而出的领悟。
0 有用 爱蓝 2010-08-09
我居然买到了这本书 09.7.7 读完这本书,的确是要再读n遍的书,而且是用朗读的最好
0 有用 福萝呗 2018-08-10
这本书是我喜好文学的启蒙书。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偶然在我小舅舅家的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书。这之后,每个周末都充满了迫不及待。其实那个时候,很多文章是看不懂的,可是就是很喜欢,为了认字还带上了字典,甚至专门备了厚本子摘抄语句。现在,虽然十多年过去了,可是书里的一些故事,某些语句还漂浮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就蹦出几句。每每想起,总令人感叹:读一本好书,真的胜过喝好几锅人造鸡汤。
0 有用 Eskimo 2015-12-05
但愿这王子是一个寻食觅宿的无根无底的普通人,但愿他是一个除了拐杖,水罐外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这样他可以在夜晚遇上和他一样的流浪汉和无处可去的诗人,他们会分享他的赤贫,回忆和梦想。
0 有用 不卡 2015-03-29
少时精神世界的启蒙书
0 有用 Dawn 2015-01-19
造物主从自身中将一个灵魂分离,并在这灵魂中创造了美。
0 有用 开元 2014-04-29
没想到是本盗版书,痛恨死卖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