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晚节考 短评

热门
  • 22 愚公∞ 2016-03-29 17:25:33

    余英时有三位老师,钱穆、杨联升自然不必说了,还有位陈寅恪是其老师。在这部书中,余英时追随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脚步,通过对方以智的晚年进行考证,虽然以考证为名,但是仍旧是思想史。余英时在序言中提到,过去考证是考证制度、名物,而不在晚节之处多下功夫。余英时在这部书中尝试通过材料考证,确证方以智晚年披剃为僧,后被抓捕,自沉惶恐滩的经历。考证史学走到余英时,基本上已经超出过去那种音韵、文献考证,而进入到史实考证。但是,如果说这种考证有思想史意义,这就未免太高抬余英时的作品了。晚节的考证,固然能够证明士大夫的气节,但是将这种行为意义过分夸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比如,方以智如果死节,那么他的意义,为何是在晚年,而不是甲申?如果方以智自沉意义很大,为何三百年无人问津?这些问题,都是本书未能解释的。

  • 9 須菩提 2017-06-03 14:19:21

    两日读毕。讲实话观感一般,本书的考证很多人赞扬说细致入微堪比侦探小说(当然也有朋友说这考证好个屁xd)。我个人觉得通篇读下来顺着余老板逻辑走确实有几处考证严丝合缝,找不出他的非来,尤其是最后自沉惶恐滩考,逻辑相当紧密,令人信服,但是重点在于“没有意义”,考证当然不只是为了考证,如辛大师所说第一位的目的在于“事实的正确”(说实话辛大师这一理论只赞同部分),但是或许余老板在这里确实严丝合缝的考对了他晚年活动的部分轨迹以及死事的真相,但还是没有意义,我觉得取向就有问题,作为现代史家,站在遗民立场“表彰遗民”我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但这确实余立论的重大立足点,诸如死节,怨气,隐晦,比拟文天祥之类的话,倘若读者站在清朝廷立场上,估计会直接撕书吧~道理是一样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只有学术史意义,而且是当代学

  • 4 坐地而行 2012-10-14 23:03:11

    把学术书写的像推理小说。不错。

  • 4 四部居士 2013-07-20 00:03:47

    确实是迷你陈寅恪

  • 3 藥王子 2016-05-05 09:20:16

    为有九死,不负一生。

  • 1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20-01-07 23:41:33

    都说这本写得像陈寅恪,我倒是读出了做水经注考证的胡适之先生的影子。

  • 1 乌十三 2013-06-22 18:18:34

    丸不出盤被認做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自然前提,是不是應該懷疑一下的。

  • 1 蝈蝈 2012-07-21 11:41:24

    何人抱器归张楚

  • 0 2014-08-22 18:54:38

    : B248.935/8946-1

  • 1 王振宇 2019-12-24 14:03:20

    纵是余英时先生,用一等功力作次等问题,也不免王婆卖瓜之嫌

  • 1 流惜子 2019-09-29 22:10:27

    此书不是考据之作,而是实实在在的思想史,如若落脚点不在思想史考索的光芒下,则这重考据也就没有了意义

  • 0 萧轶1989 2014-02-27 02:12:38

    基本算是推理小说了,考据如同破案,余英时此书的的确确做到了引人入胜。其实,在青原山的那段日子里,方以智以其反清复明的立场让青原山成为晚明遗老的活动圣地,其在青原山写就的《浮山集》也有反诗,不知清廷抓他是否与此有关?

  • 0 言小非 2014-02-27 23:06:20

    自己太浅薄,读的好累

  • 0 鹿眼果的壳 2016-06-01 22:51:29

    历史研究不容易,秘史研究更不易。悬疑加推理

  • 0 sweetxiao 2013-07-16 19:56:36

    写得真巧。幸好现在能读点文言文了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6-03-20 01:01:17

    “《方以智晚节考》一书为余英时先生的一部名著,初版于1972年。多年来作者又不断发现新的资料,做出新的补充考证及修订。本书详细追溯了方以智晚年的活动和他最后自沉于惶恐滩,但仍然不是一般意义的传记研究。作者希望通过他在明亡后的生活与思想,试图揭开当时移民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一角,因为明、清的交替恰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翻地覆的悲剧时代。”

  • 1 禾页 2024-04-18 23:49:29 安徽

    将方以智的晚年生平和思想脉络逐一钩沉出来,抽丝剥茧考证其非同凡响的悲剧落幕,其生平和思想相互呼应,可谓知行合一;继而以此窥见明末士大夫阶层精神气质的冰山一角,何谓某些人所谓“没有意义”?方本人甲申年该殉节而死更是充满了腐朽搞笑的冬烘道学味儿,应该罚他去读昆德拉 庆祝无意义 一百遍。从看似不显眼的人物中去钩沉一个时代里值得书写一笔的思想气质,余老的眼光和胸怀又岂是一帮胶柱鼓瑟的蠢学究们所能领略的?

  • 1 杨念孜 2016-02-02 14:15:51

    天地一寓也,七尺一寓也,万卷一寓也,一点一寓也。本不想争,与人何与。游于世而不辟,顺人而不失己,随寓之旨也。平等者、忠心之先己也,随寓之神也。以物化物,惟丧我而后因应随也焉。申申夭夭,累累然也。

  • 0 山海 2014-10-25 23:47:42

    余英时先生的考据很精彩!

  • 0 [假装已注销] 2014-05-27 18:22:59

    惶恐滩一篇尤可见其方法。余氏表彰方以智陈寅恪钱穆胡适之心,钦佩何如。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