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国史新论的创作者
· · · · · ·
-
钱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以及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目录 · · · · · ·
自序
再版序
中国社会演变一九五○年
再论中国社会演变一九七七年
略论中国社会主义一九八七年三月
中国传统政治一九五○年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一九七四年九月
中国知识分于一九五一年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一九八一年九月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一九八一年十月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九七四年九月
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一九七○年
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一九五一年
中国历史人物一九六九年八月
中国历史上之名将一九七七年十月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一九四一年冬
· · · · · · (收起)
再版序
中国社会演变一九五○年
再论中国社会演变一九七七年
略论中国社会主义一九八七年三月
中国传统政治一九五○年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一九七四年九月
中国知识分于一九五一年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一九八一年九月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一九八一年十月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九七四年九月
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一九七○年
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一九五一年
中国历史人物一九六九年八月
中国历史上之名将一九七七年十月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一九四一年冬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要怕违逆了时代,不要怕少数,不要怕无凭藉,不要计及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地主宰着人类命运。... 我很喜欢"传统"二字,因这传统二字,特别重要。但要认识传统,其事不易。好像有些时候,我们要认识别人反而易,要认识自己反而难。而且要认识我们东方人的传统,要比认识西方人的传统其事难。如中国有四千年、五千年以上的传统,韩国有三千年以上的传统,日本有二千年以上的传统。西方如法国、英国,只有一千年传统,美国只有两百到四百年传统,苏维埃没有一百年传统。... 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2页 -
教育重在教人、但尤重在教其人之能自得师。最高的教育理想,不专在教其人之所不知不能,更要乃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 近代有国民教育,则是教人以一种狭义的国家民族观,亦将把人类各自分歧。又称公民教育,乃教导其各为一国家之公民而止。在共产主义下,则惟有阶级教育,所教必限于无产阶级。又有职业教育,此乃一种市场教育。乃生活所需,非生命所在。凡此种种,皆是有类之教。其教有类,乃是人各分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钱穆作品系列(共3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文学论丛》《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论语新解》《中国历史研究法》
等
。
喜欢读"国史新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史新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 条 )


《国史新论》样章试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国史新论》 《中国历史人物》之四 一部二十四史,把许多人试为分类,有治世盛世人物,有衰世乱世人物,有有表现的人物,有无表现的人物,有成功人物,有失败人物。但读者不要认为我只讲某一边,不讲另一边。今试再来讲中国的历史人物。 上面分法,都从外面看,此下当从人物之... (展开)
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西周辟雍、宋朝书院、明朝国子监……中国古代的学校是如何建立、发展的?这些学校和当时的朝廷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我们均可以在史学大家钱穆的经典著作《国史新论》中找到答案。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们受到的教育关系密切。我们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国家的... (展开)
一些信念还是值得今人反思的
花了一段时间来读这本书,说实话,读的并不认真,很多地方都是一扫而过,没有细思。这可能也是我读书的一个坏习惯,总想着抓紧读完,读完后再好好思考,结果每次还未读到最后,就已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明明是自己选择的书,却反变成了应付差事一般。今天开班会时,突然发现自...
(展开)
> 更多书评 58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8.6分 6823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2)8.8分 33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5分 18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7分 15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钱穆 (ReadPad)
- 以前想读的书 (海若)
- 许纪霖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研究课程书目 (zhuk)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史新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雪堂 2012-04-15 01:12:31
钱穆史学成就无人能否定,但是越过史学的界限,他的许多言论就显得很荒谬了。此书即为一例。另外,关于政治的言论,尽显书生论国是的浅薄,如在某军队说“反攻大陆”云云。
1 有用 无咎 2008-05-09 20:03:50
我大学时看过一遍,走马观花的,现在回想,我不知道我看得到底是《国史大纲》还是《国史新论》,前两个月也翻了一本,同样搞混,不知看的到底是那一本,可见得我不认真
0 有用 齊 2006-04-10 22:56:40
至今感奋。
0 有用 阿米塔 2008-06-02 13:08:39
一种观点,值得参考。
1 有用 沓石 2009-03-19 19:31:33
其中关于教育史的章节读过多次。之前也看过多卷本的古代教育史,记得那时看得我要么烦躁要么瞌睡,觉得很无聊,内容也没记住多少。直到看了这书,才对古代教育产生了好感和有了解古代教育的兴趣,后来考试也有部分是按照这本书的观点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