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祖籍河北滦县。幼承家学,后入北京大学主修英国文学,1932年获文学士。1936年起任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讲师。1941年赴美深造,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中西文学理论。1947年起长期执教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方语文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主讲中国古典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并协助筹建该校比较文学系。1971年5月23日以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加州柏克莱。
陈世骧早年读外文,后赴美留学,自1947年始长期执教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一生事业基本立于中国古典学问,尤其是古典诗歌。对西方文艺理论烂熟于心,加之扎实的国学根底,陈世骧诠释古诗时往往能出入中西,驰骋古今,因而收在《文存》里的文字,几乎篇篇皆是考证精审而又新义纷呈的佳构。陆机《文赋》有句云,“其为物也多姿”,这个“姿”谁也没有更多地留心过,但陈世骧经由繁考博证的“中国功夫”,更经由中西文论的交相辉映,发现陆机之“姿”与现代英美文艺批评中的gesture理论竟若合符节。
1971年陈世骧因心脏病突发在美逝世时,夏志清还心存“唯一的遗憾”,遗憾他没有来得及留下一本“系统化”的专著。现在可以明白了,像陈世骧这样的老辈学者,或许原本就不想建构什么宏大的体系。实际上,他们每一篇内蕴丰厚的文字,有心人用心读过,由薄变厚,无异于一部高水平的系统化专著。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比如宗白华,比如钱钟书。
0 有用 LOOK 2013-12-17 21:47:42
嗯,行家。
1 有用 fanneyfly 2009-11-24 23:52:50
从比较诗学角度而言,能同时驾驭传统小学与西方词源学者,今天已难觅,因而要懂得陈文的好处、妙处并不容易。对于抒情传统研究,《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两篇最见功力。
0 有用 阅微草堂 2014-01-28 16:42:04
看到那些序,感觉部分学者真心虚伪和迂腐-----特别是夏志清这样的。 第一篇中国文学的道统是抒情传统写作的证明让人折服
0 有用 楚青 2005-12-06 16:11:09
谈到诗的那几篇,相当好
0 有用 egg-white 2012-07-05 13:04:23
记得当时还写过一封邮件 说最近读了很多“陈先生”的文章
0 有用 一笑 2022-03-31 03:02:25
我的是志文版,購於文學館二手書展
0 有用 麓山南橘 2022-02-25 04:53:30
启发很大,生气淋漓故亦必有待商榷、精淬处
0 有用 nomo 2021-08-09 23:57:22
其本质是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文化认同问题(其实不是很懂里面几篇文章跟抒情传统有什么关系
0 有用 奔波尔灞 2021-02-08 11:01:17
顾恺之
0 有用 花掠过风的心动 2020-11-01 21:47:39
【部分摘抄】 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4-8页) 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抒情的传统(与西方史诗戏剧相比),即使在戏剧和小说中,抒情也有很大成分。 以字的音乐做组织和内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 说明文、分析文和长篇解说是西欧人的特长,而用直觉感应力,以凝聚的精华从内在的经验中明快的地点出博大精深的联想却是东方人的拿手好戏。 滔滔雄辩对简明的点悟语,法庭上所用的分析对经验... 【部分摘抄】 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4-8页) 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抒情的传统(与西方史诗戏剧相比),即使在戏剧和小说中,抒情也有很大成分。 以字的音乐做组织和内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 说明文、分析文和长篇解说是西欧人的特长,而用直觉感应力,以凝聚的精华从内在的经验中明快的地点出博大精深的联想却是东方人的拿手好戏。 滔滔雄辩对简明的点悟语,法庭上所用的分析对经验感应的回响是东西正派批评不同的分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