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2 卡帕 2013-11-28 03:07:13

    我在研二的时候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乡绅这个阶层,简直让我大吃一惊。明明这种脱离中央权利的地方自治、调停、管理从古至今都广泛存在,但是却像隐形似的被我忽视。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整个人呆了半天,因为我第一次认识到所谓的历史,其中有着数量庞大到可怕的叫不出名字的人们在真切地生活着啊…

  • 71 流星飞绊 2015-10-14 23:55:37

    清末地方名流绅士掌控下的武装崛起实际上是大一统时期中华帝国政府权力长期无法渗入乡村层面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在清朝由于人口增加以及经济竞争加剧而最终爆发了。清末的地方叛乱,尤其太平天国运动则成为了最后一把柴火。晚清叛乱中政府军的腐败无能使得原本就掌握一定地方权力(且依于长期尚武械斗的宗族势力)绅士名流开始建立武装团练来保卫地区安全,而太平天国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流凭借其训练有素的“亲兵”成为了帝国最为有力的平乱武装,而通过书院系统与乡亲关系所建立的网络也使地方名流成为了晚清重要的政治力量,也塑造了清末民初中央地方的权力面貌。然现代化进程最终割裂了乡村与城市名流群体的联系,封死了重建中国政体的传统路线,基于城市的民国政权又回到失控乡村的状态,直到1949,此为本书最受用之点。

  • 61 子尧 2012-07-26 19:33:32

    我准备今年有机会去访问他老人家

  • 32 兔子晴 2014-01-18 17:31:37

    前提:“近代”的划分标准应该来自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内部,而不是某一新出现的外部冲击。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来的内部结构,是绅士集团处于支配地位,并且提供内聚力, 以粘合和沟通上层与地方社会。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建立在这样的政治哲学之上。所以:“近代“的尺度应指上述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这种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何时、如何发生变化。结论:(1)直到1864年,中国的传统政治秩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2)但在太平军兴的过程中,一系列对未来影响甚大的变化已经开始。研究和写作方法:以“社会网络—村社组织”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钥匙。但孔在此方面所做的贡献似乎主要体现在世界观而非方法论上?

  • 12 青(求己) 2012-05-15 22:01:08

    与原文相比有删节~

  • 13 月眠 2011-09-16 01:07:57

    译本让我再次有了学好英语看原版的打算

  • 14 茕茕白兔 2011-12-07 21:00:03

    翻译此书的是一群酒囊饭袋

  • 8 种瓜得瓜 2017-03-22 17:30:30

    团练是民国军阀割据的先声,它在事实上挽救了清政府,但同时也埋下了引爆王朝崩溃的信捻。本书对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很有裨益。

  • 6 fateface 2011-03-19 06:32:19

    非常结构主义的历史学研究

  • 5 陈毓秀 2017-04-10 22:03:13

    忽略了西方秩序的影响,这一变量明显比太平天国和清朝加起来还要大,典型莫桑比亚山神史观。

  • 5 Praetoria 2015-10-17 01:06:37

    第二代内部结构动力说,嘉道之乱和太平天国进入日程之外,还有余波延及裴宜理周锡瑞。观点方面年久失修,重要性似乎也不是今天能够一眼点出。因此,比较深刻的感觉集中在写法上,保甲-团练结构和异端组织对应性的叙述以及军事化水平在胡林翼以后的提升,应属两条漂亮的交叉线索,以典型案例为支点建立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在阶段转变时刻带进湖南帮联系的策略,想来既是后人惯常的手法,也是两招不易效法的功夫。洪荒之初,向来是立意如挥鞭,破题如掘墓。在且仅在这一点上似可胡言乱语,青年孔飞力对黑铁时代我辈的意义远大于无法可效的列文森,少逊于不营法式的魏斐德。

  • 5 最后一代厂妹 2020-05-14 00:17:13

    1、如果没时间的话可以只看第五、六章,是全文的精华。2、全书似乎并没有解决开头提到的问题。只说近代史开端不早于1864,并没有指出具体时间。并且似乎不能在绅权的演变过程中找到近代史的开端。3、千万不要在微信读书读这本书,排版混乱甚至最后一章第一节内容缺失!!!

  • 2 狂而无依 2014-12-02 09:39:04

    有些术语翻得有点生硬

  • 4 成知默 2020-12-31 16:15:11

    孔飞力讲晚清史以及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虽多有争议,但的确从西方入侵导致中国转型的思路中跳脱了出来,从冲击—反应模式转向从中国内部寻求改变的动力:清代统治的衰落并非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并非鸦片战争,而是太平天国叛乱的被扑灭,以及在此前提下,清政府治下应对叛乱的地方军事化与绅权扩张,成为孔飞力探求近代中国变革的中心思想。虽然地方武装与地方名流的扩展否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崩溃的充分必要条件仍可商榷,但孔飞力的贡献在于利用大量地方志厘清了晚清地方军事化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名流—绅士与帝国的利益赖以联结的机制,他们所创办的团练、与地方官僚的关系,江忠源的江军、胡林翼的亲兵、曾国藩的湘军和刘于浔的南昌团练以及异端地方武装的具体分析,展示了地方军事化的复杂情景。

  • 2 三明 2019-12-09 00:52:38

    实质干货远比后人概括的多,一定要读英文原著,中文翻译很多地方有歧义。

  • 3 苏格拉底大王 2009-05-31 19:59:53

    应该改名为中华帝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军事化

  • 2 知闲 2016-07-02 21:12:20

    失败的地方叛乱,导致了地方军事集团的兴起。对这一个简单逻辑的深度挖掘。

  • 2 Lawliet 2020-03-25 17:00:16

    以地方军事化为考察对象,试图探寻中国近代转型的内部因素。将旧秩序与旧王朝的衰败相分离,以社会史的眼光论述晚清以来官僚体系与地方精英对帝制晚期的叛乱而作的反应。为应对形形色色的叛乱,清廷与地方精英都求助于地方军事化,不同的是,清王朝试图将地方精英组织的团练控制在自我的掌控范围内。更大规模的叛乱催生了更大规模的地方武装,以团甲为基础的勇军性质的湘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军攻占了城市,却无法掌握广大村社地区的地方精英势力,内部与外部的地方主义共同的消弭了此次叛乱。最终直至民国时期,地方武装借以团练的名义而被合法化了。但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地方精英的一体化被瓦解了,城市精英的势力扩张,最终瓦解了以村社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控制地方武装维护旧秩序的历史。本书代表孔飞力对费正清模式的补充和修正,重概念框架

  • 1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6-24 13:11:43

    不愧代表作。不太熟悉19世纪地方微观结构的,啃起来会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在未能建立现代军事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与低水平军事化中固有的地方主义做交易,是帝国晚期延续统治的关键,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也难怪海外近代史学人很多会再去研究民国。

  • 1 StrawDog 2014-02-13 07:03:48

    孔飞力的遣词造句(大概是翻译的关系)读起来总有种庄重的仪式感,却不削弱他论述的趣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