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rt du roman
译者: 董强
出版年: 2004-08
页数: 207
定价: 1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03版)
ISBN: 9787532735167
内容简介 · · · · · ·
我并不擅长理论。以下思考是作为实践者而进行的。每位小说家的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作者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想法。在此,我陈述了我小说中固有的、我自己关于小说的想法。
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
作者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目录 · · · · · ·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 · · · · · (更多)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第三部分 受《梦游者》启发而作的札记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第五部分 那后边的某个地方
第六部分 六十七个词
第七部分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小说的艺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小说的艺术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小说的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5 条 )


受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
ミナミ (逗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自我以及它的惟一性无法把握。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 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 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 #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哲学的,作者通过审视和定义一个个体的一些列关键词来把握人的存在的可能: 我长久地观... (1回应)2012-07-02 19:40:13 5人喜欢
#自我以及它的惟一性无法把握。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 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 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哲学的,作者通过审视和定义一个个体的一些列关键词来把握人的存在的可能:
我长久地观察我的雅罗米尔,然后我试着一步一步地靠近他的态度的核心,去理解他的态度,为之命名,从而把握它。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为什么相信自己能把握一种态度呢?这种定义用语言描述出来,还是非常含糊不清,作者到底用什么把握了自我。
我太害怕那些认为艺术只是哲学和理论思潮衍生物的教授了。小说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知道了无意识,在马克思之前就知道了阶级斗争,它在现象学家之前就实践了现象学(对人类处境本质的探寻)。在不认识任何现象学家的普鲁斯特那里,有着多么美妙的“现象学描写”!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弗洛伊德不是发明了或者发现了无意识,而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小说做的是什么? #萨的概括:
把握自我有许多方法。首先,是通过行动。然后,是在内心生活中。而您则确信:自我是由其存在问题的本质决定的。这一态度在您那里有着许多后果。比如,您致力于理解各种处境的本质,所以让您觉得所有的描写技巧都已过时。您几乎从来不讲您人物的外表。而且,由于您对心理动机的探寻不如对处境的分析那么感兴趣,您对您人物的过去也不肯多费笔墨。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您一定知道所有那些关于法国大革命,关于玛丽王后,或者关于一九一四年战争,关于在苏联的集体化进程,还有关于一九八四年的小说。所有那些,都是一些大众化的小说,通过小说语言表现一种非小说的知识。而我将不遗余力地重复,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惟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小说不是给大众理解的东西?至少不应该是为迎合大众而写的东西?小说和其他的东西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所以只有小说才能探询人存在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关于“终极悖论”等等的思考并没有先于我的小说,而是出自我的小说。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发现人存在的可能是否也没有先于你的小说?
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所有时代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时代,是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幻想?欧洲已多少次以为自己到了终结的时候,到了末日! 当垂死阶段终结,我们的眼光已经在看着别处了。死亡是看不到的。。。。既然人失去了对诗的需要,他还能觉察到诗的消失吗?终结并非一个世界末日式的爆炸。也许再没有比终结更平和的了。 引自 第二部分 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 #按照这样的论断,是否很早以前就已多次发生世界终结,只是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终结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伴随着一些东西的遗忘和消亡,为什么要将其定义为世界末日呢? #发现了存在的可能性后要做些什么?读者要做什么?作者写书在探询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要印成书给别人看呢,自己默默地探询不是也是在探询吗?既然小说已经不是用来传达思想,真理,道德,小说印成书给读者看的目的是什么?让读者感受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让读者欣赏艺术?
1回应 2012-07-02 19:40:13 -
ミナミ (逗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1. 彻底的简洁(可以包容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失去结构上的清晰性) 只有道出实质性内容的音符才有权利存在,摆脱机械性 . . 2. 小说对位法(可以将哲学、叙述和梦幻联成同一种音乐) 小说的艺术为什么要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可以和其他的艺术联系到一起吗? 复调:是诗性,平衡结构(使用随笔和时间上的换位) 梦幻:是想象摆脱理性的控制,摆脱真实性的要求,进入理性无法进入的景象之中。托尔斯泰或者托马斯曼那里可以...2012-09-08 10:26:17 4人喜欢
1. 彻底的简洁(可以包容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而不失去结构上的清晰性) 只有道出实质性内容的音符才有权利存在,摆脱机械性 . . 2. 小说对位法(可以将哲学、叙述和梦幻联成同一种音乐) 小说的艺术为什么要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可以和其他的艺术联系到一起吗? 复调:是诗性,平衡结构(使用随笔和时间上的换位) 梦幻:是想象摆脱理性的控制,摆脱真实性的要求,进入理性无法进入的景象之中。托尔斯泰或者托马斯曼那里可以找到“现实主义”模仿之梦。 . . 3. 小说特有的随笔(不企图带来必然的天条,而仍然是假设性的、游戏式的,或者是讽刺式的) #小说中不应该存在作者教条式的思想(结论),应该是探询性,假设性,游戏性的 why?小说的目的不在于教育和灌输,而在于探询,作者在探询,读者需要做什么? . . 统一性:主题的统一 小说就是通过一些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思考 一个主题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探询,一种探询实际上是对一些特别的词、一些主题词进行审视。小说首先是建立在几个根本性的词语上的。 .
速度变化也意味着情感氛围的变化 引自 第四部分 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 作者无法解释为什么七个乐章的节奏会如此,只觉得小说的节奏应该如同乐章这样。
回应 2012-09-08 10:26:17
-
玊未 (嗯)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与塞万提斯的同时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理查德森的同时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非理性对人的决定与行为的干预。它探索时间:与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过去的时间;与乔伊斯一起,探索无法...2011-11-29 10:11:03 1人喜欢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与塞万提斯的同时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理查德森的同时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非理性对人的决定与行为的干预。它探索时间:与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过去的时间;与乔伊斯一起,探索无法抓住的现在的时刻。它和托马斯曼一起来询问来自时间之底的遥控着我们步伐的神话的作用。 布洛赫的固执地重复: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的存在的唯一理由。 和笛卡尔一起理解我思,将它作为一切的基础,并这样单独地面对世界,这种态度被黑格尔认为是英勇的,黑格尔是对的。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经纬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在这种欲望之上,建立了宗教与意识形态。它们无法与小说调和,除非它们把它的相对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传译在自己断然的和教理的说教中。 白蚁式破坏性的缩减始终在侵蚀人的生活:即使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被缩减为一个枯瘦的回忆的骨架。但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却恶魔般地加强了这种厄运:人的生活被缩减为它的社会职能:一个人民的历史被缩减为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被缩减为仅仅是地球上两大强国之间的对立。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漩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的世界在漩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堕入遗忘。 然而,如果说小说的存在理由是把“生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下,并保护我们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 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每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得要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1-11-29 10:11:03 -
Dimnsky- (江湖是一场兵荒马乱。)
小說的精神是復雜性的精神 是發現 是懷疑而不是判斷 它告訴你“事情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 是持續性精神 在外界的規定性已經變得過于沉重而使人的內在動力已無濟于事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是什么?沒有…… 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 它發掘存在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價值失去了自己的具體內容,剩下的只有一個空洞的形式 簡練的藝術要求的是:永遠直接地走向事情的中心 一眼望不盡的迷引起個人個性的喪失 卡夫卡現象:懲罰尋找錯誤...2013-03-23 12:02:43
-
青天 (情绪百变,一如此刻。)
1 欧洲的一体化,人类的一体化 2 小说与历史相联,历史可以作为小说的背景,但必须弱化,小说不一定需要完全真实地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读者会以自己的想象补充丰满。 3 小说的意义在于发现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不是记录历史,而是探究存在,不管其是否会实现。 4 世界是价值,源于中世纪的价值(堂吉诃德的悠哉与冒险精神)的贬值过程。 5 安娜的死是由于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动,不像维特之死有明确的自杀理由。需要探索...2013-10-18 14:46:13
1 欧洲的一体化,人类的一体化 2 小说与历史相联,历史可以作为小说的背景,但必须弱化,小说不一定需要完全真实地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读者会以自己的想象补充丰满。 3 小说的意义在于发现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不是记录历史,而是探究存在,不管其是否会实现。 4 世界是价值,源于中世纪的价值(堂吉诃德的悠哉与冒险精神)的贬值过程。 5 安娜的死是由于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动,不像维特之死有明确的自杀理由。需要探索非理性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如何由决定转化,行动不一定有因果联系,可以是出于理性可把握的因果关系之外的。 6 非理性逻辑建立于混淆机制智商。象征思维《梦游者》。 7 这些人无法把现实作为一种具体事务面对,一切都成为象征,当他们认为是针对现实产生行动时,其实是针对象征,这一象征思维体系比理性逻辑更影响我们的生活。 8 雅那切克式:简洁,浓缩,始终直入事物的心脏。 音乐复调: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仍保留各自的独立 性。 9 打破线性的方式:一 堂吉诃德,嵌套,二 复调 布洛施引入非小说文学种类,如报道、随笔等。 10 音乐影响写作,在节奏方面。 11 米栏昆德拉小说的两种形式原型:一 将异质的元素统一建立在数字七智商的建筑中的复调结构, 二 滑稽剧式,同质式让人感到不合情理的结构。 12 卡夫卡式:一 漫无边际的迷宫 二 伪神学,受惩罚的不知道受惩罚的理由,惩罚具有荒诞性,有惩罚才有罪过 三 荒谬,悲剧的喜剧。
回应 2013-10-18 14:46:13 -
胡塞尔:欧洲精神的同一性随古希腊哲学而产生,古希腊哲学在历史上首次把世界(作为整体的世界)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并非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是“受到了认知激情的驱使”。 人性危机的根源:伽利略和笛卡尔。欧洲的科学将世界缩减成科技与数学探索的一个简单对象,具有单边性,将具体的生活世界,即die Lebenswelt排除在视线之外。 人被推入专业领域,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既无法看清世界整体,又无法...
2019-05-06 17:16:37
胡塞尔:欧洲精神的同一性随古希腊哲学而产生,古希腊哲学在历史上首次把世界(作为整体的世界)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并非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是“受到了认知激情的驱使”。
人性危机的根源:伽利略和笛卡尔。欧洲的科学将世界缩减成科技与数学探索的一个简单对象,具有单边性,将具体的生活世界,即die Lebenswelt排除在视线之外。
人被推入专业领域,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既无法看清世界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对存在的遗忘”(海德格尔)。
人原先被笛卡尔上升到“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地位,结果却成了一些超越他的力量(科技、政治、历史)的掌中物。对这些力量来说,人具体的存在,他的“生活世界”(die Lebenswelt)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人被隐去,被遗忘。
昆德拉:时代的双重性:既堕落、又进步。
塞万提斯,小说,对被遗忘的存在进行探究。以小说特有的方式和逻辑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塞万提斯:冒险;塞缪尔·理查森:“发生于内心的东西”;巴尔扎克:人如何扎根于历史;福楼拜:日常生活;托尔斯泰:人的决定和行为中非理性的作用。小说探索时间,普鲁斯特: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乔伊斯: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托马斯·曼:神话的作用,来自遥远年代的神话在遥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小说也受到“认知激情”的驱使,探索人的具体生活,让其逃过“对存在的遗忘“。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上帝之死,最高审判官的缺席,使世界显现暧昧性;唯一的、神圣的真理被分解为由人类分享的成百上千个相对真理。人所能拥有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智慧。现代世界由此诞生,小说作为其映像和表现模式也随之产生。小说的基础是探询。
笛卡尔:思考的自我是一切的基础,从而可以单独地面对宇宙。黑格尔:英雄主义。
无法接受人类事件具有本质上的相对性,意味着无法面对最高审判官的缺席。人有一种天生的欲望——在理解之前就评判。宗教与意识形态就建立在这种欲望上。
最早的欧洲小说:穿越世界的旅行,时间、空间无限。巴尔扎克:视野被现代建筑遮住,这些现代建筑是些社会机构:警察局、法庭、军队、国家。但前方仍有冒险的期许。福楼拜:冒险已处于视野外,在日常生活的无聊中,梦与梦想的重要性增加。外在世界失去了的无限被灵魂的无限所取代。卡夫卡:全能社会的超人力量控制人类,境遇将所有的想法与情感都吸走。
战争,一种想确证自己力量的力量,“意志之意志“(海德格尔)。这种力量的进攻性完全没有利益和动机,它只想体现它的意志,是一种纯粹的非理性。当理性大获全胜之际,纯粹的非理性占据了世界的舞台。终极悖论。地球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却是战争在实现并保证这种人类的一体性。人类的一体性:在任何地方,没有任何人可以逃避。
小说史的各个时期都很长,并以该时期小说优先探索的存在的某个方面为特征。福楼拜在日常生活的发现中所包含的可能性要到七十年后才在乔伊斯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终极悖论时期还远远没有结束。
小说的终结是现代的终结。小说是建立在人类事件相对性与暧昧性之上的世界的表现模式,跟极权世界不相容。这种不相容是本体的,一个建立在唯一真理上的世界,与小说暧昧、相对的世界是由完全不同的物质构成的。
小说的可能性:
1.游戏。斯特恩《项狄传》,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在轻灵方面的两座高峰。不被现实主义的背景和严格的时间顺序束缚。
2.梦。卡夫卡,梦与现实的交融。
3.思想。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运用所有手段,照亮人的存在,使小说成为一种最高的智慧综合。
4.时间。终极悖论时期小说家不再将时间局限于个人回忆,而是扩展为一种集体时间之谜。超越个体生活时间的限制,引入多个历史时期。
人类处于简化的漩涡中。人的生活被简化为社会职责;一个民族的历史被简化为几个事件,而这几个事件又被简化为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解释;社会生活被简化为政治斗争。
作品也同样被简化。媒体传播被最多人接受的简化物。不同政治利益的背后隐藏着大众媒体的共同的精神。不同的政治周刊有同样的目录、栏目、新闻形式、词汇、风格、艺术品味,而且它们所认为的重要的与次要的也处于同样的等级关系之中。
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延续性。每部作品都是对它之前作品的回应,每部作品都包含着小说以往的一切经验。
将由未来评判我们,但未来一定不会胜任它的评判权。
回应 2019-05-06 17:16:37
-
#被贬低的塞万提斯传承 科学的跃进把人推入了各个专门学科的隧道里。人在知识上越是向前行,就越是看不见世界的整体和自己。 发现那些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事,这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发现一件至今不为人知的事物,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唯一的美德。 这两种诠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寻找的不是一个提问,而是一个预设的道德成见。 卡夫卡和哈谢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悖论...
2022-04-03 12:40:32
#被贬低的塞万提斯传承 科学的跃进把人推入了各个专门学科的隧道里。人在知识上越是向前行,就越是看不见世界的整体和自己。 发现那些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事,这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发现一件至今不为人知的事物,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唯一的美德。 这两种诠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寻找的不是一个提问,而是一个预设的道德成见。 卡夫卡和哈谢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悖论:在现代,笛卡尔主义的理性将一切传承自中世纪的价值一一侵蚀毁坏。然而,就在理性全面胜利之际,占据了世界舞台的却是纯粹的非理性(这种力量仅意欲它自身的意志),因为不再有任何世人共同承认的价值体系可以阻挡理性。 小说作为这个世界的模型,奠基于人类事物的相对性与模糊暧昧,小说与极权的世界是互不相容的。 小说(一如整个文化)渐渐掉入了媒体的手中;而媒体作为统一地球历史的代理人,时时刻刻强化着、导引汇流着简化的进程;媒体在全世界散布着相同的简单化事物与刻板印象,这些东西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可以让全人类接受。 k全部的内在生活被这个处境给耗尽了,他陷在这个处境的陷阱里 我们的形象和行为的分离。人类行为的无因果性,无法预知甚至神秘的一面——雅克参军,男人和女人谈蘑菇 #《梦游者》启发的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捕捉了理性的疯狂,这疯狂在其执拗之中,意欲走到自身逻辑的尽头。托尔斯泰探索的领域则在对面:他揭开了非逻辑、非理性因素的介入。 非理性的逻辑根植于混同的机制,波德莱尔“悠长的回声混合在一起”“香味、色彩和声响在相互应和” 布洛赫让我们明白了,混同的体系,象征性思维的体系,才是一切个人或集体行动的基础。 小说家知道如何在小说中创造出极丰富、前所未见的智力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在人物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想法,但他立刻赋予这些想法相对性。对他来说,规则是——一旦进入小说的主体,思考的本质就会改变:教条的思想会变成假设性的思想。哲学家们试着写小说的时候,会忘记这一点。 #关于结构艺术的对话 剥去《笑忘录》小说外表的,是情节统一性的缺乏。少了这个,人们就难以去想象一部小说。即使“新小说”的实验也是建立在情节统一性的基础上的。 主题,就是对于存在的质问。渐渐地,我体会到,一个这样的质问,最后终归是对于特定字词、主题字词的检视。这样的体会引我坚持着:小说首先是建立在若干基本字词的基础之上。 肖邦的两个乐章(感情丰富\不带感情)连在一起,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一部小说的结构,就是要将不同的情感空间并置,在我看来,小说家最微妙的艺术就在这里。 单纯地回归到塞万提斯的小酒馆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在小酒馆和我们之间,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经验卡在那里,使得不可能发生的巧合构成的游戏不再纯真。要么变得滑稽离奇讽刺,变成戏仿,不然就是荒诞空想,如梦似幻。 #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 在卡夫卡式的世界里,档案就像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它代表着真正的现实,人的肉体存在却只是幻象在屏幕上投射的影子。 拉斯科尔尼科夫——过错寻找惩罚 城堡k——惩罚寻找过错 喜剧性将悲剧性摧毁于诞生之际,它把受害者还抱持希望的唯一慰藉都剥夺了:这慰藉在于悲剧的崇高伟大。 作用于伟大历史事件的内部心理机制,跟作用于私人处境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 极权社会,尤其是走极端的那些版本,倾向于废除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而越来越不透明的权力,则要求公民生活要透明到极点。 不是孤独的诅咒,而是被侵犯的孤独,这才是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执念。 “诗”的光芒,作为人类的可能性。历史并不发明,历史只是发现。 借着不曾出现的处境,历史揭露了人是什么,许久许久以来就在人身上的是什么,人的可能性又是什么。 如果诗人不是去寻找隐藏在那后面的某地方的诗,而是去介入,事先运用某个众所皆知的真理,如此,诗人就是放弃了诗自身的使命。 #六十三个词 同义词不仅破坏了文字的旋律,也破坏了意义的明确。 抒情式的追求者(他们在每个女人身上追寻自己的理想),史诗式的追求者(他们在女性那儿追寻女性世界无穷无尽的多样性) 抒情诗的年代=青春的年代 抒情性是一种痴醉,人之所以痴醉是为了跟世界更容易的浑饨一体,革命不希望被研究被观察,从这一观点上看,它是抒情的,而且抒情性对它来说是必要的。{和象征融为一体} 小说:伟大的散文形式,作者穿越几个经验性的自我(人物),彻底检视若干存在的主题。 写作狂:并非想要创造某种形式的欲望,而是想把自我强加在别人身上的欲望,这是权力意志最荒诞的版本。 隐喻:我不喜欢他们,如果他们只是一个装饰。我想到的不只是“绿草如茵”一类的陈腔滥调。相反隐喻在我看来是无法取代的,他是在骤然的揭露之中,捕捉那无从捕捉的事物、处境、人类本质的方法。 我的规则:一部小说里只有非常少的隐喻,但这些隐喻应该是小说的最高点。 #耶路撒冷演讲:小说与欧洲 小说家一旦接受了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会让自己的作品陷入险境,作品可有可能被当作一条阑尾,附庸于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公开发言、他所采取的立场,然而小说家并不是任何人的代言人,我要将这个论点一直推到小说家甚至不是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在写作的时候,托尔斯泰聆听着另一个声音,这声音并非他的道德信念。他聆听的声音,我喜欢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应该聆听着超越个人的智慧,这说明了伟大的小说总是比他们的作者稍微聪明一点。比自己作品聪明的小说家都应该改行。 为什么上帝看着人类思考就要发笑呢?因为人在思考而真理却逃离他,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真理就会离另一个人的真理越远,而最终的原因是因为人从来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 现代的愚蠢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 媚俗,就是将固有观念的愚蠢转译为美和感动的语言。
回应 2022-04-03 12:40:32 -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在这种欲望之上,建立了宗教与意识形态。它们不能与小说调和,除非它们把它的相对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传译在自己断然的和教理的说教中。...... 在这种“或者,或者”中,包含着对人类事物的基本相对性无力承受,在没有最高法官时无力直面一切。
2022-01-16 16:43:27
论坛 · · · · · ·
价格写错了? | 来自Will O_0 | 1 回应 | 2018-12-24 16:24:24 |
所谓大师就是在豆瓣上点击他的一部作品…… | 来自jqk | 6 回应 | 2014-10-18 16:30:03 |
好 | 来自方枪枪 | 2 回应 | 2012-10-10 22:54:58 |
这本书TXT的怎么也找不到 | 来自火星人激光剑 | 3 回应 | 2010-10-07 23:06:48 |
好小说是上帝笑声的回声 | 来自逸枫 | 2009-12-08 16:47:0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Harper Perennial (2003)9.3分 6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9分 90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9.2分 70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8.7分 86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如何专业地谈论文学 (信心不逆熊先生)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小说的艺术 (合理肉食)
- 欧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作品选 (Lightsage)
- 近年出版的东欧文学和相关图书 (williamball)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小说的艺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朱尔赫斯 2013-07-08 17:31:09
136页的故事非常恐怖。第一次觉得这么大的行距好舒服T T
7 有用 Sarcophagus 2013-06-21 21:15:47
此前、2009.2、2013.6。新版三读,越读越厚。没有更深,只有更繁复。入魔的社会理论教参。
50 有用 琴 酒 2009-06-06 12:44:45
关于这书的读书时机,实在巧的让人欣慰。昨日刚系统地想过托和陀在纯小说性上的差异,然后又看到黑塞对停止阐释卡夫卡的那段呼吁,加之最近一直思索人对待小说那只求明确的态度,以及对伟大小说的种种假设,导致我和这书处于一拍即合的状态,又因它豁然开朗。挖掘个人存在状态,确实可以作为小说的最高要旨。他对卡夫卡小说从小说角度的看法让我原本模糊感到的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对二十世纪小说的担忧,对小说史的概括性分析,认... 关于这书的读书时机,实在巧的让人欣慰。昨日刚系统地想过托和陀在纯小说性上的差异,然后又看到黑塞对停止阐释卡夫卡的那段呼吁,加之最近一直思索人对待小说那只求明确的态度,以及对伟大小说的种种假设,导致我和这书处于一拍即合的状态,又因它豁然开朗。挖掘个人存在状态,确实可以作为小说的最高要旨。他对卡夫卡小说从小说角度的看法让我原本模糊感到的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对二十世纪小说的担忧,对小说史的概括性分析,认为小说中作者该隐藏起来和小说应充满想象等看法,都增加了我本有想法的深度。这种阅读体验危险而幸福。 (展开)
4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5-08-27 10:45:49
昆德拉可以说是当前非常好的批评家。除开对于自己作品过于强迫症似的七大部分,对待社会以及他人的作品,敏锐,准确,且还能一针见血。
23 有用 文泽尔 2008-05-27 07:43:04
除两本法文的之外,昆德拉的精致给我一种做作的傲慢感觉。给三分不算过分,我讨厌夹缝中的人,也不喜欢小国式的逆向思维。
0 有用 Peregrine 2022-05-12 02:39:28
看到尼采说柏拉图创造小说是“在恶魔苏格拉底的压力下逼迫诗进入了这样的地位”时想起昆德拉的这本。(但应该是在不对的时机读了吧,昆德拉之后就很少读小说了,那时无法忍受一只眼看角色一只眼看自己)
0 有用 文从周 2022-04-19 21:53:24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0 有用 Onceinaredmoon 2022-04-16 22:46:32
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扬·斯卡采尔。也如布洛赫所言: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从塞万提斯的冒险到塞缪尔·理查德的内心,从巴尔扎克的历史到福楼拜的日常,从托尔斯泰的非理性到普鲁斯特的过去瞬间、乔伊斯的现在瞬间,还有托马斯·曼的神话,卡夫卡的“彻底自主性”的目光,以及布洛赫的多元历史主义等等……一代代小说家沿着时代的轨迹... 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扬·斯卡采尔。也如布洛赫所言: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从塞万提斯的冒险到塞缪尔·理查德的内心,从巴尔扎克的历史到福楼拜的日常,从托尔斯泰的非理性到普鲁斯特的过去瞬间、乔伊斯的现在瞬间,还有托马斯·曼的神话,卡夫卡的“彻底自主性”的目光,以及布洛赫的多元历史主义等等……一代代小说家沿着时代的轨迹探寻自我的存在,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做斗争。昆德拉对他们的阐释也是对自己的解读,不论是继续开发布洛赫的多元历史主义(融汇音乐性),还是“终极悖论时代”最末小说对存在的可能性的发现(当科学与技术持续发展,自然、历史、上帝纷纷离去,人不再是主人与所有者,地球于虚空前行)。 (展开)
0 有用 沙木墕少年 2022-04-12 17:09:30
词典那部分读的比较快,暂时先这样。有两点很有启发:1、小说的智慧是相对的,权力追求绝对的。2、伟大的小说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是与一种本体论的世界观相关的,是鞭辟入里的。另外,我还有个疑问,为啥商务图书馆的版本是七十一个词,这个版本是六十七?ps :或许是时候重新尝试读《城堡》了
0 有用 马王堆保安老赵 2022-04-12 01:36:00
紫荊枝形狀的男人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