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 短评

热门 最新
  • 188 Entsagung 2014-07-18 19:15:36

    最不让我满意的是桑塔格的这本评论感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在重复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理论内核,卡勒说过,没有革新的文学理论根本称不上文学理论。就像汉娜阿伦特在论极权主义起源中讲到那样,一个生存在公共领域中的概念是由在特定历史时间段内不断重复的感觉经验强化得来的,但好歹人家选择是历史性的社会题材,在论题的选择上,我最反感的是将科学的领域和文学领域混淆在一起 文学试图从科学那里乞讨一点论证的立足点使得自己看起来有那么些说服力,就好像是一群乱糟糟的饿的皮包骨头的鬣狗趁着雄狮不注意小心翼翼从他嘴边捡一些掉下的肉渣滓一样,桑塔格这书前半部分感觉就是在对自己癌症时近乎病态的感伤心理作用下写出来的。。

  • 129 蜜三刀 2010-02-20 20:56:58

    隐喻是无可逃避的,反对隐喻的同时也难免落入隐喻的陷阱。正如意义是不可逃避的,因此反对阐释的同时其实也在阐释。

  • 84 琴酒 2010-02-02 12:09:32

    或许是最近同时在看桑塔格和阿伦特的关系,总觉得桑塔格无论是力度还是行文抑或引证,所关注的都太浅了,她自己总结前文时所提到的出发点和意图,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她所反对的歧视通过隐喻的强化,把这些剖开,让光打在上面,清晰的了解——但隐喻是否有这样的力量,是否是隐喻带来的强化,这个最直接的关系被绕过,总让人觉得那么不伦不类。不过这书有好多启蒙点,比如那一段英国人说梅毒是法国病法国人说是日耳曼病的,还有我恍然大悟原来肺结核的桥段其实和我们今天韩剧里烂俗的白血病如出一辙。想读疯颠与文明。

  • 47 [已注销] 2014-06-20 13:53:17

    她的方法论让我觉得不太可靠,可能需要更严谨的知识考古学……除此之外都挺好的。不过我在想,如果社会隐喻背后真有一个科学的实体存在呢?

  • 20 孤岛森林 2010-12-07 21:58:36

    就知道了疾病就是疾病,没有其他意义,我看觉得很多废话........

  • 21 纪小楼 2015-01-29 22:42:52

    如果不是课程作业 我一点也不想读这类书。我一点也不想知道隐喻和背后的权力话语。它们总是用不那么可亲的语言煽动内心对这个世界美的解构和质疑,这种感觉糟糕透了。我只想单纯欣赏美,不需要知道背后。所以更多的和学艺术的人做朋友,轻松又舒适。

  • 21 欢乐分裂 2019-09-02 10:54:07

    4.5;把历史上几大顽疾从病理特征、社会缘由、人文色彩、道德层面加以纵横分析联系,其知识储备与写作能力让人击节,且因作者自身罹患癌症的立场,读来格外感触。剖开人类普世心理:“疾病唤起的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即使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在病人被生理性判决之前,社会“道德”已执行隐喻的死刑——罪行的天谴、心灵的脆弱、精神的错乱。结核病被浪漫派赋予道德色彩,消解粗俗肉身;是爬向上层阶级的势利眼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癌症与军事术语的并置;梅毒被投射到政治哲学,获得精神升华;艾滋病成为第三世界入侵的征象;霍乱是疾病殖民化的标识;极权主义利用、强化疾病携带的恐怖感。这些「隐喻」反映的是文化的缺陷、人类对死亡的阴郁态度、面对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无力感,以及面对暴力的恐惧。

  • 17 Sarcophagus 2013-03-29 23:43:05

    欧洲近现代文化、文学、政治哲学中的忧郁、感伤、自恋形象。结核、精神错乱、麻风、梅毒、艾滋、儿麻等的文化隐喻。恐惧创伤之生灭,神义科学人性之纠缠,社会个体他者之勾连。译序酣畅。译注细致(P57给跪)

  • 20 fushia 2013-03-21 16:25:37

    疾病带来的胜利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 13 狸空 2013-05-25 02:36:31

    “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

  • 15 keledoll 2016-04-07 16:13:37

    有过疾病的感受,才理解所谓疾病的污名化,是如何蚕食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和精神,这种病态化表征在当今中国,依然连讨论空间都没有~

  • 12 poiuny 2013-02-26 21:28:21

    本书由Illness as Metaphor 和 AIDS and Its Metaphor两篇文章组成。在第一篇中作者首先通过分析加诸癌症和结核病两种疾病之上的各种隐喻,分析了人们关于疾病的观念及其形成与变化。作者希望借此“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p5),将病人从有关疾病的道德性判断中解脱出来。而第二篇文章写于1989年,是作者重读《作为隐喻的疾病》之后的想法;她分析了艾滋病作为一种流行病被人们赋予的隐喻。作者在有关艾滋病成为全球事件、具有过多”公共性“方面的论述,联系现在的实际依然非常有趣,值得思考。(我觉得这本书算是比较容易读的,感觉译者也译的比较用心。)

  • 12 韧勉 2010-08-15 22:28:35

    一直没觉得苏珊桑塔格牛逼在哪里?

  • 8 Cambrian 2012-07-15 23:58:05

    确实有福柯的影子

  • 6 成知默 2015-12-17 09:31:32

    2015年第129本:关于结核、癌症、艾滋等疾病的隐喻性描绘,从社会、文化、政治等角度将疾病妖魔化,为之打上耻辱的印记,而罔顾患者的不幸与痛苦,将其置于另一重惩罚之下。桑塔格说看待疾病最真诚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然而旧的隐喻或许不断凋亡,但新的隐喻仍在继续伤害着病人。

  • 7 燕仰 2013-10-19 22:04:58

    关于结核病、癌症、梅毒、麻风病、小儿麻痹、艾滋病和瘟疫的隐喻分析;程巍所加的关于中国的译注非常棒。

  • 11 野次馬 2011-04-13 11:54:28

    角度很妙。有不少可以探究的点:天朝一贯以来“毒瘤”的政治隐喻,扩散性疾病在现代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异己与感染源、不洁的联系,还有政体与人体的相互借喻…… 此外感觉十年过去桑塔格的文风依然散漫,很多地方絮絮叨叨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读的时候不停想起时光队伍。

  • 4 之如 2014-04-06 23:05:47

    更具体的“反对阐释”的例证。结核病那一节,说来同时期在中国,曹雪芹也是让林妹妹得了肺结核-中西审美情趣契合得有趣。例证很多,观点重复也多些,《艾滋病及其隐喻》相对而言没什么观点突破,不过“用一个更大的恐惧让另一个恐惧相形见拙”这一点有趣。

  • 6 钟螺 2015-04-14 00:21:54

    立论非常清晰,但论证总有些不可靠的地方,将某个现象完全极化并当作靶子打得千疮百孔,给人以灭此朝食之感。就是像艾自老师说的一样“拿砍刀砍全世界”吧。本来这个题目还挺有趣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