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卷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代的历史。
明代,起于洪武元年(1368),亡于崇祯十七年(1644)。它是继秦汉、隋唐、宋元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皇朝。明代有许多新的东西是以前所没有的,这表明了它在历史上的进步。
封建的土地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它的变化尽管很小,但触及社会组织的根本。明代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不是很显著,但动摇已经开始了。
封建依附关系是封建化在人身上的直接反映,明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向松弛方面发展的。
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历代不绝,但像明末农民大起义那样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这也透露了历史上的新消息。
明代,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外关系,其密切程度都超过以往。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也不同于以往。我们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必须放宽视野,加深力度。尽管一时尚不能有太大的成果,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当寄予极大的期望。
本卷赖各位同志...
本卷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代的历史。
明代,起于洪武元年(1368),亡于崇祯十七年(1644)。它是继秦汉、隋唐、宋元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皇朝。明代有许多新的东西是以前所没有的,这表明了它在历史上的进步。
封建的土地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它的变化尽管很小,但触及社会组织的根本。明代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不是很显著,但动摇已经开始了。
封建依附关系是封建化在人身上的直接反映,明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向松弛方面发展的。
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历代不绝,但像明末农民大起义那样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这也透露了历史上的新消息。
明代,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外关系,其密切程度都超过以往。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也不同于以往。我们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必须放宽视野,加深力度。尽管一时尚不能有太大的成果,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当寄予极大的期望。
本卷赖各位同志的努力,终于完成。如果从1987年算起,时至今日,已有十年了。王毓铨同志在学术观点上同我颇多接近,后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事。我们曾经合作撰写了《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的文章,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彼此差异不多。毓铨同志因健康关系,本卷的许多具体工作由商传同志协助办理,有时我也参加点意见。如有错误,尚望读者指正。
周振甫同志和顾诚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字,在此表示感谢。
白寿彝
1997年9月12日于北京
中国通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本卷主编王毓铨同志是明史的专家,1910年生于山东莱芜。他于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4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曾任美国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1950年回国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89年以后,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顾问。他在明史研究上有丰厚的成果,主要著作有:Early Chinese Coinage(《中国古货币》)、《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近年的主要论文有:《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份》、《纳粮也是当差》、《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明朝的配户当差制》、《户役田述略》、《明朝田地赤契与...
本卷主编王毓铨同志是明史的专家,1910年生于山东莱芜。他于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4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曾任美国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1950年回国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89年以后,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顾问。他在明史研究上有丰厚的成果,主要著作有:Early Chinese Coinage(《中国古货币》)、《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近年的主要论文有:《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份》、《纳粮也是当差》、《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明朝的配户当差制》、《户役田述略》、《明朝田地赤契与赋役黄册》等。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使他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比较有系统而完整的观点。他对本卷的撰写有具体的考虑。
80年代初,多卷本《中国通史》各卷编写组陆续成立。明史卷的编写小组也于1984年应运而生。当时的编写组成员有商传、毛佩琦、张显清、王天有、廖心一、任道斌等同志。1987年冬,王毓铨同志和我一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召开了编写工作会议,确定了本卷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宗旨,明史工作正式展开。
商传同志,1945年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谢国桢同志攻读明史。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著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参加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综述部分的第十二章;典志部分的第七章,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十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传记部分的第五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四十章和第五十一章。
毛佩琦同志,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1978至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师从尚钺同志攻读明清史研究生。现任国家文物局对外交流博物馆馆长兼党委书记,教授,主编《岁月河山》、《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并撰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综述部分做了组稿、审稿工作,并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章和第四十八章。
张显清同志,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至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师从吴晗同志攻读明史研究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著有《严嵩传》,并撰有论文多篇。
王天有同志,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78至1981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商鸿逵、许大龄同志攻读明清史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著有《〈明史职官志〉校注》、《东林党与晚明政治》,并撰写论文多篇。
任道斌同志,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谢国桢同志攻读明史研究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有《方以智年谱》、《赵孟頫系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发表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十八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三十九章第二节,第四十章第二节,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三章第二节。
廖心一同志,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毓铨同志攻读明史研究生。著有《明朝小通史》,并撰有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四章、第六章;传记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一节、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一章。
除上述几位同志外,参加本卷编写工作的同志依次如下:
阿风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四节。
林金树同志,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著有《天启皇帝大传》,并发表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章;传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五十二章。
尹选波同志,人民出版社编辑。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章。
张美娣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她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章。
张英聘同志,中国地方志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与王熹同志合作);典志部分的第九章第三节、第四节;传记部分的第一章。
高寿仙同志,北京行政学院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
王熹同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九章(与张英聘同志合作)、第十章、第十一章。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六章第一节。
梁勇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
张兆裕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
华觉明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荣同志,中国钱币博物馆副研究员。他们为本卷共同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一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二节、第四节;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六章第二节,第四十七章第一节,第五十九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五章,并负责科技部分的统稿工作。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十一节;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八章。
李进尧同志,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十三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他们为本卷共同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第十四节。
许敏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八章;传记部分的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三节。
李松茂同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伊斯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十章第四节;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三节。
邓建军同志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张德信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二节。
张宪博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
马寿千同志,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二节(与韩新光同志合撰)、第五十四章第三节。
韩新光同志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章第一节(与马寿千同志合撰)。
孙湘云同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她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章第一节。
江心力同志,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六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杨怀中同志,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七章。
吕景琳同志,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十二章第一节。
李雪慧同志,《中国检察报》编辑。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二章第二节。
徐凯同志,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张自成同志,《中国文物报》编辑。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章第二节。
白崇人同志,《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编审,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四章。
蔡景峰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五章。
潘吉星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第二节。
谭天星同志,国务院华侨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九章。
范中义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一章第三节。
林永匡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二章。
杨志清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四章第一节、第二节。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六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七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六十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一章。
刘雪英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做了选图、编目和部分定稿工作。宫伟同志参与了本卷的部分摄图工作。
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作者多有疏漏,只有以后补上了。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基本史料 1
明实录 1
《皇明宝训》 8
《大明会典》 10
《明史》 26
第二节 私家著作 58
明人文集 58
私人修史 63
笔记 67
专业类书籍 71
第三节 地方志 74
明代地方志的修纂 74
明代地方志举要 78
明代方志的史料价值 83
第四节 明代徽州文书档案 87
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 87
徽州文书的分类 89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103
第五节 其他明代档案史料 10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 105
孔府档案 108
明代辽东档案 109
第二章 研究概况 112
第一节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 112
明史研究的兴盛 112
1949年前的明史研究 114
新中国建立后的明史研究 118
1978年后的明史研究及其成果 125
明史研究之不足 145
第二节 关于几个专题的研究情况 146
关于明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146
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53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问题 157
关于对外关系问题 162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173
乙编 综述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 175
第一节 元末天下大乱 175
第二节 群雄并起 179
地主武装 179
反元群雄 181
第三节 朱元璋的崛起 183
第四节 扫平群雄,北伐中原 189
第五节 北元的覆灭 193
第二章 明朝的兴盛 195
第一节 明初政治 196
明初的统一战争 196
明初各项制度的改革与确立 197
封诸王,戮功臣 199
第二节 “靖难之役”与永乐年间的政治 201
惠帝削藩,燕王起兵 201
大战四年,朱棣即位 202
疆域迈汉唐,国名播西洋 204
迁都北京 207
第三节 “仁、宣致治” 208
仁宗治国 208
宣宗平汉王之乱 210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 211
第三章 明朝的中衰 214
第一节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 215
“土木之败” 英宗被俘 215
景帝即位与北京保卫战 219
英宗复辟 221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政治 223
宪宗怠政,汪直掌西厂 223
孝宗求治 227
武宗荒嬉 231
第三节 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236
大礼议的风波 236
革除积弊的新政 239
世宗崇道与严嵩揽权 241
张居正改革 244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249
第一节 皇室疯狂兼并土地 249
第二节 万历年间的矿使税监和民变 250
矿使税监的横征暴敛 250
武昌民变 252
临清民变 254
云南民变 254
苏州民变 255
辽东兵变 256
第三节 争“国本”和“三案” 257
争国本 257
梃击案 258
红丸案 259
移宫案 259
第四节 东林党争 260
第五节 魏忠贤专权 263
第六节 严重的财政危机 265
第五章 明代的农民起义 268
第一节 明初的农民起义 268
白莲教起义的余波 269
地方性的农民起义 271
第二节 明中期的农民起义 274
正统年间浙闽农民起义 275
成化年间荆襄流民起义 278
正德年间各地农民起义 279
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 283
第三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284
徐鸿儒、于弘志的白莲教起义 284
陕北农民起义的崛起 285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 287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 290
附表 明世系表 295
第六章 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296
第一节 清兵入关及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96
清兵入关 296
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99
第二节 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300
弘光政权的建立 300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303
第三节 大西军的抗清斗争 305
第四节 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 306
第五节 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 310
第七章 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 312
第一节 明朝的行政体制 312
中枢官制 312
地方官制 316
第二节 军事制度 317
五军都督府及卫所制 317
亲军、京军 320
勾军与清军 321
募兵 323
第三节 司法制度 324
刑律的制定 324
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26
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 328
第四节 监察制度 331
监察机构的设置 331
《宪纲条例》 332
监察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333
监察机构的作用与缺陷 336
第八章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338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 338
第二节 手工业的进步 341
第三节 商业的繁荣 343
第四节 资本主义萌芽 347
第五节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解 350
第九章 明朝的民族关系 354
第一节 明与东北民族 354
奴儿干都司 355
后金的兴起 357
明与后金之战争 359
第二节 明与蒙古的关系 365
北征蒙古 365
北疆的防御 367
瓦剌的兴起 370
鞑靼的复兴 373
第三节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377
明代的西域 377
明代的西藏 379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381
土司制度 381
改土归流 383
第十章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 385
第一节 与朝鲜的关系 386
明初的交往 386
万历年间援朝抗倭 387
女真与朝鲜的关系 389
第二节 与安南的关系 391
用兵安南和交址 391
弃交址后与安南之关系 392
第三节 与日本的关系 393
明初中日两国的交往 393
明初的倭寇 394
嘉靖时的“倭患” 395
第四节 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400
郑和下西洋 400
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 402
第五节 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 405
帖木儿帝国 405
陈诚出使西域 407
第六节 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入侵 408
葡萄牙占澳门 409
西班牙迫害华侨 410
荷兰侵占台湾 413
第七节 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414
耶稣会士来华 414
中西文化的交流 416
第十一章 明代的学术思想 420
第一节 明初对理学的提倡和统治思想的确立 420
三部《大全》的编纂及其目的 421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423
薛瑄与“河东之学” 426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429
第二节 王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流派 430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 430
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 432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及其影响 434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439
王艮和泰州学派 439
泰州后学何心隐 442
李贽的“异端”骇俗思想 443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447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 447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 450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 453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455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评精神 457
第五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459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特征 459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 461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463
第六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465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 465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 470
第七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 473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 474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475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 478
第一节 文学 478
第二节 小说与话本 487
第三节 戏曲 498
第四节 音乐、舞蹈 506
宫廷乐舞 506
民间音乐歌舞 509
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511
第五节 美术 513
绘画与书法 513
民间美术 522
丙编 典志
第一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 527
第一节 农具和农田水利 528
第二节 对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提高 531
第三节 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的发展 532
第四节 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 534
第五节 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 538
第六节 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 540
第七节 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 542
第八节 农书 547
第二章 土地制度 550
第一节 明代土地制度的形式 550
第二节 编造田籍 554
核田定赋 554
制定黄册、鱼鳞册 555
鱼鳞图册名存实亡 559
张居正清丈田土 562
第三节 推行屯田 566
明代军屯制度的建立 567
军屯的管理 570
军屯制度的破坏 573
明代的商屯政策 581
商屯的破坏 588
第四节 限制庄田 590
皇庄 590
诸王庄田 598
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 608
明代庄田的性质和特点 624
第三章 户口制度 629
第一节 建立户帖户籍 630
户帖制的颁行 630
编造赋役黄册 634
第二节 抚辑各色人户 638
关于逃户与流民 639
关于“附籍”与鳏寡孤独 650
第三节 调整人口布局 653
明初的移民垦荒 653
移民的原则和路线 658
第四节 户口统计混乱 660
明代户口统计的范围和方法 660
户口统计混乱不堪 665
明代人口数据的比较研究 677
第四章 赋役制度 688
第一节 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 688
以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赋役制度 688
“配户当差” 691
正役和杂役 693
“纳粮即是当差” 697
第二节 金花银与江南均田均粮活动 698
金花银 699
江南的均田均粮 705
周忱的均田均粮改革 708
周忱以后的均田改革 712
明中叶以后的田赋改革:官民一则 717
第三节 明中叶赋役制度的改革 723
明中叶赋役制度改革的社会政治因素 723
周忱对里甲正役的改革及其影响 727
均徭法与十段册法的创行与推广 734
第四节 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 740
万历清丈 740
一条鞭法 748
第五节 三饷加派与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753
万历中后期的财政危机 753
开矿榷税和三饷加派 754
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759
第五章 官私手工业 760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 760
工部手工业 760
内府手工业 767
户部手工业 773
第二节 地方官府手工业 780
地方官府手工业 780
卫所手工业 791
第三节 官府对工匠的管理制度 794
工匠管理制度概述 795
工匠制度的两次重要变化 800
明廷对工匠的管理 804
第四节 民间手工业 807
民间手工业概况 807
明廷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 812
第六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 817
第一节 建筑 817
都城建设 817
长城 821
建筑技术的进步 822
第二节 水利 826
第三节 纺织 827
官府纺织业与民间纺织业 827
丝织品的产地及产品 829
棉织品的产地及产品 832
麻、毛纺织品 834
纺织工具的改良和织造技术的进步 836
兴盛发达的印染业 839
第四节 采矿 840
探矿知识 840
坑采技术 841
井采技术 842
第五节 冶金 843
矿冶业的发展 843
钢铁冶炼技术 844
金属锌的冶炼和黄铜的应用 846
大型金属铸件 848
第六节 机械 849
第七节 交通运输 852
造船与航海 852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856
第八节 兵器 857
第九节 造纸 865
第十节 印刷 869
刻书之风大盛 869
雕版印刷 870
彩印 871
饾版和拱花 872
活字印刷 873
第十一节 制瓷 875
第十二节 漆器 878
髹漆技术的进展 878
明代漆器和黄成《髹饰录》 880
中国漆器在国外的流传 883
第十三节 煤炭 885
明代采煤业的发展 885
明代采煤技术 887
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的发展 891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 892
第七章 阶级结构 896
第一节 明代社会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 896
第二节 宗室与勋戚 903
第三节 界限分明的官与民 908
第四节 农村的阶级对立 916
第五节 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 926
第六节 独立的经济群体——商人与商帮 933
第八章 商业 941
第一节 明代商业的特点 941
第二节 市场管理制度 942
市场管理机构 943
市场管理项目 944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 947
货币规范制度 948
对牙行的限制制度 950
城乡市集管理制度 953
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 955
第三节 商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 957
商税的征收机构 958
商税的征课与管理 962
商税的本色与折色 978
明代特有的税使制度 981
第四节 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985
占籍和清审制度 985
路引、店历制度 990
商役制度 993
第九章 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 1000
第一节 教育制度 1000
私塾与社学 1001
地方各级儒学 1008
国子监 1017
第二节 考试制度 1027
岁试与科试 1029
乡试、会试、殿试 1034
“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 1040
第三节 科举制度 1046
第四节 任官制度 1048
第五节 任官回避制度 1049
亲族回避 1049
籍贯回避 1050
职务回避 1051
第六节 官吏的考核制度 1052
考满 1052
考察 1053
致仕 1054
第十章 明代的宗教 1056
第一节 佛教 1057
第二节 道教 1063
第三节 民间宗教 1070
第四节 伊斯兰教 1074
第五节 天主教 1083
丁编 传记
第一章 明太祖 1091
第一节 从行僧到帝王 1091
贫苦家世 1091
青年流浪 1092
荣登帝位 1094
第二节 皇权的树立 1098
革旧鼎新 1098
整肃吏治 1101
斩除荆棘 1103
专制统治 1106
取士与文字狱 1108
第三节 经济政策 1111
第四节 保境安民 1117
都城的建置 1117
用兵漠北 1118
分封诸王 1118
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政策 1119
第五节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1122
第二章 刘基 李善长 宋濂 胡惟庸 1124
第一节 刘基 1124
浙东名士 1124
经画盛世文明之书《郁离子》 1128
运筹帷幄,决策千里 1132
治世能臣 1136
第二节 李善长 1141
开国功臣 1141
国定身死 1144
第三节 宋濂 1148
出山辅政 1148
宠遇优渥 1150
开国文臣之首 1154
宦海浮沉 1156
第四节 胡惟庸 1158
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 1158
独相数岁,恩威震主 1161
谋逆被诛,太祖废相 1165
第三章 徐达 常遇春 沐英 蓝玉 1169
第一节 徐达 1169
投奔朱元璋 1169
攻占采石、太平、集庆 1170
统兵东下 1172
鄱阳湖首战告捷 1174
讨伐张士诚 1176
北伐主将 1176
塞上长城 1178
第二节 常遇春 1179
南下立功,升任元帅 1179
西征陈友谅,战功卓著 1181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1182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1183
第三节 沐英 蓝玉 1185
沐英 1185
蓝玉 1190
第四章 明成祖 1195
第一节 “靖难”取胜,朱棣即位 1195
封燕王,就藩北平 1195
“靖难之役” 1197
残杀建文“奸党” 1200
第二节 文治武功 1201
恢复洪武旧制,俭朴勤政 1201
修书 1204
开边 1205
第三节 长驾远驭 1210
迁都北京 1210
改安南为交址 1211
遣郑和出使海外 1214
第四节 宫闱 1215
第五节 余论 1218
第五章 方孝孺 解缙 1221
第一节 方孝孺 1221
第二节 解缙 1225
青年才子 1225
仕途坎坷 1230
内阁名臣 1235
惨死狱中 1242
第六章 姚广孝 夏原吉 1246
第一节 姚广孝 1246
第二节 夏原吉 1256
第七章 郑和 1259
第一节 哈只世家 1259
第二节 七下西洋 1260
第三节 历史影响 1263
第八章 宗喀巴 1265
第一节 幼年出家 1265
第二节 入藏求学 1267
第三节 云游和立宗 1269
第四节 宗教改革 1271
第五节 创立格鲁派 1275
第九章 唐赛儿 1279
第一节 救民于困厄的“佛母” 1279
第二节 山东饥荒与唐赛儿起义 1280
第三节 唐赛儿失踪之谜 1283
第十章 明仁宗 1286
第一节 仁厚之君 1286
第二节 夺嫡之争 1288
第三节 九个月的仁宗之治 1292
第十一章 明宣宗 1300
第一节 宣德初政 1300
第二节 宽松与务实 1310
第三节 任人唯贤 1317
第四节 守成之君 1322
第十二章 周忱 况钟 1330
第一节 周忱 1330
第二节 况钟 1334
第十三章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1340
第一节 杨士奇 1340
第二节 杨荣 1347
第三节 杨溥 1351
第十四章 明英宗 1356
第一节 “委政阁臣”,纲纪未弛 1356
第二节 朝政渐乱,宦寺擅权 1360
第三节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1364
第四节 南宫复辟,重登帝位 1366
第十五章 于谦 1370
第一节 巡抚二省,声著朝野 1370
第二节 挺身于危难之中 1372
第三节 改革军制 1375
第四节 “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1376
第十六章 明孝宗 1380
第一节 弘治初政 1381
第二节 从宫廷到朝廷 1383
第三节 弘治中兴 1392
第四节 兴革与法祖 1404
第十七章 丘濬 李东阳 1415
第一节 丘濬 1415
名重于公卿之间 1415
《大学衍义补》 1416
力矫世弊 1420
学不阿世 1421
第二节 李东阳 1422
从学士至首辅 1422
勉力撑持 1427
文坛领袖及其他 1433
第十八章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1439
第一节 王恕 1439
第二节 马文升 1444
第三节 刘大夏 1448
第十九章 明武宗 汪直 刘瑾 1454
第一节 明武宗 1454
第二节 汪直 1462
第三节 刘瑾 1466
“八虎”之首 1466
树威 1469
结党 1471
查盘 1474
清丈 1476
凌迟处死 1480
第二十章 王守仁 1482
第一节 心忧天下,“格物穷理” 1482
第二节 龙场彻悟,“理在心中” 1483
第三节 镇压农民起义 1486
第四节 平宁王之乱,无功反遭妒 1490
第五节 建书院,“致良知之教” 1495
第六节 身居闲职,讲学不辍 1500
第二十一章 王艮 1505
第一节 从灶丁到学者 1505
第二节 师生之间 1507
第三节 创立泰州学派 1508
第四节 王艮的叛逆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 1510
第二十二章 明世宗 1516
第一节 议礼皇帝 1516
第二节 “嘉靖新政” 1519
第三节 道长皇帝 1521
第四节 君臣之间 1525
第二十三章 张璁 桂萼 杨慎 1529
第一节 张璁 1529
议礼之争 1529
改革弊政,抑制宦官 1533
官场倾轧 1535
第二节 桂萼 1536
均平赋役,屡忤官吏 1536
以正大礼而入阁 1537
创立一条鞭法 1540
宦海沉浮 1543
第三节 杨慎 1544
青年入仕,宦途坦达 1544
廷争大礼,获罪遣戍 1546
著作等身 1549
第二十四章 严嵩 徐阶 高拱 1555
第一节 严嵩 1555
入阁之前 1555
角逐庙堂 1559
议处政事 1563
盛极而衰 1567
第二节 徐阶 1570
谪官与“早达” 1570
与严嵩的斗争 1573
重吏治、荐贤才、通言路 1580
宦海余波,晚年著述 1584
第三节 高拱 1586
入阁及首次下野 1586
重为台辅,政绩斐然 1590
专横招物议,逐归田里 1596
高拱的学问 1601
第二十五章 海瑞 1602
第一节 聪敏好学,立志用世 1602
第二节 以礼为教,不畏强权 1604
第三节 丈田均赋,革弊兴利 1606
第四节 冒死上疏,抨击皇帝 1608
第五节 巡抚江南,挫抑豪强 1611
第六节 退居林下,关心国事 1615
第七节 任劳任怨,一生清贫 1617
第二十六章 明神宗 1621
第一节 冲年即位 1621
第二节 励精图治 1623
第三节 自毁改革成果 1628
第四节 三十年晏处深宫 1633
第二十七章 张居正 1638
第一节 厚望所寄 1638
第二节 从翰林到内阁 1639
第三节 从普通阁臣到操纵内阁 1642
第四节 选用人材——考成法 1646
第五节 边事安排 1649
第六节 捐上而益下 1653
第七节 度田、条编 1655
第八节 从“夺情”到抄家 1658
第二十八章 戚继光 1662
第一节 世袭登州指挥,整饬防务 1662
第二节 抗倭于东南沿海 1664
《练兵议》 1664
防守台州 1666
组建“戚家军” 1666
台州大捷 1669
《纪效新书》 1670
率师援闽 1671
平定广东倭患 1674
第三节 北戍蓟辽 1674
《请兵破虏四事疏》 1674
练兵、筑台、修长城 1675
改革边军 1676
《练兵实纪》 1678
第四节 功大赏薄,晚景凄凉 1678
第二十九章 俺答 三娘子 1681
第一节 俺答 1681
第二节 三娘子 1686
第三十章 李贽 1692
第一节 商人世家子 1692
第二节 官场受磨难 1694
第三节 著书立“异端” 1699
第四节 无辜系狱 1704
第三十一章 魏忠贤 1708
第一节 独揽朝政 1708
第二节 迫害“东林”党人 1711
第三节 阉党与生祠 1715
第四节 厂卫刑狱 1717
第五节 从九千岁到败亡 1719
第三十二章 顾宪成 李三才 杨涟 1722
第一节 顾宪成 1722
第二节 李三才 1726
第三节 杨涟 1734
第三十三章 赵南星 高攀龙 1741
第一节 赵南星 1741
第二节 高攀龙 1746
第三十四章 张溥 张采 1752
第一节 张溥 1752
第二节 张采 1761
第三十五章 刘宗周 黄道周 1765
第一节 刘宗周 1765
第二节 黄道周 1777
第三十六章 李梦阳 1786
第一节 官场险恶,四度入狱 1786
第二节 “今真诗乃在民间” 1789
第三十七章 王世贞 1792
第一节 身世和宦历 1792
第二节 文学理论 1794
第三节 史学理论 1797
第三十八章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1800
第一节 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1800
第二节 施耐庵和《水浒传》 1802
第三节 吴承恩和《西游记》 1805
第三十九章 佚名 冯梦龙 1810
第一节 佚名 1810
第二节 冯梦龙 1811
第四十章 汤显祖 徐渭 1815
第一节 汤显祖 1815
从官场到戏剧舞台 1815
《临川四梦》 1818
贫困的晚年 1823
第二节 徐渭 1826
考场失意 1826
书画奇才,“词坛飞将” 1828
幕僚生涯 1830
穷愁老病殁 1832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 1834
第一节 归有光 1834
第二节 “公安三袁” 1840
袁宏道 1841
袁宗道 1846
袁中道 1848
第三节 钟惺 附谭元春 1849
第四十二章 董其昌 陈洪绶 1854
第一节 董其昌 1854
第二节 陈洪绶 1862
第四十三章 唐寅 文徵明 祝允明 沈周 仇英 1869
第一节 唐寅 1869
第二节 文徵明 1874
第三节 祝允明 1881
第四节 沈周 仇英 1884
沈周 1884
仇英 1889
第四十四章 回回诗人 1893
第一节 丁鹤年及赛景初等 1893
丁鹤年 1893
赛景初 1900
吴惟善 1901
杨应奎 1901
第二节 金大车等江南诗人 1902
金大车 1902
金大舆 1905
锁懋坚 1909
虎伯恭 1909
第三节 马继龙等云南诗人 1910
马继龙 1910
闪继迪 1911
马上捷 马明阳 1914
第四十五章 李时珍 1916
第一节 出身世医 1916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 1917
第三节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921
第四节 深远的影响 1925
第四十六章 徐光启 利玛窦 1928
第一节 徐光启 1928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 1928
科技成就及《农政全书》 1932
第二节 利玛窦 1937
青少年时代 1937
来华始末 1940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1947
第四十七章 徐霞客 宋应星 1954
第一节 徐霞客 1954
“万里遐征”,至死不渝 1954
《徐霞客游记》的学术价值 1957
第二节 宋应星 1962
才大学博,勤于著述 1962
《天工开物》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1964
政论集《野议》和诗集《思怜诗》 1970
《论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972
第四十八章 朱载堉 1976
第一节 家世和主要著作 1976
第二节 创建十二平均律 1977
第三节 其他方面的科学成就 1978
第四节 淡泊名利,辞却王爵 1979
第四十九章 崇祯帝 1981
第一节 “中兴”之梦 1981
第二节 重宦官、轻文臣 1985
第三节 急躁与褊狭的性格 1990
第四节 孤独的勤政者 1995
第五节 煤山自缢 2000
第五十章 周延儒 温体仁 2006
第一节 周延儒 2006
第二节 温体仁 2014
第五十一章 袁崇焕 孙承宗 熊廷弼 2022
第一节 袁崇焕 2022
第二节 孙承宗 2028
第三节 熊廷弼 2035
第五十二章 陈子龙 张煌言 2045
第一节 陈子龙 2045
第二节 张煌言 2054
第五十三章 杨嗣昌 史可法 2064
第一节 杨嗣昌 2064
第二节 史可法 2071
第五十四章 李自成 张献忠 马守应 2078
第一节 李自成 2078
第二节 张献忠 2098
第三节 马守应 2112
第五十五章 数学 2122
第一节 传统数学研究的衰落 2122
第二节 商业数学的发展 2124
第三节 珠算术的发展 2126
第四节 西方数学的引进 2128
欧氏几何 2129
三角函数 2130
笔算 2131
《崇祯历书》中的数学知识 2132
第五十六章 天文学 2133
第一节 厉禁和抗禁 2133
第二节 历法 2135
第三节 天文台 2136
第四节 回回天文学 2137
第五节 航海天文学 2139
第六节 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2140
第七节 《崇祯历书》 2142
第五十七章 物理学 2145
第一节 力学 2145
材料力学知识 2145
风力与水力的利用 2145
比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2146
对虹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 2147
传入的西方力学知识 2148
第二节 声学 2148
对声的认识及应用 2148
具有声学特性的建筑 2150
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 2150
第三节 光学 2151
传统的光学研究及记载 2151
传入的西方光学知识 2152
第四节 电和磁 2154
指南针和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 2154
摩擦起电现象 2154
第五十八章 化学 2156
第一节 《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 2156
第二节 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 2157
第三节 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 2159
第五十九章 地理学 2163
第一节 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 2163
航海记录 2164
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 2165
第二节 地方志 2166
第三节 地图学 2167
第四节 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 2169
第五节 旅行家及其著作 2170
第六十章 生物学 2173
第一节 动植物形态和分类知识 2173
第二节 动植物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175
第三节 遗传与变异 2176
第四节 微生物知识 2177
第五节 解剖学知识 2179
第六节 《救荒本草》和《闽中海错疏》 2181
第六十一章 医药学 2183
第一节 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 2183
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注 2183
中药与方剂空前丰富 2184
诊断技术的进步 2185
第二节 临床医学进一步丰富发展 2186
第三节 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 2189
传染病病因学说的革新 2189
人痘接种术的成功 2189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杰出成就 2190
医学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 2191
第四节 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 2192
卫生保健管理制度 2192
中外医学交流 219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通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通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节奏玛卡劳瑞 2022-08-28 12:03:58 广东
2022.5 参考资料。
0 有用 归樊丘 2024-12-28 18:41:41 北京
复习古代史时略读,细读的是上卷的政治史综述和部分制度史,下卷的传记稍加检索。感觉没有宋元两部分编得好,也许是被“正确”的观点限制得更深:明清历史的叙述难免如此。不过作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读,还是比较简明好用的。典志部分讲得太细、占比太大,感觉文化史实在用不着这么大的篇幅。另外人物传记没有宋史那一卷笔法冷静客观,看起来像是写小说,不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