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吃跨中国?转载自龚鹏程博客

Y.I. 2009-02-21 14:05: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cm9l.html

在坊間購得一本《吃垮中國?》的書,作者李波,副題叫「口腔文化的宿命」。顧名思義,作者是沿續著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思路,針對中國人好吃會吃的特點大力撻伐之。謂此乃口腔文化之特徵,而這個特徵已把中國吃垮N次了。現在還不知覺悟,依然大吃特吃濫吃,將來中國必然會再度被吃垮,故此為中國之宿命云云。



  中國人會吃,歷來均引以為傲。但作者援引魯迅之語道:「中國凡所謂國粹,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因此深以此蠻風為耻,立志改革之。著為此書,我想他一定曾想找魯迅作序,可惜魯迅已矣,乃遠託在美國的孫隆基撰序推薦。



隆基亦我舊友。我辦佛光大學時,他惠書云已厭煩在美國了,想回台執教。我即商請歷史系,看看能否延聘。不料孫氏《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之說,歷史系主任李紀祥兄並不認同,李氏師從錢賓四先生故也。於是我乃轉商於政治系孫以清兄。以清欣然歡迎,因此孫隆基即於二○○一年到宜蘭來。



  日常相與論學,發現他其實已不囿於舊說,正如他在替李書作序時所云:「二十年前得出的結論,至今認識已深化,概念也更精緻,亦即是不把事情作簡單化處理」。二○○三年我卸校長任,次年他也即回了美國,隔了一年才再到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執教。該系也是我從前待過的地方,因而讀到他替此書寫的序文,頗感親切。



李波是服膺孫氏舊說的,當年孫氏用口腔化、身體化等概念來討論中國人的文化人格,他也沿用之。書中分說:「口腔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口腹之欲怎麼就成了文化」「超級美食大國的盛宴」「飢民社會」「讓我們吃喝,因為明天我們就會死去:中國國民吃喝風透析」「吃是一種秘密武器:吃異化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吃等於立場榮譽」「中國已經被吃垮N次」「在魔鬼炮製的液體裡迷失:可悲的中國酒文化」「多好的材料,卻用去做了馬桶:我看美食家」「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捍衛動物的權利」「中國人吃得安全嗎?」「我們還有多少家底可吃?」最後的結論是:「素食主義救中國」!

  

  這書中其實也不乏有意義的部分,例如糧食問題、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生存權……等,都引人深思。可惜作者缺乏學術訓練,僅以類如報導文學般的筆法,加上焦灼的呼籲,夾雜於痛詬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毫無說服力,反不如他自訴在四川開火鍋店的不美好經驗(十二章)那樣令人感喟。

  

  他的問題是根本不會做文化分析。文化分析不是拿著一種文化現象找碴,而是要分辨其優劣是非的。優劣是非須有相應之比較,比較則須有方法。他完全不懂。所以,例如說到中國人喝酒,他有一章,題為:「在魔鬼炮製的液體裡迷失」,說中國酒文化可悲,大罵了廿三頁。但西方人一樣喝酒、一樣講酒文化,甚且更講究,「酒神文化」亦公認是西方「日神文化」之外另一精神泉源,為何西方不可悲,中國就可悲?此書無一言及之。這是無比較,故亦不知如此厲詬中國文化,到底標準何在。

  

  他也有比較了的。但其方法是這樣:例如,第二章講中國口腔文化如何形成,討論中西不同,說中國重味覺、重烹調,西方人重營養,故「每一樣食物及其佐料都精確到毫克,而能量供應則按照每個成人或兒童每天所需卡路里給予補充,決不多吃一卡路里,也絕不浪費一卡路里」。

  

  這是什麼比較呢?凡到過外國的人見了必哈哈大笑,視為天方夜譚。沒出過國的,也會曉得某當奴、啃得雞、斃殺等西式快餐店的垃圾食物,夙為健康之大敵;即使是正規西餐廳的烤牛排、德國豬腳、乳酪、馬鈴薯球等,對健康也是極為不利的;肥胖症更非中土專利,歐美恐怕更為常見。

  

  作者又在第七章大罵中國人的餐桌禮儀,說它異化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而「和中國相反,西方操取的是自助餐形式,西方那種民主、和平、博愛等觀念,在餐桌上就凸顯無遺」。這不也是笑話嗎?柏拉圖就有《饗宴》篇,古羅馬亦盛行歡宴(convivium),就是基督教也講究其聚餐禮儀,著名的〈最後的晚餐〉就是畫他們的餐儀。文藝復興以後,宴會的貴族儀式擴大流行於市井,所以今天我們去吃西餐,才有那一大堆繁文縟節,服飾、座次、刀叉、菜序、說話方式、杯盤用具,無不講究,乃舉止行為之全面儀式化。中國人之禮儀,比之恐怕還要瞠乎其後。原因是中國餐飲的皇家禮節久已不存(今見者均為杜撰以哄老外而已),社會上流行的只是士人餐飲之儀,故簡素了許多。李君對西方毫不了解,以為西方採取的只是自助餐形式,實乃大謬。此等事,查一下斯特朗(strong R.)《歐洲宴會史》(陳法春等譯,二○○六,天津百花文藝)等書,很容易就可知道了。

  

  這是有比較,但亂比一通的例子。還有一類問題,出在引證只挑半面,光撿對自己有利或有用的講。如他提倡吃素救中國,舉孔子「飯蔬食飲水」,顏回「一簟食、一瓢飲」為說,卻忘了顏回因此早夭,孔子更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又引東坡〈菜羹賦〉說他倡導素食,也忘了東坡還發明了東坡肉,他還舉李漁《閑情偶記.飲饌部》替素食主義張目,卻忘了李漁最愛吃螃蟹,每次可盡數十隻,其「尚真味,至清淡,忌油膩,講潔美」之訣,最能體現之處,亦即在他強調蟹只能清蒸,絕不能伴油糖醬蒜麵糊等等去炒上。如此論證,能不成為笑話嗎?

  

  作者論史,尚有一誤區:凡事總說自己錯、自己作孽、自己不好。替民族文化找病根,此固為一法,但亦須有個限度,看是什麼情況。像第九章說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好吃吃出來的,恐怕就自我懺悔得過了頭。不責怪那販毒的誘人吸毒、別人不想吸食時還持槍去砸屋燒劫、勒令再吸,且還要賠償他車馬費槍械費等惡行,反責怪被誘引吸了毒的人導致了戰爭,邏輯不明、是非不分,豈如是乎?

  

  李君是素食主義者。人欲素食,很好,我很支持。但素食主義就令人不敢恭維,凡事一旦主義化,便即可怕,往往要千萬人頭落地,馬克斯說他不敢做馬克斯主義者,便是此義。

  

  若一定要做個素食主義者,推廣素食,以素食救中國,其志甚大,我也不敢反對。可是千萬要在學力上加強,否則這樣的書或論調,是會把素食主義弄垮的。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吃垮中国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吃心妄想:美食家是可耻的?(newcreamlan)

《健康世界》对《吃垮中国》作者李波专访(kencher)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