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伟大的著作犹如一座巨大的堡垒,它正遭到相对主义,商业文化,大众媒体,女权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围攻,而大卫·丹比就是这座堡垒的守门人。
作者还原了伟大的书作为强有力的故事或革命性的思想的角色,再现了它们在感性和理性上的巨大渗透力,展示了它们能够扰乱人,真动人,给予人快乐的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丹比在离开哥伦比亚大学30年后又重新走进了课堂,和18岁的学生们一起,和他们读同样的书。对于那些被称作为西方文化堡垒的经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阅读。他的行为证明,即使在这样的后工业社会,人心仍然是倾向古典的。
目录 · · · · · ·
第一学期
第一章 荷马Ⅰ
插曲一
第二章 萨福
第三章 柏拉图Ⅰ
第四章 荷马Ⅱ
插曲二
第五章 柏拉图Ⅱ
第六章 索福克勒斯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
插曲三
第八章 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
插曲四
第九章 维吉尔
第十章 《旧约圣经》
第十一章 《新约圣经》
第十二章 奥古斯丁
第十三章 马基雅维里
插曲五
第十四章 霍布斯和洛克
第十五章 考试
寒假
第二学期
第十六章 但丁
第十七章 蒲伽丘
第十八章 休谟和康德
插曲六
第十九章 蒙田
第二十章 卢梭
第二十一章 莎士比亚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奥斯丁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和穆勒
第二十五章 尼采
插曲七
第二十六章 彼伏瓦
第二十七章 康拉德
第二十八章 伍尔芙
后记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知识和思想模式,同时也是训练品质,能对待困难的或甚至灾难性的经历的品质。不是要去接受它,而是要去对待它。在某种程度上,哥大要求它所有的本科生去读诸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约伯记》和《李尔王》这样极端的作品,是想让他们对人类感情的极限有所了解。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看到并感到毅力和尊严;你知道没有这些品质,就没有深情的或英勇的生命。一些西方的伟大著作至少产生了这么些实用的智慧:如果你因为恐惧而丧失你的自由,你一定得把它争回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面对自己的恐惧,这是重新获得自由的关键,你可以发怒,可以报仇,但不要自我怜悯,不要软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5页 -
阿格硫斯跃向了一种个人的或者说甚至是精神的价值感:荣誉是一个男人和宙斯之间的事,或者是一个男人和自己之间的事,到最后,没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的死而获得补偿;生命的价值是不可衡量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伟大的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伟大的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统治我们生活的大鲸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0606 大学图书馆中初见,反复借阅 200710 南京万象书店购得,在前十二章中盘桓许久,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 201301 重读,至201308辗转读毕,历时7年 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 ===== 导言 人文科学+当代文明 1991年秋哥伦比亚大学 “大书”课程 学校很清楚地知道... (展开)
短评放不下,不算书评
> 更多书评 20篇
-
Chrisvana (唵)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知识和思想模式,同时也是训练品质,能对待困难的或甚至灾难性的经历的品质。不是要去接受它,而是要去对待它。在某种程度上,哥大要求它所有的本科生去读诸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约伯记》和《李尔王》这样极端的作品,是想让他们对人类感情的极限有所了解。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看到并感到毅力和尊严;你知道没有这些品质,就没有深情的或英勇的生命。一些西方的伟大著作至少产生了这么些实...2012-10-04 22:05:16 5人喜欢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知识和思想模式,同时也是训练品质,能对待困难的或甚至灾难性的经历的品质。不是要去接受它,而是要去对待它。在某种程度上,哥大要求它所有的本科生去读诸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约伯记》和《李尔王》这样极端的作品,是想让他们对人类感情的极限有所了解。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看到并感到毅力和尊严;你知道没有这些品质,就没有深情的或英勇的生命。一些西方的伟大著作至少产生了这么些实用的智慧:如果你因为恐惧而丧失你的自由,你一定得把它争回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面对自己的恐惧,这是重新获得自由的关键,你可以发怒,可以报仇,但不要自我怜悯,不要软弱。 引自第475页 回应 2012-10-04 22:05:16 -
笑独行 (看不够的二战电影)
《伟大的书》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清单 @[美]大卫·丹比[推荐] @[美]曹雅学[译] @德辛成己[编] 第一学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萨福的诗 柏拉图《理想国》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诗学》、《政治学》 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 欧里庇德斯《酒神的伴侣》 维吉尔《阿尼亚德》 《圣经·旧约》 《圣经·新约》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2016-07-12 20:20:29 2人喜欢
《伟大的书》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清单 @[美]大卫·丹比[推荐] @[美]曹雅学[译] @德辛成己[编] 第一学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萨福的诗 柏拉图《理想国》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诗学》、《政治学》 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 欧里庇德斯《酒神的伴侣》 维吉尔《阿尼亚德》 《圣经·旧约》 《圣经·新约》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 (以上计19部) 第二学期 但丁《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蒙田《随笔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莎士比亚《李尔王》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穆勒《论自由》 尼采《道德的谱系》 波伏瓦《第二性》 康拉德《黑暗的深处》 维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屋子》 (以上计17部) 德辛成己编注:该国外经典名著推荐书单系根据[美]大卫·丹比著、曹雅学译《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一书摘编。据曹雅学在该书译者后记中介绍,“作者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当他48岁时,“他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而这本书就是他在两个学期中“阅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总共阅读和推荐了36部“伟大的书”,也就是西方一流经典名著,其中第一学期19部,第二学期17部。 【附录】 《伟大的书》译者后记 在这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地想象着这本书的实际读者是谁,他们(中国读者们)为什么想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期待什么。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描述一下这本书。 如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的书。但在这里讲这些大书(通常也意味着难书)的人不是大学里的权威教授,这本书也不是学究地(或官僚地)读经典著作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学生——一个老学生——阅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作者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在48岁的年龄,他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和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诱使作者回到学校修这两门课、读所有这些名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身上日益强烈的个人危机。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一个电影评论家、大众媒体的一分子,作者对现代社会媒体对人的腐蚀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到了可能比别人更强烈的对媒体的厌恶,这种厌恶到最后成了对自己的厌恶和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 我需要开始写这本书,部分地是因为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我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作者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诱因,那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学术界有关高等教育的争论。西方经典遭到了来自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攻击,诸如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样的大学核心课程被指责为向学生灌输由“死去的白种欧洲男性”支配的“霸权”思想体系。总之,对传统西方经典的攻击使作者十分生气,生气到了起而反击的地步。对“文化左派”的反驳是贯穿整本书的线索之一,不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愤怒反应也许终究可以归结为他在这个世纪里,对自我、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以至于对自己的后代所生出的强烈的焦虑和关注。他需要复活自己,他渴望更广大的生命,他渴望陈词滥调的媒体与满足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更精致美丽的人生快乐,他希望生活在一个更文明、更合理的社会,他希望他的孩子们传承他所珍爱的东西。所有这一切对一个西方文明中的人来说,保存在那些历史选择并沉淀下来的经典中,活在伟大的想象力中,他寄希望于在它们当中找到营养自己的东西,而现在它们受到了不公正的、甚至是愚蠢的指责和攻击。他想说点什么。他想捍卫它们。捍卫它们也就是捍卫人的一种更好的精神和意志。 丹比先生是通过叙述他修这两门大书课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一个个人是如何经历这些伟大的书的。他把这场经历称为历险。一场就其本性来说“艰巨而痛苦的经历”。他向我们描述了久已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他是如何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重读这些他在30年前在哥大读本科时已多半读过的书,他是如何发现他以前没有发现的快乐、受到以前没有受到的震动的;他坦白地告诉我们他对有些作者或作品的偏见,这些偏见有的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有的是从媒体的二手翻版一一通常是糟糕的翻版一一那里得来的,他告诉我们阅读如何还原了这些书的真正面目以及他“发现”它们时的惊喜;最重要的是,他那失落的自我是如何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回到他的意识中;与此同时,这个自我还在扩大着,伸展着自己,使自己常常感到意外。这一整个阅读过程同时也回答了或澄清了一个问题:西方经典是不是一个成系统的、一脉相承的“霸权体系”。这一本记载作者在伟大名著中得到的快乐的书本身也是一个快乐的源泉。读者很快会在它那生动自由同时精确恰当的风格中感受到快乐。也许正因为丹比先生不是一个教授的缘故,我们才得以在这本长卷中自始至终读到连珠般的洞见,感到一个充分自由、没有顾虑、也用不着正襟危坐的读者所不断迸发出来的感性的火花。 丹比先生还详略有致地向我们描绘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情景——背景不同、肤色不同的学生和三个卓越的老师:老英语教授泰勒、年轻而激进的历史学家史蒂芬生和精力充沛但严格的夏皮罗。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到,阅读这些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描述也许对中国的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来说是一件既有趣也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像这样的“大书”课程,它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没有任何课程比这样的课程更触及自我、感情和理性这些人的存在最内在的东西了;而这三位老师也是三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造就他们的年轻学生的老师。“一个好老师所启动的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其中你通过你所体验的最精致复杂的乐趣了解自己,通过对社会所基于其上的根本原则进行分析而了解社会。”许多读者也许想知道一个好老师是怎样启动这样一个终生的过程的。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方面。让我们停一下想想大学的必修课。一个大学的必修课——那些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上的课——是集中体现其育人宗旨和思想的课程,不是吗?这样的课程将特定的价值观展现给学生,希望它构成他或她所受的教育的核心。或更直观地说,一个课程表告诉我们,大学在把它的学生训练成各种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同时想把它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合在一起概览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典的课程无疑凝聚了一个美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育人思想。什么是我们大学里的人人必修的必修课呢?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否也到了考虑一下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因为“人”,不是技能,似乎才是一切教育的最高使命。我不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必修西方经典,我只是表达对我们的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空白的深远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同时激发我们思考有关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我想这种对后代人的忧虑也是丹比写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动机。他不想让他的孩子们消失于电子媒体僻僻啪啪的噪音中;他想让他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柏拉图认为一个‘正当’的人所必需的性格的稳固性和明澈性”。 读伟大的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泰勒教授告诉他的学生说,他们必须使劲去伸展自己,去拉自己,以便去读这些书。也就是说,这些书首先是一些能使你伸展自己、拉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使你这样。只有很少的书能使你这样。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心智;与它的遭遇也是发现你自己、营养你自己、打磨你自己。那样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你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受到这样精心的培养吗?丹比先生是这样总结他阅读西方经典的经历的:“我是在把自己暴露于某种比我的生活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之中,同时我也是在暴露我自己。” 简单地说的话,《伟大的书》是一本怂恿人们去读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的书。我写这篇译后记的目的是怂恿读者读你手里的这本书(别担心,它几乎像一部流畅但跌宕有致的小说一样好读),因为丹比先生的书也许能帮你打开一扇大门,或启动一个终生的过程,或满足你其他的好奇,比如对当代美国文化和美国学术界气候的了解。到头来,丹比先生也有可能不仅怂恿了你去读西方的伟大著作,还有可能间接地、意外地怂恿了你去读中国的伟大著作,因为真正伟大的书只有一个主题,一个无穷尽的主题,那就是人对自己和他的社会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是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获得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的。在这种知识的背后总是无一例外地有一个伟大的想象力,它使我们战栗,使我们怦然心动。 约翰逊博士说:“要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缘故,一个男人就会坐在一个女仆的怀里,快乐得像个公爵夫人一样。”我想,没有比把自己造成一个人、一个更好的人更刺激、更美妙的事了。 在这里我想感谢出版家对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所付出的热忱和努力,感谢他们在把这样一本大书托付给我这个初试身手的译者时对我所抱的信任,希望我没有辜负任何人,包括丹比先生。最后,我想对我丈夫 Mario Ritter Jr.在全书的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无数“小”帮助表示感谢。这些帮助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曹雅学 1998年1月
回应 2016-07-12 20:20:29
-
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 一视同仁地崇敬自己与之并无共鸣的经典作品是学术恶习。 大卫丹比在前言中说自己在评论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了信任不假思索的反应。也就是基于自己的个性与需要,采用经验主义和印象主义。不在意我们是怎么知道事情的,而是我们知道的是什么以及它给我们的影响。也就是说,质地、色彩和经验让他沉醉,但艺术的产生背景和社会组成则是次要信息。这算是文学学术界的滔...
2014-03-19 05:33:58
-
== 悲剧重构并强化神圣和传奇素材的道德意义。每一个去看剧的人(也即所有的人)都应该已经知道这些故事和神话。剧作被打断、重打断、不需要交代任何事情;他们可以演绎、打断、重组或者颠倒明显的意义。 -- 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 《俄瑞斯忒亚》 为我们首创了悲剧传统,在其第一部中,胜利了的阿伽门农从特洛伊返回家园,从歌队的唱词中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希腊人或许在残害人的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洗劫特洛伊与其说是一个成就不如说是褒...
2022-06-20 19:46:02
==
悲剧重构并强化神圣和传奇素材的道德意义。每一个去看剧的人(也即所有的人)都应该已经知道这些故事和神话。剧作被打断、重打断、不需要交代任何事情;他们可以演绎、打断、重组或者颠倒明显的意义。 -- 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 《俄瑞斯忒亚》 为我们首创了悲剧传统,在其第一部中,胜利了的阿伽门农从特洛伊返回家园,从歌队的唱词中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希腊人或许在残害人的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洗劫特洛伊与其说是一个成就不如说是褒渎,希腊人在击败他们敌人的过程中把自己也败坏了。这场出于报复的战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淫秽行为(阿伽门农祭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以平息众神的愤怒),在胜利的时刻又伴随着暴行。荷马所视为悲剧性的而且具有一种悲剧性的光荣的传奇,现在不仅显得阴暗,而且丧失了其荣耀。所以,在后来被定义为西方“核心”的开端。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并不单单是庆祝这些早期的光荣或把自己建立在这些光荣上,而是修正、批评、深化和黯淡它们。 埃斯库罗斯根据两个互相交叉的传奇建构起 《俄瑞斯忒亚》 ,也即特洛伊传奇和可怕的阿特柔斯一家的传奇。谋杀、通奸、祭杀孩子。接着做梦吧,奈特·休尔委兹!所有的都可以追潮到最初的罪行,那场臭名昭著的宴会。当时阿伽门农的父亲阿特柔斯因为生自己的兄弟提厄斯式斯的气而砍死了提厄斯忒斯的孩子们,并煮吃了他们。在传奇里一个孩子逃离了宴会,他是埃吉斯托斯。
许多年后,他引诱了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在国王远征特洛伊的时候篡夺了他的王位。当阿伽门农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里回到家的时候,克吕泰墨斯特拉劝诱他从他的凯旋车上下来,踏在一张华丽异常的锦毯上。鲜血之路。几分钟以后。克吕泰墨斯特拉和等着的埃吉斯托斯在国王洗澡的时候用一张网罩住了他并杀了他。埃斯库罗斯表现的不是光耀面,正当的报复,而是冲突中的男男女女的伤痛。在这三部曲余下的两景中,阿佩门农的孩子们对杀了他们父亲的母亲及其情人进行了报复,然后报复者又被复仇女神们追逐不放,直到最后雅典娜女神召集雅典人组成了一个审判团来决定这一案例。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被赦罪,复仇女神们效弃了报复行;城邦胜利了,法律胜利了,黑暗的梦远去了。 《俄瑞斯忒亚》 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编年寓言,记录了从野蛮到文明、从血腥仇怨到法律、从复仇到公正的过程。换句话说,从原始的过去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我没有说出来,但当我们上完了 《俄瑞斯忒亚》 的时候我松了口气,很高兴终于读完了它。它很了不起,但我其实并不喜欢它。在所有我们读过的希腊戏剧中,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最能清楚地显示这种形式从仪典中的起源:从歌队在开始时关于祭献的阴郁的谈话到阿伽门农所遭受的祭杀性的报复等等,一连串(在我看来)暴虐的罪行和沉重的痛苦在一种夸张的风格中加以戏剧化。
出去,我告诉你,离开这所房子。赶紧走开,别再让我在这所占卜间看见你,不然你就会看到一条飞蛇闪光的利齿从我的弓上那条挖着的金带上射出来,使你在剧痛中喷出黑色的、泛着泡沫的人血,呕出从他们的血管里吸进去的血块。 动物摧毁它们的孩子,蛇咬它们的母亲……但撇开其风格中不断的、使我寒战的暴力不谈,希腊人的思想有多么暴力!尼采或许清除了维多利亚人对希腊文化的优雅看法,但就连现在对雅典“奇迹”的报纸评论栏式的谈论也光滑地省略了希腊艺术非理性和野蛮的力量。那些渴望给混乱的20世纪一剂田园诗式的解毒药的人们有时可能忘记了真正的奇迹不是“希腊的宁静”。
丹比的这段,给予人相当大的启发:希腊文明毫不优雅,而是血腥而暴力的 ,希腊文明的阳光一面在《俄瑞斯忒亚》里是有的,但是希腊人每一次在击败他们敌人的过程中都是以暴行作为庆祝方式 。究其根本,实际上是早期*(社会分工不完善时)的不同家庭(家族)的结构性冲突, 渊源已久。《俄瑞斯忒亚》 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编年寓言,记录了从野蛮到文明、从血腥仇怨到法律、从复仇到公正的过程。换句话说,从原始的过去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和《福灵》,今天会搜到的文学史讲课时,“反映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实际上就是野蛮进化的代价。 回应 2022-06-20 19:46:02 -
笑独行 (看不够的二战电影)
《伟大的书》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清单 @[美]大卫·丹比[推荐] @[美]曹雅学[译] @德辛成己[编] 第一学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萨福的诗 柏拉图《理想国》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诗学》、《政治学》 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 欧里庇德斯《酒神的伴侣》 维吉尔《阿尼亚德》 《圣经·旧约》 《圣经·新约》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2016-07-12 20:20:29 2人喜欢
《伟大的书》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清单 @[美]大卫·丹比[推荐] @[美]曹雅学[译] @德辛成己[编] 第一学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萨福的诗 柏拉图《理想国》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诗学》、《政治学》 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 欧里庇德斯《酒神的伴侣》 维吉尔《阿尼亚德》 《圣经·旧约》 《圣经·新约》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 (以上计19部) 第二学期 但丁《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蒙田《随笔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莎士比亚《李尔王》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穆勒《论自由》 尼采《道德的谱系》 波伏瓦《第二性》 康拉德《黑暗的深处》 维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屋子》 (以上计17部) 德辛成己编注:该国外经典名著推荐书单系根据[美]大卫·丹比著、曹雅学译《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一书摘编。据曹雅学在该书译者后记中介绍,“作者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当他48岁时,“他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而这本书就是他在两个学期中“阅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总共阅读和推荐了36部“伟大的书”,也就是西方一流经典名著,其中第一学期19部,第二学期17部。 【附录】 《伟大的书》译者后记 在这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地想象着这本书的实际读者是谁,他们(中国读者们)为什么想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期待什么。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描述一下这本书。 如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的书。但在这里讲这些大书(通常也意味着难书)的人不是大学里的权威教授,这本书也不是学究地(或官僚地)读经典著作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学生——一个老学生——阅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作者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在48岁的年龄,他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和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诱使作者回到学校修这两门课、读所有这些名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身上日益强烈的个人危机。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一个电影评论家、大众媒体的一分子,作者对现代社会媒体对人的腐蚀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到了可能比别人更强烈的对媒体的厌恶,这种厌恶到最后成了对自己的厌恶和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 我需要开始写这本书,部分地是因为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我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作者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诱因,那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学术界有关高等教育的争论。西方经典遭到了来自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攻击,诸如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样的大学核心课程被指责为向学生灌输由“死去的白种欧洲男性”支配的“霸权”思想体系。总之,对传统西方经典的攻击使作者十分生气,生气到了起而反击的地步。对“文化左派”的反驳是贯穿整本书的线索之一,不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愤怒反应也许终究可以归结为他在这个世纪里,对自我、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以至于对自己的后代所生出的强烈的焦虑和关注。他需要复活自己,他渴望更广大的生命,他渴望陈词滥调的媒体与满足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更精致美丽的人生快乐,他希望生活在一个更文明、更合理的社会,他希望他的孩子们传承他所珍爱的东西。所有这一切对一个西方文明中的人来说,保存在那些历史选择并沉淀下来的经典中,活在伟大的想象力中,他寄希望于在它们当中找到营养自己的东西,而现在它们受到了不公正的、甚至是愚蠢的指责和攻击。他想说点什么。他想捍卫它们。捍卫它们也就是捍卫人的一种更好的精神和意志。 丹比先生是通过叙述他修这两门大书课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一个个人是如何经历这些伟大的书的。他把这场经历称为历险。一场就其本性来说“艰巨而痛苦的经历”。他向我们描述了久已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他是如何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重读这些他在30年前在哥大读本科时已多半读过的书,他是如何发现他以前没有发现的快乐、受到以前没有受到的震动的;他坦白地告诉我们他对有些作者或作品的偏见,这些偏见有的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有的是从媒体的二手翻版一一通常是糟糕的翻版一一那里得来的,他告诉我们阅读如何还原了这些书的真正面目以及他“发现”它们时的惊喜;最重要的是,他那失落的自我是如何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回到他的意识中;与此同时,这个自我还在扩大着,伸展着自己,使自己常常感到意外。这一整个阅读过程同时也回答了或澄清了一个问题:西方经典是不是一个成系统的、一脉相承的“霸权体系”。这一本记载作者在伟大名著中得到的快乐的书本身也是一个快乐的源泉。读者很快会在它那生动自由同时精确恰当的风格中感受到快乐。也许正因为丹比先生不是一个教授的缘故,我们才得以在这本长卷中自始至终读到连珠般的洞见,感到一个充分自由、没有顾虑、也用不着正襟危坐的读者所不断迸发出来的感性的火花。 丹比先生还详略有致地向我们描绘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情景——背景不同、肤色不同的学生和三个卓越的老师:老英语教授泰勒、年轻而激进的历史学家史蒂芬生和精力充沛但严格的夏皮罗。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到,阅读这些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描述也许对中国的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来说是一件既有趣也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像这样的“大书”课程,它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没有任何课程比这样的课程更触及自我、感情和理性这些人的存在最内在的东西了;而这三位老师也是三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造就他们的年轻学生的老师。“一个好老师所启动的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其中你通过你所体验的最精致复杂的乐趣了解自己,通过对社会所基于其上的根本原则进行分析而了解社会。”许多读者也许想知道一个好老师是怎样启动这样一个终生的过程的。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方面。让我们停一下想想大学的必修课。一个大学的必修课——那些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上的课——是集中体现其育人宗旨和思想的课程,不是吗?这样的课程将特定的价值观展现给学生,希望它构成他或她所受的教育的核心。或更直观地说,一个课程表告诉我们,大学在把它的学生训练成各种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同时想把它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合在一起概览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典的课程无疑凝聚了一个美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育人思想。什么是我们大学里的人人必修的必修课呢?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否也到了考虑一下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因为“人”,不是技能,似乎才是一切教育的最高使命。我不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必修西方经典,我只是表达对我们的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空白的深远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同时激发我们思考有关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我想这种对后代人的忧虑也是丹比写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动机。他不想让他的孩子们消失于电子媒体僻僻啪啪的噪音中;他想让他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柏拉图认为一个‘正当’的人所必需的性格的稳固性和明澈性”。 读伟大的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泰勒教授告诉他的学生说,他们必须使劲去伸展自己,去拉自己,以便去读这些书。也就是说,这些书首先是一些能使你伸展自己、拉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使你这样。只有很少的书能使你这样。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心智;与它的遭遇也是发现你自己、营养你自己、打磨你自己。那样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你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受到这样精心的培养吗?丹比先生是这样总结他阅读西方经典的经历的:“我是在把自己暴露于某种比我的生活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之中,同时我也是在暴露我自己。” 简单地说的话,《伟大的书》是一本怂恿人们去读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的书。我写这篇译后记的目的是怂恿读者读你手里的这本书(别担心,它几乎像一部流畅但跌宕有致的小说一样好读),因为丹比先生的书也许能帮你打开一扇大门,或启动一个终生的过程,或满足你其他的好奇,比如对当代美国文化和美国学术界气候的了解。到头来,丹比先生也有可能不仅怂恿了你去读西方的伟大著作,还有可能间接地、意外地怂恿了你去读中国的伟大著作,因为真正伟大的书只有一个主题,一个无穷尽的主题,那就是人对自己和他的社会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是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获得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的。在这种知识的背后总是无一例外地有一个伟大的想象力,它使我们战栗,使我们怦然心动。 约翰逊博士说:“要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缘故,一个男人就会坐在一个女仆的怀里,快乐得像个公爵夫人一样。”我想,没有比把自己造成一个人、一个更好的人更刺激、更美妙的事了。 在这里我想感谢出版家对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所付出的热忱和努力,感谢他们在把这样一本大书托付给我这个初试身手的译者时对我所抱的信任,希望我没有辜负任何人,包括丹比先生。最后,我想对我丈夫 Mario Ritter Jr.在全书的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无数“小”帮助表示感谢。这些帮助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曹雅学 1998年1月
回应 2016-07-12 20:20:29 -
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 一视同仁地崇敬自己与之并无共鸣的经典作品是学术恶习。 大卫丹比在前言中说自己在评论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了信任不假思索的反应。也就是基于自己的个性与需要,采用经验主义和印象主义。不在意我们是怎么知道事情的,而是我们知道的是什么以及它给我们的影响。也就是说,质地、色彩和经验让他沉醉,但艺术的产生背景和社会组成则是次要信息。这算是文学学术界的滔...
2014-03-19 05:33:58
-
学生们是带着他们那种从媒体而来的讽刺感和扮演角色的感觉来读文学的,在他们的感觉中,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治疗而得到调停和解决,性格不可逆转的决定性使他们不舒服,很可能还吓怕了他们。 文学人文课是一种超越和伸张,这些古典作品中的某些作品已经变得不容易为清理所接受。但是读它们对学生或许是一种刺激,使他们意识到某种更广大的生命和某些更宏大的、源于个性力量的原则。
2014-01-08 00:18:3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Simon & Schuster (199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9)8.5分 227人读过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9.0分 84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书的书 (卡博维)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书目与丛书 (全金属小棉袄)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汉译大众精品文库 (嘿嘿)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伟大的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2heros 2008-06-01 02:41:05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作者在毕业几十年后返回大学重修 正是要在信息膨胀的年代,重新建筑牢固人文堤坝,防止思想仅仅被媒体左右
2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5-08-25 17:30:40
要是删除作者的私人生活记录,就可以打四点五星。
0 有用 sanbilly 2014-06-19 15:26:20
我了解西方文学经典的入门书
0 有用 浠墨 2011-08-25 00:31:24
无意中翻见,非常有意思,视觉很独特
9 有用 最后一代沉树 2014-02-17 00:36:10
終於讀完了。正如作者自己在讀某些“大書”的閱讀體驗一般,有種跌跌撞撞攀登高峰的滿足感。不敢說完全吸收——事實上沒有哪一本書應該是完全吸收——但確實有很多碰撞和思考,一些熱血和激動。不好讀,有時候是硬著頭皮,有時候軟硬皆施,很多時候思緒遠離文本,要很多的耐心讓自己沉浸。閱讀是一種習慣。這本書是一個訓練。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或者是目的。在今天來讀它都很有必要。作為一個48歲的中產階級,作者的價值觀已然形... 終於讀完了。正如作者自己在讀某些“大書”的閱讀體驗一般,有種跌跌撞撞攀登高峰的滿足感。不敢說完全吸收——事實上沒有哪一本書應該是完全吸收——但確實有很多碰撞和思考,一些熱血和激動。不好讀,有時候是硬著頭皮,有時候軟硬皆施,很多時候思緒遠離文本,要很多的耐心讓自己沉浸。閱讀是一種習慣。這本書是一個訓練。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或者是目的。在今天來讀它都很有必要。作為一個48歲的中產階級,作者的價值觀已然形成。但至少他還在反思。通觀全書,最讚同還是穆勒,永無止境的追逐。警惕任何思想的懶惰和怯懦。但也要有觀點,因為生活還在繼續。閱讀過程中也做了筆記,或許以後有機會會把書中提到的文本本身找來讀。希望這個發願不僅僅停留在此 (展开)
0 有用 窄门 2022-06-10 22:07:29
补。
0 有用 被浇水的小废物 2022-05-28 16:11:05
第76天。上午跟朋友讨论大佬的致辞,朋友倒是就内容有一说一,我还在纠结大佬得形象气质,怪不得老师说我这几年没有长进,这段时间这种本能越发明显了。
0 有用 shumi2 2022-05-05 00:08:31
早年的启蒙读物之一
1 有用 林家翔 2021-05-31 19:51:24
出前一翻,真的很好的书,有点小难。希望48岁的时候能够买回来好好看一遍,并也花一年时间系统好好读一遍经典。
0 有用 Cheshire 2021-02-03 21:48:02
可以感受到译者很认真,但是翻译真的很糟糕。很多并不是很困难的小词翻错了意思而导致了严重或者奇怪的偏差(比如61页“自我几乎失去、现在为之痛惜的原始胃口”)。然而另一版本文笔不仅不如这个版本,甚至还删掉了老马的部分,且有明显因态度问题导致的硬伤(黑格尔那里entire被当成了eight)。唯一的办法恐怕只能说先速速翻过,然后有机会再看英文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