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本书的内容包括小引、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晚清的经今文学、重评《新 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等内容。
中国经学史十讲的创作者
· · · · · ·
-
朱维铮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维铮。 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等。编辑校注《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周子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马相伯渠})、《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等。曾长期主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编辑,并主编《学术集林》。《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十种。《传世藏书》经学史类二十一种、诸子类五十种。
目录 · · · · · ·
小引
1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
2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3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
4中国经学的找代行程
5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6《论语》结集脞说
7汉学与反汉学
8晚清的经今文学
9重评《新学伪经考》
10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
· · · · · · (收起)
1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
2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3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
4中国经学的找代行程
5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6《论语》结集脞说
7汉学与反汉学
8晚清的经今文学
9重评《新学伪经考》
10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秦帝国建立到清帝国灭亡,朝代更迭虽多,政权分合虽频,共同的统治形式都是君主专制,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共同的关注焦点便是如何保证这个专制体制稳固与扩展的“君人南面之术”,在西汉中叶后即司马迁首先提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P2) 从中世纪统治学说史的角度清理文献,以期通过体现时地人事诸特征的相关著述,历史地再现中世纪经学的文献行程,在目前更有必要。(P4) 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的近三百间,经学研究出现了由近及远地否定传统经学诸形态的“倒演”过程。(P5) 经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学说应从公元前二世纪晚期算起,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学地位。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P8) 在战国时代,自称孔学的真正继承者的,至少有孟轲和荀况学派,则是确凿的事实。而孟学、荀学,都不同于真孔学,也是确凿的事实。因此,我认为对“孔学”的概念,应作限制“孔学”的涵义,应特指孔子本人关于他的思想、道德和伦理学说的申说。(P8-P9) 本世纪初,章太炎作有《原儒》,指出“儒”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就存在,先是泛指术士,再指礼、乐、射、御、术、数以“教民”的知识分子,到孔子自称为儒,这个概念才缩小为“私名”,变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一派学者的专称。……我认为,“儒学”的概念,自始就比“孔学”的概念宽泛。在孔子以后,儒学虽然变成“私名”,即自称“宗师仲尼”的学说,才有资格称为“儒学”,但如果我们承认《庄子》所说“名者实之宾”具有真理性,那就不能否认自称真孔学的儒者,却不可用章太炎所说的“私名”加以涵盖。为什么呢?就因为孟荀以后的儒学,同孔子学说的距离愈来愈远,反而接近章太炎所说的“达名”或“类名”的缘故。因此,先秦自称继承真孔子的八派,尽管学说各执一端,都可自命为儒学。至于佛学入华和道教建立以后,一切非佛道的学说,都可自称为儒学,那更是人们所熟知的。(P9) 经学:它特指中国中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2页 -
周予同将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他说: 这三派的不同,简明些说,就是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政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而其流弊为烦琐。宋学以孔子为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载道之具,所以偏重于心性理气,其特色为玄想的,而其流弊为空疏。(P221-P222) ……周先生自己也指出,详密地说来,清代复兴的古文学与东汉原始的古文学有不同,清代复兴的今文学与西汉原始的今文学有不同,元明的宋学与北宋的宋学也有不同。(P222) 既然孔子问题是经学各派分歧的焦点,那么研究孔子的真相,显然是必要的。 为什么孔子问题总得不到完全解决呢?周先生认为:“简单的说,就是真的孔子死了,假的孔子在依着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的出现。”譬如说,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的一位假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周先生他很同意梁启超的说法:孔子渐渐的变为董仲舒、何休,渐渐的变为马融、郑玄,渐渐的变为韩愈、欧阳修,渐渐的变为程颐、朱熹,渐渐的变为陆九渊、王守仁,渐渐的变为顾炎武、戴震--“这话颇能痛快地指斥中国数千年来学术冒牌失真的弊病。”(P223-P224) 周予同先生同样憎恶理学家高唱的“道统”观念,更其讨厌他们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僧侣主义说教。(P232) 同“道统”说的传统见解相反,周先生认为朱熹和他的先驱者,对经学的基本态度不是继承,而是剧终;所谓宋学,其实是经学怀疑派之通名。怀疑经学所以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在周先生看来,消极的原因有不满于训诂义疏考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名家专题精讲丛书(共4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域外中国学十论》《当代文艺问题十讲》《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中国哲学史十讲》《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等
。
喜欢读"中国经学史十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经学史十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8.6分 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清代知识谱系 (北望)
- 名家专题精讲“十论十讲”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 (彼岸)
- 2007购书单 (傅踢踢)
- 我的电子书文库 (Todd)
- 朱维铮及其经学史 (愚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经学史十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东东的Easter 2015-09-26 21:47:14
思路清楚,只是对经学偏见太重,对经学内在学理评析不够。
0 有用 王劲威 2008-05-24 14:00:05
入门读总还是可以吧!
18 有用 伊朗羊 2018-04-02 21:11:01
读的时候尴尬症狂犯,与其说朱维铮是在研究经学,不如说是在开经学的批斗大会。作者沉浸于通过一些后设的概念来俯视自己的研究对象,一直在批判经学,而不是学术研究应该有的平视和透视的视角,从那时的学术情境出发评析某些经学家、经学著作的历史影响、作用、得失;此外,作者执迷于探索实证还原的静态、僵化之“真”,而不去透析历史问题本身形成的动态性,也未曾意识到实证之“真”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早就被诠释学揭秘的... 读的时候尴尬症狂犯,与其说朱维铮是在研究经学,不如说是在开经学的批斗大会。作者沉浸于通过一些后设的概念来俯视自己的研究对象,一直在批判经学,而不是学术研究应该有的平视和透视的视角,从那时的学术情境出发评析某些经学家、经学著作的历史影响、作用、得失;此外,作者执迷于探索实证还原的静态、僵化之“真”,而不去透析历史问题本身形成的动态性,也未曾意识到实证之“真”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早就被诠释学揭秘的神话,朱维铮还当成学术真理去信奉,注定是会被淘汰的研究方法论。 (展开)
1 有用 東寫西讀 2006-10-13 21:04:00
一言而蔽之,此書不過斷爤朝報爾
2 有用 尚水堂 2012-06-27 23:17:54
比较有创见,但是纯粹经学的味道不足,思想文化史的味道很浓。
0 有用 反身而诚 2023-08-31 20:22:05 湖北
部分核心观点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来经学史”,过分割裂经、经学与经学史等,是我万万不能同意的,当然,“学随术变”。但正如其所说,文化保守主义或者说传统文化势力不仅退出政治层面,并且转入较低的文化层次。本书虽称之为“经学史”,但并非经学通史,且不以经学治经学、议论纷杂,相比之下,略有不足。不过贬多褒少,难道经学真是“僵尸”?
0 有用 史心 2023-06-24 16:06:31 福建
问题和识见是伴随着的。首先从汉代儒道之争中得出“学随术变”的结论,据此再延长至两千年经学史全过程。这等于是解构了“经学”,把经学变成经术,那经学史自然就应该侧重于研究经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而非经学理论发展本身,变成了“经术史”。书中的文章都在沿着“学随术变”的思路展开叙事,把儒道之争、《论语》版本之争、汉学与反汉学、清今文经古文经之争等等放入这一思路中往政治上靠,固然能得出许多有识见的观点,比如张... 问题和识见是伴随着的。首先从汉代儒道之争中得出“学随术变”的结论,据此再延长至两千年经学史全过程。这等于是解构了“经学”,把经学变成经术,那经学史自然就应该侧重于研究经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而非经学理论发展本身,变成了“经术史”。书中的文章都在沿着“学随术变”的思路展开叙事,把儒道之争、《论语》版本之争、汉学与反汉学、清今文经古文经之争等等放入这一思路中往政治上靠,固然能得出许多有识见的观点,比如张禹本受《齐论》,而《张侯论》反是与《鲁论》篇目相同,其中就有谀君的一面。但是,丢失了学术脉络,又总让人感觉立论偏颇,所有学问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受到政治左右,似乎不通,而且也忽略了“术随学变”的一面。另外,朱维铮的史学研究深受章炳麟的影响。 (展开)
0 有用 李心傳 2023-03-12 13:12:11 北京
在第二讲《尊信与不信》的结尾,作者写道:“我们不能用观念去解释观念,不能将明代文化说成一团漆黑或者将清代乾嘉考证学说得一无是处,如章太炎和梁启超在晚清分别描述过的那样。同样,对于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也需要仔细估量它的社会效应,也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讽刺的是,全书的基调却是比章、梁更加狂傲激进的一种意气评论。终其一生,朱维铮还是没有走出前半生的时代阴影,他的愤怒,是永远被困在历史里的灵魂迷惘... 在第二讲《尊信与不信》的结尾,作者写道:“我们不能用观念去解释观念,不能将明代文化说成一团漆黑或者将清代乾嘉考证学说得一无是处,如章太炎和梁启超在晚清分别描述过的那样。同样,对于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也需要仔细估量它的社会效应,也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讽刺的是,全书的基调却是比章、梁更加狂傲激进的一种意气评论。终其一生,朱维铮还是没有走出前半生的时代阴影,他的愤怒,是永远被困在历史里的灵魂迷惘的呐喊。 (展开)
0 有用 暗黑力量大师球 2023-03-09 23:57:40 北京
并非专门写经学史,而是若干独立文章成集。朱维铮四处开大炮,十分快活
0 有用 令书 2023-03-07 13:59:09 北京
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