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米尼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知青,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在皖北工作的上海男孩阿康,于是引出了一个情感纠葛与生活波折的故事。一切都好像是在不经意问发生的,阿康走上了偷窃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由安徽的小城回到了大上海,这一对“扒手”夫妻又成了皮条客与卖淫女。他们的聪敏、精明、刁钻、冷漠,对金钱的渴望,对情与欲的追求,他们的成与败,都在王安忆对人物心理、行为及语言的细腻刻画中呈现给读者。这就是王安忆上海风俗画卷中的精彩一页。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迁居上海,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起担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一级作家、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60余篇,中篇小说《米尼》、《妹头》、《我爱比尔》等30余部,长篇小说《长恨歌》、《上种红菱下种藕》、《富萍》、《遍地枭雄》等,以及散文、论述若干,约500万字。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世界华文文学奖。
丛书信息
喜欢读"米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米尼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米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卑微到尘埃,也要是一粒“有价值”的尘埃
> 更多书评3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 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 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
2013-02-02 15:22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烦了,这就是代沟吧,物质堆积起来,也会相当地转化成情感。若干年过去,王安忆这一代人该是埋在故纸堆里,待蠹虫噬尽;而我们的故事将会湮没在硬盘里被格式化。据说年轻时印象深刻的书会影响你很多年,那么对我来说米尼算一本。想起这本书,就想起那些年的花城、十月、钟山、收获,图书馆用纳鞋底的细麻绳把它们按年装订成了合订本,年代久了纸张发黄,麻绳也浸染了纸的黄色,真心美。每个合订本都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图书馆是圆形大楼带中厅的,不高,只有三四层。阳光从半透明的屋顶射进来,在回忆里是和煦庸暖的。二楼的围廊有几把圈椅,寂寥的下午除了图书管理员在那织毛衣,只有我懒在躺椅里看小说。关于米尼这本书,在读书这本杂志里曾有一篇书评,好象是刘心武写的吧,我比较同意:王安忆写叔叔、舅舅、贼、偷情滥情,以及其他什么人物,都有种万物皆生灵的怜悯或者说平等观。所以你几乎找不出来王安忆对某个人物的价值评判(内心善恶美丑、人生成功或者失败)。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无法选择的出身环境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的人生局限:际遇、可用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特别是成长环境铸成的精神资源,将会波及长远地影响一个人。所以王安忆的小说里的人物共通是,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可能的环境下按自己的理解尽力使用了自己的资源,力求往更好的方向去。如果你看来那是悲剧,是试图用自己的资源(比如观念,即人生观)整合小说中的人物,但人生悲剧的地方是在:你如何穿越回去拯救那个湮灭的光阴里人?就象现在无人拯救你一样。关于人物的命运,也就是命运,在王安忆的小说里,我理解是:命是由天定(时代、环境),是被动的;而运(际遇)是自己活动的结果,虽然每个人的活动是遵循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其实也囿于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既然环境由不得自己,是被动的,那其实人生命运中被动的比例那是相当地大呢。所以,不必要过分评判某人善恶美丑,如果要评判,请剔除人生加于她的被动;或者想想那些被动加于你,你会有别样的人生吗。那么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故事以及小说?作家其实和化学验员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样本观察。作家的实验报告分为好几类,比如有详细程度的报告(情感的细致入微)、有全面程度的报告(人物及事件背景的全面逻辑)、还有例外事件的报告(异常实验结果);王安忆和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她企图在小说中以旁白的身份边叙边议,对人物的情绪及心理进行解说,这样做有弊有利。弊端在于影响或者抹杀了读者对人物命运进行自行解读的权利;利则在于,对于在感知人物情绪及心理的能力逊于王安忆的读者来说,则提升了解读小说的层次。因此,王安忆的写作是一种比较自得的写作。按王国维的说法,王安忆的小说是肯定的“有我之境”,莫言的观念则是小说家要写“无我之境”,对人物感觉的梳理是读者的事。你看,我写字也是比较自得的,要熟悉米尼这本书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而看米尼这本小说,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啦。回应 2013-02-02 15:22
-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 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 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
2013-02-02 15:22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烦了,这就是代沟吧,物质堆积起来,也会相当地转化成情感。若干年过去,王安忆这一代人该是埋在故纸堆里,待蠹虫噬尽;而我们的故事将会湮没在硬盘里被格式化。据说年轻时印象深刻的书会影响你很多年,那么对我来说米尼算一本。想起这本书,就想起那些年的花城、十月、钟山、收获,图书馆用纳鞋底的细麻绳把它们按年装订成了合订本,年代久了纸张发黄,麻绳也浸染了纸的黄色,真心美。每个合订本都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图书馆是圆形大楼带中厅的,不高,只有三四层。阳光从半透明的屋顶射进来,在回忆里是和煦庸暖的。二楼的围廊有几把圈椅,寂寥的下午除了图书管理员在那织毛衣,只有我懒在躺椅里看小说。关于米尼这本书,在读书这本杂志里曾有一篇书评,好象是刘心武写的吧,我比较同意:王安忆写叔叔、舅舅、贼、偷情滥情,以及其他什么人物,都有种万物皆生灵的怜悯或者说平等观。所以你几乎找不出来王安忆对某个人物的价值评判(内心善恶美丑、人生成功或者失败)。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无法选择的出身环境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的人生局限:际遇、可用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特别是成长环境铸成的精神资源,将会波及长远地影响一个人。所以王安忆的小说里的人物共通是,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可能的环境下按自己的理解尽力使用了自己的资源,力求往更好的方向去。如果你看来那是悲剧,是试图用自己的资源(比如观念,即人生观)整合小说中的人物,但人生悲剧的地方是在:你如何穿越回去拯救那个湮灭的光阴里人?就象现在无人拯救你一样。关于人物的命运,也就是命运,在王安忆的小说里,我理解是:命是由天定(时代、环境),是被动的;而运(际遇)是自己活动的结果,虽然每个人的活动是遵循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其实也囿于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既然环境由不得自己,是被动的,那其实人生命运中被动的比例那是相当地大呢。所以,不必要过分评判某人善恶美丑,如果要评判,请剔除人生加于她的被动;或者想想那些被动加于你,你会有别样的人生吗。那么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故事以及小说?作家其实和化学验员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样本观察。作家的实验报告分为好几类,比如有详细程度的报告(情感的细致入微)、有全面程度的报告(人物及事件背景的全面逻辑)、还有例外事件的报告(异常实验结果);王安忆和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她企图在小说中以旁白的身份边叙边议,对人物的情绪及心理进行解说,这样做有弊有利。弊端在于影响或者抹杀了读者对人物命运进行自行解读的权利;利则在于,对于在感知人物情绪及心理的能力逊于王安忆的读者来说,则提升了解读小说的层次。因此,王安忆的写作是一种比较自得的写作。按王国维的说法,王安忆的小说是肯定的“有我之境”,莫言的观念则是小说家要写“无我之境”,对人物感觉的梳理是读者的事。你看,我写字也是比较自得的,要熟悉米尼这本书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而看米尼这本小说,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啦。回应 2013-02-02 15:22
-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 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 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
2013-02-02 15:22
2013.2.2,周六,晴。阳光温暖,呆在家里都感觉有点辜负这好天气;好久没写字,忽然怀念以前写字的时候,许是因为那时自己“形而上”的部分是鲜活的吧,后来无法“白居易”,更多关注“形而下”的部分罢了。记得访谈里看到王安忆是排斥电脑的,写字还用纸笔(比如作家换笔,王朔就换了电脑打字),而我现在五笔打字感觉很流畅,我还想知道,王安忆在上课时,是用着投影仪呢还是用粉笔。纸笔和粉笔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麻烦了,这就是代沟吧,物质堆积起来,也会相当地转化成情感。若干年过去,王安忆这一代人该是埋在故纸堆里,待蠹虫噬尽;而我们的故事将会湮没在硬盘里被格式化。据说年轻时印象深刻的书会影响你很多年,那么对我来说米尼算一本。想起这本书,就想起那些年的花城、十月、钟山、收获,图书馆用纳鞋底的细麻绳把它们按年装订成了合订本,年代久了纸张发黄,麻绳也浸染了纸的黄色,真心美。每个合订本都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图书馆是圆形大楼带中厅的,不高,只有三四层。阳光从半透明的屋顶射进来,在回忆里是和煦庸暖的。二楼的围廊有几把圈椅,寂寥的下午除了图书管理员在那织毛衣,只有我懒在躺椅里看小说。关于米尼这本书,在读书这本杂志里曾有一篇书评,好象是刘心武写的吧,我比较同意:王安忆写叔叔、舅舅、贼、偷情滥情,以及其他什么人物,都有种万物皆生灵的怜悯或者说平等观。所以你几乎找不出来王安忆对某个人物的价值评判(内心善恶美丑、人生成功或者失败)。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无法选择的出身环境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的人生局限:际遇、可用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特别是成长环境铸成的精神资源,将会波及长远地影响一个人。所以王安忆的小说里的人物共通是,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可能的环境下按自己的理解尽力使用了自己的资源,力求往更好的方向去。如果你看来那是悲剧,是试图用自己的资源(比如观念,即人生观)整合小说中的人物,但人生悲剧的地方是在:你如何穿越回去拯救那个湮灭的光阴里人?就象现在无人拯救你一样。关于人物的命运,也就是命运,在王安忆的小说里,我理解是:命是由天定(时代、环境),是被动的;而运(际遇)是自己活动的结果,虽然每个人的活动是遵循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其实也囿于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既然环境由不得自己,是被动的,那其实人生命运中被动的比例那是相当地大呢。所以,不必要过分评判某人善恶美丑,如果要评判,请剔除人生加于她的被动;或者想想那些被动加于你,你会有别样的人生吗。那么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故事以及小说?作家其实和化学验员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样本观察。作家的实验报告分为好几类,比如有详细程度的报告(情感的细致入微)、有全面程度的报告(人物及事件背景的全面逻辑)、还有例外事件的报告(异常实验结果);王安忆和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她企图在小说中以旁白的身份边叙边议,对人物的情绪及心理进行解说,这样做有弊有利。弊端在于影响或者抹杀了读者对人物命运进行自行解读的权利;利则在于,对于在感知人物情绪及心理的能力逊于王安忆的读者来说,则提升了解读小说的层次。因此,王安忆的写作是一种比较自得的写作。按王国维的说法,王安忆的小说是肯定的“有我之境”,莫言的观念则是小说家要写“无我之境”,对人物感觉的梳理是读者的事。你看,我写字也是比较自得的,要熟悉米尼这本书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而看米尼这本小说,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啦。回应 2013-02-02 15:22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版 2009年09月 / 316人读过 / 有售
- 印刻出版版 2003-02-01 / 400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版 1996年2月 / 325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版 1990 / 34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青鸟飞不过天空 (苏浅)
- 我就很爱很爱王安忆 (circle2324)
- 我的民国文艺Ⅴ (羊的门)
- ff books/chinese (fanfan)
- 我的2013读书单 (弦凉如水)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米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栖双 2011-09-12
比《我爱比尔》好,比三恋好。
0 有用 小道士青烟 2013-04-24
20130423 一贯不喜欢太黑暗的故事,但如果是一个守望丈夫的小说会更无趣,米尼在最初主动出击尝到甜蜜之后每一条岔路都选择了更糟糕的一条,直到夫妇成了皮条客和卖淫女。一百多页的劳教所记录,看不出来出自王安忆之手,她在讲述男女情事上明明有更独特的能力。
0 有用 半隐 2008-03-05
没有特别喜欢,但还是能读出和《长恨歌》一脉相承的味道。王安忆有一种勾勒出时间感和心理张力的特殊能力,你可以看到每一代人特有的符号,还有他们所经受的生活。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1-29
书不错的,电影真是把原著和两个演员毁得一榻糊涂。
0 有用 科林斯环卫工 2015-04-13
连绵不绝的意识……感觉和繁花好像!为什么在后半部要把小说割裂,插入作者自己呢?虽然很多大牌小说都喜欢在开篇这样交底,但我还是很不喜欢这种叙述方式,会把人从幻境中拉扯出来呀。
0 有用 。 2019-02-04
em……第一印象是,王安忆写成风俗录了,当然偶尔有人文关怀,有点尴尬,既不是(价值)批判的立场也不是(对黑暗)审美的立场,倒是穿插了很多时间闪回,增加了传奇性
0 有用 Lisa 2019-01-07
最近补当代作品简直是补伤了
0 有用 哲学课的猫 2018-11-11
这本小书里王安忆略略重走了80年代文学史,冲锋到界限边上莽莽踏出一只脚,又谨慎地收回来。这一直是她聪明的地方。全篇都在作“预兆”来让结尾和全文绑得更紧,却依然落了俗套。到了90年代,作家写性的气象终究不同了。从偷到娼的反抗,米尼这个名字和香港,想到这些隐含的意思就觉得是十分有趣。
0 有用 致幻章鱼 2018-10-17
一部悠长带点回味的书。米尼和阿康的羁绊横跨了近二十年,这样的结局总是有很多前兆,米尼一厢情愿的渴望终究还是离现实太远
0 有用 三岛浪二 2018-08-20
结构可以学习,语言不乏出彩的地方,“金色的斑马”这个意象印象深刻,立意虚了,一个劲提命运什么,大概想揭示什么,但米尼没啥典型性可言,她的悲剧是自找麻烦,欲望完全占了上风,不是什么性格悲剧,冲突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