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日记选》的原文摘录

  • 不过拜伦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念头,因而他的诗读起来相当困难。我常常在读到一半时就会走神他顾,思绪会转向旁边的风景或房间上去。很高兴今晚总算要看完了,尽管《唐璜》的每个篇章我几乎都喜欢,但不知为何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不管读的书是好还是坏,读完时总会都有一种轻松感。 (查看原文)
    羽夕 3赞 2014-08-26 00:02:28
    —— 引自第4页
  •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日记,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她生前并没有想到要发表它们;甚至于写下后自己也未必去重新看过,她往往只注重记录的过程。它是思考、练笔、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派遣和自我平衡的过程,所以它的语言往往十分自由,句式也不拘定规;其中所涉及的许多人名、地名,也都不作特别交代。另外,她对创伤酝酿构思过程的记录,往往都比较抽象。 (查看原文)
    獨孤求敗 2赞 2019-01-30 15:35:45
    —— 引自第257页
  • 我似乎在好几位朋友身上都看到一种真诚,这让人感到亲切可爱,并从与朋友的亲切交往中得到快乐。如同正在西沉的太阳。这个比喻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凉丝丝的感觉。 …… 我一直对宗教心怀敬畏。因为人是如此的害怕孤独,害怕看到人生航船的严酷底蕴。这种逃避在每年8月份是常有的事。随后渐渐的有了一种我称之为“现实”的感觉,一种我曾经看到过的东西,它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同时却又寄身于山丘或天空之中,除此以外,万物皆空。我正在这种现实里归于恬淡并得于延息。我称之为现实,有时我想这是我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可是谁知道呢?——一旦动笔写作,谁知道会怎样呢?现实只有一个,可在写作中要不把这个或那个变成现实的一种,又真是太困难了。而这也许正是我的天赋所在,也许是这把我和其他作家区分开了——可是,再说了,谁知道呢?我倒情愿把它也表达出来。 (查看原文)
    1赞 2013-09-01 09:26:51
    —— 引自第107页
  • 1918年8月7日 星期三 但不管怎样,拜伦的诗歌强劲有力,其语言风格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良好的秉性。好像没有人敢嘲笑他,使他摆脱孤傲之气,因而他也超乎人们意料地变得更像他笔下的霍拉斯·科尔了。他只能让女人来嘲笑他,而她们只会倾慕他。我还没有读到有关拜伦夫人的文章,可我想她只会不赞同他,而不会笑话他。因而拜伦就成了拜伦式的英雄。 1918年8月9日 星期五 百无聊赖,日子过得祥和安宁。还是继续读拜伦吧。我已说过,即使在其身后一百年以后,我还是随时愿意爱上他。或许我对《唐璜》的评价有失公正,我认为它是同样篇幅的作品中可读性最强的诗篇。它犹如飞马奔腾,随心所欲;轻快利落而又不落俗臼。 他并非要刻意成为诗人,他的天才般的创造避免了虚假的浪漫和玄秘,躲过了类似的灾难。他认真而诚挚,可以随意抨击一切现象;他无需外界压力,就写下了这十六章的长诗。无疑,正如我父亲莱斯利爵士所说,他的头脑机智敏捷,充满阳刚之气。 (查看原文)
    羽夕 1赞 2014-08-25 23:50:43
    —— 引自第3页
  • 1918年9月10日 星期二 在我看来,它与其他诗作之间有天壤之别。而这种差别是由情感的极度超脱和淡泊引起的。我从不坐在沙发上阅读卡普尔的作品,沙发的惬意也不适合《失乐园》。弥尔顿以大师的手笔,对诸天使的身形、战争、飞行及住所给予优美的描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令人神往。恐怖、永恒、卑劣、至尊都属于他的范畴。可他却从未涉足过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难道一部巨作就不能反映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我从此书中没能得到什么启迪以镜鉴生活。我觉得弥尔顿没有真正地生活过,也从未真正地了解过男人和女人。唯一的例外是,他就婚姻及女性责任所作的乖戾的评论。弥尔顿可谓是最早的男权主义者。由于命运不济,他对妇女满怀鄙视,就像夫妻争吵时的结束语一样充满了恶意。但这部诗作又是如此流畅、遒劲而精炼,还有什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呢?自这篇巨作问世之后,甚至连莎翁的作品似乎都显得有些主观浮躁、美玉含瑕。我以为超然正是它的精华所在。相形之下,其他的诗歌就像被稀释过一样,淡而无味。弥尔顿的文采斐然,任何赞誉似乎都不过分。诗歌的表面情节逝去很久之后,一个又一个微妙之处依然韵味盎然。光这就足以让人凝视良久了。体味至深处,还能捕捉到情感的交织,作者的评判标准、措辞的巧妙及大师的风采。这部作品中既没有麦克白夫人的恐惧,哈姆莱特的高声独白,也没有怜悯、同情或冲动;人物形象却依然壮观。人类在宇宙的地位,人对上帝的责任和对宗教的义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具体显现。 (查看原文)
    羽夕 1赞 2014-09-09 14:18:35
    —— 引自第6页
  • 1922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我想不受干扰地写作,《达洛维夫人》已构思成了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要进行精神异常和自杀的研究,并同时通过健康者和精神病患者的眼睛来看待这一世界——类似这样的内容。 要比《雅各布的房间》更接近现实,只是我以为《雅各布的房间》的创作是达到了自由创作的境地。我必须心平气和地用这一页纸来制订好工作计划。 因此我现在得集中精力读些随笔,读些埃斯库罗斯的文章,同时从齐默恩着手,匆匆结束本特利的书。他的文章其实不甚合我意。我想这样就将工作计划搞清楚了——尽管我仍不太明白该怎么读埃斯库罗斯,但愿无需花太多的时间,但我清楚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10-02 14:28:21
    —— 引自第45页
  • 赖顿与弗拨夫星期六在这边吃了饭,我把自己的一系列成功告诉了他,我还未全部说完,就感觉到他的脸色瞬间有些阴沉。好吧,我也是如此对待他的成功的。 (查看原文)
    2013-06-26 23:29:45
    —— 引自第13页
  • 我重又不为世人所知,只为爱好而写作。她使我抛弃了想得到世人称道的创作动力,让我感到没有外界的表扬我也该心满意足,继续写下去。那天晚上,邓肯说也是这么看待画画的。我感到仿佛匆忙间卸下了晚会的礼服,赤身裸体地现在那儿,这在我的记忆中是桩很愉快的事。 (查看原文)
    2013-09-01 08:49:23
    —— 引自第49页
  • 有趣的是,我现在发现了一种理论,即思想的丰富与语言的流畅就是写作的目的。 (查看原文)
    2013-09-01 08:50:55
    —— 引自第69页
  • 社会的价值就在于冷落别人。 (查看原文)
    2013-09-01 09:03:16
    —— 引自第96页
  • 我对生命短暂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常常感到在和他人永别。 (查看原文)
    2013-09-01 09:39:31
    —— 引自第117页
  • 当然,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只有缺乏“真实”生活时才会有空虚感。 (查看原文)
    2013-09-01 09:49:03
    —— 引自第120页
  • 1918年8月19日 星期一 不管怎样,我总以为书读得精细些并不为过,字里行间、每一个暗示都该看得真切些,显见的意思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但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会曲解作者的情感。 最后一点是,希腊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旧,仍是那么撩人而难以捉摸。 希腊文学中的女主角与英国的非常相似,和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差不多。 厄勒克特拉属于视氏族(当然还有其父亲)高于一切的女性,和家族中的男孩子相比,她更重视伦理,觉得自己是与父亲而非母亲血肉相连。我很奇怪地注意到:尽管那些道德传统彻头彻尾地荒谬,他们却一点也不显得低贱卑微,不像在我们这里那样。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08 13:36:59
    —— 引自第5页
  • 1919年3月27日 星期二 我自以为,《夜与日》要比《远航》更成熟、更精美,也更使我满意。我猜别人或许会指责我拘泥于无谓的感情纠葛。我从不指望这部作品还会再版。 但一个人若须广泛接触大众,并袒露真言,能不意志消沉吗?尽管如此,我不承认自己悲观无望。只是现在的时局怪得很,现有的答案不适用了,须得找个新的答案。而当新的答案还未被确认时,急于将旧的东西抛弃就有点悲哀。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09 14:39:25
    —— 引自第8页
  • 与其他作品相比,我更喜欢《夜与日》的后半部分。事实上每一部分都写得很顺利,不像写《远航》时那么折磨人。而且如果写作时的舒畅和兴趣能预示什么的话,那么我该指望会有人——至少有一些人喜欢这本书。不知道我是否会将它再读一遍,我能有耐心读自己出版后的作品,而不会脸红心跳地合上书本吗? 1919年4月2日 星期三 不过我俩谈得很融洽,我还注意到他的每一根头发都变白了,发根间隔清晰可见,如同一块庄稼稀疏的田地。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09 14:57:17
    —— 引自第10页
  • 4月12日 星期六是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当然会在两百年之后,在这儿将他的灵魂依附在我身上。如此伟大的作家,福斯特竟会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快到图书馆时,福斯特看见了我,他用手示意我过去。我俩热烈地握了握手。但我一向感到,福斯特很敏感,局促不安的,似乎不想与我太近乎。而我是个女人,一个聪明的女人,一个入流的女人。想到这一点,我便向他推荐了笛福的作品,然后与他分了手。路上我在贝克斯买了本笛福的书,以后还得多买几本。 4月17日 复活节 星期日 不论人们怎样指责斯特雷奇家族,但他们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一直是我们的快乐之源。我是不是得添上一笔,说明其他人身上也有我所看重的长处,只是在此有所保留罢了?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09 14:57:17
    —— 引自第10页
  • 5月12日 星期一 它似乎很短促,微不足道。我不知道伦纳德读时为何很感动。在他看来,这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了。这种评价促使我去读了一遍《墙上的斑点》,并从中挑出了许多毛病。锡德尼·瓦德娄曾说过,就写作而言,最糟糕的事作者过分看重外界的赞誉。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09 15:12:48
    —— 引自第12页
  • 1919年6月10日 星期二 显然一想到书他就心神振奋,我们是在花园里用的餐。吃饭时宾主皆欢,赖顿既戏谑又得体,他一贯自负,这次更甚以往。他说:“可我真的对爱尔兰丝毫也不感兴趣呀!”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10 15:54:47
    —— 引自第13页
  • 10月21日 星期二 今天是特拉法加海战日。就在昨天,《夜与日》问世了,值得纪念。 我是否有些紧张?是有些不自在,好像更多的则是兴奋、开心。首先,书就在这里,全部结束了,我看了些,因而就有了些自信。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10 15:54:47
    —— 引自第13页
  • 倘若摩根与赖顿及其他人也赏识这本书,那我定会对自己刮目相看的。最无聊的莫过于碰到一些人,说来说去总是老一套。 (查看原文)
    羽夕 2014-09-10 16:05:07
    —— 引自第14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