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作者简介 · · · · · ·
王瑞芸,江苏无锡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现居美国加州。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20世纪美国艺术》,《美国艺术史话》,《新表现主义》,《激浪派》,《变人生为艺术》(美术史论文集),《美国浮世绘》(散文集),《戈登医生》(小说集)。译著;《杜尚访谈录》,《光天化日》(哈金短篇小说集)。
目录 · · · · · ·
总序二 东来西去
前言
一 杜尚
二 禅、杜尚与美国现代艺术
三《杜尚访谈录》译后
四 杜尚与我
五 美国群英谱(一)――纽曼
六 美国群英谱(二)――罗斯科
七 崇高的误区――评博于斯
八 制造神话的艺术家――克莱因
九 投诉生命
十 艺术是生活――记激浪派的一次音乐会
十一 “后现代主义”研究笔记――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史料
十二 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艺术
十三 后现代艺术拒绝被归纳
十四 纽约艺术印象
十五 《20世纪美国艺术》前言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通过杜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通过杜尚"的人也喜欢 · · · · · ·
通过杜尚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通过杜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4篇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2012-02-14 16:56 2人喜欢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他的情况一样,后现代主义就是大胆地把非价值作为价值拿出来,把自己的困境大大方方地亮出来:我们画不出来了,前人把所有的手段都用过了,所有的风格都创造出来了,我们现在只能抄袭、照搬、拿来。因此,我们看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不是要看它的新,看它贡献了什么新手法、新风格,却是要看它的诚实和无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虽然从表面看上去东拼西凑,抄袭成风,但从心态上说却相当难得,这是一种坦诚、一种勇敢、一种大气。 说它坦诚和勇敢是因为后现代的艺术家们不再勉强自己,不再用外来的要求束缚自己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陈丹青身上来看。陈丹青告诉我,他在美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了”。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其实便是对自己能够做到“坦诚相待”的水平。说来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对别人坦诚相待固然是不易,对自己坦诚相待其实更加不易。我们活着,阅人无数,历事桩桩,却未见得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我们常常是并不肯面对那个实在的真我,因为我们或者是由于贪婪妄想而对自己期望太高,或者是由于盲目轻信而对自己估计不足,这些杂念时时地干扰我们,日日地跟随我们,让脑子整日不闲,心思成天活动,却反而把自己的本色忽略了。我们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该怎么活着。陈丹青一句话,点出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这个人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沉寂,他在生命流程的这种起伏中,在高低的两极中一定体会到了一点东西,一点与生命的外在效果不同的东西。我敢说,一个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人,一定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不会用贪婪妄想来自苦,不会用盲目轻信来自误。这样一来,对陈丹青个人来说,生活因此就单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对于他只剩下一件具体的事:你还喜欢画画吗?喜欢。那么,你就画吧。 能把生活归纳得这么简单,是了悟。 我对陈丹青望望,发现这个在一边待着、自己埋头画画的画家毫不潦倒,甚至也不见一丝挣扎的痕迹。我在纽约见到的一些其他中国画家便有相当明显的挣扎痕迹,似乎和现实摩擦得很厉害,但陈丹青没有。他告诉我说,他现在是“看什么都没意见了”。说的时候,他坐在一个褐红色丝绒高背沙发里,通身整齐干净,看上去活得相当滋润。 和陈丹青的情形相同,后现代主义阶段正是当代艺术家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时期,是一个思想包袱最轻的时期。艺术家们不再为什么而画,或为什么而活了,他们是他们自己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让自己去适合什么、服从什么、塑造什么。人活到这份儿上就自在多了,艺术变到这份儿上就“标准丧失”,随你做什么了,时代走到这份儿上也宽松多了。知道吗?陈丹青的这批三联画是他在美国观看、思索、困惑了近十年才有的结果。为了这个状态、这份通脱,陈丹青的十年、后现代主义的二十年付出的实在是值得。 我这么说是因为当代艺术的侧重点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当今艺术家要表现的不再只是艺术美或者说感官美,而是表现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艺术不是愉悦我们的感官,而是用来提升我们的境界,改善我们做人的状态---让我们活得更自由、更放松、更真实。艺术发展到这一步,其实是现代人对艺术功能的一个大突破,是一步“感人至深”的突破。基于这一突破,对我而言,无论眼下流行什么困惑、危机说法,担心艺术消失的顾虑,都不能动摇我对后现代艺术的全心欣赏。我真是喜欢这种气氛、这种心态、这种境界。 西方人达到的这个进步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和我们东方人不同,他们的文化从来都是以建立意义为动力、为轴心的。在后现代时期之前,他们太热衷建立意义了。现代主义的艺术便是彻头彻尾的“凛然大义”,是人对自身的一次突然拔高:自然算得了什么,我们不必再模仿自然了,我们是我们自己,艺术应该表现我们自己,表现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内心状态,表现我们所有一切不可名状的只属于人的精神。艺术上的这种心态就是现代工业文明让人类在物质方面明显地占了便宜之后给人带来的自满自大的心理效应。直到近阶段,人们看出工业社会的弊病---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人口膨胀、性病流行,西方人的头脑才开始冷静下来,甚至检讨说“工业革命是我们这个行星中发生的一件最糟糕的事”。在这种警告下,他们才动手进行文化上的反省,这种普遍反省的状态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的开始。就哲学上来说,西方人反省的第一步就是拿他们一向所重的意义开刀。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的意义都不过是人赋予的,而是是以人的利益为立场赋予的,放下意义便是放下人类的狭隘,对自己来一个超越。当每一种意义过时的时候,事物就从某种责任中解放出来。因此意义对事物是束缚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是给宇宙规定过秩序吗?结果那只是人的幻觉而已。所以,所谓意义只不过是人要自我满足的幻觉。其实,越是不带意义地去看世界,倒是更能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回应 2012-02-14 16:56 -
-
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都有实物入画的例子,但他们的内涵都和波普艺术不同。在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中,生活之物是作为绘画的构图因素被采用的。那些报纸、包装纸以其特有的色调被结合在整张画面的和谐中,体现的是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聪明。在达达艺术中,生活之物被用来嘲讽传统艺术的武器,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幽默感。到波普艺术才把这种行为用来体现艺术和生活统一的思想。往更远处说,波普艺术以生活为对象...
2012-05-04 10:45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2012-02-14 17:50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这么一想,真是要打寒战。现在,我们满心以为慎重的物事原来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它们有感觉有喜怒,它们会不会藏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顾自偷笑? 如果我们愿意推崇大师,倒不妨可以推崇它们的这点“自在”。能做到“自在”是颇不容易的,因此要想做成大师,绘画上的才华还是其次,难得的就是这个心态。 正因为这样,我去美术馆不是要瞻仰伟大,却是要发现平凡,因为平凡是一种单纯的状态---就事论事、贴心贴意、伸手可及的。看见那些大师犹豫的笔触,不完善的画面,心里真是高兴啊,因为他们的凡人血肉从“大师”的外壳里露出来了。 在“伟大”中窥视出平凡,是我们获救的开始。 “伟大”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 一个人对事物处在仰慕的状态里是没法看到事情的真相的。而且必须指出的是,盲目地贬低西方,也一样是没法看到事情真相的---仰慕和贬低都属于杂念,干扰我们对事情的正确认识。 艺术史人们把一件手艺抬高上去,让它自以为是,让它凌驾于别的人类活动之上。用佛教的话说便是起分别心,就是这种分别心对人的伤害特别大。如果我们真的能用“平常心”来对待艺术,那我们大概会自由得多。 艺术是创造,那么创造就是处在自由的状态里。如果我们不是光在画画的时候进入创造的自由状态,而能在平常的生活中都能保持如此,那么,人生就成为艺术。 只要你了解到了这个,你对艺术就平静了。不会被它吓着,更不肯跪在它的脚下了。 你可以做一个画画的艺术家,也可以做一个不画画的艺术家,但千万别做那种虽然在画画但根本就不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家。回应 2012-02-14 17:50
-
-
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都有实物入画的例子,但他们的内涵都和波普艺术不同。在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中,生活之物是作为绘画的构图因素被采用的。那些报纸、包装纸以其特有的色调被结合在整张画面的和谐中,体现的是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聪明。在达达艺术中,生活之物被用来嘲讽传统艺术的武器,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幽默感。到波普艺术才把这种行为用来体现艺术和生活统一的思想。往更远处说,波普艺术以生活为对象...
2012-05-04 10:45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2012-02-14 16:56 2人喜欢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他的情况一样,后现代主义就是大胆地把非价值作为价值拿出来,把自己的困境大大方方地亮出来:我们画不出来了,前人把所有的手段都用过了,所有的风格都创造出来了,我们现在只能抄袭、照搬、拿来。因此,我们看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不是要看它的新,看它贡献了什么新手法、新风格,却是要看它的诚实和无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虽然从表面看上去东拼西凑,抄袭成风,但从心态上说却相当难得,这是一种坦诚、一种勇敢、一种大气。 说它坦诚和勇敢是因为后现代的艺术家们不再勉强自己,不再用外来的要求束缚自己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陈丹青身上来看。陈丹青告诉我,他在美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了”。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其实便是对自己能够做到“坦诚相待”的水平。说来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对别人坦诚相待固然是不易,对自己坦诚相待其实更加不易。我们活着,阅人无数,历事桩桩,却未见得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我们常常是并不肯面对那个实在的真我,因为我们或者是由于贪婪妄想而对自己期望太高,或者是由于盲目轻信而对自己估计不足,这些杂念时时地干扰我们,日日地跟随我们,让脑子整日不闲,心思成天活动,却反而把自己的本色忽略了。我们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该怎么活着。陈丹青一句话,点出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这个人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沉寂,他在生命流程的这种起伏中,在高低的两极中一定体会到了一点东西,一点与生命的外在效果不同的东西。我敢说,一个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人,一定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不会用贪婪妄想来自苦,不会用盲目轻信来自误。这样一来,对陈丹青个人来说,生活因此就单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对于他只剩下一件具体的事:你还喜欢画画吗?喜欢。那么,你就画吧。 能把生活归纳得这么简单,是了悟。 我对陈丹青望望,发现这个在一边待着、自己埋头画画的画家毫不潦倒,甚至也不见一丝挣扎的痕迹。我在纽约见到的一些其他中国画家便有相当明显的挣扎痕迹,似乎和现实摩擦得很厉害,但陈丹青没有。他告诉我说,他现在是“看什么都没意见了”。说的时候,他坐在一个褐红色丝绒高背沙发里,通身整齐干净,看上去活得相当滋润。 和陈丹青的情形相同,后现代主义阶段正是当代艺术家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时期,是一个思想包袱最轻的时期。艺术家们不再为什么而画,或为什么而活了,他们是他们自己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让自己去适合什么、服从什么、塑造什么。人活到这份儿上就自在多了,艺术变到这份儿上就“标准丧失”,随你做什么了,时代走到这份儿上也宽松多了。知道吗?陈丹青的这批三联画是他在美国观看、思索、困惑了近十年才有的结果。为了这个状态、这份通脱,陈丹青的十年、后现代主义的二十年付出的实在是值得。 我这么说是因为当代艺术的侧重点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当今艺术家要表现的不再只是艺术美或者说感官美,而是表现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艺术不是愉悦我们的感官,而是用来提升我们的境界,改善我们做人的状态---让我们活得更自由、更放松、更真实。艺术发展到这一步,其实是现代人对艺术功能的一个大突破,是一步“感人至深”的突破。基于这一突破,对我而言,无论眼下流行什么困惑、危机说法,担心艺术消失的顾虑,都不能动摇我对后现代艺术的全心欣赏。我真是喜欢这种气氛、这种心态、这种境界。 西方人达到的这个进步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和我们东方人不同,他们的文化从来都是以建立意义为动力、为轴心的。在后现代时期之前,他们太热衷建立意义了。现代主义的艺术便是彻头彻尾的“凛然大义”,是人对自身的一次突然拔高:自然算得了什么,我们不必再模仿自然了,我们是我们自己,艺术应该表现我们自己,表现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内心状态,表现我们所有一切不可名状的只属于人的精神。艺术上的这种心态就是现代工业文明让人类在物质方面明显地占了便宜之后给人带来的自满自大的心理效应。直到近阶段,人们看出工业社会的弊病---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人口膨胀、性病流行,西方人的头脑才开始冷静下来,甚至检讨说“工业革命是我们这个行星中发生的一件最糟糕的事”。在这种警告下,他们才动手进行文化上的反省,这种普遍反省的状态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的开始。就哲学上来说,西方人反省的第一步就是拿他们一向所重的意义开刀。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的意义都不过是人赋予的,而是是以人的利益为立场赋予的,放下意义便是放下人类的狭隘,对自己来一个超越。当每一种意义过时的时候,事物就从某种责任中解放出来。因此意义对事物是束缚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是给宇宙规定过秩序吗?结果那只是人的幻觉而已。所以,所谓意义只不过是人要自我满足的幻觉。其实,越是不带意义地去看世界,倒是更能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回应 2012-02-14 16:56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2012-02-14 17:50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这么一想,真是要打寒战。现在,我们满心以为慎重的物事原来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它们有感觉有喜怒,它们会不会藏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顾自偷笑? 如果我们愿意推崇大师,倒不妨可以推崇它们的这点“自在”。能做到“自在”是颇不容易的,因此要想做成大师,绘画上的才华还是其次,难得的就是这个心态。 正因为这样,我去美术馆不是要瞻仰伟大,却是要发现平凡,因为平凡是一种单纯的状态---就事论事、贴心贴意、伸手可及的。看见那些大师犹豫的笔触,不完善的画面,心里真是高兴啊,因为他们的凡人血肉从“大师”的外壳里露出来了。 在“伟大”中窥视出平凡,是我们获救的开始。 “伟大”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 一个人对事物处在仰慕的状态里是没法看到事情的真相的。而且必须指出的是,盲目地贬低西方,也一样是没法看到事情真相的---仰慕和贬低都属于杂念,干扰我们对事情的正确认识。 艺术史人们把一件手艺抬高上去,让它自以为是,让它凌驾于别的人类活动之上。用佛教的话说便是起分别心,就是这种分别心对人的伤害特别大。如果我们真的能用“平常心”来对待艺术,那我们大概会自由得多。 艺术是创造,那么创造就是处在自由的状态里。如果我们不是光在画画的时候进入创造的自由状态,而能在平常的生活中都能保持如此,那么,人生就成为艺术。 只要你了解到了这个,你对艺术就平静了。不会被它吓着,更不肯跪在它的脚下了。 你可以做一个画画的艺术家,也可以做一个不画画的艺术家,但千万别做那种虽然在画画但根本就不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家。回应 2012-02-14 17:50
-
-
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都有实物入画的例子,但他们的内涵都和波普艺术不同。在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中,生活之物是作为绘画的构图因素被采用的。那些报纸、包装纸以其特有的色调被结合在整张画面的和谐中,体现的是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聪明。在达达艺术中,生活之物被用来嘲讽传统艺术的武器,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幽默感。到波普艺术才把这种行为用来体现艺术和生活统一的思想。往更远处说,波普艺术以生活为对象...
2012-05-04 10:45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2012-02-14 17:50
人心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够营造出一个世界来,它能够把丑的感觉成美的,把平庸的推举成伟大的。 一个人纵然是“大师”,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出次品。即使一个画家的野心再大、对自己成名的期许再高,恐怕也无从想象这样惊人的礼遇吧。 我们几乎无法知道,一件偶然的东西通过岁月的发酵、情感的染色、观念的引导,最后离作者的本心本意有多远,离那个东西的实际情形有多远。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事物本相的歪曲吧。 这么一想,真是要打寒战。现在,我们满心以为慎重的物事原来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它们有感觉有喜怒,它们会不会藏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顾自偷笑? 如果我们愿意推崇大师,倒不妨可以推崇它们的这点“自在”。能做到“自在”是颇不容易的,因此要想做成大师,绘画上的才华还是其次,难得的就是这个心态。 正因为这样,我去美术馆不是要瞻仰伟大,却是要发现平凡,因为平凡是一种单纯的状态---就事论事、贴心贴意、伸手可及的。看见那些大师犹豫的笔触,不完善的画面,心里真是高兴啊,因为他们的凡人血肉从“大师”的外壳里露出来了。 在“伟大”中窥视出平凡,是我们获救的开始。 “伟大”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 一个人对事物处在仰慕的状态里是没法看到事情的真相的。而且必须指出的是,盲目地贬低西方,也一样是没法看到事情真相的---仰慕和贬低都属于杂念,干扰我们对事情的正确认识。 艺术史人们把一件手艺抬高上去,让它自以为是,让它凌驾于别的人类活动之上。用佛教的话说便是起分别心,就是这种分别心对人的伤害特别大。如果我们真的能用“平常心”来对待艺术,那我们大概会自由得多。 艺术是创造,那么创造就是处在自由的状态里。如果我们不是光在画画的时候进入创造的自由状态,而能在平常的生活中都能保持如此,那么,人生就成为艺术。 只要你了解到了这个,你对艺术就平静了。不会被它吓着,更不肯跪在它的脚下了。 你可以做一个画画的艺术家,也可以做一个不画画的艺术家,但千万别做那种虽然在画画但根本就不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家。回应 2012-02-14 17:50 -
apple (稀里糊涂的小青年)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2012-02-14 16:56 2人喜欢
前几年,我在写一本《美国现代艺术史》,写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开始有些被动起来。虽然读了不少书却一直吃不透,我把许多从书上得来的定义拼凑在一起,虽然在文字上被我润色得通顺流畅---这是自己的一点职业狡猾,但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内心里总感到对后现代就是少一点“一语道破”的力量。这点“不足”在心里留了好几年,总得不到补偿。不料在陈丹青身上,突然瞥见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状态被他活生生地理解透了。正和他的情况一样,后现代主义就是大胆地把非价值作为价值拿出来,把自己的困境大大方方地亮出来:我们画不出来了,前人把所有的手段都用过了,所有的风格都创造出来了,我们现在只能抄袭、照搬、拿来。因此,我们看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不是要看它的新,看它贡献了什么新手法、新风格,却是要看它的诚实和无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虽然从表面看上去东拼西凑,抄袭成风,但从心态上说却相当难得,这是一种坦诚、一种勇敢、一种大气。 说它坦诚和勇敢是因为后现代的艺术家们不再勉强自己,不再用外来的要求束缚自己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陈丹青身上来看。陈丹青告诉我,他在美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了”。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其实便是对自己能够做到“坦诚相待”的水平。说来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对别人坦诚相待固然是不易,对自己坦诚相待其实更加不易。我们活着,阅人无数,历事桩桩,却未见得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我们常常是并不肯面对那个实在的真我,因为我们或者是由于贪婪妄想而对自己期望太高,或者是由于盲目轻信而对自己估计不足,这些杂念时时地干扰我们,日日地跟随我们,让脑子整日不闲,心思成天活动,却反而把自己的本色忽略了。我们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该怎么活着。陈丹青一句话,点出了他的处世为人之道。这个人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沉寂,他在生命流程的这种起伏中,在高低的两极中一定体会到了一点东西,一点与生命的外在效果不同的东西。我敢说,一个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人,一定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不会用贪婪妄想来自苦,不会用盲目轻信来自误。这样一来,对陈丹青个人来说,生活因此就单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对于他只剩下一件具体的事:你还喜欢画画吗?喜欢。那么,你就画吧。 能把生活归纳得这么简单,是了悟。 我对陈丹青望望,发现这个在一边待着、自己埋头画画的画家毫不潦倒,甚至也不见一丝挣扎的痕迹。我在纽约见到的一些其他中国画家便有相当明显的挣扎痕迹,似乎和现实摩擦得很厉害,但陈丹青没有。他告诉我说,他现在是“看什么都没意见了”。说的时候,他坐在一个褐红色丝绒高背沙发里,通身整齐干净,看上去活得相当滋润。 和陈丹青的情形相同,后现代主义阶段正是当代艺术家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时期,是一个思想包袱最轻的时期。艺术家们不再为什么而画,或为什么而活了,他们是他们自己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让自己去适合什么、服从什么、塑造什么。人活到这份儿上就自在多了,艺术变到这份儿上就“标准丧失”,随你做什么了,时代走到这份儿上也宽松多了。知道吗?陈丹青的这批三联画是他在美国观看、思索、困惑了近十年才有的结果。为了这个状态、这份通脱,陈丹青的十年、后现代主义的二十年付出的实在是值得。 我这么说是因为当代艺术的侧重点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当今艺术家要表现的不再只是艺术美或者说感官美,而是表现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艺术不是愉悦我们的感官,而是用来提升我们的境界,改善我们做人的状态---让我们活得更自由、更放松、更真实。艺术发展到这一步,其实是现代人对艺术功能的一个大突破,是一步“感人至深”的突破。基于这一突破,对我而言,无论眼下流行什么困惑、危机说法,担心艺术消失的顾虑,都不能动摇我对后现代艺术的全心欣赏。我真是喜欢这种气氛、这种心态、这种境界。 西方人达到的这个进步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和我们东方人不同,他们的文化从来都是以建立意义为动力、为轴心的。在后现代时期之前,他们太热衷建立意义了。现代主义的艺术便是彻头彻尾的“凛然大义”,是人对自身的一次突然拔高:自然算得了什么,我们不必再模仿自然了,我们是我们自己,艺术应该表现我们自己,表现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内心状态,表现我们所有一切不可名状的只属于人的精神。艺术上的这种心态就是现代工业文明让人类在物质方面明显地占了便宜之后给人带来的自满自大的心理效应。直到近阶段,人们看出工业社会的弊病---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人口膨胀、性病流行,西方人的头脑才开始冷静下来,甚至检讨说“工业革命是我们这个行星中发生的一件最糟糕的事”。在这种警告下,他们才动手进行文化上的反省,这种普遍反省的状态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的开始。就哲学上来说,西方人反省的第一步就是拿他们一向所重的意义开刀。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的意义都不过是人赋予的,而是是以人的利益为立场赋予的,放下意义便是放下人类的狭隘,对自己来一个超越。当每一种意义过时的时候,事物就从某种责任中解放出来。因此意义对事物是束缚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是给宇宙规定过秩序吗?结果那只是人的幻觉而已。所以,所谓意义只不过是人要自我满足的幻觉。其实,越是不带意义地去看世界,倒是更能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回应 2012-02-14 16:56
论坛 · · · · · ·
为什么看过后只明确了一个观点 | 来自PANTONE426C | 2013-02-21 | |
好吧 这是我读过最生动的艺术史 | 来自人家不要嘛 | 1 回应 | 2010-03-21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艺术理论(续) (山右一仁)
- 艺.术 (达哒)
- 达达 (穆)
- 现代公民教育读本之艺术生活 (小飞侠)
- 2008购书记录 (fenglong88)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 > 点这儿转让 有2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通过杜尚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oldrush 2010-05-13
杜尚那块别老抄来抄去就行
0 有用 浪小花 2012-06-12
可以反复看的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0 有用 cocopela 2007-01-18
王瑞芸
1 有用 十二 2012-02-09
烂书
0 有用 <*> 2013-01-31
不好
0 有用 子合计 2018-06-02
高中圣经
0 有用 小清明 2017-10-18
还不错,非常主观性的一些观点,读来有点情感交流。
0 有用 汪小喵 2017-09-20
文笔通俗易懂不拗口,适合入门,其中部分内容对我的论文还是很有帮助滴,但作者对杜尚的过高崇拜确实。。。
0 有用 Ray 2017-04-12
吹杜尚。不过王瑞芸这个人还是挺好玩的···
0 有用 Visual novice 2016-11-13
每逢介绍一位艺术家的时候,都会用杜尚拿来作比较,虽然那段叙述都差不多,但是没感到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