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Isaiah Berlin
译者: 罗妍莉
出版年: 2001-9
页数: 409
定价: 19.2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6572474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以及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写成的伯林生活传记。在晚年,与不同的仰慕者共同追忆自己的一生,几乎成了伯林的生活。他也从中体会到某些乐趣。这里呈现出的是个活生生的伯林。纪实性是这本《柏林传》的特点。它既不是门徒对大师言行的追忆,也不是从文献中重建出来的伯林,而是伯林所回忆的伯林。读者将看到的是一生没有克服自卑感的伯林,一个极有女人缘却因自卑而逃避并对她们造成伤害的伯林,一个通过与朋友的妻子私通才恢复自己在性方面自信的伯林,一个喜欢交响乐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的伯林。有的地方显得像喜剧,有的地方却像传奇。他的苏联之行,他与阿赫玛托娃的彻夜长谈,她对他的期待,他的造访给她的生活乃至她的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因他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而产生的怨恨——这个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思考方向的人生插曲,被描述得极富悲剧性和传奇色彩。
伯林传的创作者
· · · · · ·
-
叶礼庭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以赛亚·伯林1909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20年迁居英格兰,其后一直受牛津教育,后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于牛津。他甚至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术象征,圣约翰学院的哈克博士回忆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时说“伯林论政治思想史的演讲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他在牛津大学最大的一个讲堂做演讲,那里总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谈,不用笔记,向我们妙趣横生地介绍欧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声音响彻讲堂,一出伟大的思想戏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时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态、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所加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写大部头专著来阐发他的想法,他写的更多的是一些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旁征博引地评论哲学史、观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响到一般学者的思考。他极有见地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
以赛亚·伯林1909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20年迁居英格兰,其后一直受牛津教育,后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于牛津。他甚至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术象征,圣约翰学院的哈克博士回忆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时说“伯林论政治思想史的演讲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他在牛津大学最大的一个讲堂做演讲,那里总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谈,不用笔记,向我们妙趣横生地介绍欧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声音响彻讲堂,一出伟大的思想戏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时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态、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所加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写大部头专著来阐发他的想法,他写的更多的是一些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旁征博引地评论哲学史、观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响到一般学者的思考。他极有见地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维柯与赫尔德》、《自由四讲》及《俄国思想家》等等,以透彻的洞察力澄清了现代观念的许多基本问题,使人们重新发现了维柯、赫尔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长篇论文《刺猬与狐狸》、《历史的必然性》、《丘吉尔在1940年》、《罗斯福》等已是欧美知识界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政治哲学家的地位。
伯林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尔夫森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任牛津多个学院的教授以及欧美各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员;1974年至1978年则任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他兴趣广泛,言锋锐利,是知识界著名的大谈家;他的好朋友有W. H. 奥登、斯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纳米尔等人。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二战期间他任职于英国政府,1942-1945年任驻华盛顿英国使馆一等秘书,1945-1946年则转任驻莫斯科英国使馆一等秘书;他回忆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别提到那儿的“寒冷”,而且不能会见非经官方安排的友人。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他终于和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见上了面。后来,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国诗人的聚会》里生动地叙述了当时的场景。作为一个俄国出生的犹太人,以赛亚·伯林与美国俄裔作家E. 威尔逊、纳博科夫等人声气相通,一生推崇俄国诗歌和文学。为了维护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声誉,他甚至给《泰晤士报》写出一封读者信,与一位抨击帕氏的评论家展开争论。
伯林的去世标志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已成为过去。
目录 · · · · · ·
2 里加,1909―15
3 彼得格勒,1916―20
4 伦敦,1921―28
5 牛津,1928―32
6 全灵学院
7 兄弟们,1934―40
8 以赛亚的战争:纽约,1940―41
9 以赛亚的战争:华盛顿,1942―45
10 莫斯科,1945
11 列宁格勒,1945
12 宗族,1946――48
13 冷战,1949―53
14 迟来的觉醒
15 盛名,1957――63
……
· · · · · · (收起)
喜欢读"伯林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伯林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伯林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见证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传》
以赛亚·伯林:“生活,可以透过多个窗口来看”
这个老头凡尔赛般的自由却让我感动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既无做大师的抱负,也自认没有下过大师的苦功,却在有生之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这个凡尔赛的序言不禁让我好奇,我能从这个“别人家孩子”的传记中得到什么?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我的答案是:这本书不能让我成为伯林,但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伯林,1909年-1997年,... (展开)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
>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有没有kindle版 | 来自花白胡子。 | 2019-07-30 14:42:35 | |
他是一位成功上位的男小三 | 来自coffey去哪了 | 1 回应 | 2013-02-19 14:29:30 |
哪里是作者介绍 | 来自恶夫 | 2009-07-07 09:07: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译林出版社 (2019)9.3分 920人读过
-
Vintage (2000)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
立緒 (2003)9.5分 50人读过
-
立緒 (20010101)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海鹰)
- 吾之电子图书馆 (玫瑰红茶)
- 精装党的收藏 (阿伦特的粉丝)
- 37°暖书单(二) (37°暖)
- All About Isaiah Berlin(译林出版社) (Aish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伯林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wasteland 2020-10-16 11:20:41
感觉是来黑伯林的。但我本来也不是很喜欢他这个人。📖还行可以读读。
10 有用 安提戈涅 2011-05-23 23:10:43
好歹是看完了。在错杂的、斑驳的、交织的、眼与心的、内与外的一切一切经历中,我独爱此人的嘈杂欢闹世俗性——虽然他为此饱受批评。
16 有用 艾弗砷 2014-01-21 23:13:37
写得非常好。不过译者有几个错误,一是把《卡尔·马克思》所属的“家庭大学文库”音译成了“‘荷姆’大学文库”,另一个是《先知三部曲》的作者多伊彻的名字翻译不统一。但总体译笔相当不错。写出了困扰伯林的几个矛盾:1.喜欢世俗,喜欢“现实感”,却生活在牛津,与世俗保持距离;2.希望自己毫不妥协、不屈不挠,却“无法将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他说的狐狸跟刺猬的矛盾,作者认为伯林的内里其实是刺猬,他的“一件大事”是... 写得非常好。不过译者有几个错误,一是把《卡尔·马克思》所属的“家庭大学文库”音译成了“‘荷姆’大学文库”,另一个是《先知三部曲》的作者多伊彻的名字翻译不统一。但总体译笔相当不错。写出了困扰伯林的几个矛盾:1.喜欢世俗,喜欢“现实感”,却生活在牛津,与世俗保持距离;2.希望自己毫不妥协、不屈不挠,却“无法将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他说的狐狸跟刺猬的矛盾,作者认为伯林的内里其实是刺猬,他的“一件大事”是自由及其背叛;3.希望自己是深刻的、严肃的,却赋性善于综合而非学问,善于发散而不是持久的抽象说明,他常为此苦恼。他认为“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信念都源于个人困境”,他自己的信念则大部分源于他的犹太人出身,这使他对积极的自由和普世价值保持警觉,犹太教不是普世的,犹太人一旦被同化就意味着种族的消灭。 (展开)
1 有用 Witrue 2020-01-12 03:02:10
感觉伯林也会觉得这本自传“纯粹是伤感的落叶归根”。把作者对伯林行为主义的分析全删完还能从中看出一些伯林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像书里现在这样完全只是把伯林神化。
0 有用 沐风庄主 2009-05-19 14:08:19
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