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国内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大分流的创作者
· · · · · ·
-
彭慕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主任、历史和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加州大学系统世界史研究组主任。其大部分著作围绕着中国和比较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及政府的形成等展开研究,但也著有民间宗教史和家庭结构及性别角色史方面的著作。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引言 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 · · · · · (更多)
引言 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 · · · · · (更多)
中文版序言
引言 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比较、联系和论述结构
对地理范围的一个说明
第一部分 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一 欧洲领先于亚洲?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对欧洲发展的解释
农业、运输和牲畜资本
寿命更长?生活更好?
出生率
积累?
技术又如何?
二 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
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
迁移、市场和制度
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内卷与勤劳革命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和共同制约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和资本主义
引言
三 奢侈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更多和更少的普通奢侈品
现代早期欧洲和亚洲的日常奢侈品及大众消费
耐用消费品和奢侈的物化
舶来品与时尚的轮转速度:全球性关联和以经济差异为基础的文化外观
奢侈品需求、社会体系和资本主义企业
四 看得见的手: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与资本主义
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威廉斯理论的再审视
明显因素的重要性:奢侈品需求、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
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和国家制度:它们多么不重要又多么重要
第二部分的结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意义
第三部分 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引言 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比较、联系和论述结构
对地理范围的一个说明
第一部分 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一 欧洲领先于亚洲?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对欧洲发展的解释
农业、运输和牲畜资本
寿命更长?生活更好?
出生率
积累?
技术又如何?
二 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
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
迁移、市场和制度
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内卷与勤劳革命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和共同制约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和资本主义
引言
三 奢侈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更多和更少的普通奢侈品
现代早期欧洲和亚洲的日常奢侈品及大众消费
耐用消费品和奢侈的物化
舶来品与时尚的轮转速度:全球性关联和以经济差异为基础的文化外观
奢侈品需求、社会体系和资本主义企业
四 看得见的手: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与资本主义
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威廉斯理论的再审视
明显因素的重要性:奢侈品需求、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
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和国家制度:它们多么不重要又多么重要
第二部分的结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意义
第三部分 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he cites such examples as ribbon-makers in rural Saxony who aped urban fashion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peasants, and Wurttemburg artisans who, in the words of a contemporary, could afford little besides potatoes “but would consider themselves less than human if they were compelled to give up their morning coffe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5页 -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作一种多少有点不同类型的比较,我们将把全世界作为我们的单位甚至更大的单位——查尔斯.梯力称之为“环境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我们不是比较两个独立的事物(如经典社会学理论所做的),而是考虑一个较大的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观察这一体系中每个部分的地位和机能怎样影响它们的性质。 相关分析仍然很重要。我们对一个互相作用的体系——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其余部分从中受益更多——的感知,本身并不能证明把那个部分称为“中心”,并假定它是其他一切事物的畸形的塑造者是正确的。反之,我们将要看到的是在不同方向移动的影响力的矢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29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儒教与道教》《礼物、关系学与国家》《千年末世之乱》《饕餮之欲》《通过儒家现代性而思》
等
。
喜欢读"大分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大分流"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8.9
-
- 大分流之外 7.4
-
-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8.5
-
-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8.0
-
-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8.8
-
- 洪业 8.6
-
-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9.0
-
-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 7.6
-
- 人类的四分之一 7.6
大分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来源:《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提要: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新著《大分岔》中提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观点,即欧洲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是在1800年以后才出现的。由于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
(展开)

为何中国与西方走上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世界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过一些了解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下述这些问题产生一点想法:为何我国会沦为西方帝国列强侵略和压迫的对象?为何宋明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竟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发生欧洲,而不是中国? 对于这些问题,接...
(展开)

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2014年07期 本文欲达成三个相关目标:首先,介绍“加州学派”学者们的中心论点;其次,围绕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所撰写的加州学派的扛鼎之作,对加州学派作出批判性的评价;最后,就“为何工业资本主义发生于欧洲而非中国”这一大多数加州学派学者所关...
(展开)

《大分流》再版,我们再思什么
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早已为人所知。这部著作问世于2001年,中文版曾由史建云翻译并于2004年正式出版,当时已引起国内外不少争议与延展性的讨论。今年,由黄中宪翻译(2019年重版),成为理想国系列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再版,一本20年前的书,何以...
(展开)
> 更多书评 40篇
论坛 · · · · · ·
给大家看下“这种暴雨落下时,既造成异常的侵蚀,... | 来自清流君 | 1 回应 | 2022-02-27 21:34:35 |
对这本书的批驳,最好的文章是裴广强的论文想象的... | 来自Tradition | 4 回应 | 2018-01-30 07:06:48 |
翻译太滥 | 来自MHO | 4 回应 | 2014-06-17 10:28:0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8.2分 188人读过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7.4分 329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7.7分 129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书目与丛书 (全金属小棉袄)
- 中国国情研究 (姜白石)
- 社会经济史 (b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分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青(求己) 2012-02-27 11:40:12
补记,引证史料有问题
19 有用 有1名⾖友 2011-04-14 09:03:03
内容艰深的书,加上一个文字晦涩的翻译,就是一场灾难……
2 有用 地段牲口 2010-02-04 15:53:26
还是看英文版吧
1 有用 贝加尔海 2014-05-12 12:25:33
大分流之后的之前。成于观念方法,争议于观念方法
3 有用 小波福娃 2009-09-10 16:23:19
其实是看了豆瓣用户君的书评才跟着看的(羞射地咬个小手帕)
1 有用 null 2023-08-22 21:40:56 广东
中国人为什么不像西欧人那么爱吃糖?有人觉得是基因不同口味不同,有人觉得是中餐口味丰富所以不需要一味吃糖。作者看法颇有意思——根本原因在于,西欧有广阔的殖民地和奴隶,而中国没有。所以,西欧列强可以不顾殖民地奴隶的死活,把耕地通通种甘蔗,供贵族们吃糖彰显身份。而中国的统治者则顾忌到饥荒会导致的民乱,于是收敛得多。此即为全书核心逻辑。所以,是物质决定了意识,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是土地不够、吃粮比吃... 中国人为什么不像西欧人那么爱吃糖?有人觉得是基因不同口味不同,有人觉得是中餐口味丰富所以不需要一味吃糖。作者看法颇有意思——根本原因在于,西欧有广阔的殖民地和奴隶,而中国没有。所以,西欧列强可以不顾殖民地奴隶的死活,把耕地通通种甘蔗,供贵族们吃糖彰显身份。而中国的统治者则顾忌到饥荒会导致的民乱,于是收敛得多。此即为全书核心逻辑。所以,是物质决定了意识,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是土地不够、吃粮比吃糖重要、并且没有对外输出战争和混乱,决定了东亚人的饮食里不放那么多糖。套用天天把普世价值挂在嘴上套用天天把普世价值挂在嘴上的自由主义者们的话术,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你看到的每一款来自西欧的精美甜品,在历史上都浸透了亚非拉第三世界底层民众的血汗泪。」「甜品确实甜美,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展开)
0 有用 Tertius 2023-07-13 20:25:01 湖北
@2012-11-09 17:56:55
0 有用 豆友272110304 2023-07-13 00:25:14 湖北
@2012-11-09 17:56:55
0 有用 s氏 2023-06-17 07:22:27 北京
师叔祖的代表性作品,史学本科必读……
0 有用 斜魺 2023-06-13 18:28:29 北京
翻译太烂了,先看书评再看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