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二战后法国有两位号称“精神领袖”的人物,一是萨特,一是加缪。加缪还被称为“法国的良心”,他的散文素以散淡、朴素又寓意深长著称。本书选录了《反与正》和《反叛者》的部分章节,都是人们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到的篇章。在《反与正》中,加缪以凝重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艰苦童年,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已有清楚的表现。《反叛者》展开对人生更深入的探索,“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他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震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作者简介 · · · · · ·
阿贝尔·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l岁时,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家境贫寒,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毕业后从事过各种职业,青年时参加过共产党,后因不满党的某些政策被开除。二战期间来到法国,因《局外人》一书而成名。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鼠疫》、《堕落》,随笔《西西弗斯神话》等。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因遇车祸辞世。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反与正
讽刺
不置可否
灵魂之死
生之爱
反与正
反叛者
反叛者
形而上学的反叛
该隐的子孙们
反叛的诗歌
洛特雷阿蒙和平庸
超现实主义和革命
历史的反叛
弑君
新福音书
处死国王
品德的宗教
恐怖时期
反叛和艺术
小说与反叛
反叛与风格
创造与革命
反叛与谋杀
虚无主义的谋杀
历史的谋杀
适度与过度
正午的思想
虚无主义之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除了在瞬间即逝的圆满时刻中,整个现实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为躲开他们而进入其他行为中,回过来以意外的面孔来审视他们,并且像坦塔罗斯的水一样向着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流去。察看河口,控制河流,最后把生活作为命运来把握,这就是他们对他们祖国最深切的真实的怀念。但是,这种看法,至少在认识方面最终把他们同自己调和起来,只能在死亡的短暂时刻才出现,如果它会出现的话,一切都在此告终。为了在世界上存在一次,就必须永远不再存在。 那么多的人对其他人的生命的羡慕就由此产生。由于发现了这些外部的存在,人们便赋予他们以一种他们实际上不可能有的,而对旁观者来说显而易见的和谐和统一。旁观者只看到这些生命的脊线,而没有意识到损害着他们的细部。我们于是在这些存在之上从事艺术。我们按照初级方式把这些存在写成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变成艺术作品。我们希望爱情永存,但我们知道爱情并不永存;如果爱情奇迹般地永存于整个一生,那它也是不完善的。也许,我们在这难以满足的对持续的需要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世的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永恒的话。有时,伟大的灵魂似乎由于不能长存而惊恐,这比痛苦引起的惊恐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缺少永不厌倦的幸福,一种长期的痛苦至少会造成一种命运。不,我们所受的最残酷的折磨总有一天将结束。一天早晨,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绝望之后,一种不可压抑的求生的渴望将宣告一切已结束,痛苦并不比幸福具有更多的意义。 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任何人,哪怕是最被爱着的人和最爱我们的人,也不能永远占有我们。在这严酷的大地上,情人们有时各死一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1页 -
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他的简单使我震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
海扬尘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除了在瞬间即逝的圆满时刻中,整个现实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为躲开他们而进入其他行为中,回过来以意外的面孔来审视他们,并且像坦塔罗斯的水一样向着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流去。察看... (3回应)2012-05-30 10:56 29人喜欢
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除了在瞬间即逝的圆满时刻中,整个现实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为躲开他们而进入其他行为中,回过来以意外的面孔来审视他们,并且像坦塔罗斯的水一样向着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流去。察看河口,控制河流,最后把生活作为命运来把握,这就是他们对他们祖国最深切的真实的怀念。但是,这种看法,至少在认识方面最终把他们同自己调和起来,只能在死亡的短暂时刻才出现,如果它会出现的话,一切都在此告终。为了在世界上存在一次,就必须永远不再存在。 那么多的人对其他人的生命的羡慕就由此产生。由于发现了这些外部的存在,人们便赋予他们以一种他们实际上不可能有的,而对旁观者来说显而易见的和谐和统一。旁观者只看到这些生命的脊线,而没有意识到损害着他们的细部。我们于是在这些存在之上从事艺术。我们按照初级方式把这些存在写成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变成艺术作品。我们希望爱情永存,但我们知道爱情并不永存;如果爱情奇迹般地永存于整个一生,那它也是不完善的。也许,我们在这难以满足的对持续的需要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世的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永恒的话。有时,伟大的灵魂似乎由于不能长存而惊恐,这比痛苦引起的惊恐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缺少永不厌倦的幸福,一种长期的痛苦至少会造成一种命运。不,我们所受的最残酷的折磨总有一天将结束。一天早晨,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绝望之后,一种不可压抑的求生的渴望将宣告一切已结束,痛苦并不比幸福具有更多的意义。 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任何人,哪怕是最被爱着的人和最爱我们的人,也不能永远占有我们。在这严酷的大地上,情人们有时各死一方,生又总是分开的,在生命的全部时间里完全地占有一个人和绝对地沟通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占有欲是如此难以满足,以致这种欲望能够比爱情本身持续更久。那么爱,就是使被爱者枯萎。情人从此成为孤独者,他的可耻的痛苦与其说是自己不再被人爱,不如说是得知对方仍能并应当去爱他人。严格说来,每个被疯狂的追求欲所持续和占有欲所折磨的人都希望他曾经爱过的人枯萎或死亡。这就是真正的反叛。那些连一天也不曾要求众生和世界的绝对贞洁、不曾在绝对贞洁的不可能性面前因怀念和无能为力而颤抖的人,那些不断被推向他们对绝对的怀念而并不拼命试图去爱的人,都是无法理解反叛的现实和反叛对于毁灭的狂热的。但是众生总是互相躲避,我们也躲避他们。他们并没有坚实的轮廓。 引自 小说与反叛 3回应 2012-05-30 10:56 -
小椿山 (下ネタ専門家)
在伊比札,我每天都去沿海港的咖啡馆坐坐。 5点左右,这儿的年轻人沿着两边栈桥散步,婚姻和全部生活在那里进行。人们不禁想到:存在某种面对世界开始生活的伟大。 我坐了下来,一切仍在白天的阳光中摇曳,到处都是白色的教堂、白垩墙、干枯的田野和参差不齐的橄榄树。 我喝着一杯淡而无味的巴旦杏仁糖浆。 我注视着前面蜿蜒的山丘。群山向着大海缓和地低斜。夜晚正在变成绿色。在最高的山上,最后的海风使风磨的叶片转动起来。...2019-11-06 12:14 4人喜欢
在伊比札,我每天都去沿海港的咖啡馆坐坐。 5点左右,这儿的年轻人沿着两边栈桥散步,婚姻和全部生活在那里进行。人们不禁想到:存在某种面对世界开始生活的伟大。 我坐了下来,一切仍在白天的阳光中摇曳,到处都是白色的教堂、白垩墙、干枯的田野和参差不齐的橄榄树。 我喝着一杯淡而无味的巴旦杏仁糖浆。 我注视着前面蜿蜒的山丘。群山向着大海缓和地低斜。夜晚正在变成绿色。在最高的山上,最后的海风使风磨的叶片转动起来。由于自然的奇迹,所有的人都放低了声音。 以致只剩下了天空和向着天空飘去的歌声,这歌声像是从十分遥远的地方传来的。 在这短暂的黄昏时分,有某种转瞬即逝的、忧伤的东西笼罩着。 并不只是一个人感觉到了,而是整个民族都感觉到了。至于我,我渴望爱如同他人渴望哭一样。 我似乎觉得我睡眠中的每一小时从此都是从生命中窃来的……这就是说,是从无对象的欲望的时光中窃来的。 就像在巴马的小咖啡馆里和旧金山修道院度过的激动时刻那样,我静止而紧张,没有力量反抗要把世界放在我双手中的巨大激情。 我清楚地知道,我错了,并知道有一些规定的界限。 人们在这种条件下才从事创造。 但是,爱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我能拥抱一切,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在热那亚有些女人,我整个早上都迷恋于她们的微笑。 我再也看不见她们了。无疑,没有什么更简单的了。 但是词语不会掩盖我的遗憾的火焰。 我在旧金山修道院中的小井中看到鸽群的飞翔,我因此忘记了自已的干渴。我又感到干渴的时刻总会来临。 引自 生之爱 回应 2019-11-06 12:14
-
每个艺术家都在心中呵护着这样的一泓清泉;终其一生,他的本质和言辞都只从这泉源里得到滋养。 我一直在寻找的秘密隐藏在一个满是橄榄树的山谷,草丛和冰冷的紫罗兰之下,一个燃起寥寥炊烟的古老木屋周围。二十多年来,我徜徉在这山谷之中,也漫游过其它与之相似的山谷,我询问过那沉默的牧羊人,我也敲过荒废已久的山间小屋之门。有时,当第一颗星星出现在依然明亮的天穹,沐浴在粼粼微光之中的我在想,我知道这一秘密。是的,...
2013-03-12 08:05
每个艺术家都在心中呵护着这样的一泓清泉;终其一生,他的本质和言辞都只从这泉源里得到滋养。 我一直在寻找的秘密隐藏在一个满是橄榄树的山谷,草丛和冰冷的紫罗兰之下,一个燃起寥寥炊烟的古老木屋周围。二十多年来,我徜徉在这山谷之中,也漫游过其它与之相似的山谷,我询问过那沉默的牧羊人,我也敲过荒废已久的山间小屋之门。有时,当第一颗星星出现在依然明亮的天穹,沐浴在粼粼微光之中的我在想,我知道这一秘密。是的,我过去的确知道。或许,现在我依然知道。但是没有人想知道这一秘密的分毫;毫无疑问,我自己也不想拥有这秘密;我不能离开我的人民。我生活在我的家中。我的这个家族认为它掌控着由石头和迷雾建构的富裕却丑陋的城市。日日夜夜,它畅所欲言,一切皆跪倒在它的面前,跪拜着虚无:它对所有的秘密都充耳不闻。然而,它的这种承载着我的权力让我厌烦,有时它的吼叫让我困倦。但它的不幸便是我的不幸,我们流着相同的血。同样是一个跛子,一个聒噪的帮凶,我为什么不在乱石之中大声叫嚷?于是我努力忘记这一切。我走进钢铁和火焰交织的城市,我勇敢地面对黑夜微笑,我向风暴致敬--我应该是忠诚的。事实上,我已经忘记了。打那以后,我积极却盲目。但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准备因疲惫与无知而死去的时候,我应该能够断绝那些招摇的炸弹,而攀爬回到那个山谷之中 于同样的星光下,最后一次温习我所知晓的知识。 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我终于明确了长久以来一直在追寻的东西,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任我予取予求、真诚忠实的东西,它就在那荒凉的大自然中。从橄榄树零星点缀的广场俯身下去,你就寂静无声村庄,看到缕缕炊烟飘向清澈的天空。同样的,大海也静宁馨,就像是笼罩在一大片炫目而清冷的光雨之下。从远处的西纳瓦山传来的一声鸡鸣,颂扬着今日那点微薄的荣光。废墟的方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斑斑点点的石块和苦艾、树木和完美的塔器,以及这如水晶般剔透的空气。似乎整个早晨是固定不变的,而只有太阳经历了一段绵长而停滞的时光。此等阳光、此等静谧之中,多年积累下来的愤怒与这夜晚一起慢慢融化消逝了。我听见自己内心深处中欢唱着一首几乎被忘却的歌谣,就好像我的心脏经过漫长的蛰伏终于准备开始再次跳动一般。现在清醒之 第二天清晨晶莹而炫目,海面清澈而通透。被雨水洗刷了一遍又一遍的天空如雏菊一般鲜艳,它经过多次揉洗,还原出它最为精细、清宁的质地。一道道富有生机的光线从这苍穹之中散出,在每一棵树和每一座房子身后留下了鲜明的轮廓,这树木和房屋也为此焕一新,确实让人惊讶万分。若是这世间的清晨都是如此明亮,那地球必定已是生机勃勃了。 当一个人好运袭人可以尽情去爱的时候,他的生命就会在尝试重新获得那种激情与启迪的过程中一点点得消磨过去。放弃美、放弃与之相连的肉欲的快感、一心一意侍奉不幸,这些需要一种我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但强迫人去排斥是不现实的。 孤立的美感终会化作痴痴地傻笑;孤立的正义终会变成压迫。任何一个旨在侍奉唯一而排除他者、甚至连自己都弃之不顾的人最终只是两次侍奉了非正义。 没有一丝天真,也就不存在什么爱。 我徒步穿过潮湿孤独的乡野,渐渐迷失了方向。至少我极力想重新获得那种目前还一直埋藏在心底的力量。我曾经承认我无法改变这种力量,但也正是那种力量帮助我接受了现状。 艺术家所受到的一大诱惑就是自信孤独,而事实上他带着某种卑贱之愉独自忍受苦痛的肆虐。但这不完全如此。他和那些工作着的和奋斗着的人一起,与他们同属一个阶层,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卑躬屈膝。面对压迫,他的使命就是打开监狱的大门,说出一切的悲伤和欢乐。这就是艺术面对它的敌人进的自我辩护--去精准地证明它并非是他人之敌。通过自身的表现,艺术可能无法产生孕育正义和自由的复兴。但是没有了艺术,复兴便失之形,去之体,最终将成为一纸空谈。没有文化以及文化所隐含的相对自由,社会即使再完美,也不过是个丛林社会。这就是为什么货真价实的创造是给与未来的最佳礼物的 不会选择在我们正开始远离虚无主义之时愚蠢地否定创造的价值以彰显人性之伟大,反之也是如此。因为,据我所知,这两者从未背离,而我衡量一个艺术家(莫里哀,托尔斯泰,梅尔维尔)是否伟大,其标准就是他是否有能力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所谓浪漫主义者就是那些选择了历史的永动和庄庄严的史诗并常在时代结尾之处对近似神迹的事件大喊小叫之人。 这些人道主义者谴责人的存在。这种论断竟然能在世界的法庭审判中成立,这怎么能不让我们诧异呢?他们借未来人类之名排斥今日的人类。这论断在本质上具有了宗教色彩。那么,它为什么会比那种宣告天国降临的断言更加合乎情理呢?事实上,由于人类境遇所辖,历史的终结不会具有任何明晰的意义。它只可能是某种信念或某个新的神秘之物。就拯救异端灵魂的必要性而言,今日的这种神秘主义不比旧时那些基于殖民压迫的统治更加伟大。
回应 2013-03-12 08:05 -
山贼饼 (要拼命也要优雅)
这就是加缪的痛苦困境所包含的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在强大的历史理性面前,活生生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概念的人)的情感是否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份量而变得"轻于鸿毛"?或者,当个人情感无法顺应强大的历史理性时,无论它对于具体的个人有多么真实与重要,是否都无须得到理解与尊重? 在历史理性和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和至高无上的时期,没有人会去理解某个个人的精神痛苦2015-11-13 07:16
-
阿邦啊 (A singer must die.)
”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改变生活,但并不改变我视为神明的世界。“ P5—— 老人抓住他的手不放,紧紧握着,年轻人感到为难。他因为要去看电影而抛下残废老人感到痛苦,他想离开,脱身,试图抽回自己的手。一秒钟之后,他对老妇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并且想狠狠抽她一耳光。 (老人)她不太明确知道是什么使他恐惧,但她感...2021-02-10 18:08 2人喜欢
”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改变生活,但并不改变我视为神明的世界。“
P5—— 老人抓住他的手不放,紧紧握着,年轻人感到为难。他因为要去看电影而抛下残废老人感到痛苦,他想离开,脱身,试图抽回自己的手。一秒钟之后,他对老妇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并且想狠狠抽她一耳光。
(老人)她不太明确知道是什么使他恐惧,但她感到不愿孤独一人。上帝对她毫无用处,把她从人群中夺走,并让她孤独一人。
她独自一人时总要关灯。她喜欢待在黑暗之中。
P6——他若想凭借他的苦难来感动别人就大错特错了。当你整天为生活奔波时,一个老人的痛苦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但对老人来说,必须有人听他说话才能使他相信自己还活着。
当一个人年老时,这是最可怕的。人们已经判定他的沉默与孤独。人们向他暗示他即将死亡。在生命尽头,衰老变得令人厌恶。
P7——明天,一切都将会变化,明天。突然,他发现明天将还是老样子,后天,往后的日子也都会一样。他发现一切无可挽回,这使他万念俱灰。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会让你去死。由于不堪忍受这些想法,有人自杀——或如果人还年轻,就会把这些写出来。
是衰老,疯狂,还是酒醉。我不知道。他的终了将令人肃然起敬,催人泪下,是了不起的终了。他将死得壮烈,我要说的是他将在痛苦中死去。这对他是个安慰。而此外还有别的出路吗?他永远地衰老了。
读后感:
一个信仰上帝和喜欢待在黑暗里并深受“神灵启示”的老妇人。一个编造谎言并不停讲述过去的“阅历丰富”的老父亲。一个操持所有家务“掌控一切”的老祖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都认为自己的存在非常重要,而他们的共同结局是在绝望和孤独里死亡。讽刺吗?
个体的命运都相似而不同,但每个人都会死。那一天,哭声是虚假的。阳光仍旧灿烂,温暖我们尸骨。
回应 2021-02-10 18:08 -
第一段太难了! 不过,还是要读! 所以,先还原一下杜版的第一段吧。 (译者杜小真 顾嘉琛,简称杜版) 如果说,唯一的天堂就是人们已失去的天堂,我知道该如何为我身上的某种温柔而又非人道的东西命名。一位移居国外者返回祖国。而我,我还记得。讽刺,僵持,一切都停止了,终于,我回国了。我不愿回味幸福。原因很简单,也很容易说明。因为在遗忘的深处,从我面前再现的那些时光中,还留有对纯粹激情的一种完美的回忆,对于悬...
2020-11-10 20:19 1人喜欢
第一段太难了!
不过,还是要读!
所以,先还原一下杜版的第一段吧。
(译者杜小真 顾嘉琛,简称杜版)
如果说,唯一的天堂就是人们已失去的天堂,我知道该如何为我身上的某种温柔而又非人道的东西命名。一位移居国外者返回祖国。而我,我还记得。讽刺,僵持,一切都停止了,终于,我回国了。我不愿回味幸福。原因很简单,也很容易说明。因为在遗忘的深处,从我面前再现的那些时光中,还留有对纯粹激情的一种完美的回忆,对于悬浮于永恒之中的时刻的回忆。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但我知道它总是太迟了。我喜欢看一个弯曲的动作,喜欢景色中的一棵位置恰当的树。为了重建这全部的唉。我们只需这样一个细节就足够了:长久关闭着的房间的味道,脚步的特殊声响。我就是如此,如果我喜欢表现自己,最终我是我自己,那是因为只存在着使我们回归自身的爱。 引自 不置可否 首先,我面对的是这样一篇散文,它出自一位20出头的忧郁男子——加缪(这个说法不严谨哈,我只是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是加缪22岁时写的,不好意思~)。为了理解这篇散文,我把它分成了6个部分:
1
如果说,唯一的天堂就是人们已失去的天堂,我知道该如何为我身上的某种温柔而又非人道的东西命名。 引自 不置可否 这是第一部分。它好像是一个谜语,给我抛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一的天堂就是人们已失去的天堂”?
问题二:加缪身上那“某种温柔而又非人道的东西”是个什么东西?
问题三:这句话啥意思?
按照我的经验,哲学类书籍但凡是字面意义上特别好理解的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因为你已经理解到了。比如“温柔的东西”“非人道的东西”,字面上看来,我是能够在头脑中找出对应的各种形象,就是各种人间的形象或者人间传说的形象。但是加缪那个“温柔而又非人道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先提出问题,暂时我也给不出回答。也许,通过继续写下我读这一段的感受,我可以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
2
一位移居国外者返回祖国。而我,我还记得。讽刺、僵持,一切都停止了,终于,我回国了。 引自 不置可否 这是第二部分。我把它划出来,仅仅是因为从意义上讲,这一部分的意义完整且容易理解。但它和文章有啥关系?和那个东西有啥关系?我现在也还解释不出来。
3
我不愿回味幸福。原因很简单,也很容易说明。因为在遗忘的深处,从我面前再现的那些时光中,还留有对纯粹激情的一种完美的回忆,对于悬浮于永恒之中的时刻的回忆。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但我直到它总是太迟了。 引自 不置可否 在第三部分里,它,出现了!——为什么我这么在意“它”呢?因为我第一次看不置可否的时候,我读得特别吃力,然后我就在网上看别人怎么说。那就有人说了,杜版的翻译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于:“突然出现的代词,让人不知道指代的是什么?”好嘛,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它是什么?也就是在加缪的这个文字中:什么东西总是太迟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在于,这一段话有另外一个版本的翻译,是译林出版社的《加缪文集》里面,叫做《是与否之间》:“我不愿意回味幸福。那是一件更简单的事,那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我想起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在遗忘的深处,特别保存着关于一种纯粹的感动的、一种悬浮在无限之中的时刻的完整记忆。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我知道它总是太晚。”
我很确定这两个中文文本当中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
杜版的意思是说:“我不愿意回味幸福。”为什么呢?加缪解释说“因为在遗忘的深处还有着那个完美的回忆,那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也是迟来的”。我理解的这个逻辑是:先表达“我不愿回味幸福”,再对此作出解释;而且加缪在这个解释的内容当中提出了关于“幸福”这个主题的见解:何谓幸福?那就是一种完美的回忆,并且我知道它来的太迟了,即“幸福”总是迟的;为什么说我不愿意回味幸福呢?因为我知道幸福是一种对过去的完美回忆,它总是迟来的。
而译林出版社的中文文本的意思是:我不愿意回味幸福。我认为回味幸福是一件更简单的事,更容易的事。我想到:在遗忘的深处,有……的完整记忆。这记忆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我知道它总是太晚。
说实话,我是因为通过阅读译林出版社的中文文本,受到启发之后,我才能把杜版的这一段文字读的明白了一点。就是说,我是因为从字面上,比较确定这两个中文文本有意义上的差别,我才会想,加缪他到底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回到译林出版社的文本。既然说回忆幸福是一件更简单更容易的事,那就应该存在一个比较的逻辑:是和啥事儿比啊?是和之前写到的“回到祖国”比吗?还是和“后来的我想到的那些东西”比?还是和“我想起来了”这个行为比?这一点我是一直都不太明白(有看过译林出版社《加缪文集》里面,《是与否之间》的同学。我还是很希望由你们来告诉我你们的感受,我确实没有把译林出版社的这一部分读明白——后来明白了,应该是和后面描述的东西做比较),所以我才会反过来重读杜版,找杜版的逻辑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加缪会说“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我尝试把汉字拼凑起来,这句话就变成了“这个对于过去的完美回忆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可是我仍然不能理解这句话。
*****
这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我觉得写的特别美好,特别能被理解的一部分。
*****
4
我喜欢看一个弯曲的动作,喜欢景色中一棵位置恰当的树。 引自 不置可否 那个弯曲的动作和位置恰当的树为什么那么讨人喜欢?因为它真的刚刚好!我自己的经验,我感觉跟加缪的这种感受比较类似的,是我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蜷在我们家藤椅上。然后我拿一个脚趾头去点一下地,这时候藤椅前面的两个脚就会离地,然后椅子就全靠着后面两个脚的支撑,整个往后仰。我点一下,再点一下,有时候力量小点儿,有时候力量大点儿,直到我觉得有个刚刚好的力度,可以让我那个椅子前脚离地还可以保持一会儿平衡,我就会试着去感受那种椅子既不往后翻,也不会一下子前脚落地立马恢复四平八稳那种状态的半空中的感觉。真的,这个游戏让我特别着迷,每次我能够在半空中多待那么几分秒吧,我都特别有成就感,而且特别满足。这种说不明白但是刚刚好的感觉,真的特别棒!所以,我自己也是很认可译林出版社的那个翻译,我觉得它的文学性就比杜版的强,读起来感受更好:“我们喜欢一种行为的灵活,喜欢风景中适时地出现一棵树。”这个描写是很有画面感的。不过区别又出现了!
杜版的描述让我觉得:那个“我”是站在事物之外,所描述的东西恰恰是身处事物之外的“我”所“看到的”;而我自己的经历和译林出版社的描述则更像是身处其中——我是喜欢由我自己一系列的动作所引起的那种悬空的感受;译林出版社是提到行为的灵活和刚好出现的树——简单的说,译林出版社的这一段描述是能够身处其中去感受到的;而杜版的描述就好比回忆或者看电视或者看电影——就是我们就在一旁看着,看着眼前的画面好热闹好精彩好没好,但是我们没有身在其中。而且,别忘了,加缪描述的是,他“看到的”一种刚刚好的情形。
什么叫做刚刚好?真的有一个刚刚好的情形吗?我小时候的那个游戏,那个我说不清楚但是特别喜欢的状态只能维持那么一会儿,对于我来说,那个刚刚好的状态真的得来不易,而且我游戏的那个刚刚好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瞬间就没得啦——我需要很仔细的去掌握一个脚趾头的力度,然后还要很小心地去维持那个刚刚好的平衡,而且我只能维持一瞬间。
5
为了重建这全部的爱,我们只需这样一个细节就足够了:长久关闭着的房间的味道,脚步的特殊声响。 引自 不置可否 这句话,就特别能让人有一种共鸣:那就是回忆,而且回忆到的都是些小细节。可是问题在于,这句话什么意思?加缪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爱就爱嘛,为什么要“重建”爱?
首先,从最简单的一个细节入手吧。在杜版的翻译里,“我们”这个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词,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就在这句话。而在译林出版社的翻译里,“我们”这个词早在上一部分的内容里面出现了。我认为,这个差别导致了两个中文文本意义上的差别。
在杜版的文本中,4部分正好和3部分中的内容形成了对比。第3部分是:我不愿回味幸福。第4部分是:我喜欢看到刚刚好的东西。而译林出版社的文本体现出来的对比相对弱一点(对于我这种纠结的人,我其实不把这种东西当对比的)——译林出版社的第3部分是我不愿意回味幸福。第4部分是:我们喜欢刚刚好的东西。
回到第五部分,杜版的“我们”。我认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为了“重建”爱,只需要细节部分的回忆。但是,为什么是“重建”爱,不是“感受”爱?这里,我按照字面意思,把“重建”爱理解成为一种人为的加工工程,即“这全部的爱”是我们自己通过回忆一些细节的东西来建设起来的,而且是重新建设起来的。
6
我也是如此,如果我喜欢表现自己,最终我是我自己,那是因为只存在着使我们回归自身的爱。 引自 不置可否 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好困难啊!主要还是因为:虽然道理我都懂,但是这句话就这么摆在我面前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它是从何而来的呢?什么叫做“喜欢表现自己”嘛?
在这里,译林版倒是给我了一个启发,译林版的文本是:“我也是这样。如果我全身心地爱,我终于会变成我自己,既然只有爱能把我们变成自己。”原来,译林版翻译的是“如果我全身心地爱”。捋一捋:虽然我不敢直接把“如果我喜欢表现自己”替换成“如果我全身心地爱”,但是我认为译林版的翻译提供了一个线索,那就是“爱”,而且“只有爱能把我们变成自己”;同时,杜版也说:“只存在着使我们回归自身的爱”。
********
卧槽!!!好难啊好难啊好难啊!!!
*********
我开始头痛了,所以我决定今天就不写了!然后,我要去抢一个帆布包包,因为双十一打折~
然后,我要睡觉,我要睡个好觉,明天起来再完成我的读书笔记!这还只是《不置可否》的第一自然段,我就卡住啦!不过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个真的太难了!!!
回应 2020-11-10 20:19 -
老病妇的女儿对年轻人说:“她独自一人时总要关灯。她喜欢待在黑暗之中。” 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晓一点东西,他很痛苦,他什么也不再说了。 当一个人年老时,这是最可怕的。人们已判定他沉默与孤独。人们向他暗示他行将死亡。而一个行将死亡的老人是无用的,甚至是令人不舒服的、狡诈的。让他走开;要是做不到这点,就让他闭嘴:这是绝无仅有的一点敬意。 在生命的尽头,衰老变得令人厌恶。他说什...
2020-03-04 13:37
老病妇的女儿对年轻人说:“她独自一人时总要关灯。她喜欢待在黑暗之中。” 引自 讽刺 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晓一点东西,他很痛苦,他什么也不再说了。 引自 讽刺 当一个人年老时,这是最可怕的。人们已判定他沉默与孤独。人们向他暗示他行将死亡。而一个行将死亡的老人是无用的,甚至是令人不舒服的、狡诈的。让他走开;要是做不到这点,就让他闭嘴:这是绝无仅有的一点敬意。 引自 讽刺 在生命的尽头,衰老变得令人厌恶。他说什么都没有人听了。他走着,转到街角,打了个踉跄,几乎要跌倒。我看见他了,样子很可笑,但这有什么办法。无论如何,他还是喜欢上街,在街上要比在家好,因为这时若在家,焦躁使他看不见他的老伴,使他独自留在房间里。 引自 讽刺 是衰老,疯狂,还是酒醉,我不知道。 引自 讽刺 祖母已70岁了,但还掌管着这个家。在她的床上方挂着一幅画像,画像中的她还不到5岁,笔直地站着,穿着一件黑色长裙,饰物直扣到脖子,裙子上没有一点皱褶,睁着明亮、冷峻的眼晴。她这一身皇后服饰随着年龄一起放弃了,而有时她又试图在街上重新找到这种衣着打扮。 引自 讽刺 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引自 讽刺 回应 2020-03-04 13:37
论坛 · · · · · ·
没人觉得杜小真的翻译很影响阅读理解吗 | 来自光's猫撒 | 12 回应 | 2018-11-07 |
反叛者是全译吗? | 来自williamball | 1 回应 | 2018-01-26 |
(吐槽)外面的紫色小包皮真土。 | 来自水兮风兮 | 9 回应 | 2013-06-11 |
感觉很纠结 | 来自maggie | 1 回应 | 2011-08-18 |
喜欢 | 来自猫腿 | 2008-01-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9)9.1分 235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8.7分 14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jackchen 2015-04-11
没有哲学逻辑的脑子,看了好吃力...
14 有用 海扬尘 2011-01-04
若没有对生之绝望,就不会有生之爱。人们上电影院,把一位老妇人扔在家里;一个不再有人听他说话的老人;一位老妇人的死没有换来任何东西。而另一边仍是阳光灿烂的世界。若不接受这一切,又能做什么呢?中间的几篇看不太懂。《反叛者》及之后的几篇讲述了反叛者。反叛者对生活说是,对未来说不。人不为虚渺的未来或目的而生活。所以反叛是适度的革命,是在有限的世界中生活,是有界限的,革命则为某种目的运用一切手段,这就可能导... 若没有对生之绝望,就不会有生之爱。人们上电影院,把一位老妇人扔在家里;一个不再有人听他说话的老人;一位老妇人的死没有换来任何东西。而另一边仍是阳光灿烂的世界。若不接受这一切,又能做什么呢?中间的几篇看不太懂。《反叛者》及之后的几篇讲述了反叛者。反叛者对生活说是,对未来说不。人不为虚渺的未来或目的而生活。所以反叛是适度的革命,是在有限的世界中生活,是有界限的,革命则为某种目的运用一切手段,这就可能导致无度的暴行。 (展开)
23 有用 Ǒphelia 2015-09-30
纽约的雨是流亡者的雨。它丰沛、连绵、密集,不知疲倦地在高耸的水泥楼宇之间向着街衢倾泻而下,街道顿时沉入幽暗之井。躲进出租车,红灯停、绿灯行,面前的雨刷单调地快速摆动,把纷至沓来的雨水从挡风玻璃上扫到一边,你会蓦地恍若落入陷阱。你确信,如此行驶几个小时也逃不出这些方块囚室或水塘,涉过一个又一个水塘,却无望见到一座山冈或者一棵真正的树。白惨惨的摩天大楼在灰色雾霭中若隐若现,如同为亡者之城而立的一座座巨... 纽约的雨是流亡者的雨。它丰沛、连绵、密集,不知疲倦地在高耸的水泥楼宇之间向着街衢倾泻而下,街道顿时沉入幽暗之井。躲进出租车,红灯停、绿灯行,面前的雨刷单调地快速摆动,把纷至沓来的雨水从挡风玻璃上扫到一边,你会蓦地恍若落入陷阱。你确信,如此行驶几个小时也逃不出这些方块囚室或水塘,涉过一个又一个水塘,却无望见到一座山冈或者一棵真正的树。白惨惨的摩天大楼在灰色雾霭中若隐若现,如同为亡者之城而立的一座座巨大墓碑,楼身似乎微微摇摆。这个时辰,人走楼空。八百万人口、钢筋水泥的气味、建筑者的疯狂,而那直插云端的却是寂寞。“就算我把世上的人全部抱住,也丝毫保护不了我。” 不敢相信除了EBWhite还有人能写这么赞的纽约。 (展开)
49 有用 沈入忘🌟 2013-01-20
大段大段的看不懂……为自己的智商捉急
0 有用 janes 2013-07-19
读的累死了=。=玛德我是工科女啊。。。以后还是只读加缪的小说好了。。。
0 有用 流浪布偶收容所 2021-03-27
我晕了,我没装
0 有用 塞林 2021-03-22
佶屈聱牙
0 有用 寅至辰的吉普赛 2021-02-15
车上看完,看完上车
0 有用 禾勿甫 2021-02-15
翻译扣一分。太多病句了。
1 有用 沛 2021-01-28
两三年前读过,辅助读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今年听杜小真教授讲解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回过头发现萨特与加缪之间有不少思想上的共通,便更疑惑两人为何而决裂,郭宏安先生所说“荒诞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区别,深入的具体的差别又是什么?最后,这本作品集译文的感受性很好,无论理解萨特或加缪的存在主义,都无法绕避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无法忽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世俗化所伴随的生命体悟。是对生与死的观照和切... 两三年前读过,辅助读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今年听杜小真教授讲解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回过头发现萨特与加缪之间有不少思想上的共通,便更疑惑两人为何而决裂,郭宏安先生所说“荒诞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区别,深入的具体的差别又是什么?最后,这本作品集译文的感受性很好,无论理解萨特或加缪的存在主义,都无法绕避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无法忽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世俗化所伴随的生命体悟。是对生与死的观照和切己体验,促成萨特、加缪深入人心。至于哲学无法完全用更直观的文学性去表述题旨(因为哲学倾向于逻辑推论,涉及不少推理方法),我觉得任由感想甚至是疑惑穿梭其间,只留下空白也是无所谓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