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作者简介 · · · · · ·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目录 · · · · · ·
自序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词
一 现实一种
二 河边的错误
三 一九八六年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词
一 现实一种
二 河边的错误
三 一九八六年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母亲嘟嘟哝哝像是嘴里塞着棉花。 那天早晨她醒来时感到一种异样的兴奋。她甚至能够感到那种兴奋如何在她体内流动。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她明显地觉得脚趾头是最先死去的,然后是整双脚,接着又伸延到腿上。她感到脚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她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涌过腰际后死亡就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这时她感到双手离她远去了,脑袋仿佛正被一条小狗一口一口咬去。最后只剩下心脏了,可死亡已经包围了心脏,像是无数蚂蚁似的从四周爬向心脏。她觉得心脏有些痒滋滋的。这时她睁开的眼睛看到有无数光芒透过窗帘向她奔涌过来,她不禁微微一笑,于是这笑容像是相片一样固定了下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现实一种 -
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越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黯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额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有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余华作品系列(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鲜血梅花》《黄昏里的男孩》《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等
。
喜欢读"现实一种"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现实一种"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实一种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4 条 )




《河边的错误》--施虐快感与不正常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一遍后回去又翻读一遍,发现很多漏掉的细节。 掉了发卡的女生、年轻工人王宏、妄想狂许亮,以第一节的叙述来看,都应不是凶手,唯一可能的凶手即是疯子。 疯子为什么杀幺四婆婆?怕是源于幺四婆婆与他的相处中默认了他的施暴。幺四婆婆是一个没有男人然而又渴望被爱的寡妇... (展开)论坛 · · · · · ·
所以幺四婆婆是谁杀死的,为什么要杀死她 | 来自啊秋 | 6 回应 | 2022-04-23 22:30:41 |
请问还有什么风格类似的推荐吗? | 来自豆友xhtnaOq_9E | 2022-03-19 21:51:48 | |
感受 | 来自一窨 | 2021-03-13 12:35:56 | |
第一次发现小说也可以这样写的 | 来自河之流 | 2 回应 | 2013-04-22 20:13:06 |
冷静的软暴力 | 来自duodshaos | 5 回应 | 2010-10-25 00:18:0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作家出版社 (2008)8.4分 11781人读过
-
青海人民出版社8.4分 4557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8)7.8分 544人读过
-
新世界出版社 (1999)8.1分 51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北大11秋中國當代文學課提到的重点篇目 (贯叶金丝桃)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冯唐与阿乙提到的书 (不鸟万阿润)
- 《當代小說二十家》書單 (小知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实一种的评论:
feed: rss 2.0
118 有用 菲戮 2013-10-18 08:23:52
他敢写你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28 有用 Arrebato 2011-08-18 12:21:32
用力过猛...
13 有用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19-07-10 18:26:26
重读。一组卡夫卡式的寓言。相比《现实一种》冷静到骨子里的暴力叙述,《一九八六年》疯子的自戕并不那么恐怖。真正恐怖的是结尾所暗示的另一种结局:如果那人其实是个“干净的疯子”呢?这个文革后的小镇,一切仿佛都苏醒了,一切痛苦和暴力似乎都被谅解和遗忘了。“他们以为春天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和《一九八六年》同样试图做叙述实验而显得青涩的《河边的错误》是读者接受门槛最低的一篇。暴力与非暴力的边界到底在哪儿呢?... 重读。一组卡夫卡式的寓言。相比《现实一种》冷静到骨子里的暴力叙述,《一九八六年》疯子的自戕并不那么恐怖。真正恐怖的是结尾所暗示的另一种结局:如果那人其实是个“干净的疯子”呢?这个文革后的小镇,一切仿佛都苏醒了,一切痛苦和暴力似乎都被谅解和遗忘了。“他们以为春天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和《一九八六年》同样试图做叙述实验而显得青涩的《河边的错误》是读者接受门槛最低的一篇。暴力与非暴力的边界到底在哪儿呢?杀死疯子不算暴力。而疯子是可以被制造的。相较而言,《现实一种》是这部集子甚至余华前期写作最核心的文本。一种真正的“余华式的”写作从中诞生。高度化约的笔法最接近卡夫卡,仅用一个家庭无止境的暴力虐杀(让人想到另一个有人变成甲虫的家庭)就构成一种全人类生存境遇的隐喻:暴力就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暴力生生不息。 (展开)
1 有用 薯不知 2011-01-24 21:41:17
《现实一种》——从来未见过这种文风,荒诞可笑又绝对悲凉。每个人都又蠢又麻木自私,看得一边大笑一边冒冷汗。
2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20-06-26 17:20:28
虽然可以理解余华老师在年轻时的尝试,但还是很不喜欢这种残酷叙事。当然,要知道现实中的残酷要比小说中更残酷。
0 有用 孙知无 2023-01-28 21:55:28 河南
好看。《现实一种》冷静,残酷,恐怖。《河边的错误》在侦探小说模板下玩出新花样。同样是“疯子”,一个可怜,一个还是可怜《1986》。余华前中期的作品还是可以看的,要多补了。
0 有用 🧸(戒I版) 2023-01-13 17:07:26 广东
只觉是刻意展露丑恶,某些片断卖弄的意思太过强烈了。
0 有用 巨米雨 2023-01-03 20:48:12 澳大利亚
我算是仁至义尽了,去读这种故事会都不如的东西。给两星是因为不脏。
0 有用 Moodstabler 2022-12-23 22:14:54 安徽
在B站上一位up主推荐来的,很快看完了,非常冷厉的文风,让我对余华有了新的认识。
0 有用 momo(读书版) 2022-11-17 14:39:57 重庆
午睡时做过的最长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