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朗索瓦·勒维尔与他皈依佛教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尼泊尔俯临加德满都的山上的一个僻静处,开了一场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和尚说: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的机能。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通,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哲学家说:从这些谈话中我吸取了什么教训?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它们启发我产生对于作为智慧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钦佩,以及对于作为形而上学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怀疑。它们也使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对这种学说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释。这首先是因为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一个真空。
和尚与哲学家的创作者
· · · · · ·
-
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赖声川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赖声川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赖声川同时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目录 · · · · · ·
从科学研究到精神探求
宗教还是哲学
黑匣子里的幽灵
一种精神科学?
关于佛教形而上学
对世界的行动和对自我的行动
佛教与西方
宗教精神性与世俗精神性
暴力从何而生?
智慧、科学与政治
佛教:衰落与复兴
信仰、礼仪与迷信
佛教与死亡
个体即国王
佛教与精神分析
文化影响与精神传统
进步与创新
和尚问哲学家
哲学家的结论
和尚的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父:······我认为,现代西方科技文明所给我们的限制在于,虽然大家都能够享受科技文明的好处,但事实上很少人参与它。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宇宙、物质和生命如何运作,但是每天上百万的人——包括我自己——服用阿司匹林,且对阿司匹林如何暂时解除我们的疼痛毫无概念。当我们说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科技时代,这根本不是事实。人类活在一个与科技时代平行的时代中。一个文盲可以享受所有科学和科学副产品所带来的好处,程度就和顶尖科学家一样。但是在古典和现代科学诞生的西方,绝大多数的人无视于科学的内在运作,他们必须得到什么别的。直到最近,那个“别的”就是宗教以及那些政治乌托邦。除了伊斯兰教世界之外,宗教无法再完成这个功能,而所有的乌托邦已经在血腥和荒谬之中崩溃,于是出现一个真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子:想一想,我们这一辈子为什么选择做我们所做的?如何选择?我们是不是在选择?佛教对懒惰的定义在此似乎很切题: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佛教的观点中,这种懒惰会让你觉得就算努力也没有意义,你永远无法达到任何心灵上的成就,这种懒惰让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也是在这里最切题的,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所有时间都花在解决次要问题上,一个接一个,在一个永无止境的顺序中,像湖上的涟漪一样。你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情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我觉得现代世界中知识的过度横向发散与这第三种懒惰有关,就算在这种懒惰中,也有人一辈子都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件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和尚与哲学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和尚与哲学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和尚与哲学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2 条 )

一场通过理性辩论证明非理性存在的柏拉图式试验




读后记《僧侣与哲学家》20180211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实话说,这本书挺难读的。我是夜读,一般在睡前,好几次差点读睡着了。难点在于无论是“哲学”还是“佛教”,我对它们的认知还停留在遥远的高中文科时代……而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性的东西(何况还是被筛选过的、有限的)早就被忘光光了。大学时曾修过一门选修课,据说是我们学... (展开)
读《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论坛 · · · · · ·
与其说是对话,还不如说是一场考试和检查 | 来自BWV八核 | 2022-03-16 18:45:03 | |
被翻译给毁了的书 | 来自无情的生命机器 | 11 回应 | 2014-10-28 10:46:24 |
一般 | 来自竹簡 | 2009-12-07 11:40:56 | |
部分语句摘录《和尚与哲学家》 le moine et le phi... | 来自沙丁鱼2 | 2 回应 | 2009-08-25 13:17:05 |
为何翻译为《和尚与哲学家》? | 来自镜泊 | 2009-04-10 12:09:0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8.6分 2993人读过
-
Schocken (2000)8.3分 22人读过
-
Pocket (199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Schocken (199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安妮的书单 (Rainingbox)
- 自如书系【灵修体悟】 (一合)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汉译大众精品文库 (嘿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和尚与哲学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柳树 2006-08-29 16:39:45
眼睛看不懂唯有用心
0 有用 艾吉奥 2016-05-24 14:12:27
看了几页,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里对佛教或瑜伽之类的理解是西方嬉皮士运动留下来的产物,虽然可以追究的年代更久些,却也无法避免这几十年的西方情境化阐释带来的后果,无论是追求中产阶级的心理健康,还是体悟佛教的真谛,总觉得变了样,正如东方人信仰基督教一样,异样!
0 有用 老二 2012-08-10 19:30:24
并不难读。
1 有用 沙丁鱼2 2008-05-22 11:40:31
买了一年才开始看。
1 有用 阿尔吉侬 2015-01-02 10:38:23
讲真,这种柏拉图式的对话录,如果没有论辩峰起的戏剧效果,那么就要有足够的思想性,但是这书两者都不具备好吗!PS.偶然发现有些读者居然还是因为安妮宝贝来看的……
0 有用 阳极-半导体 2023-08-31 23:03:04 北京
再版后的名字是僧侣和哲学家,距离14版后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版。以如今的思维架构看,是一本错误百出的书,作者理解的哲学结构和佛学结构已无法对这个时代给予自洽的回应。
0 有用 camus1997 2022-12-20 10:35:43 安徽
这书应该买的早,但真正读完很迟了,二十年以上间隔吧,于是,也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但封面不是这样子的,但确实是同一本书,怎么说呢,起码对于“对谈”这一西方古老论及哲学的形式,第一次,哦不算第一次,第一次是苏格拉底的斐多,但近代以来,它是我读的有味道的对谈类型的哲学论著,不像一个人独白的理论构造类型,很有意思,从西方人角度走入佛教的心得,所谓精神科学实践,里面话题很宽泛,什么都有,对于智慧,两个对谈者有... 这书应该买的早,但真正读完很迟了,二十年以上间隔吧,于是,也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但封面不是这样子的,但确实是同一本书,怎么说呢,起码对于“对谈”这一西方古老论及哲学的形式,第一次,哦不算第一次,第一次是苏格拉底的斐多,但近代以来,它是我读的有味道的对谈类型的哲学论著,不像一个人独白的理论构造类型,很有意思,从西方人角度走入佛教的心得,所谓精神科学实践,里面话题很宽泛,什么都有,对于智慧,两个对谈者有自己的见解,论述的重点,我是一种好奇心作怪,西方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可能有一种什么不同的侧重,有点意思,以后可以再温习一遍,有启发性。 (展开)
0 有用 栓识吧 2022-06-18 00:38:21
一直摘录了一段马蒂厄说过的话,大意是人的欲求被情绪操纵,本质又是我们感受现实后当时的看待方式,痛苦来源于自我中心主义,如果前提是关心别人,那么幸福就会得来的很突然,也相当容易。因为实际上,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而更好的造福别人。
0 有用 IIsy 2022-03-27 20:15:53
暗夜道路?经验信使,当作使命…🉑️
0 有用 过敏雷蒙德 2022-02-16 16:59:55
哲学家充满了疑惑,进而尝试理解。和尚有信念,却少了一些开放性,不过父子用这样的身份去对谈,本身就太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