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册)》的原文摘录
-
231.【政】
統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國家的統治管理。論語子路:"衛君待子而為~。"孟子梁惠王上:"察鄰國之~,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查看原文)
-
232.【教】
(一)動詞。教導。司馬遷報任安書:"~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又名詞。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則近於禽獸。"
(二)名詞。文體的一種。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蕭統文選序:"又詔誥~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引申為官府的文告。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及詩賦雜文。"又為書信中的敬詞,指對方的話或要求。蘇軾答謝民師書:"未能如~。"
(三)動詞。讀jiāo。使。一般多用於詩詞。杜甫奉酬嚴公詩:"草茅無經欲~鋤。"白居易琵琶行:"曲罷常~善才服"。(善才:唐代樂師之稱。)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枝上啼。"
(查看原文)
-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著重在規定刑罰。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盜賊多有。"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俠以武犯禁。"
(二)制度。賈誼過秦論上:"內立~度,務耕織。"
(三)動詞。效法,學習好的榜樣。孟子公孫醜上:"則文王不足~與?"
(四)方法,辦法,法子(後起義)。杜甫寄高三十五書記詩:"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查看原文)
-
234.【術】
(一)道路,街巷。禮記月令:"皆修封疆,審端徑~。"(端正其徑路。)漢書刑法志:"園囿~路。"左思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書諫吳王:"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所操之~多異故也。"[方~]技藝。古代把懷有特種技能者如醫藥、蔔筮等歸為一類,叫"方~"。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北史周澹傳:"多方~,尤善醫藥。"
(查看原文)
-
235.【勢】
(一)力量,權力。荀子正論:"天子者~位至尊,無敵於天下。"戰國策齊策四:"鬥趨見王為好~,王趨見鬥為好士。"
(二)形勢,某種情況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則然也。""勢"又用作狀語,表示具體情況所決定。孟子離婁上:"公孫醜問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語有"~不兩立"。[其~]用作狀語表示"勢必"。史記淮陰侯列傳:"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糧食必在其後。"又:"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引申為機會。孟子公孫醜上:"雖有智慧,不如乘~。"莊子秋水:"時~適然。"
(查看原文)
-
236.【數】
(一)數目,數量。莊子秋水:"號物之~謂之萬。"
(二)技藝,特指博弈之類的技藝。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小~也。"
(三)占卜。楚辭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為命運。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奇。"又舊日迷信有"天~"、"大~"、"氣~"、"劫~"等說法。
(四)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讀shǔ,上聲。計算。莊子秋水:"雜而下者不可勝~也。"
(六)讀shuò,時間相隔得短。跟"疏"相對。論語裡仁:"朋友~,斯疏矣。"禮記祭義:"祭不欲~,~則煩。"
(七)讀cù,密。跟"疏"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查看原文)
-
237.【朝】
(一)讀zhāo,早晨。跟"暮"、"夕"相對。論語裡仁:"~聞道,夕死可矣。"莊子逍遙遊:"~菌不知晦朔。"[崇~][終~]從天明至食時(將近日中的時間)為終朝(崇朝)。詩經墉風蝃蝀:"崇~其雨。"老子:"飄風不終~。"
(二)讀cháo。動詞。朝見,臣在早晨拜見君主。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戰國策趙策三:"率天下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見。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撫四夷也。"
(三)讀cháo。名詞。朝廷,朝見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戰國策齊策一:"於是入~見威王。"引申為朝代。杜牧赤壁詩:"自將磨洗認前~。"
(查看原文)
-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于王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使~無所掠。"又形容詞。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養的。莊子天地:"民如~鹿。"引申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對。論語雍也:"質勝文則~。"
(查看原文)
-
239.【塗】
(一)路。論語陽貨:"遇諸~。"孟子梁惠王上:"~有餓莩而不知發。"這種意義又寫作"塗"。戰國策趙策三:"將之薛,假~于鄒。"後代又寫作"途"。陶淵明歸去來辭:"實迷~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今成語有"道聽~說","半~而廢"。
(二)泥。孟子公孫醜上:"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為塗飾。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為塗抹,塗改(後起義)。李商隱韓碑:"點竄堯典舜典字,~改清廟生民詩。"
(查看原文)
-
240.【江】
專有名詞。長江,揚子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又:"~漢以濯之。"引申為一般的河流(後起義)。注意:"江"字一般總是指長江,如"江東"是長江之東,"江南"是長江之南。即使在後代,除非加上另一個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數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連用,否則仍指長江。杜甫秋興詩:"~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江間"指長江中間。
[辨]江,河。"江"與"河"既然都是專名,當然不是同義詞。後代被引申為一般河流的意義時,則變為同義詞。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湘江、灕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義的影響。
(查看原文)
-
241.【關】
(一)門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臧紇斬鹿門之~以出。"又動詞。關門(門上了閂)。陶淵明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
(二)出入國境的關口。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之賓客敂~,則為之告。"(敂kòu:到。賓客:指來朝聘的諸侯、卿大夫等。)引申為國防上的關。賈誼過秦論上:"秦人開~而延敵。"又為關卡,稅關。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征。"
(三)關連,關涉(後起義)。杜甫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暗穀非~雨,丹楓不為霜。"
(查看原文)
-
242.【宮】
(一)房屋,住宅。論語子張:"譬之~牆。"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中而用之?"後來專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宮殿(秦漢以後的意義)。賈誼過秦論中:"作阿房~。"杜甫詠懷古跡詩(其四):"先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聲之一。古代音樂,宮商角征羽為五聲。禮記樂記:"~亂則荒,其君驕。"
(三)古代五刑之一,閹割之刑。尚書呂刑:"~辟疑,赦;其罰六百鍰。"
[辨]宮,室。先秦時代,"宮"與"室"是同義詞。自從"宮"字專指帝王住宅以後,它就和"室"字大有區別了。
(查看原文)
-
243.【府】
(一)藏財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倉廩~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史記項羽本紀:"籍吏民,封~庫,而待將軍。"成語有"天~之國"。"天府"原意是天的倉庫。
(二)官府。諸葛亮出師表:"宮中~中,俱為一體。"引申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為對人家庭的尊稱。如"~上"。
(查看原文)
-
244.【衣】
(一)衣服,有時候特指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兮~兮,綠~黃裳。"(裳:讀cháng。下衣。)又豳風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布~之怒乎?"
(二)讀yì,去聲。動詞。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許子~褐。"又指給人穿衣。詩經小雅斯干:"載~之裳。"
(查看原文)
-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總稱。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又為動詞。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乎?"
(二)讀guàn,去聲。古代的一種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成人禮,開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論語先進:"~者五六人。"[弱~]指剛成年。王勃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
(三)讀guàn,去聲。超出眾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頂的。漢書丙吉傳:"蕭曹為~。"(蕭:蕭何;曹:曹參。)白居易與元九書:"~於卷首。"今雙音詞有"~軍"。
(查看原文)
-
246.【屨】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織席以為食。"注意:上古沒有"鞋"字,"屨"就是"鞋"。
(查看原文)
-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人弦高將市于周。"孟子梁惠王上:"~賈皆欲藏于王之市。"
(二)五聲之一。禮記樂記:"~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詩十九首:"清~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
(四)朝代名。成湯取代夏之後建立的王朝。盤庚時遷于殷,所以又稱為"殷"或"殷~"。
(五)估量,計算。漢書趙充國傳:"虜必~軍進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討論。晉書阮籍傳:"籍嘗于蘇門山遇孫登,與~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引申為現代的"商量"。
(查看原文)
-
248.【賈】
(一)讀gǔ。賣。詩經邶風穀風:"~用不售。"(用:因此。售:賣出去。)又為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歲~馬。"引申為招惹。左傳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讀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于王之市。"
(三)讀jià。價格。論語子罕:"求善~而沽諸?"(沽: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相若。"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價"。
[辨]商,賈。運貨販賣的叫"商",囤積營利的叫"賈"。所以說"行商坐賈"。後世不再區別。
(查看原文)
-
249.【旅】
(一)軍隊五百人為旅。左傳哀西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引申為一般的軍隊。論語先進:"加之以師~。"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為眾。成語有"~進~退。"(隨眾進退。)
(二)行。"行旅"二字連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塗。"引申為寄居。史記陳世家:"羈~之臣。"
(查看原文)
-
250.【徒】
(一)步行。周易賁卦:"舍車而~。"論語先進:"不可~行也。"按:不憑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陸行不用車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為步兵。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帥~以往。"
(二)徒黨。有時候指手下的人。左傳宣公二年:"倒戟以禦公~。"有時候指同類,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與而誰與?"有時候指同一集團,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論語先進:"非吾~也。"又微子:"是魯孔丘之~與?"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無道桓文之事者。"引申為徒弟,門徒(後起義)。
(三)空。形容詞。孟子離婁上:"~善不足以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詞。徒然,沒有效果。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師~歸。"今成語有"~勞無功"。
(四)副詞。只,但,僅僅。戰國策魏策四:"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孫醜上:"非~無益,而又害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以吾兩人在也。"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