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社会是何以可能的?这是社会学大师齐美尔追问的问题。而这本书无疑是回答“中国社会是何以可能的”一本经典。不在于答案的可信与否,关键是给人诸多启发。整本著作中,论点最精当、论据最充分、论述最严密的首推吴晗的《论绅权》,从魏晋门阀制度到北宋考试制度,再到元朝之后的军法治臣,吴晗一步一步将绅权与皇权从共存、共治到降而为奴役的过程剥丝抽茧揭露无遗。对历史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但是,几篇文章读下来,字里行间也隐隐透出吴晗对自由知识分子的仇视和轻蔑,说古代那些热衷于维护自身财产和特权的士大夫,用今天的名词来讲,就叫做自由主义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费孝通([1]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录 · · · · · ·
论“知识阶级”
论师儒(以上费孝通)
论皇权
论绅权
再论绅权
论士大夫(以上吴晗)
论天高皇帝远
皇权下的商贾(以上袁方)
论王权与兵
论“家天下”(以上全慰天)
论绅权
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
从保长到乡约(以上胡庆钧)
绅权的本质
绅权的继替(以上史靖)
编后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靠近自己想逃避的对象是一件需要极机警的动作。官僚是奴才,“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臣罪当诛,天王圣明——这角色是不易当的。他们不能全部怠工,一旦给皇帝识破,就会斩头。于是他们得行使出两套面目,在执行向平民要钱要人时得特别卖力,把整个政治的担负转嫁到平民身上,使自己所掩护下的亲亲戚戚都可以豁免。但是一旦平民被逼到铤而走险时,首当其冲的却又是这些人。天纵神明是不能错的,官僚成了替罪羊。卖劲也不好,不卖劲也不好。在这里,中国官场中,经了几千年的磨炼,虽则已有种种传统的“宦术”,但是做官并不是一件太容易而没有风险的事,宦海也可没顶。 … 传统社会里的大家族就是这种团体。全族人合力供给一个人去上学,考上了功名,得了一官半职,一族人都靠福了。在朝廷里没有人,在乡间想保持产是困难的。像顾亭林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改换了朝代,宁可闭门读书,简从旅行,但是为了安全和保障还是不能不派他外甥到朝廷里去侍奉异族。他这种做法,其实在逻辑上并不矛盾。中国的官僚并不是分享政权的,他们和政权本来是处于敌对的地位。侍奉它,就在软禁它,逃避它,并不改变其敌对的地位。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孙末楠所谓敌对的合作。外甥做官,保障了舅舅的安全,甚至可以使舅舅能安心去下革命的种子。在他们看来可以毫不矛盾。 中国传统的官吏并不认真做官,更不想终身做官;打防疫针的人决不以打针为乐,目的在免疫,和免了疫的康健。中国的官吏在做官时掩护他亲亲戚戚,做了一阵,他任务完成,就要告老还乡了,所谓“归去来兮”那一套。退隐山林是中国人的理想。这时,上边没有了随时可以杀他的主子,周围是感激他的亲戚街坊,他的财产有了安全,面团团,不事耕种而享受着农业的收益。这是“衣锦还乡”的景况,是中国专制政治之下的特权人物的享有。他们决不冒险去觊觎政权,他们的孩子都不准玩着“做皇帝”的游戏。他们更不想改革社会制度,因为他们一旦把皇权的威胁消除了,或推远了,他们就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绅士(费孝通) -
知识分成两类:一是知道事物是怎样的,一是知道应当怎样去处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识,后者是规范知识。技术知识和规范知识本是相关相联的,但是规范知识和文字一旦结合而成了不事生产者的独占品时,它和技术知识脱离了。这样一脱离,技术也就停顿了。 传统社会里的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可是他们独占着社会规范决定者的威权,他们在文字上费工夫,在艺技上求表现,但是和技术无关;这也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经济上的既得利益的阶级,他们的兴趣不是在提高生产,而是在巩固既得的特权,因之,他们着眼的是规范的维持,是卫道的。眼睛里只有人和人关系的人,他不免是保守的,人和人的关系要安排到调协的程度必须先有一个安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眼晴里只有人和自然关系的人,单就技术上打算的,他不免是不肯停的,前进的,要变的;在经济,在效率上讲,那是没底的。技术的改变使人和人的关系不能不随着改变,于是引起不断的社会的变动,变动中人和人可能得不到调协,发生冲突,增加生活上的痛苦。 中国知识分子并不是不能明白西洋也有一套所谓精神文明的。西洋的历、数、哲、理都比我们自己的强,这套东西,在纯粹理论方面,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能接受的。以我个人所熟悉的社会科学说,穆勒、斯宾塞、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人的名著很早已有严复的译本。这些理论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洋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但是当这些理论传进中土,却并没有激起工业革命。这说明这套理论一定要和现代技术配合了才发生作用,一旦脱离了技术,只成了一篇文章罢了。——知识分子不能看重西洋文化的理论或是技术,他们同样地并不能把握住两者的关联。他们不能这样,因为他们生活所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把知识分化了的结构。 中国知识分子受着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拘束,使他们不能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担当领导的责任……现代的知识阶级有了不加以实用的技术知识,但是没有适合于现在社会的规范知识。这种人物在社会里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知识阶级”(费孝通)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皇权与绅权"的人也喜欢 · · · · · ·
皇权与绅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对《皇权与绅权》的主要内容归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论绅士 1、 帝王本无种:封建制度中政权有限制,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手上,士和大夫也握有政权。秦末时期封建初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政权变为人人可争夺的东西,但是需用武力。 2、 天下之大不韪:马上得的天下也必须在马上失之。政权是命拼来的,绝不容忍侵犯。(从皇帝... (展开)
【转】郑也夫:读费孝通的《皇权与绅权》



关于这部经典的三点侧记

读袁方《论天高皇帝远》、《皇权下的商贾》

費老三篇文的脈絡雜糅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4分 432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8.4分 55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0分 28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中大图书馆备查(2) (一切归零)
- 专业书籍【壹】 (貳貳肆零叁仟萬)
- 2012 X (疯清扬)
- 中国社会 (阿福缸没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皇权与绅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颜子乐 2017-08-01 08:24:55
储安平发行的费孝通吴晗等青年才俊的讨论稿集。 最后一篇中分析的现象,学校集中于都市,绅士子弟学成后不归,都市乡村环境对立,绅权已经不可避免的无法继替了。 这不正是我们目前的状况吗?那时的学者都知道要追求民权,难道我们现在还要指望这样一个权力怪物在当今的社会中死灰复燃吗?
0 有用 特洛布里恩岛民 2013-01-02 20:56:31
岳麓做的这个封面很丑,而且质量有问题,虽然是1948的集子,但也不能这么被对待吧。
0 有用 oakma 2013-10-12 09:08:40
强烈推荐,对于皇权和绅权的讨论,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清朝被民国代替,从一定意义上是绅权战胜皇权,同时该书对现代社会依然有意义。
0 有用 粟阿姨 2018-12-26 15:07:31
除了费孝通的两篇,其他都是扯淡!瞎拼乱凑的一本书!垃圾!
0 有用 Marvin 2012-10-23 23:48:48
第一次如此详细地阅读一本社会学研究作品。皇权、绅权、帮权、民权构成中国传统权力的基本结构。皇权施诸人民,绅权中立,皇权施诸绅权,绅权反抗,绅权施诸民权,绅权与民权对立,民权强大,绅权则与皇权同一立场。这应是皇权与绅权之间的关系。对于绅权的解读很到位。几家之言,独立思考。疯子。
0 有用 かぜとともいく 2023-03-03 03:50:38 山西
@2021-02-24 20:43:08
0 有用 蓅雲 2023-02-03 20:45:02 河南
中國式現代化根植於中國傳統和歷史、道德倫理,這是一個註定漫長且偉大的轉變——書中論說的現象在當今社會仍可以找到影綽。有意思的是,自己對於中古以上貴族社會的理解居然在這本小書里有了啟示。
0 有用 一只大恐龙 2022-12-31 21:40:53 江苏
且先不论观点如何,认真说话、讨论问题的态度便足以激励人心,这比那些遑论大言或无限细碎的学术文章好过太多
0 有用 郁星 2022-12-02 13:15:33 浙江
挺不错的学术讨论和文集。两千多年来确立的社会权力结构,直到现在仍旧发挥着巨大影响。当今社会依然能找到皇权、绅权、知识阶级、官绅结合、保甲、乡约等种种,不过是改了形式、变了名称罢了。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而这不应只为统治阶级或既得利益者所明晰,更应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
0 有用 米菲 2022-11-07 15:36:10 安徽
吴晗的文章我不爱,简单化历史,立论也比较武断,更像政治批判。费孝通的几篇要好得多,很多地方可以往深处走。袁方四平八稳,全慰天有些浮光掠影、胡庆钧扎实,史靖乏味。老一辈学者写文章,大多力求简明通达,甚至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是对自己观点自信的体现。现代学者多翻译腔,喜欢不知所云的专业术语,长定语、倒装句,感觉讲不清中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