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三了还在读“西方哲学史”,想想觉得很可悲。我觉得,高中就应该掌握好。 不过这是基于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视野,总是看见太多的同龄早已入门,优秀的外语与逻辑基础,开始熟练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而为我还在门外感慨。感慨就是感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感慨预设了优秀的他者为标准。再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我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处处讲究选拔,我抗拒竞争,竞争的观念却一直在控制着我。如果不需要与他者竞争,我也许可以慢慢看。不过也可能会转变为与自己的竞争,在时间流逝中希望自己进步,获得更多知识。然而“进步”也是一个与现代性共生的观念,但是处于这个社会中,我希望获得更多就需要进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知识能转化为金钱与权力……存在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吗?我为什么学哲学?
这本和赵林那一本,再加上大问题一起看一遍哲学基本就入门了。可以去看原著了 另外,哲学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 不了解这一点也就学不了哲学,当然科学也一样
以前看《苏菲的世界》,觉得每个哲学家都说得对极了,每个人都构建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一本书就像一个万花筒。而这本书很多时候在摘要陈列,阐述过于疏离中立,在描述而不是在理解,欠缺感通力。
与哲学史并行阅读,同一哲时期和哲学家思想互补着看。其实就是,要是这本书里写的看不懂,那就看看那本书写的是不是比较通俗。但,所有的康德都看不懂!有点明白累觉不爱的滋味儿是什么了……
结合着b站上张老师的哲学课读,和国内的哲学史有些区别,比较系统化,对于重点问题解释得很亲民。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哲学著作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问题作为永恒无解的难题,的确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这本被列为复旦的考研教材,大三暑假在武大新图书馆阅览室用了两周时间硬着头皮啃完这两本书,除了记住一串哲学家的名字,书上全是问号,一头雾水,啥也没读懂,沮丧至极。那时决定延宕考研一年,补上基础课再去读硕士,但竟然裸考过了初试。
从康德开始犯糊涂
C+ / 优良之处在于只拣选出十五讲却有不少丰富具体的脉络联结,虽然这也可能和自己的理论认知进步有关。但还是好难过,都一把年纪了还在读这种导论中的导论,而且休谟和康德的部分依然是过眼即忘。: )
今天考完老张的试了! 他真的是无比可爱亲切 让我想把这门一学期三篇3000+字论文的课推荐给所有人😭 课上内容基本就是书里的内容 结构和语言都对初学者很友好 读原典要死要活的时候看下这本书就能稍微清楚一点
哎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哲学就是在无限个为什么中 我突然发现哲学跟我性格很像··· 哲学真是个劳什子的活
大学教材,毕业后四年终于看完。当初上课都在玩游戏。。。
张志伟老师应是中文哲学科普第一人,听过赵林、邓晓芒、王德峰、吴晓明的课堂之后才会发现张先生的讲台是通识性与条理性的综合。此书列十五讲系列当不负盛名。
觉得讲康德那篇最难读了,古典哲学就是概念套概念,文字游戏似的。英法的理性和经验主义对我来说比较妥帖,一般人易于理解。
如何成为一名伪哲学家?对于外行而言,这本书适合入门,亚里斯多德以及德国古典哲学部分稍显晦涩难懂
早知道,我在读《实批》一开始就先看看这本书,成绩也许就可以拿到A了。郁闷……
刚开始 都是哲学类范畴的 好吧我注意到百分之八十三的哲学家出生于小康及以上家庭,百分之三十左右是自幼丧父 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道德水平与学术成就不成正比
详略得当,思路清晰。从米利都学派讲到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未有涉及。由于篇幅所限,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在这本中讲得还是不够清楚完整。
康德及康德之后就... 我又想起了在家里吃了四五年灰的《小逻辑》
棒极了。不过1.我是抽空快速阅读的(耗时不到10小时)2.我是个智障,所以凡涉及形而上学我都犯困,最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也是,只能跳读。
作者擅长二分法,除德古之外读毕。德古改用邓晓芒赵林的本子,再后来换了全增嘏的本子,全主编的本子历久弥新。
> 西方哲学十五讲
361 有用 哭之笑之 2019-02-23 12:36:54
大三了还在读“西方哲学史”,想想觉得很可悲。我觉得,高中就应该掌握好。 不过这是基于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视野,总是看见太多的同龄早已入门,优秀的外语与逻辑基础,开始熟练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而为我还在门外感慨。感慨就是感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感慨预设了优秀的他者为标准。再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我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处处讲究选拔,我抗拒竞争,竞争的观念却一直在控制着我。如果不需要与他者竞争,我也许可以慢慢看。不过也可能会转变为与自己的竞争,在时间流逝中希望自己进步,获得更多知识。然而“进步”也是一个与现代性共生的观念,但是处于这个社会中,我希望获得更多就需要进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知识能转化为金钱与权力……存在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吗?我为什么学哲学?
175 有用 sghdteiwuvncm 2012-12-15 19:56:50
这本和赵林那一本,再加上大问题一起看一遍哲学基本就入门了。可以去看原著了 另外,哲学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 不了解这一点也就学不了哲学,当然科学也一样
59 有用 然犀 2012-07-26 18:34:35
以前看《苏菲的世界》,觉得每个哲学家都说得对极了,每个人都构建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一本书就像一个万花筒。而这本书很多时候在摘要陈列,阐述过于疏离中立,在描述而不是在理解,欠缺感通力。
44 有用 八月的可乐 2016-04-21 22:13:36
与哲学史并行阅读,同一哲时期和哲学家思想互补着看。其实就是,要是这本书里写的看不懂,那就看看那本书写的是不是比较通俗。但,所有的康德都看不懂!有点明白累觉不爱的滋味儿是什么了……
24 有用 虫虫 2020-06-06 19:02:20
结合着b站上张老师的哲学课读,和国内的哲学史有些区别,比较系统化,对于重点问题解释得很亲民。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哲学著作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问题作为永恒无解的难题,的确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27 有用 濟楚 2016-05-05 18:57:24
这本被列为复旦的考研教材,大三暑假在武大新图书馆阅览室用了两周时间硬着头皮啃完这两本书,除了记住一串哲学家的名字,书上全是问号,一头雾水,啥也没读懂,沮丧至极。那时决定延宕考研一年,补上基础课再去读硕士,但竟然裸考过了初试。
22 有用 tiiiiin 2006-06-15 14:37:05
从康德开始犯糊涂
12 有用 寒枝雀静 2018-10-12 14:51:40
C+ / 优良之处在于只拣选出十五讲却有不少丰富具体的脉络联结,虽然这也可能和自己的理论认知进步有关。但还是好难过,都一把年纪了还在读这种导论中的导论,而且休谟和康德的部分依然是过眼即忘。: )
10 有用 義人青立 2019-01-03 16:18:53
今天考完老张的试了! 他真的是无比可爱亲切 让我想把这门一学期三篇3000+字论文的课推荐给所有人😭 课上内容基本就是书里的内容 结构和语言都对初学者很友好 读原典要死要活的时候看下这本书就能稍微清楚一点
5 有用 Candice 2011-02-15 21:39:56
哎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哲学就是在无限个为什么中 我突然发现哲学跟我性格很像··· 哲学真是个劳什子的活
5 有用 饿霸地煮 2013-10-25 18:45:31
大学教材,毕业后四年终于看完。当初上课都在玩游戏。。。
17 有用 黄磊 2017-07-31 13:29:15
张志伟老师应是中文哲学科普第一人,听过赵林、邓晓芒、王德峰、吴晓明的课堂之后才会发现张先生的讲台是通识性与条理性的综合。此书列十五讲系列当不负盛名。
8 有用 马克爱马克 2014-09-03 19:10:55
觉得讲康德那篇最难读了,古典哲学就是概念套概念,文字游戏似的。英法的理性和经验主义对我来说比较妥帖,一般人易于理解。
4 有用 侯克思 2012-04-11 00:24:09
如何成为一名伪哲学家?对于外行而言,这本书适合入门,亚里斯多德以及德国古典哲学部分稍显晦涩难懂
2 有用 夏言 2010-07-24 14:49:30
早知道,我在读《实批》一开始就先看看这本书,成绩也许就可以拿到A了。郁闷……
4 有用 fallsky ! 2012-06-26 16:44:53
刚开始 都是哲学类范畴的 好吧我注意到百分之八十三的哲学家出生于小康及以上家庭,百分之三十左右是自幼丧父 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道德水平与学术成就不成正比
3 有用 猫河蓝懒 2014-07-15 13:00:11
详略得当,思路清晰。从米利都学派讲到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未有涉及。由于篇幅所限,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在这本中讲得还是不够清楚完整。
2 有用 龙虾刺身 2019-12-29 23:20:06
康德及康德之后就... 我又想起了在家里吃了四五年灰的《小逻辑》
3 有用 Yotsuba&! 2019-11-23 16:26:31
棒极了。不过1.我是抽空快速阅读的(耗时不到10小时)2.我是个智障,所以凡涉及形而上学我都犯困,最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也是,只能跳读。
3 有用 爛貓 2014-02-23 20:57:46
作者擅长二分法,除德古之外读毕。德古改用邓晓芒赵林的本子,再后来换了全增嘏的本子,全主编的本子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