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从来没想过会再读阿乙更没想过烫头发时在发廊小弟面前看的眼泪汪汪简直不能丢脸的更多……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没有大天赋不上不下的创作者还能走走的路,就是洗尽铅华,干干净净的写你最本真的。真是想买一堆送给身边的外省青年们呀。
我生活的闸门被打开了,泪水不住。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小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行走、幻想、期许、渴望。南昌不是一座高楼林立的城市,北京也不是一个什么都有的首都。是这些人想走出去的渴望把他幻化成了心中的圣地。再有汹涌的述说和书写的欲望是让这些人得以立身甚至是生存的唯一可能。这是我身边的故事,是我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要发生的完全的可能。
阿城的《棋王》
特别悲的一个悲剧
好文,感触森森,非常适合改成电影,前提是我来当导演,呵呵后。
我眼中的阿乙老师,是一位结构感与仪式感极强的作家。何为结构感?看过《意外杀人事件》,《火星》,《情人节爆炸案》以及这一本《模范青年》的读者也许会有所体悟,以本书为例,“我”与周琪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甚至人物刻画所用的篇幅都相近)便相当于两个和而不同的完美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互补式、牺牲一人去成全另一人的生活又与阿乙老师的另一个短篇《两生》在精神层面上有共鸣,这又不禁让人想到了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何为仪式感?首先得提及艾国柱先生对于死亡的迷恋:在他眼中,死亡不仅是终结,也是轮回的起点以及与死者相关的生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条件,因此,他笔下的死亡,仿佛巫术或是魔法一样,扣人心弦,曲折漫长,庄严盛大,意义非凡,周琪源的死以及“我”的巨变便是明证。
当你翻遍网络以为这是一部虚构小说的时候会感觉到鄙夷,怎么就这水平?没有跌宕起伏,什么都没有。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这时候忽然就觉得要泪水满溢而出了。这操蛋的生活啊,这不可知的命运啊,这跟我一样的平凡人啊,这想要出走想要奔突的心魂啊,都烟销云散。
世上另一个我的人生。五年前的小书,现在看来简直是戳心锤肺的谶语。就全文节奏来说,自己的对照弱了一些,直到翻到映衬,笔力突然拨转千钧。结尾极好,但又有点飘掉了。
短小精悍的小说,地铁上看完的,三星半吧。阿乙的小说总是带有半自传的投射,两个青年的人生实际上就是社会中两类人的人生,这个故事在讨论是环境、志向与个人努力之间值得细细推敲的关系,这都是之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去反思与回味的。
麻將桌的比喻印象深。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周琪源,沿著預設的人生,在順時針換位中從20多歲的科員換到30多歲的副主任再換到40多歲的主任最後變成50多歲的老同志,牙齒變黃皮肉鬆弛頭頂禿掉一生走盡,從種籽到墳墓。
阿乙的文字极好,看着让人羡慕,故事像是悲剧版的《生活真美好》,为家所累的人生,看完之后对病痛和衰老产生无限的恐惧
最早看的一本阿乙的书是《鸟看见我了》。这本模范青年只有4万多字,应该是早期作品。匆匆地看了第二遍,感觉很心痛。感同身受父辈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年轻人的悲剧都是父辈强加而至,未曾有过例外。有多少人以“逃”的姿态去放逐青春,又有多少人被“家”困住,终生遗憾。
男人就该去远方,留在原地就会锈掉。
生活的无奈就在于供求不匹配,每个人的愿望,都稍微实现了一点,;可又发现,与期望的,还有差距。而其实 愿望的实现,和幸福毫无关系。另外,任何转变,都不是说一定会带来幸福,无论是搬家,长大,还是得到爱
这几乎是阿乙前小半辈子的自传。文中我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江西教育学院,北京东路,青云谱,八一大桥,肿瘤医院。
读到后面真是痛心疾首,生者也绝望死者也绝望,病体孱孱,苟延残喘,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无情嘲弄和生命的必死悲哀。
平行世界 我浪荡不羁爱自由 代价是被辜负的期待和被牺牲的责任 梦中的另一个我卧薪尝胆十年寒窗 看似模范的青年最终遭致死神的凌迟和命运之轮的无情碾轧 到底谁更模范 作者恶作剧般把故事丢给看官自去做评判
我觉得,阿乙写这本书的个人意义更多一些。从故事来说,写到后面有些做作了。文字方面,可圈可点,有模仿的痕迹,但确实在向大师看齐。
“说起强悍,我们总容易想到海明威笔下与大马林鱼战斗的老人,或者再战场上展示梯田一般腹肌的史泰龙,充满津津乐道的英雄主义气息。但在中国,这项品质和荷尔蒙无关,它仅只关系到活着。他们最终在上帝剥夺走大部分希望的情况下,依靠极小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活着。”——阿乙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文字有穿透力。黄钟长弃的周琪源,在责任和任务的推搡下留在了家乡。他一生渴望的出走从未出现,头发像乱草,唯唯诺诺一辈子,病重为补贴家用而拼命写作——这样的人,像特殊群体里突兀冒出的木头桩子。不符合预期的形象,却让你觉得他撑下去的力量不比任何电影里的英雄差。因为顶着他走下去的本能,叫求生。
半自传。有点小沉重。。估计作者当时也差点放不下走不了了,关键是既然不走那就放弃那种生活,拧巴的活着不是自寻痛苦嘛
> 模范青年
28 有用 撕撕撕 2013-10-10 20:05:19
从来没想过会再读阿乙更没想过烫头发时在发廊小弟面前看的眼泪汪汪简直不能丢脸的更多……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没有大天赋不上不下的创作者还能走走的路,就是洗尽铅华,干干净净的写你最本真的。真是想买一堆送给身边的外省青年们呀。
10 有用 董言 2014-03-18 12:08:08
我生活的闸门被打开了,泪水不住。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小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行走、幻想、期许、渴望。南昌不是一座高楼林立的城市,北京也不是一个什么都有的首都。是这些人想走出去的渴望把他幻化成了心中的圣地。再有汹涌的述说和书写的欲望是让这些人得以立身甚至是生存的唯一可能。这是我身边的故事,是我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要发生的完全的可能。
3 有用 达巷党人 2015-05-01 09:47:42
阿城的《棋王》
4 有用 幸福超市总经理 2014-08-14 16:27:12
特别悲的一个悲剧
2 有用 内陆飞鱼 2013-11-15 16:16:38
好文,感触森森,非常适合改成电影,前提是我来当导演,呵呵后。
2 有用 别的树 2014-01-15 20:55:35
我眼中的阿乙老师,是一位结构感与仪式感极强的作家。何为结构感?看过《意外杀人事件》,《火星》,《情人节爆炸案》以及这一本《模范青年》的读者也许会有所体悟,以本书为例,“我”与周琪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甚至人物刻画所用的篇幅都相近)便相当于两个和而不同的完美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互补式、牺牲一人去成全另一人的生活又与阿乙老师的另一个短篇《两生》在精神层面上有共鸣,这又不禁让人想到了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何为仪式感?首先得提及艾国柱先生对于死亡的迷恋:在他眼中,死亡不仅是终结,也是轮回的起点以及与死者相关的生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条件,因此,他笔下的死亡,仿佛巫术或是魔法一样,扣人心弦,曲折漫长,庄严盛大,意义非凡,周琪源的死以及“我”的巨变便是明证。
2 有用 小刀周遠 2018-08-01 19:55:22
当你翻遍网络以为这是一部虚构小说的时候会感觉到鄙夷,怎么就这水平?没有跌宕起伏,什么都没有。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这时候忽然就觉得要泪水满溢而出了。这操蛋的生活啊,这不可知的命运啊,这跟我一样的平凡人啊,这想要出走想要奔突的心魂啊,都烟销云散。
2 有用 玛玛玛法达 2017-08-13 18:18:30
世上另一个我的人生。五年前的小书,现在看来简直是戳心锤肺的谶语。就全文节奏来说,自己的对照弱了一些,直到翻到映衬,笔力突然拨转千钧。结尾极好,但又有点飘掉了。
1 有用 韧勉 2013-07-30 23:18:30
短小精悍的小说,地铁上看完的,三星半吧。阿乙的小说总是带有半自传的投射,两个青年的人生实际上就是社会中两类人的人生,这个故事在讨论是环境、志向与个人努力之间值得细细推敲的关系,这都是之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去反思与回味的。
3 有用 東流 2015-06-10 08:22:41
麻將桌的比喻印象深。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周琪源,沿著預設的人生,在順時針換位中從20多歲的科員換到30多歲的副主任再換到40多歲的主任最後變成50多歲的老同志,牙齒變黃皮肉鬆弛頭頂禿掉一生走盡,從種籽到墳墓。
2 有用 天生神力常公子 2016-03-14 23:23:19
阿乙的文字极好,看着让人羡慕,故事像是悲剧版的《生活真美好》,为家所累的人生,看完之后对病痛和衰老产生无限的恐惧
2 有用 李荷西 2015-01-01 21:33:49
最早看的一本阿乙的书是《鸟看见我了》。这本模范青年只有4万多字,应该是早期作品。匆匆地看了第二遍,感觉很心痛。感同身受父辈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年轻人的悲剧都是父辈强加而至,未曾有过例外。有多少人以“逃”的姿态去放逐青春,又有多少人被“家”困住,终生遗憾。
1 有用 乔小囧 2015-09-17 22:23:02
男人就该去远方,留在原地就会锈掉。
1 有用 晴天龙龙 2012-11-22 15:21:16
生活的无奈就在于供求不匹配,每个人的愿望,都稍微实现了一点,;可又发现,与期望的,还有差距。而其实 愿望的实现,和幸福毫无关系。另外,任何转变,都不是说一定会带来幸福,无论是搬家,长大,还是得到爱
2 有用 南方朋克 2012-07-30 13:52:47
这几乎是阿乙前小半辈子的自传。文中我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江西教育学院,北京东路,青云谱,八一大桥,肿瘤医院。
2 有用 思捷 2012-08-16 02:27:00
读到后面真是痛心疾首,生者也绝望死者也绝望,病体孱孱,苟延残喘,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无情嘲弄和生命的必死悲哀。
1 有用 Iris 2012-09-18 15:57:52
平行世界 我浪荡不羁爱自由 代价是被辜负的期待和被牺牲的责任 梦中的另一个我卧薪尝胆十年寒窗 看似模范的青年最终遭致死神的凌迟和命运之轮的无情碾轧 到底谁更模范 作者恶作剧般把故事丢给看官自去做评判
1 有用 保尔 2012-07-25 00:34:51
我觉得,阿乙写这本书的个人意义更多一些。从故事来说,写到后面有些做作了。文字方面,可圈可点,有模仿的痕迹,但确实在向大师看齐。
2 有用 机智勇敢昭昭昭 2013-07-13 11:22:35
“说起强悍,我们总容易想到海明威笔下与大马林鱼战斗的老人,或者再战场上展示梯田一般腹肌的史泰龙,充满津津乐道的英雄主义气息。但在中国,这项品质和荷尔蒙无关,它仅只关系到活着。他们最终在上帝剥夺走大部分希望的情况下,依靠极小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活着。”——阿乙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文字有穿透力。黄钟长弃的周琪源,在责任和任务的推搡下留在了家乡。他一生渴望的出走从未出现,头发像乱草,唯唯诺诺一辈子,病重为补贴家用而拼命写作——这样的人,像特殊群体里突兀冒出的木头桩子。不符合预期的形象,却让你觉得他撑下去的力量不比任何电影里的英雄差。因为顶着他走下去的本能,叫求生。
1 有用 红拂夜奔 2016-02-03 11:55:30
半自传。有点小沉重。。估计作者当时也差点放不下走不了了,关键是既然不走那就放弃那种生活,拧巴的活着不是自寻痛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