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内亦始终有矛盾,而汉人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澜,遂使中央政府以内亦日趋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进。 有此三端,甲午一战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于前。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变迁之大瑞有四:其一,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战派夹...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内亦始终有矛盾,而汉人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澜,遂使中央政府以内亦日趋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进。 有此三端,甲午一战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于前。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变迁之大瑞有四:其一,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战派夹击之下,声名扫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之首要地位,从此沦落。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战争期间又东山再起,翁同龢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势力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的创作者
· · · · · ·
-
石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石泉,原名刘适。原籍安徽贵池,1918年1月生于北京。1938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入成都燕大研究院,师从陈寅恪教授,并曾兼任研究助理。1954年调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迄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武大历史系教授、博 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兼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长、湖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古云梦泽研究》(合著)、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甲午以前政局概观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之冲突
第二节 满清统治者对汉人新兴势力之猜防
第三节 宫廷矛盾与朝臣党争
第二章 自发端至宣战
第一节 李鸿章之观点与措施
第二节 主战派士大夫之观点
第三节 中枢态度之演变
第四节 北洋内情
第三章 战争初期――一意作战时期
第一节 主战派之政治攻势
第二节 中枢之争议
第三节 前敌人事摩擦之影响军事
第四章 和战并进时期
第一节 中枢人事之重要更动与主战派之作为
第二节 和议之酝酿及其成熟
第三节 李鸿章与淮军之失势
第四节 军事上之难题与新式陆军之创始
第五节 宫廷问题与政局之关系・
第五章 和议之成与主战派之挣扎
第一节 议和时期
第二节 和约之批准与互换
第三节 和后余波
第六章 战后政局新形势
第一节 北洋局面
第二节 中枢政况
第三节 新兴势力之崛起
结 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喜欢读"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的人也喜欢 · · · · · ·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转】廖太燕:陈寅恪与石泉
晚清的黑暗—-读《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一书共分六章详细介绍了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现作简要概述: 第一章主要是分析了甲午战争之前晚清政治局势的三股矛盾:第一洋务派与守旧势力的冲突;第二个是满洲统治者对于汉人新兴势力的猜防;第三则是宫廷矛盾与朝臣党争。三股矛盾相互斗争,... (展开)>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新版迟迟未出 | 来自焚天君 | 7 回应 | 2023-03-09 11:32: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8.3分 31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茅海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讨论书目 (子明)
- 豆瓣公共课 (dew)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近现代史 (魔术师)
- 洋务运动及晚清史研究书目 (古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栗子有毒 2016-03-27 22:13:55
三星给内容、一星给陈寅恪。不是说书不好,放在当时绝对好文,而是时代在发展,学术在深入,晚清史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的薪火相传对专业和业余爱好者都是好事。另:本书对慈禧的评价不能认同更多。
0 有用 莱茵的黄金 2010-01-09 10:43:13
清晰而富有洞见的硕士论文,令人敬而且愧。
22 有用 梦十夜 2011-10-21 17:16:43
书中写道:袁老四告密而政变随作,此一重大史实错误。可见出自名家之手,又假陈寅恪之审查,仍不能尽免其错。吾辈不当以成书较早加以回护,而当用更加审慎之态度审视已读之书,则“独立之精神”尽在其中。
2 有用 春秋 2023-03-11 00:33:24 广东
重读之觉得真是好书,五星。典型的老派学者文章,读起来更像是“掌故纪闻”一类的笔记,很是舒适。师承家学渊源之宗师,断语果决自信,点评多有精要处。本书以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为核心,重在剖析李鸿章及其淮系的起落。战前,合肥坐津而握北洋,何等不可一世?但也成为各方忌惮的对象。之后湘系刘坤一、新军袁慰亭、湖广张文襄,以及维新一派接踵而起。清流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失去了合肥这一目标,此后就是新的大混战。本书是陈寅... 重读之觉得真是好书,五星。典型的老派学者文章,读起来更像是“掌故纪闻”一类的笔记,很是舒适。师承家学渊源之宗师,断语果决自信,点评多有精要处。本书以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为核心,重在剖析李鸿章及其淮系的起落。战前,合肥坐津而握北洋,何等不可一世?但也成为各方忌惮的对象。之后湘系刘坤一、新军袁慰亭、湖广张文襄,以及维新一派接踵而起。清流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失去了合肥这一目标,此后就是新的大混战。本书是陈寅恪指导之唯一近代史文章,对剖析义宁之学亦有帮助。 (展开)
0 有用 青(求己) 2013-08-01 01:21:50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