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原文摘录

  • 当储蓄金额超过目前的维修费用时,这一部分超过的部分既不直接引起现行的投资,也不被用于支付消费。因此,它必须由新的投资所补偿。。。 结果,能够真正形成现行收入的信投资必须减去相应于储备金额超过目前维修费用的数量。 从而,要想达到既定就业量,必须存在着更强烈的对投资的需求。 (查看原文)
    杨廷相 11赞 2012-04-18 13:17:48
    —— 引自第104页
  • 现以一座房屋为例。假设该房屋直到寿命终了以前均能被居住而无需加以修缮。如果每年从房客支付的租金中减去一笔折旧费,而这笔折旧费既没有被房主用于维修,有没有被他当做可以供消费之用的净收入,那么这笔储备金额会在房屋的寿命期间继续压低就业量,移植到该房屋重建时,才突然把以往压低的就业量一次补足。 (查看原文)
    杨廷相 11赞 2012-04-18 13:17:48
    —— 引自第104页
  • 但对于一个非静止不变的社会,这些因素可以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处于长期耐用的投资异常活跃之后的一段时期中,更是如此。因为,处于这种情况下,企业家会为已经存在的资本设备扣除较大数量的储备金额,而已经存在的资本设备虽然会被逐渐磨损掉,然而它们目前所需要的维修费用却远未达到被扣除的储备金额的水平。这样,现行的新投资项目的很大部分会被较大数量储备金额所抵消。 这些事实所造成的后果为:收入只能处于一个低水平,低到能与低数值的净总投资相适应。。。。会缩小现行的有效需求,而只有在实际上对资本设备进行重置时才会增加有效需求。 (查看原文)
    杨廷相 11赞 2012-04-18 13:17:48
    —— 引自第104页
  •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社会的显著弊端是:第一,它不能提供充分就业;第二,它以无原则和不公平的方式来对财富和收入加以分配。 (查看原文)
    海牙 3赞 2020-05-11 16:28:53
    —— 引自章节: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空中听取灵感的当权的狂人,他们的狂乱想法不过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的。 (查看原文)
    知识帝 2赞 2013-01-28 17:19:10
    —— 引自第1页
  • 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 (查看原文)
    yuwei 2赞 2021-02-17 16:35:10
    —— 引自章节: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加雇佣的工人数量,扩大生产;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者让一部分的商品滞销,此时就会因为没有办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员,收缩生产。 (查看原文)
    KenKen 1赞 2021-02-27 13:06:44
    —— 引自章节:序
  • 如果一个人单独进行思考的时间太长,那么,他会暂时相信愚蠢的东西,甚至到达令人惊奇的程度。特别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的伦理道德科学)中,由于经常不可能对人们的构思进行有决定性的检验或试验,情况更是如此。 (查看原文)
    Della 3赞 2011-11-10 08:33:59
    —— 引自第3页
  • 如果投机者像在企业的洪流中漂浮着的泡沫一样,他未必会造成祸害。但是,当企业成为投机的漩涡重的泡沫时,形势就是严重的。当一国资本的积累变成赌博场中的副产品时,积累工作多半是干不好的。以把华尔街当作一个其社会功能可以使新投资按照未来收益流入最有利渠道的机构而论,该街所获得的成功程度不能被认为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典范-这并不值得奇怪,如果我下面所说的是对的话:华尔街最好的头脑却在事实上被引导到一个与其社会功能不同的目标。 (查看原文)
    wonder 1赞 2012-01-07 13:50:55
    —— 引自第162页
  • 人类的积极行动的很大一部分系来源于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取决于对前景的数学期望值, 不论乐观情绪是否出自伦理、苦乐还是经济上的考虑。关于结果要在许多天后才能见出分晓的积极行动,我们大多数决策很可能起源于动物的本能--一种自发的从事行动、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冲动; 它不是用利益的数量乘以概率后而得到的加权平均数所导致的后果。不论各个企业以何种坦率而真诚的程度来宣称:它们从事经营的主要动机已由企业的组织章程所说明; 它们在实际上不过是把它们的动机假装成为如此而已。事实上,根据对将来的收益加以精确计算后而作出的经营活动只不过比南极探险的根据稍多一些。因此,如果动物的本能有所减弱而自发的乐观精神又萎靡不振,以致使我们只能以数学期望值作为从事经营的根据时,那末,企业便会萎缩和衰亡--虽然对企业的前景看好和看坏的根据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查看原文)
    17号 2013-12-22 22:56:18
    —— 引自第165页
  • 时间贴现率与利率,并不完全一样,因为前者计及货币购买力之改变——只要能够预料得到;又须计及各种风险,例如没收性的赋税,寿命不长,不及享受未来物品等等。但作为第一接近值,我们可以用利率替代时间贴现率。 (查看原文)
    JoybinLin 2022-11-02 09:17:26
    —— 引自章节:第 八 章 消费倾向:(一)客观因素 _ 087
  • 如果我们的所得可以不变,则提高利率,也许可以引诱我们多储蓄一些。但如果提高利率可以妨碍投资,则我们的所得不能不变。所得一定要下降,从而减低储蓄能力,抵销高利率对于储蓄意愿之刺激。 (查看原文)
    JoybinLin 2022-11-02 09:43:28
    —— 引自章节:第 九 章 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_ 103
  • 总需求函数可置勿论,-一这是李嘉图经济学之基本观念。百余年以来,我们所领教的经济学,都是以此观念为基础。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不会不足,马尔萨斯虽曾强烈反对,但是没有用,因为后者只能诉诸于日常观察中得来的事实,而不能清楚说明:为何,以及如何,有效需求会不足或过余;他不能提出另外一个学说。李嘉图完全征服了英国,恰如异教裁判所(Inquisition)征服了西班牙。他的学说,不仅为金融界、政治家与学术界所接受,而且争辩从此终止;别的观点完全销声匿迹,不再有人讨论。马尔萨斯不能解决的有效需求这一个大疑难,从此不再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在马歇尔,艾其伟斯以及皮古教授手中,经典学派理论已经登峰造极;然而在三氏著作中,对于有效需求,竟未提及只字。 有效需求这个概念,只能偷偷摸摸,生活在卡尔·马克思、西尔维·盖赛尔(Silvio Gesell)或道格拉斯(Douglas)少校这些不入流社会中。 何以李嘉图会得到如此绝对胜利,始终有点神秘难解。大概一定是因为这个学说与社会环境很合式。这个学说所得结论,往往与常人所预期者很不相同,这(我想)倒反而增加了它的学术威望;这个学说付诸实施时,往往严酷,苦口难咽,这倒使人信为良药;以此学说为基础,可以建立起广大的、逻辑上无可非议的上层结构,这增加了它的美;这个学说可以把社会上许多不公道处与残酷处,解释为进步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意外事件,这使它受统治者欢迎;这个学说可以为资本家自由企业辩护,因此又得统治者背后社会有力分子之垂青。 虽然一直到很近,正统经济学家还不怀疑这个学说,但用这个学说来作科学预测却异常失败。因之他们的声望逐渐受到影响。从马尔萨斯以来,职业经济学家虽然并不因理论与事实不符,而有动于中,但常人却已觉察到这种不符情形,结果他们逐渐不愿意对经济学家,象对其他科学家那样尊敬;因为后者之理论结果,当应用之于实际时常可以用观察证实,而经济学... (查看原文)
    Vernon 2023-08-12 12:56:2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 一般人有一种谬见,认为就有效需求而论,个人储蓄之后果与个人消费之后果完全相同。谬见之来,乃是因为有一个骤看起来更难辨别真伪的谬论:所谓持有财富之欲望增加,便是持有投资之欲望增加,后者增加投资之需求,刺激投资之生产,故当个人储蓄时,当前投资之增加量恰等于现在消费之减少量。 我们很难把这个谬论,从人们心目中扫除净尽。谬论之来,起于一般人相信:财富持有人想要得到的乃是资本资产本身;实则他只想得到该资产之未来收益。 (查看原文)
    Vernon 2023-08-12 13:05:10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 我们最好说,资本在其寿命中,会产生一个收益,超过其原来成本;而不说资本是生产的(productive)。盖资产在其寿命中,所以会产生劳役(services),且此劳役之总价值大于其原来供给价格者,唯一理由,只是因为资本稀少;资本之所以稀少,因为有货币利率(rate of interest on money)与之竞争。设资本之稀少性减少,则收益超过原成本之数渐减。但资本之生产力,至少就物质意义而论,未必减低。 (查看原文)
    Vernon 2023-08-12 13:05:10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 故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之有坐收利息阶级,乃是一种过渡时期现象,其任务完毕时即将消灭。坐收利息阶级一经消灭,资本主义便将大为改观。我的主张还有一极大好处:坐收利息阶级以及毫无用处的投资者之自然死亡,并不是骤然的,而只是把最近在英国已经可以看到的现象慢慢延长下去而已,故不需要革命。 故在实际施政时,不妨确立两种目标:第一,增加资本数量,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性,毫无功能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益。第二,建立一个直接税体系,使得理财家、雇主以及诸如此类人物之智慧.决策、行政技能等,在合理报酬之下为社会服务。这些人对于本行都非常有兴趣,故即使报酬比现在低很多,还肯继续服务。以上两种目标并没有窒碍难行之处。 (查看原文)
    Vernon 2023-08-12 13:09:32
    —— 引自章节: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 希望这种思想实现,是否只是空想呢﹖这种思想会不会深入人心,形成社会演变之原动力呢?这种思想所要压制的利益,是否比所要效劳的利益,更明显而强有力呢? 我不想在这里提出答案。至于应当采取何种实际办法才能把这些思想逐渐实施,即使提纲挈领指示,也须另成专书。不过假使这种思想是对的(作者本人必须有此假定,才能着手著作),那末我敢预言,说这种思想在未来不会有多大力量一定是错误的。在现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渴望有一个更基本的诊断,非常肯接受,而且只要说得入情入理,很热心要试试。即使撇开此种当代情绪不谈,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这当然不是在即刻,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由是,在经济哲学以及政治哲学这方面,一个人到了25岁或30岁以后,很少再会接受新说,故公务员,政客、甚至鼓动家应用于当前时局之种种理论往往不是最近的。然而早些晚些,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查看原文)
    Vernon 2023-08-12 13:09:32
    —— 引自章节: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 在劳动的供给方面,导致人们从事劳动的动机被认为是得到实际工资,即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而阻挠人们从事劳动的阻力是劳动的负效用,即由于劳动而带来的不舒服之处。 (查看原文)
    畏天 2023-11-09 23:24:42
  • 据说对性质相同的劳动(如一小时的木工),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负效用;懒惰的人负效用较高,而勤奋的人负效用较低。 (查看原文)
    畏天 2023-11-09 23:24:42
  • 在既定的实际工资水平,凡是认为该水平的工资能补偿其劳动的负效用的人们都已经就业,只有那些嫌工资太低,不足以补偿其负效用的人才会失业。 (查看原文)
    畏天 2023-11-09 23:24:42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7 1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