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簡義明教授至郭松棻紐約住所六天專訪內容
簡義明教授至紐約郭松棻住所六天專訪,郭松棻談到在台灣的成長記憶、保釣時期經歷的人與事、寫作與閱讀的思索等。讓願意閱讀和理解郭松棻的讀者,找到更多靠近作家精神世界的方法與路徑。
收錄郭松棻《驚婚》手稿與攝於書房照片
是驚婚,也是驚於命途,驚於人的難以理解無法捕捉。
關於一對男女倚虹與亞樹,與各自父親的故事,漫漫生涯、曲折心境在短短一段婚禮紅毯上鋪展開來。
憤世嫉俗的哲學青年,對父親有著無法消解的怨恨,卻與只顧好友遺族不管家庭的女友父親成為忘年交,兩代不被社會接受的男子,兩個隱藏激動與充滿祕密的反抗靈魂,在漫長的沉默中溝通,彷彿他們此生的壓抑在對方身上終於獲得解脫……
非以曲折的生命為代價,否則必不為人間所擁有。
而父親難道在母親的身上實驗著愛情的能耐?殘酷啊,難道父親以為凡是相互愛過的就不再破碎,或甚至不惜於破碎。
「現在不這麼想了,現在只感到亞樹這樣的人實在是稀種,實在是難得,然而實在是太痛苦了。」
「如果還能夠和他在一起呢?」
「那一定也惹得自己痛苦不堪,不過……」
「不過?」
「不過,還是值得的,有時候痛苦又怎麼呢,總比不知痛苦要好得多。」
「你這樣以為嗎?」詠月瞇笑起來。
你忘了你以前的痛苦,我給整得夠苦的。也唯有那段時間覺得自己活過,活得很充實。現在這種清靜反而落空了,反而不算生活了,反而是像一個廢人一般。
朝陽的房間,窗玻璃上都垂著花布簾,印花都被陽光曬淡了,日間這間睡房被父親弄得很幽暗。這個世界的日光,他懼怕。簾布的灰塵沉沉積累, 成為不斷膨脹的嘈雜的低語。
不能想像一個現代青年揹著父親的墓石一步一步穿過白天的鬧街。
也就在那後車站的台階上,在九月初的刺眼的陽光下,看見了他的臉永遠掛上了那記號。仔細看去,一條比膚色稍白的鋸齒形的裂痕從臉膛的中央劃下來,彷彿是雲端的一道閃電,從額庭乍現,直劈下來,在鼻樑開始的地方收煞了。那是一條憂鬱之疤,他在那疤記的後面,人更沉默了。
她失戀了,而他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有過戀愛。他是一個被過去吞食了的人,他不知道戀愛是什麼,他是最合算的。當她這麼想,他是無辜的,現在她仍然懷著懷疑,甸甸地注視著他。十幾年的見識和年紀沒有替她贏得一點智慧,如今她對他還是一無所知。最不合算的是她,遇到這樣的一個人,而這又已成為過去,當她的腳步踏著音樂的此時,她又能說些什麼呢?現在的現在的現在,如重複的旋律。
未來或許是不斷回憶著現在的一種生活。
3 有用 芭洛玛的日记 2017-11-09 22:54:55
亞樹和綺虹父親之間的共情令人動容。是吧,亞細亞的憂鬱都是整體性的。還是那句,我們可以過上和父輩們不一樣的生活。去吧,去暢快恣意地生活。
0 有用 黃大門 2021-10-30 15:01:12
天光微明時讀到兩句話,在嚴寒出生的表哥說「生命萎謝得迅速,或許就是讓我瞭解到在瞬息裡握住生命意義的重要。」在溽悶的夏日的詠月說,「著急想把自己的生命耗盡在實驗裡面,此外再也找不到可以耗損生命的事情了。」驀地給觸動到,彷彿見到文森特的旺火——我們必須守護那把內心的火,穩著點,耐心等待——會停下來吧?心裡多麼著急。午後坐在陽光中繼續讀訪談,得知先生還給邵氏寫過劇本,想找來看看了
0 有用 春雪 2022-04-18 12:38:18
重读,惜乎收尾偏弱。
2 有用 水月镜花 2017-05-23 22:24:47
题为惊婚,并以此为明线,将不同时空、场域的记忆串联起来。行文更是以练达、干净,使叙述、人称、时间的转换显得无比自然。日治时期、二二八事变、海外生活乃至对彼岸原乡的一种向往。简言之,更是某种理想破灭后自身放逐的过程。而亚树这“亚细亚孤儿”的痛苦、飘荡、焦虑,又何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3 有用 ☁️ 2021-04-05 14:51:18
第一本郭的長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殘稿編修所以看的很斷裂,慢慢讀到最後才艱難地明朗。每一行字都看的好激動,要如何字斟句酌到讓書寫成就這樣的密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