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易华:China in Bronze Age World System

yihua 2013-05-12 21:08:21

易华:China in Bronze Age World System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通讯《人类学记事》第六期.pdfhttp://vdisk.weibo.com/s/A7vOe/1368284566



“人类学专题研习”系我所教师为扩宽学生学识面、深入了解学术前沿思想,分别会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邀请相关专题研究者介绍其所擅长的领域和相关理论。




2013年4月23日晚上6点至8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受黄剑波老师之邀在其为博士研究生所开设的“人类学主文献研读课”上做了题为“China in Bronze Age World System”的专题座谈。
座谈正式开始之前,听课的各位同学先向易华老师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然后黄老师介绍了易华老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专长,并指明此次讲座与该门课程所关心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易华老师的座谈重点是就其去年出版的专著《夷夏先后说》来进行讲述。他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将其专著的三方面特点为大家作了解读。首先,他是将中国历史放置在世界史中进行考察,或言之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体系中展开讨论。在他看来,以往对于中国史的研究更多只是集中于中国历史本身来进行探讨,而未能将其放在更为宽阔的世界视野中加以考察。同时他也指出,在目前中国的学科划分中,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都是作为一级学科而存在,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史研究只关注中国史本身的一项原因。具体来看,他将中国史放置于世界史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主要是从十个方面来着手,分别是青铜器与青铜技术,羊与羊毛制品,黄牛、牛奶与牛耕,马、马车与骑乘,小麦,砖建筑,支石墓、墓道与火葬,战争与戎,金器,及天与帝。
其次,易华老师指出自己的这本专著是试图将古今贯通起来。在他看来,自己研究的虽然是上古史,但是却不是为了研究上古史而研究,他治史的目的和关怀是在当下的中国。面对当下中国的民族问题,为了纠正和减弱汉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他力图用其研究来告诉人们汉族从历史上来看并非是优于其他民族而存在的,相反,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是混合的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表达是,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实际上是“夷夏先后”的关系。此外,他并不赞同西方一些研究中认为民族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现象的看法,认为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古而有之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讨论,他采取先定义再分析,或者说是从归纳到演绎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他也指出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主义四者之间的均衡对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和全人类而言都显得格外重要。
最后,易华老师指出他的这一研究是将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这种做法也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目前国内外人类学专业的设置显然已经是将四种分支学科明确的划分开,似乎各个学科都只能研究各自领域内的问题,相互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往来。他一反这种僵化的划分,分别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以及语言人类学四种角度对“夷夏先后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尽管易华老师在短时间内很简洁地阐释了他的这一研究的主要特点,但是透露出来的知识量却十分丰富,既有时间维度上上古史的考察,也有空间维度上世界史的分析,无论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考察视野的广度上都让听众领略了此一研究的价值与不易。
易华老师讲完之后,每位听众都积极提问发言,问题涉及易华老师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看法,重点论述中国上古史而对中古史关注较少的原因,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以及该研究与西方关于民族及民族主义研究中坚持民族与民族主义不是现代性以来的现象的学者之间的不同等多个方面。
总之,易华老师的这场座谈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他提出“夷夏先后说”的背景、现实关怀、学术脉络以及主要观点,也吸引大家进行了十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各位同学听后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齐钊 供稿)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夷夏先后说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李鸿宾]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传承——易华《夷夏...(jakdan)

这本书有参考书目么?(Dean.lycn)

2012这些书值得谈一谈 · 2012文化年鉴 · 2013-01...(过桥土豆)

梅维恒序言(yihua)

《夷夏先后说》重印后记(yihua)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