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光怪陆离的纽约张扬着怎样一种大都市的性情呢?本书中的三部作品,向读者做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引人入胜的奇闻轶事,悲欢交加的修桥工人,世态炎凉中的名人生活,──噢,这就是纽约。
作者简介 · · · · · ·
盖・特立斯先生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他上学时就擅长写作,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都是出色的学生记者,大学毕业后到《纽约时报》就职,成为颇有影响力的著名记者。196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纽约――一个意外收获的旅行》,该书的巨大成功促使他离开记者行业,成为一名职业作家。截止到2001年,特立斯先生共出版了8部作品,每部作品都是他多年深入调研、潜心构思的成果,因此颇受读者的欢迎,在发行榜上名居前列。他的作品已被翻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
目录 · · · · · ·
作者前言
第一部分 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被忽略的人们
默默无闻的纽约人
形形色色的纽约人
千奇百怪的职业
被遗忘的地步
第二部分 大桥
流动的建桥工人
布鲁克林的恐惧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被忽略的人们
默默无闻的纽约人
形形色色的纽约人
千奇百怪的职业
被遗忘的地步
第二部分 大桥
流动的建桥工人
布鲁克林的恐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哥谭”市的那些野猫很少能再过上安逸的生活,它们往往毙命于出生的街区。曾有一位贵妇收养过一只被ASPCA救起的被跳蚤咬得遍体鳞伤的野猫。这只猫现在住在东区一座豪华的公寓里,夏天到来时,它就随这位女士到长岛的别墅消夏。当听说一些啮齿动物在联合国文件柜里肆虐时,美国爱猫协会曾把两只无家可归的猫运到联合国总部。协会主席罗伯特·洛萨·肯代尔说:“这两只猫会对付那些鼠辈的。”这两只猫似乎在联合国过得很开心,其中一只常常躺在一本汉语字典上睡觉。 在纽约的每个街区,野猫们都由一只最大最强壮的母猫支配。除了这个头儿之外,野猫群里没什么组织可言。这些无家可归的野猫可以分为三类:纯种野猫、波希米亚式野猫及在食品店(或餐馆)“兼职”的野猫。 野猫以偶尔未盖上盖儿的垃圾桶或老鼠为生,一般不愿与人交往。即便是对那些给它们提供食物的人,它们也不愿理睬。这些桀骜不驯的野猫一眼就可以认出:它们毛发凌乱,表情漠然,眼睛睁得大大的,目光中充满野性。 然而,波希米亚式野猫却不那么野性十足,它们遇到人一般不会逃走。常有些喜欢猫的多愁善感的人(大多数是女人)每日在街上给它们喂食,用“乖孩子”、“小天使”、“小可爱”这类字眼称呼它们。每当有人把她们的慈善对象叫作街头野猫时,她们往往会勃然大怒。大多数过着波希米亚式生活的流浪猫都能非常准时地来到喂食地点,以至于一位猫爱好者甚至提出了猫能辨别时间的理论。他以一只灰色母猫为例,这只母猫一周五次,每天下午5点10分准时出现在百老汇与第十七街交会处的一座写字楼里,等待电梯工给它喂食。但是,这只猫却从不在周六和周日出现,它似乎知道这两天人们不上班。 在食品店或餐馆兼职的猫,往往是一只改过自新的波希米亚式野猫,它吃得很好,能够赶走老鼠,但一般只把商店当作旅馆,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到大街上游逛。尽管工作时间自由,它仍然享有它最接近的同类(那些“全职”、完全家养或店养的猫)的大部分优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他们在一个地方只逗留一段时间,一旦大桥建好,他们就开拔到另一座城市,去修建等待着他们的另一座大桥。他们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了起来,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孤独、飘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猎奇之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猎奇之旅"的人也喜欢 · · · · · ·
猎奇之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盖伊·特立斯的特稿锦囊里有哪些宝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用这本书,特立斯告诉我们如何发现新事物,以及如何从新视角观察和呈现人们熟知的事物。 书分三部,写城市(纽约)、群像(建桥工人)和人物(歌唱家、体育明星等)。 以下零星摘录亮点,偏技巧。 第一部写“不为人知”的纽约城,主角是主流媒体聚光灯外的人和事。特立斯的目光... (展开)
我们需要记住被仰望的,也需要记住被遗忘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一段时间,朋友圈的同行都在极力推荐《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这本书,称是最值得学习的非虚构写作书。而吸引我的却是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黑白色的桥和一只鹰,周边一片白色雾气。而《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这个书名也好似有一种朦胧之感。 只有读完整本书,才能理解书名的意义。... (展开)
《被仰望与遗忘的》读后感
特立斯用温和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修桥工们的人生,他们的角色许是钢缆工、许是铁器工,许是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与监工,也许是底层的搬运工。这些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无数座美国大桥与摩天大楼,他们让城市与城市相连通,让高楼拔地而起,但他们的生活,却因着工程的需要...
(展开)
> 更多书评 68篇
论坛 · · · · · ·
哪儿还能买到这本书? | 来自無六子 | 3 回应 | 2017-04-12 18:51: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8.2分 5348人读过
-
Ivy Books (1995)8.7分 1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以前偷鸡,现在做记者”(阅读篇) (大猫)
- 记者之书 (馨)
- 媒体写作参考 (xxx)
- 我收集的Gay Talese (湮没人群)
- 目标 (lastdevi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猎奇之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百泉轩 2010-05-10 20:45:12
寻找海明威,海明威早已离去了。
0 有用 xishuxishu 2019-01-12 23:37:19
新新闻主义就是读一两篇还好,读多了真的审美疲劳。能感受到鲜明的作者风格,但还是那个问题,靠一种风格成名,之后的不断重复是否仍是好事呢?可能人内心仍然有对强故事的本能追求。不过尝试与创新永远是好事情。
0 有用 辘辘 2015-09-13 23:55:39
这就是纽约 #纪实写的比小说还引人入胜#
0 有用 同道中人 2025-04-19 18:16:55 上海
过誉了。而且感觉这种写法还是纸媒时代的写法,会过时。倒不能怪时代太快信息碎片化,而是本身也确实不够经典,笔触太长,平铺直叙,不够文学性,真正好的文学(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是不会过时的。
1 有用 xxx 2010-02-06 10:48:27
媒体写作的典范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