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俗学(包括社会变迁、传统复兴、网络媒介)【1】 (南池子)
- 民族 族属 种族 族群 (NADPH)
- Ethnicity in Greater China (电胆马)
- 民族认同 (NANA)
- 书单|记忆研究 (我的名字叫喜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辄馨 2013-01-31 13:46:03
实在就是几份充满表格的调查报告拼合而成。既没有“反映文化的变迁”,也没能体现“族群认同的变化”。
1 有用 南池子 2013-08-23 21:40:55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我觉得第一章导论写得很丰富,但是之后的个案都没有充分反映作者的问题意识。
1 有用 Fal Conde 2020-10-13 08:51:43
归化/迪化的城名,已经反映出呼乌两市明清时代驻防/拓殖的城市底色,两者间的差异可能类似是喀山那样把原本土王的汗庭拿来改造(适合有一定文化亲缘的较近地区),还是像阿拉木图那样凭空塑造(适合离帝国中心较远的文化迥异地区)。而银川作为千年前古佛国的都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19世纪后期开始经历了一轮深度哈喇化的过程,新迁居到此地的并非是在望建和西域那样的多神教移民,而是原本集聚在关中与河西的wei人,这... 归化/迪化的城名,已经反映出呼乌两市明清时代驻防/拓殖的城市底色,两者间的差异可能类似是喀山那样把原本土王的汗庭拿来改造(适合有一定文化亲缘的较近地区),还是像阿拉木图那样凭空塑造(适合离帝国中心较远的文化迥异地区)。而银川作为千年前古佛国的都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19世纪后期开始经历了一轮深度哈喇化的过程,新迁居到此地的并非是在望建和西域那样的多神教移民,而是原本集聚在关中与河西的wei人,这种外来者的心态差异,让银川对自身“阿拉伯”情怀远比呼乌对蒙古/土耳其的情怀更深更浪漫,前几年“中阿之轴”的一串串洋葱顶和宣礼塔拔地而起,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展开)